<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platform/person-column?author_id=745730&container=1&share_to=copy_link&user_id=745730&uuid=da41a49677a7694112642e6f038a573e&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745730&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1425a179a63d8425537799d23c9e5448&um_rtc=75704ef1338533a9198caedee7d0f674" target="_blank">【魏亚平美篇摄影集】</a></p> <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29日本文《常熟菱塘沿飞版白鹭捕鱼》被美篇推荐表扬,离加精还有一步之遥🌹苏州常熟鸟友魏亚平♥</p> 江南水乡常熟市区北侧虞山之麓有一条名叫菱塘沿的河流,近年来政府大力整治清理河道,种植水生植物,鱼翔浅底,生态修复,引来了大量鹭鸟前来捕食。这是笔者2021年9月28日拍摄的鹭鸟捕食鱼儿的照片。 <p class="ql-block">清晨,常熟打鸟群的群友们在菱塘沿拍摄白鹭。</p> 菱塘沿从古到今都是个美丽的地方。清朝有个常熟诗人叫孙原湘的,有一次来到城区的旱北门和水北门之间,但见七弦河之北一带“多茭苇菱荡,平旷幽翳,藕花田参错期间,十处五处,红白交映”。所以他感慨:没想到“咫尺之间,有此奇观,人情多务远而忽于近也。”意思就是说,人的情思都是向着远的地方而忽略了近的地方。 <p class="ql-block">白鹭飞翔。难得糊涂摄</p> 但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常熟城区的中青年来说,菱塘沿却是个忽略不了的地方。这不仅是它独特的景色,更重要的,它是那个狂热时代里人们能够得以缓解情绪,轻松心情的地方。五十年前,毛泽东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为了在全国掀起浪潮,他于那一年夏天以73岁的高龄畅游长江。刹时全国一下子兴起了“到大江大海去,跟大风大浪博斗”的游泳高潮,常熟当然也不甘落后,几经选址,终于选定了城区边上的这块全民游泳基地:菱塘沿。 那时的菱塘沿,两岸基本还没有民房,塘南隔着一条环城马路,是一大片茭白荡田,茭白田后才是省中的操场围墙。塘北干脆就是阡陌纵横的广袤农田。相对其他河荡,这里的水源来自虞山山麓渗下的清泉,塘岸平直,水流和缓,确实是个天然的游泳场所。河塘沿纵向一分为二,南边是浅水区,水底铺混凝土硬地,北边是深水区,在浅水区和深水区相交的地方还建了一个象一小截宽墙似的水泥墩,高出水面一人多高,用来提示深浅的分割区域。 1966年的夏天,文革运动还处在有组织的初期阶段,到菱塘沿游泳是城区革命群众的一项政治任务。而对于我们这些每天在学校里批斗会上狂喊口号的学生来说,那其实是一个放飞心情,轻松快乐的好时机。每天下午一到规定时间,省中的学生们就蜂拥来到菱塘沿,而阳光灿烂的河里河边,前来游泳的早已是人头攒动了。塘南路边建了几间简陋的水泥房,算是更衣室。换下的衣裤就放在河边和马路之间的滩地台阶上。那时还不兴泳衣泳裤,男生就穿个短裤衩,女生短裤上面加一件衬衫,就这样扑通扑通向河里跳。许多人还不会游,就都挤在浅水区里瞎扑腾,慢慢的,有不少人在“游泳中学习游泳”,逐渐不沉下去了,就试着向深水区发展,然后就是大胆地“横渡”深水区。常常可以看到初次横渡菱塘沿成功的男生,爬到北岸的田埂上,赤着膊兴奋地又跳又叫。 在菱塘沿游泳的还有城区各行各业有组织的人群。记得有一次服务行委的一位年轻理发师,游泳时钻到了塘北偏西头的一个木排里,打捞了几次才从木排下找到遗体。但这丝毫不影响广大群众和学生的“革命”游泳热情,整个菱塘沿,不断回荡着高音喇叭播放的毛主席语录歌,骄阳下每天都是人头如蚁集,水花似珠溅,还不时有人爬到塘河中央那个水泥墩上,表演跳水。那场面,在常熟也算空前绝后了。当然菱塘沿的景色不会仅仅定格在五十年前的那一幕。在这之前和之后,它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景致。 早先有关史志上都叫这个地方为"菱荡"--遍种菱藕的湖荡。"荡"比"塘"可是宽广的多了。宋元时期还没有建造象样的城墙,所以这里是连片的水乡湿地景象。后来在现在菱塘沿的南面靠西,北门老省中的地面上,有一位姓周的举人辟建了一个园林叫北园,园中有仙人洞.小桃源.小瀛洲.紫竹林.怡亲堂.乐山亭等景点,曲池幽廊.湖石假山点缀其间,自有其移步换景之美。北园的东面北面,就是大片的水田和菱荡了。这个北园虽存在的时间不长,到钱谦益建半野堂时,就只剩一个"废圃"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一张北园的园图。从图上我们还可看到,那园墙外西边的水田中,还标有"西施墩""西施渡"等地名,据此可以遥想,在更早的时候,菱荡这一带还有更美丽的传说,只是年代更久远而无从寻觅了。 到明代嘉靖年间(1521-1567)常熟环绕城区兴建整圈城墙,北门的城墙从菱荡中穿过,把大片的荡田圈在城里,城墙北侧留下一个"荡沿"就在那里挖深取土充实城墙的墙基,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菱塘沿,并成为城外护城河的最北一段。清代的那位诗人孙原湘来到菱荡西施渡一带时,虽然这里的水田人迹罕至,但芦茭青青,荷花摇红,菱叶参差萍叶绿,农家的田园美使他惊叹。有感于人们都忽略了这个近在咫尺的景观,他作词一首道:"瀰瀰宛在烟渚。青山一朵芙蓉出,山外乱红无数。风暗度。摇荡得,绿云都作盘中舞。云迷处所,但四面香来,中间逗下,几点露如雨。"所以他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吹箫约,何日扁舟共赋,闲鸥相见应妒。"孙原湘的"吹箫约",没想到也约来了一百五十年后在省中读书的小男生,那就是我们这些贪玩的孩子。课余我们喜欢溜出学校野玩。有时就从椐树弄走到六弦河的浜底,然后折向北,从省中的围墙外经小道直插菱塘沿。那条小道的东面就是大片的茭白田,间杂也种些荷藕红菱,农田中还有曲曲弯弯的小河浜,河浜边古柳垂丝,掩映着几家农舍,透出田园乐的安宁逸适,常使我们驻足而望。如今那一片地都改造成住宅小区菱塘南村了。 孙原湘的"吹箫约",没想到也约来了一百五十年后在省中读书的小男生,那就是我们这些贪玩的孩子。课余我们喜欢溜出学校野玩。有时就从椐树弄走到六弦河的浜底,然后折向北,从省中的围墙外经小道直插菱塘沿。那条小道的东面就是大片的茭白田,间杂也种些荷藕红菱,农田中还有曲曲弯弯的小河浜,河浜边古柳垂丝,掩映着几家农舍,透出田园乐的安宁逸适,常使我们驻足而望。如今那一片地都改造成住宅小区菱塘南村了。 如今的菱塘沿,在我眼里依然是被忽略了的美丽地方。虽然,它已经淹没在城市的高楼之中,田园气息荡然无存,但它仍然有着与普通城市景观截然不同的风景。尤其是每当夏日,当我从串菱桥由东往西沿环城北路行走的时候,昔日游泳的盛况固然无可重现,但眼前的景色还是让我着迷。那菱塘沿一波碧水,之北的亲水栏杆和皱透湖石参差点缀,之南的河岸垂杨柳丝轻拂,水边闲适的人儿或迎风纳凉,或垂纶张钓。河岸之上的环城北路,路面宽广平坦而车辆不是太多,宁静无尘。路两旁的行道树更是绿拥翠盖:一边是粗壮的法国梧桐,一边是高大的合欢树,两种叶形迥异的绿荫高高撑起,象穹庐一样笼盖了整个宽阔路面,人行林荫路,顿生清凉意。而透过树荫向前瞭望,满目青山郁郁葱葱,一弯雉堞蜿蜒直上,怎不叫人心广神怡!(作者:剑兄) <p class="ql-block">@魏亚平77-5常熟 魏师兄照片是你拍的吧?照片拍的到位🌹说说菱塘沿吧,在七十年代未,当初常熟为提高高考升学率,把乡下各个中学的尖子生集中在一起,我有幸在其中,属于省中也就是江苏省常熟中学读书,免费提供住宿,学校还发助学金,我记得每个月几元钱,最多的同学是6元,我拿到的是5元助学金,当时的物价6元可以抵一个月的伙食,相当于我81年在苏医15元的水平,说明常熟物价水平低,实习的时候去常熟实习的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上周到成都,同学说起常熟,牵挂叫花鸡,说同学听说,实习时基本上每周都有同学去买,当时便宜,几乎每周都买一个,吃得那是一个爽🌷徐晓(苏州市立医院呼吸科主任)</p> <p class="ql-block">再说起菱塘浜,因为在省中边上,北边小门出去也就一百米就到了,那时候暑假学校集中补课,大热天,上课结束后,约上同学,几乎每天去游,就穿个短裤,反正也没人管,🏊🏻 个开心舒服才回宿舍,看看你的照片,啥时候约好了,再去回味一下[微笑][微笑][微笑]徐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