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9b9b9b">▲ 红军足迹与自驾路线图(可点击放大)</font></h5> <h5>出行日期:11月8日至9日(第44-45天)<br>自驾路线:瓦窑堡—高家坬—袁家沟<br>行车里程:约102公里<br></h5> ————————<div><br></div><div> 离开瓦窑堡后,沿着当年红军的东征路线,朝着黄河方向前进。 </div> 1936年2月5日,红军总部来到黄河西岸,驻扎袁家沟村。毛泽东入住白育才家窑洞,部署指挥红军东征。<div> 是夜,降大雪。</div> 第二天,毛泽东纵马前往15公里外的高家坬(wā)塬,踏雪察看黄河地形,选择红军渡河地点。当晚回到袁家沟,在小炕桌上挥毫写下《沁园春•雪》: <font color="#39b54a">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欲与天公试比高。</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须晴日,</font><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看红装素裹,</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分外妖娆。</span></div></div> <font color="#39b54a"> 江山如此多娇,</font><div><font color="#39b54a">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h1> <b>高家坬塬•北国风光景区</b> </h1> 按照行车路线,我们先到高家坬塬,现在叫“北国风光”景区。那是个面积很大的山巅台地,位于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镇以东,距县城约40公里。<div> 高家坬塬因山下的高家坬村而得名。它的东面是黄河,黄河对岸是山西。塬下有一条景观大道——沿黄公路,向南连接“天下黄河第一湾”和著名的乾坤湾(参见自驾路线图)。</div> 从高杰村开始,走盘山道上行。下午约4点45分到达景区。因为是淡季,天又晚了,工作人员说:不收费了,你们自己上去吧!爬上塬顶,已是5点多了。<div> 塬上有观景台。雾很大,尤其是东边的黄河方向。</div> <h5>▲ 前往北国风光景区——高家坬塬</h5> 登临高家坬塬,忍不住指点河山。<div> 东边,是黄河与山西方向,群峦起伏,峁塬交错,形如无数大象在奔驰。想象一下,如果大雪覆盖,可不就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么!<br> 西边,是无定河与陕北腹地,有重重大山横亘,太阳在云雾中忽明忽暗,缓缓西垂。</div> <h5>▲ 从塬上向东看,想象着伟人眼中的“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h5> <h5>▲ 从塬上向西看,白日依山尽,山峦似龙游。</h5> 在高家坬塬这儿,是看不到长城的。毛泽东词作中的“望长城内外”,其实是穿越时空的超视距意象,应该是隐喻抗日前线。中国历史上,长城的作用就是阻止外族侵略;近代以来,长城已成为中国人民抗御外侮的象征。 我们在塬上盘桓拍照一个多小时。呼吸着北国清冽的空气,沉醉在壮美的景色中,直到太阳完全落入西边的大山。 有两点遗憾:一是没有下雪,无法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二是有雾,拍不清晰。<div> 如果下次还来的话,一定要上午。这时日出东方,可以用逆光为一道道峁梁勾边,尽显其多姿和妖娆。当然,须晴日,最好在太阳刚出时!</div><div><br></div><h1> <b>投宿高杰村</b></h1><div><br></div><div> 从高家坬塬下来后,天就黑了。当晚就近住在高杰村。这是在陕北住宿的最后一晚。</div> 村子里窑洞很多,层层叠叠,大多数不住人了。第二天早晨,我们用相机、手机狂拍了近一个小时,就是雾太大,效果打折——近景尚可;远处白茫茫一片,纵深完全没有。 <h5>▲ 村口的旧门楼</h5> <h5>▲ 山坡上被废弃的窑洞</h5> <h5>▲ 这么好的院落也被废弃了,感到挺可惜。</h5> <h5>▲ 村中新建的民居</h5> 东征战役发起后,毛泽东离开袁家沟,曾途经高杰村,前往黄河渡口。好像也住了一晚。 这儿现在是镇村合一,实际就是个村。村中一块立于2004年的石碑上写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投宿的是村里唯一开张的小旅店,衣服都没脱,因为太冷,被子太薄,又没有取暖设施。<br> 以前以为黄土高原很干燥,相反,这个季节又湿又冷。因为要去袁家沟,心中充满期待,吃住就不介意了!<div><br></div><h1> <b>袁家沟 《沁园春•雪》诞生地</b></h1> 从高杰村到袁家沟13公里,有两条道可选:小路颠簸,风景如画(去时);大路平坦,车行如滑(回程)。<div> 无论大路小路,都是在白雾笼罩的山沟里。沿途能看到奇特的天然崖壁浮雕(水蚀浮雕),与黄河晋陕大峡谷中的水蚀浮雕有得一比。我们猜想,远古的时候黄河曾从这里走过。</div> <h5>▲ 沿途崖壁上的水蚀浮雕(行车拍摄)</h5> <h5>▲ 山坡上的羊群</h5> 道路的尽头就是袁家沟村,尽管靠黄河较近,因有山挡着,看不到。村里仍有雾,但在渐渐消散。 村中央有条河,两边依山而建一排排窑洞,有毛泽东旧居、红军总部旧址等。枝头树叶金黄,风景如画。 <h5>▲ 袁家沟村口</h5> <h5>▲ 袁家沟中</h5> <h5>▲ 红军总部驻地旧址</h5> 陪同我们参观的白炳池老人介绍,村子分上沟和下沟,现户籍人口500多人,常住人口100多人。我们问:村里大部分人姓袁吗?答:都姓白。 毛泽东入住袁家沟期间,写了两个东西,都很著名。一个就是前面说到的《沁园春•雪》;一个是当年2月17日发布的《东征宣言》,公开宣告,红军“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20日,红军开始强渡黄河,进入山西前线。 毛泽东在袁家沟,一共住了半个月。 <h5>▲ 俯瞰毛泽东居住的院落</h5> <h5>▲ 毛泽东旧居(右起第一间)。第二间门口靠着一块大牌子,上书“天下第一沟”</h5> <h5>▲ 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内景。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不朽词篇《沁园春•雪》。炕上是毛泽东坐姿蜡像,炕桌原物现展陈在延安革命纪念馆。</h5> 在袁家沟,还有一事传为美谈: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小山村,先后走出了百位县团以上干部,其中4位省委书记,7位副省(部)级干部,因此又被称为“省委书记村”。毛泽东旧居,就是福建省委原书记白治民的家。为我们讲解的白炳池老人说:白恩培(曾先后任甘肃和云南省委书记)小时候也在这哒住过。他是白治民的侄子,可惜后来落马了,本来挺骄傲的事,反而让村子蒙羞。 <br> 为选择制高点拍照,我们在红军总部背后的山腰上,看到了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白栋材的家,偶遇的。村里还有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白如冰的故居,不知在哪,走累了,没有专门去找。<br> 袁家沟的这种现象,在中国可能是独一的,令人称奇。 <h5>▲ 毛泽东旧居门外,竖立着“白治民故居”标志碑。</h5><div><br></div><div> 如果不走长征路,如果没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恢弘词章,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来到这样一个隐蔽、美丽、充满传奇的地方。<br>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袁家沟就是!<br><br>————————<br><br><font color="#39b54a">《自驾长征路》已发部分篇目:</font><br></div> <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3ta19w47?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79)历史的路口 • 从延安、永坪至瓦窑堡</a></h5><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3t6enbr3?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78)洛河两岸 • 会师与奠基礼</a><br></h5><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3t2fv3j5?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77)保安到永宁 • 盘龙卧虎高山顶</a><br></h5><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3sy6llqv?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76)风雨兼程 • 长征胜利到吴起</a><br></h5><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3sej8qh4?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72)越过六盘山 • 毛泽东首次住窑洞</a><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