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邂逅波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藏东南,一个神奇神秘的地方。之所以称之为“秘境”,是由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在此相遇,成为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形成中国地图上褶皱最多的地貌。世上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奔流至此,在南迦巴瓦山脚下拐成U形大弯,在折返向南流入印度洋之前,切割出地球上最深最长最曲折的峡谷。峡谷独有的风情孕育出藏东南独特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 离开色季拉山,前往波密县。我几次走过这里,体会的都是不一样的感觉。这一路上风光变幻莫测,时而苍凉,时而秀美,时而婉约,时而壮丽……,急剧变化的海拔高度形成立体的气候,有时我们经历了一日之间走过春夏秋冬。——那年深秋,我们偶遇一场大雪。</p> <p class="ql-block"> 林芝地区的波密县景色钟灵毓秀,最符合“西藏江南”的韵味。这是四月的波密,寒冬尚未褪去,波密却已经“春风和煦,花团锦簇”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已离开波密嘎啦村的桃花源,用我心中最美的语言讲诉了春风,桃花的故事,今天又找出在“桃花节”开幕式上我拍下的波密“俊男靓女”的图片,和他们亲切交谈,聊天说笑的画面又在脑海里清晰再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开幕式上,宏大的场面可想而知我有多兴奋!这小哥俩知道我在拍他们,还有点害羞 ,他们懂道理,懂礼貌的行为举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置身一个空前盛大的花节里,悠悠漫步桃花村,轻轻吟诵“桃花行”:花如潮,好运到,花似海,幸福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位藏族阿爸慈眉善目,他的气质特别融合桃花盛会的气氛;这位藏族阿妈这个动作不知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是看她在与乡亲聊天,无意拍到这么一个镜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桃花节”上的英俊粗犷的珞巴族汉子,他们用独特的锅庄舞欢迎远方的朋友,也为我们从这里出发再度远行送上祝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个画面,绝对是我梦中遇见过的人间最美仙境!———远处有洁白的雪山,雪山上彩霞飘过,清清的河水沿着峡谷潺潺流淌。晨曦初露,云雾缭绕,那一树红叶在雾气蒙蒙中妩媚逍遥………。那个清晨,我在波密山谷中遇到了,屏住呼吸我拍下这些图片,久久不舍离去。都说318国道最美的一段风景在波密,我觉得“名副其实”。我们来到波密,熟悉地形地貌的友人带我走进鲜为人知的山涧,又如此好运遇到众多拍摄元素堆砌一处的美妙时刻,我也很恍惚,不知此刻我在何处神仙境地?</p> <p class="ql-block"> 波密的雪山,似乎不想融化,总是与四季时光同行。雪山与白云又似乎是最好的朋友,总是形影不离。时而我们会看到高原雄鹰 ,从雪顶翱翔而过,穿过白云,飞出一种辽远豪迈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山脉的错落,山川的交织,山影的合体,云雾的缭绕,日月的同辉………,仿佛大自然把这里已经陈列在奇异之门天堂之畔。</p>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我们从峡谷回来 ,遇到 几位挖虫草的藏族乡亲,她们蹲在山坡上吃午饭,我走近一看,他们吃着馍馍还有自己腌的菜。她们拿出馍馍让我们也吃点,尝尝她们自家的饭菜。出于礼貌和好奇 ,我也就不客气的和她们一起吃了起来,这种十分自然的亲近让我心里暖暖的。</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年长妇人还是妙龄姑娘,她们脸上的笑容都是那么纯真友善,那一脸“高原红”是高原特有阳光给她们留下的岁月印记。虽然我们只是匆匆过客,日后也没有再见的机会 ,但我的记忆中有他们的身影,每每看到这些照片,我在心中都会说上一句祝福语:扎西德勒!</p> <p class="ql-block"> 关注藏东南的波密,源于我在自己订购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选美”。被誉为“云中天堂”的南迦巴瓦峰从秘境走出首领雪域群峰 ,并总是和波密的野桃花氲染成粉红色的雅鲁藏布江紧紧相依。我们梦想着某一个夏季,秋季奔向藏东南秘境,用自己的脚步去触碰传说中的神山圣水,在路上遇见属于真正的原始风景。———离开波密县城的那个清晨,我早早站在离居住酒店不远的江边,看到日照金山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 318国道沿途风光绮丽让人过往难忘,而有一段路行走危险艰辛,甚至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那就是波密出发必须经过的“通麦天险和102泥石流滑坡群”。早些年,这是318国道西藏境内令过往司机及游客最为揪心的路段。这段路的修建和维护,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侧紧邻波涛汹涌的帕隆藏布江,一侧几乎就是把沿着河岸的山生生切下去而开出来的一条窄窄的路,车辆的行驶有时要紧贴山体,有时路就在巨石的腹部通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通麦这段道路上下的山体,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悬石头顶,随时都有可能跌落;泥泞轮下,塌方和下陷时有发生。加上道路狭窄,上下坡陡左右弯急。下雨下雪冰雪融化和洪水到来等恶劣天气的时候,路况变数极大,翻下江面车毁人亡的事情每年都多次发生。有人甚至称它为通麦坟场和死亡路段。听说只是听说,不身临其境,想象不出道路到底有多凶险 ,而我两次来回经过通麦天险恰恰都遇到险情,每一次堵在这里都长达6个小时——8个小时,真不知我该说是运气好还是不好?(现在想想应该是运气好😂,经历过的都是人生阅历。)</span></p> <p class="ql-block"> 2009年我第一次到西藏,离开色季拉山,从波密前往然乌湖,车行到通麦天险,那时的通麦大桥是一座十分破旧的,桥面铺着木板的桥。车通行过桥,车上的游客必须下车步行过桥,车辆也是一辆一辆独立通过。走在桥上,望着桥下汹涌澎湃的帕隆江水,心里真的有点胆寒。</p> <p class="ql-block"> 刚过通麦大桥,我们就堵在路上,前面的车看不见头,具体前方发生了什么 ,似乎停在路边车上的游客都不清楚。此组图片上面这张是原来人畜走的桥,那是当地藏民出入过江的唯一通道。下面图片是我堵在路上走到前面的山坡上拍的,右边是滚滚帕隆江,左边就是最险要的102泥石流滑坡地。</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通麦大桥的标志 ,那时,我初学摄影 ,相机镜头也不够广,又没有一个距离远一点的位置拍全景,勉为其难仰头拍下有着永久记忆的老通麦大桥的桥头堡。虽然用不了几年,它就将不复存在 ,但它背负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历史。在路上堵了六个多小时,终于可以慢慢向前走了,等我们的车开到事发地段,天色已晚,没有看到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只见那一段道路崎岖泥泞,路面只有一辆车的宽度,右面就是帕隆江,车都是紧靠着左面贴着像刀切一样的崖壁一点点“蹭”着前行。有一辆“川”牌的小车,天黑路滑道窄,司机不敢开了 ,就在一个有点弯道的里面“畏缩”停下 ,我们的司机刘师傅车技十分好,但走这段路也是大气不敢喘,小心翼翼通过那段“死亡线”。</p> <p class="ql-block"> 有些事过了许多年却还是记忆犹新,有些人多年没联系却还是心心想念。——2010年的秋季,我又一次经过这段险路,还没有到通麦大桥,就被堵在路上。前面被堵的车沿着山路又拐个弯,根本望不见出事点,在耐心等待中,我和影友沿着这条“车龙”向事发地段走去,想探个究竟发生了什么。可是我们走了近一个小时也还没有到达出事点,沿路车上的司机游客竟无人知道原因,却都还安然自若等待着。后来我们知道,这是长走318司机特有的耐力 ,因为这段路堵车是常态。</p> <p class="ql-block"> 那个下午 我们堵了近7个小时才得以放行,又是一个漆黑的夜晚。通过堵车地点,我打开车窗探头观望,没有看见发生事故的迹象,一头雾水离开了这里。在然乌湖和来古村拍摄一天后,第三天的清晨我们担心路上再堵车,便早早出发准备到波密,然后回拉萨去珠峰。然而,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我们的车刚过了通麦大桥又被拦下不能通行,仔细一看,居然还是来时堵车的地方。这时我们总算看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故。一辆我们东风汽车公司生产的“天龙”高顶双卧加长卡车,五天前行驶到此,由于雨后路滑,路基又有些塌陷,稍不注意车冲下路基,万幸的是车快到帕隆江边刹住了车闸,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由于此段路面太窄,大车施救难度太大,这里通讯信息传递也相对闭塞,这位藏族司机心里窝着一肚子火,与这里管理人员的矛盾随时有激化的可能。这一辆大卡车和装的满满一车货物(都是红茶,绿茶饮料)可能是这位藏民家中的全部本钱,情急之下,他每天找乡亲和雇些小工,拉来树木绳子,一点点把车向上拉,如此一来,白天这段路就不能通行,天黑了他们才收工,到今天已经是第五天了,这辆车也确实已经从谷底的江边拉到了半山坡上。</p> <p class="ql-block"> 这天早晨我们启程比较早,到这里堵车点我们的前面只有三辆车,挨着我们的是一辆挂着部队牌照的军车。看着滑坡的那辆车和准备“施救”的那么多的藏民,我们该怎么办?正当我不知所措时,停在前面的军车里走下来三位军人,其中一位看肩章既然还是少将级。他们直接下到山谷中 ,帮着出事的车主去推车。我们车上的司机刘立明师傅也跟着去帮忙。看着这意想不到的一幕,我当时心里真的被震撼了。我走到军车边,车里还有一位司机,我了解到这位少将是西藏军区副司令员,他们从察隅完成工作返回拉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也许是出于本能,也许是自己心底潜移默化的一种责任感,我有些坐不住了。我也下到山下,拉车推车我属于力不从心者,那能做些什么呢?休息片刻时,我问王副司令员:这车能拉上来吗?他说:不太可能。我问:那为什么您还要下来帮着推呢?他说:现在藏民的情绪都很烦躁,矛盾激化会发生问题,我们在这里遇到了,帮他们一把,起码对他们心里是个安慰。此时我也知道了王副司令员也是藏族人,祖籍是外藏(四川阿坝州)。我又问他:那我应该做些什么?他说:安抚一下游客,如果可能动员一下年轻游客帮帮忙。我望着后面的堵车已经看不到尾,一直堵到通麦大桥的那一段,一辆车一辆车去讲明事故的由来,动员一些年轻人去帮帮忙,反正也走不了,闲着也是闲着。</span></p> <p class="ql-block"> 从上午到晚上,虽然我们都在这里堵了至少八个小时,但现场的氛围十分融洽。很多年轻游客来到出事点,没有人发牢骚说怪话,有人帮忙把撒落山坡的饮料捡回来替车主堆放一起,堵车一天没有人喝一瓶饮料。看着人民子弟兵在山下与藏民一起忙碌的身影,在场的游客都被感化着,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其实王副司令员他们的军车要求藏民把拦路的绳索放一下,他们是可以通过的,况且离得最近的林芝军分区派车到达事故点,他们可以换车离开这里,但他们没有离开,自觉为群众担起一份责任,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对共产党员,人民子弟兵称号的最好诠释!“人心齐,泰山移”,到了晚上,这辆车还真的被众人拉上来了(车的主体零部件都是好的),终于可以启程了,事故车在前面开道,我们被堵的车辆跟着开动出发,黑夜里,长长的车灯就像一条盘山巨龙蜿蜒盘旋,这种场景让我动容。此行之后,我和王副司令员有通讯联系,第二年我去林芝参加桃花节 ,他和夫人在拉萨请我吃饭叙旧,由于他工作的特殊性不便打扰这些年我们很少联系。今天,当往事再现,我还是很想念他们。在此, 我遥祝王副司令员及那天同行战友一切安好!扎西德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帕隆江上旧桥与新桥对比图。现在回想那几年通过这条天险时的心境,似乎还是“心有余悸”。我和当年一起走过这条路的影友回忆时 ,大家都说我们坐在车里,目不转睛死死盯着身旁悬崖,手都攥出了汗 ,心里都默默叨咕刚刚学会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祈祷菩萨保佑所有的人旅途平安,保佑这条用生命 ,鲜血和汗水铺成的道路顺顺畅畅。当人们对外界事物无能为力的时候,也许只能如此吧。这样想下去,心里似乎对全民信教的西藏多了一分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很多人都有一个西藏梦,很多人来过,还要不止一次的再来。西藏是洗礼和净化灵魂的圣地。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通麦天险让灵魂的洗礼和净化得更彻底,让心灵变得更纯净更圣洁呢?———这是我在车堵在路上时,找到一个制高点拍下的帕隆江大拐弯。</span></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想起了全民信佛的藏民“磕长头”的情景。无论在拉萨街头,寺庙门口,还是雪山下,河流边……,都会看到虔诚磕长头的人们。也让我深深感叹:为什么藏民的民间信仰会有如此长久保持鲜活和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俯仰于天地之间,用身长丈量着到圣城的距离,他们尘灰覆面,脸上沟壑纵横,额头磨出了灰黑色茧子。当你注意看他们的表情时,丝毫不见痛楚,也没有特别的喜悦,只有平和,就像是西藏的天空,平和得一尘不染。让人想起电影《可可西里》的那句台词:“你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和脸脏得很,可他们的心灵特别干净。”</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位女子在寺庙门口磕长头 ,一个接一个不停的完成规范的动作。她是众多朝圣者中的一个让我心动的美丽姑娘。当看到她低头在地的背影,让人觉得是苦难,是悲情,但当她站立抬头时,我看到她的目光里却充满着幸福的纯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专门和藏族朋友请教,也找些书籍查阅,大概了解一下“磕长头”的含义。”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磕长头”分为长途(行数千里,历时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附近的寺庙,雪山)等三种。———这两张图片是我在波密沿江看到的“举家式”磕长头的队伍,前面磕长头,后面有家人开着小三轮,带着锅碗瓢盆和被褥,晚上就停在路边支个小帐篷,烧火做饭宿营。第二天继续磕着长头,向着他们心中的圣城一路朝拜而行。</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个磕长头的队伍比较“庞大”。相比过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出远门“磕长头”也没有早先那么艰苦。</p> <p class="ql-block"> 西藏,是青藏高原永恒的圣地。我们这些被人叫做“藏漂”的旅游“达人”,不管你是佛教的信徒还是俗世凡人,无不都是受了西藏灿烂而强烈的诱惑,因果虽有万千,成行只需一缘!</p> <p class="ql-block"> 二:秘境莲花,人间墨脱。</p><p class="ql-block"> 翻开中国行政区域地图顺西而看,就会发现西藏的东南面有一个小小的“孤岛”,那就是2013年底前,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那里的物资全靠人背马驮,要去那里观光就得徒步。我曾萌发过徒步进墨脱的念头,西藏的朋友还为此做了精心准备,但权衡之下,我还是畏而却步啦。2013年10月30日,墨脱正式通车了,11月4号,我就背着沉沉的行囊,带着一份激动,一份期盼走进墨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波密出发,一路阅尽蓝天白云,雪山大河。墨脱呈山川河谷地貌,地势北高南低,北、东、西三面高山相环,南面由高山向低山地带过度,形似莲花,因此它在藏语里的意思便是“隐秘的莲花”。要去墨脱了,我显得特别兴奋,一兴奋就想唱歌,脑海里能想起的藏族歌曲一首接一首的哼唱,自认为当时的嗓子还不算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曾几何时,我看了好几本有关墨脱的书籍,知道那里特别美,却是我实难前往的地方。今天我来到墨脱,突然觉得 , 墨脱的美源于它的无法抵达,源于平添的几分神秘。一直以来,墨脱是一个不可抵达的存在,几乎与外界没有联通,保留着近乎原始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2013年11月 ,墨脱的这份寂静被打破了,它成为了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不少仰慕者可以开着越野车来到这里一探究竟。其实墨脱还是那个墨脱,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改变。去到墨脱的路上依旧困难重重。———前一分钟还是阳光灿烂,后一分钟却大雪纷飞,</span>前方一片白茫茫,路边的积雪也厚厚的。刚刚还兴奋的心有点紧张起来,毕竟冒着大雪行驶在高海拔且路十分难走的山上还是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到嘎隆拉隧道了!”我们高兴的又喊了起来。一行几辆车在隧道口停了下来,留张纪念照是必须的。嘎隆拉隧道全长3310米,平均海拔3700米,这条隧道是修建墨脱公路的瓶子口,这条隧道的贯通让墨脱人民世代被茫茫雪山阻隔的历史彻底结束啦!</span></p> <p class="ql-block"> 从嘎隆拉隧道口真正进入墨脱,一路雪越下越大,也许是上天特意为我们增加更多难忘的新鲜神秘感。到了52K(第一个检查站) 需要出示边防通行证,而我们一行人都没有接到领队要求开边防通行证的通知。说实在的,这是我摄影以来跟团行走遇到的最不靠谱的一个领队老师(不仅仅是连边防通行证都忘记开这一件事😌)。墨脱属于中印边境县城,没有通行证检查站的执勤战士是不会放行的,补开边防通行证要返回到八一镇,这似乎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进墨脱大家又该是多么的沮丧遗憾。我们站在大雪中一筹莫展。此时我万般无奈的情急之下想起三年前在通麦天险遇到的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请他给我们“担个保”,过后我们补交通行证。有点不好意思给副司令员打了个电话,把事因汇报一番,他让我等消息-。忐忑不安在雪地里等了一个多小时,王副司令员给我来了电话,经协调,同意我们一行进入墨脱县城,将每个人的身份证号和车牌号逐一登记报备。王副司令员还再三嘱咐我,墨脱车是通了,但一路还是险情不断,让我们一定注意安全。就这样我们通过52K检查站和82K检查站,向着县城一路进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过了52K路段,雪停了,天变得湛蓝湛蓝,五彩缤纷取代了白雪皑皑,那颜色艳的让人心醉、那光影晃得让人眼晕。眼前一团团一片片的雾,轻轻飘来又悄悄散去,那雾动情的向我涌来,迎接着我们这些异乡来客,我们仿佛走进一个虚无缥缈的童话世界,在这云里在这雾里,我找到了梦中的墨脱!</span></p> <p class="ql-block"> 走进墨脱,就仿佛走进了生植物多样性基因宝库;</p><p class="ql-block"> 走进墨脱,就仿佛走进了奇绝立体的水墨丹青山水画中;</p><p class="ql-block"> 走进墨脱,就仿佛走进了别样风情的少数民族内心世界里;</p><p class="ql-block"> 走进墨脱,就仿佛走过了四季瞬间变换的时光隧道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突然读懂了墨脱为什么是全国最晚一个通公路的县城?那是墨脱不愿意让外界的喧嚣打破它那份独有的静谧,要想与它相遇的`人,必须攀爬过雅鲁藏布江的悬崖峭壁,徒步穿越过热带雨林般的原始森林,趟过布满恶虫的蚂蝗区,只有经过重重考验的人,才能更深刻体会墨脱那种天下无双的美。</span></p> <p class="ql-block"> 墨脱通车了,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天气变化,不确定的危险随处可见。夏日的一场暴雨,冬天的一场大雪,都会再次将墨脱变成一座孤岛。</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的汽车颠簸着驶入原始森林,只见参天大树,乱石险象,瀑布横流,江水奔腾……,也就能想象出不通公路时,徒步旅行者的艰辛和勇气。<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说,穿越墨脱,是</span>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场生命的极限之旅!</span>———上面一张图是过去摇摇欲坠的老桥,下面一张图是现在汽车🚙可以行走的新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墨脱是门巴族和珞巴族的居住地,没去墨脱之前 我对这里的人充满好奇心和神秘感,似乎会和他们存在沟通的距离。但走进墨脱,走近他们,又好像并不陌生似曾相识。他们生活还很贫困,但接人待物不卑不亢 ,他们远离都市少见世面,但看到远方来客笑容满面 ,十分有礼。仿佛他们的生活里也不仅仅是苟且,也有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 墨脱县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座落在绿树葱笼的山间坝子上,四周青山环绕,远避静立。在这千岩万壑的群山之中,难得有如此开阔的一方平坝 ,从群山峻岭中走进墨脱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span> 。 墨脱县城除了人少,没有外面县城的热闹繁杂,其他的没有什么不同。拍完晚霞,我们漫步逛逛县城,看到鳞次栉比的商铺,不是太宽敞的广场,街道很干净整洁,最让我惊讶的居然还有出租车😅😅😅。这可是墨脱通公路还不到半年。听司机说,县城现有5辆的士,这辆是“墨脱一号”,天色虽然黑了,我还是抓紧和“1”号合个影留个念吧。</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那天清晨我们离开墨脱县城在出城路口遇到的一幕。晚上,松动的山体滑坡,滚下两块巨石把来往的路彻底堵死了。没有机械化的吊车,碎石机,只有山民用榔头锤子🔨一点点凿碎后 翻斗车铲起运走 ,几个小时后我们的车才得以一点点“蹭”着开过离开墨脱。我清楚的知道一点:维护墨脱路的安全畅通,其难度不亚于修建这条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墨脱之行 ,雪山一路相伴,看白云缭绕,观日落金山……。嘎龙拉、金珠拉和多雄拉那些个山,无不险峻 ,座座巍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一路走来,领略了从北段喜马拉高山寒带到南段雅鲁藏布热带雨林那多姿多彩的绮丽风光,感受了“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神奇景象 。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离开了墨脱,走完了这一段难忘的旅程。那种用旅途和时间来磨合灵与肉的感觉深深印在心底。</span></p> <p class="ql-block">三:秘境中那冰川,那湖泊。</p><p class="ql-block"> 1:米堆冰川</p><p class="ql-block"> 由于波密特殊的地理位置 和天气变化,孕育着得天独厚的奇特原始的自然风光,而冰川更是波密这个美丽世界里最炫目的景观。查看有关资料,波密境内有2040条冰川,总面积达4382Km2,其中米堆冰川是较大有名气一条冰川,我前后两次走进米堆冰川。</p> <p class="ql-block"> 米堆冰川在米堆河的上游,米堆河是雅鲁藏布江下游的二级支流。米堆冰川靠近川藏公路,规模大,进入方便,是罕见的自然奇观。当我站米堆冰川面前,看着晶莹剔透的蓝色冰川 ,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我真的不知道用哪些华丽的词汇来表述。</p> <p class="ql-block"> 米堆冰川地属林芝地区波密县玉普乡, 米堆冰川脚下有个叫“米堆村”的藏族村寨,我们要想与米堆冰川有个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就要徒步走过树高叶茂的原始森林,翻越三道由冰川运动留下的“终碛垅”(这是学名 ,我用土话理解就是落满灰土的冰堆),来回耗时五个多小时才能实现真正踏上米堆冰川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一次进西藏,第一次去米堆冰川,也许是连日奔波有些疲劳,那天我高反很严重,嘴唇发紫,脸有些浮肿,但是我没有选择骑马进冰川,背着相机包徒步走向目的地。在大自然面前,我显得十分渺小,在世人面前,我也相形见拙,但是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我努力做最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这条路上,有崎岖坎坷,也有风光无限。春天我走近它,那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在像云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秋天我走近它,那片色彩斑斓的红叶像火焰🔥在燃烧,照亮我的方向,燃起我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天幕下的银峰雪色莹蓝,米堆冰川像玻璃般透明。这个冰雪世界里,永久的冰川凝固了急流,晶莹了雪峰。我一步步走近冰川 ,站在它洁白无瑕的肌体上大口地喘着气,让雪山凛冽纯洁的空气,吸入我那长期吸纳尘世空气的心胸,但又仿佛不敢把胸中的浊气呼出,生怕把清纯的雪山污染。在纯净的冰川面前,似乎我也变得素然纯洁了。</p> <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这两张图片,雅江水蓝的透彻,米堆雪白的剔透,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能遇上这样的景致真是我的幸运。远远望去,高达数十米的断裂冰舌,发出幽幽的蓝光,从天而下的冰瀑布在阳光下闪着银色的光芒,近800米的落差让人感到一阵晕眩,一阵阵从冰川上吹来的寒风迎面扑来,尽管在强烈的阳光下,我还是觉得寒气逼人。</p> <p class="ql-block"> 2:惊艳然乌湖</p><p class="ql-block"> 这是川藏线上有名的然乌湖,它离米堆冰川很近,却隶属于昌都地区八宿县。然乌湖是由于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堵塞河道后形成的堰塞湖。西南方向有岗日嘎布雪山,南面是阿扎贡拉冰川,东北方向有伯舒拉岭,这样一个地理环境,造就了然乌湖奇特的旖旎风光。</p> <p class="ql-block"> 湖边这个客栈是观赏然乌湖日出🌄日落最佳的位置。这里海拔3930米,我两次到此都是住在这里,客房是两层楼,第一次我们住在二楼,记得自己把行李箱拎上二楼房间,上一个楼梯台阶就必须坐在地上喘大气,也就十几个阶梯,我足足用了20多分钟,初次进藏的我确实有许多不适。高原负重爬高真的需要体力,毅力。然而,有了这第一次的坚持,才有后来第十次的适应。</p> <p class="ql-block">早早起床站在然乌湖边,看到这样的瞬间,似乎没有人会淡定漠然。晨曦初露,霞光有了光泽,水面亮了起来,然乌湖水苏醒了,好像是上苍给她注如了生机和活力。于是,和着光的旋律,踏着光的节奏,无数星星点点的光斑在水面飞舞、跳跃。 霞光是她最天然、最美丽的粉底,这种高贵典雅的金黄色把然乌湖装扮的如此的端庄、漂亮。</p> <p class="ql-block"> 两次来到然乌湖,一早一晚我都仿佛被这种奢侈还有点夸张的景色醉迷的有些晕晕乎乎。想选一句恰当的词语来赞美一下眼前所见,然而穷索美词,竟然没有想到一句符合我心绪的词语。高原的然乌湖,恰逢山峦叠嶂,云雾缭绕,阳光普照,水天一色。我们的眼中,天在水中荡漾,水在天上飘浮,在宇宙的涟漪里,不知自己在天上还是在人间。</p> <p class="ql-block"> 然乌湖分为上然乌,中然乌和下然乌。走318川藏线我们所到之处是“下然乌”,第二次进藏时,我特意从下然乌来到上然乌。上然乌背靠一座巍峨的雪山,中间有一片宽阔的草甸子,秋天我到这里,只见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黄色的树木花草,与湛蓝湖水相连,有洁白雪山映衬,真的是再诗意不过的一幅美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 没有任何束缚,素静的白,雪山在霞光下,隐藏着天地间最美的奥秘;雪山下的村庄,勾勒出千百年来的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3:来古冰川和村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然乌湖再向前方行驶,几公里处是一个三岔路口,左边一条路通往八宿县,右边一条路通往察隅县,中间一条路通往来古冰川。我们从中间那条土路,穿过然乌镇,赏尽田园牧歌式的高原乡村风光,来到来古冰川。</span></p> <p class="ql-block"> 来古冰川位于昌都地区八宿县,紧邻然乌湖了。从然乌湖到来古冰川大约有35公里,我们一进入来古领域,立即被这里的纯净风光所吸引,赞美声不绝于耳,以为我们走的又是西藏最美的路上。后来,走过十年西藏路,实事证明,真不好说哪一条路是最美的,只能说“没有最美,只有更美。”</p> <p class="ql-block"> 来古冰川其实是一组冰川群的统称,有美西,亚隆,若骄,东噶,雄加和牛马冰川。据说亚隆冰川最为壮观,全长有12公里,从岗日嘎布山海拔6606米的主峰延伸至4000多米的岗日嘎布湖。导游说,我到的这个冰川就是岗日嘎布冰川,我没有验证是否确实,但它在我眼里就够壮观了。来过了,感受了就是最真实的。</p> <p class="ql-block"> 距离来古冰川还有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当地村民设的一个骑马点,自驾车到这里不能开上去了,如果想到冰川跟前,要么骑马,要么步行。这里海拔已是4200米了,我们十堰来的影友一行四人选择了步行(尽管有两位略比我年长的同伴走了一段就回撤了),坚持走上去,一路风光无限。</p> <p class="ql-block"> 来古冰川,被世人称之为“西天瑶池” ,它冰洁如玉,色纯如翠。靠近它,我的心底似乎一下子也变得那么纯粹没有杂念,这就是大自然的魔力!这张图片中,一道冰川将湖水隔开,上面的水混浊,下面的水清澈,当地老乡告诉我这是冰川下面矿物质成分不同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来古村——-隐秘在冰川深处海拔4100米 的一个田园牧歌式美丽古村落。我第六次进西藏去墨脱走丙察察线途径来古冰川的那个晚上就住在来古村藏民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昨晚,我们这辆车四位影友来到冰川附近的白塔边拍星轨(星轨篇在下集再诉),那是我拍星空遇到星星最亮,流星最多的一个夜晚,那种感觉真可谓:妙不可言。拍完星轨已是下半夜,高原反应也难以熟睡,今晨一早我们又抓紧起床去拍日出。我们同车两位男影友找了一个木制长梯子,搭在我们居住藏民家的房顶上,再顺着梯子爬到屋顶,这是一个拍日出极佳的位置。尽管望着那么长又摇摇晃晃的梯子我有点害怕,但没有时间让我犹豫,硬着头皮我也背着相机包,一步一步爬到屋顶,另一位同车女影友晓坤妹没有上屋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站在屋顶上,环视四周,顿时间让人心旌摇曳,豁然开朗。来古村的美只是初见,却已住进心底。清晨,冰湖上一片寂静,金色的阳光撒向雅隆冰川和嘎布岗日主峰,雪峰金光闪烁,明亮耀眼。随着太阳的升起 ,来古村四周的雪山一座座披着金色外衣“闪亮登场”,来古村庄牛羊漫坡,一片生机盎然。我们三个人不言不语,屏住呼吸转着圈拍“日照金山”,这是我喜欢摄影以来拍雪山日出最爽的一个早晨。(拍完日出从屋顶顺梯子下来的过程也让我今生不忘😅,腿肚子发软,脑子发晕,高反和胆怯一起“发作”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来古冰川的静和蓝远近闻名,仿佛天空滑落的一滴眼泪。 如果我想说: 来古冰川是一片梦中的净土 ,来古冰川是一个自由的天堂 ,它是会让游人忘记归途的疲劳 的圣洁驿站!没有亲身经历的朋友会不相信,但我相信只要您来过一次就一定还想再来。</span></p> <p class="ql-block"> 雄伟的雪山,壮观的冰川 ,原始的藏寨,纯朴的村民,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它不在国道上,远离尘世,尽管如今已有很多游客知道这个地方,但由于它的偏僻不便,吃住条件艰苦 ,到这里来的“驴友”“影友”大概也就是冲着它的神秘,纯净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 三:鲜为人知的察隅,察瓦龙</p><p class="ql-block"> 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离开来古冰川,返回到然乌湖的三岔路口向右拐,前往心心念念许久的 ,一直以来被列为“禁地”的察隅县。</p> <p class="ql-block"> 深秋,从然乌湖到察隅的一路风光无限,走走停停,似乎眼及之处都是自己想拍的元素。高山初雪,层林尽染,浓妆艳抹,湖随山艳,今天翻看沿途拍的好几千张图片,看的眼花缭乱,似乎挑不出一张好片,可又舍不得删掉任何一张“烂”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过了然乌镇,离开318国道,转到210省道南行,这是一条土路,路面有些积雪,但还算好走。沿路海拔一直在攀高,车行约45多公里公里,我们到达海拔4900米的德姆拉山口。</span></p> <p class="ql-block"> 从来古冰川到这个山口,海拔提升了近千米 ,但我的感觉特别好,没有一点高反的症状。天蓝的像一块绸缎,强烈的阳光直照在雪山顶,也把我们晒得暖暖的。看着天蓝的似一块纯色的绸缎,真想趁心情好有体力爬上看着也不算高的德姆拉山顶,和蓝天来个亲密接触。可我知道,自己也就是“心比天高”的遐想罢了,图个心里开心。😅😅😅</p> <p class="ql-block"> 翻过德姆拉山口,海拔一直下降,到4200米我们进到察隅境内,继续前行,海拔下降到3000米,我们沿着察隅河顺流而下,只见河岸边树木千姿,红叶萧萧,河水清澈透明,我走到河边去洗洗手,11月份雪山汇集的河水凉的刺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进入察隅地界后, 连续拐弯下到桑曲河谷,就有了森林,在此停车稍作休息,我爬到一个小山坡上,用长焦对着对面森林“搜索拍摄”,秋日森林里用“五彩缤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树林中有一块色彩引起我的好奇,构思一下拍下下面这张图片,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国家的地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沿河谷直下,过古玉乡,到竹瓦根镇,也就是察隅县城。这里海拔已下降到2300米。察隅县又分为上察隅和下察隅。去察隅必须办边防通行证,这里是中印边境线的划分地。长期以来察隅的隐秘性就在于它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通过边防站的验证检查,就向右行驶到到下察隅拍摄造访,一般是不能向左行驶的,那是通往边防前线,出了名的“麦克马洪线”就在那里。对这个边境要地的历史以及发生的争端和“麦克马洪线”的形成,我看了很多有关资料和书籍,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这里的重要性。今天能亲身到达这里,心情难免有些激动。</p> <p class="ql-block"> 下察隅总人数不到6000人,下察隅有个鲜为人知的村叫“僜人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僜人”占多数。说僜人是少数民族,但我们国家56个民族里又没有这个“僜人”族,(据说是僜人的人口数量太少了,没有超过1300人),他们的身份是未获得正式认可的少数民族。有意思的是新版身份证上,僜人在“民族成份”一栏填的是“其他”。据说僜人信鬼不信神,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p> <p class="ql-block"> 进到村口,偶遇几个孩子和妇女,也许这里没有什么外人来,她们看我们的表情有点稀奇。他们的眼睛都那么明亮透彻 。</p> <p class="ql-block"> 走进僜人村,我觉得一切都那么新奇。这个村四周是雪山环绕,但山下却气候温暖绿意盎然,家家户户午后都有结满果实的香蕉树,呈现和我们的一派南国风光。似乎这里才是真正的“藏东江南”。</p> <p class="ql-block"> 这里真的就是一片没有开垦的处女地,原始,自然,几乎没有人类的污染。村子里静的只听见鸟鸣声,我们走在村里,一个个似乎也没有人大声说话,除了聚精会神拍摄之外,生怕自己的响动声会惊扰这个寂静山村。</p> <p class="ql-block"> 僜人村的阳光里没有浮尘,阳光照耀下的万物都那么通透洁净。普普通通的桐油果在我眼里都那么可爱😊,远处那被虚化的,红的热烈,纯粹的枫叶🍁也显得艳丽华贵。</p> <p class="ql-block"> 从家家户户院子里晾晒的架子上,我了解这里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也许是这里的土地肥沃,也许是这里的气候湿润,也许是这里的空气清澈,我就是觉得这里的玉米比其他地方的玉米显得更黄更亮。</p> <p class="ql-block"> 站在僜人家门口眺望,那一扇门就像是天然的一幅画框,这副画框里镶嵌着远处银白色的雪山,镶嵌着院子里翠绿的淌汁的芭蕉,镶嵌着一圈金边的秋收果实………。像是一首歌谣,像是一段传说……,成就了这副画框里的美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僜人的房屋,全为木结构,查看资料了解到,他们房屋构造是有讲究的。最下层,以直立密排的木桩为基,往上是横铺的树杆环周,喻意为江流;江流之上以斜排木杆喻意为山,以此看出僜人世代生活于高山江流之间。小小房屋结构反映出僜人生活的历史及其生存环境,反映出他们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两天的观察,我的感觉这里其实还很闭塞,前些年很少有游人到此。僜人也不太与外人接触交流,有不少妇女还听不懂一些汉语。但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在村里到处行走,只要门是开着的,我们也能随意进去看看,拍张照片。我走进这个院门,里面这位中年僜人汉子请我坐坐 喝个茶水,尽管我们交流有些语言障碍,但我能感受到他的诚恳。我环视家中摆设,这是比较典型的僜人房屋构造,且能看得出是当地僜人比较富裕的一家。他们吃饭,原为席地而坐,中置火盆,这也突显了他们野外生活的原始形态。</span></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永远是快乐的天使,虽然这里还很贫穷,孩子们的玩耍也很简单,但他们还是像小鸟一样,在我们身边跑来跑去,跳呀蹦呀。由于语言不通,我们之间无法交流。我们团队的影友们把随身带来糖果,铅笔等分发给他们,孩子们含着糖,拿着铅笔,对我们这群陌生人报以最天真的笑。</p> <p class="ql-block"> 我凝视着孩子们晶亮的眸子,发现那里面看不到对艰辛生活的悲伤和自艾。或许是因为已经习惯,或许是因为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不知道什么是苦,也或许因为他们并没有感受过城市里灯红酒绿的繁华,他们的眼神里没有什么不满,而满满的都是天真的童趣,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还有求知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边境小镇,察隅还洋溢着浓浓的英雄气息。1962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的一场边境自卫反击战——瓦弄大捷就发生在这里。我走到这个似乎有点像察隅村公所的院子里,有几个来自内地的人在翻晒玉米,修理农具。我和他们交谈,知道他们是来自四川 ,是这里农场的员工,有的常住,有的轮换。他们在这里除了垦荒种粮,更重要的是占住祖国的领土,配合边防守住祖国的门户!</p> <p class="ql-block"> 察隅,横断山脉西段的藏南高山峡谷区,藏语意为“人居住的地方”。走进察隅,我们看到皑皑雪线下,莽莽林海一碧无边,激流在峭壁间奔腾,瀑布从悬崖上倾泻直落。因为人迹罕至,这里有着大自然最原始、最瑰丽的景象……。我们赞叹它的美丽,但我也知道这风景背后,藏着怎样一段段平凡却又不凡的磨砺、平凡却又不凡的青春!离开察隅,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致敬,守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边防将士们!致敬,为祖国守家看院的所有平凡人民!</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经过的这条路,是一条重要的国防公路,它是察隅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道路,关键咽喉。在丙察察线没有正式通车前,是进出察隅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过这里,总会触动人心!</p> <p class="ql-block"> 离开察隅我们下一个目标是察瓦龙。察瓦龙是西藏东南面最后一个县,也是我们“丙察察”线西藏境内最后一站。———这是前往察瓦龙途中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察隅到察瓦龙222公里,其中县城至检查站17公里是水泥路面外,其余均为土石路,占了205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按照行程我们应该在下午4点左右到达察瓦龙,拍摄夕阳西下时的美景。然而那一天的行程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惊险刺激,紧张心慌的经历。这200多公里,我们耗时十多个小时。</span></p> <p class="ql-block"> 大雪覆盖的路面又窄又滑,很长路段我们要下车徒步;白沙板岩滑坡路段,为防止造成大的伤害,车要一辆一辆独立通过;。</p> <p class="ql-block"> 进入原始森林,看到这么美的森林,我们都很兴奋,绕有兴致的下车拍几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着走着,我们就有点发怵了。月亮已挂树梢,我们还没有走出原始森林,车队也走散了,在森林里很容易迷路,幸而我们遇到一位藏族放羊老汉才得以走出森林,为了缓解气氛,我在车上即兴编了一段“迷茫之时,偶遇一位手持神棍的白胡子神仙 为我们指点迷津,再一回头,仙人腾云驾雾飘向天边………”,也让大家捧腹大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是去察瓦龙,事实上路途奔波十几个小时 ,快半夜才到察瓦龙县城,我连县城什么样子都没有看清。记忆最深是夜晚夜去往察瓦龙的一路惊险。崎岖山路凹凸不平,这个时候最担心就是会车。好在没什么大车过往,藏民出入都是骑的摩托车,漆黑的夜晚,远处传来录音机放的歌声,由远而近,那就是有藏民骑摩托车来了,他们就是用这种方法提醒车辆注意安全,另外我觉得也能给他们在黑夜里行走提神解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好不容易来到察瓦龙县城,却城里漆黑一片,据说整个县城线路维修停电。摸黑在一个小饭店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吃上用发电煮出来的面条🍜 (面条煮的像浆糊,电压低,海拔高),但一天就吃上这一碗有热气的晚饭,也就知足吧。第二天一早起床我们按计划离开这里,这才看清楚,县城狭窄的街道在施工,到处挖的坑坑洼洼的。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条路的险峻、艰难,已不是昔日进藏最险的318线可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风景在路上”这句话,在察瓦龙的行程中我体会颇深。我们的司机说“走过这次丙察察的烂路,中国境内再走哪一条路都不怕了”!今日翻看回想,觉得自己遇上这么个“倒霉”路也是幸运,如果路修好了,一下子就通过了, 还会有这么精彩的故事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里是西藏和云南的分界岭,也是我们“丙察察”线西藏段的最末端,过了这里就到云南的丙中洛。在藏东南奇绝的山水面前,我慨叹大自然之鬼斧神工、钟灵毓秀和那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同时深深感叹这些充满危险和挑战的荆棘坎坷画面,也是一道道可遇不可求的风景线!这段行程结束了,我将再一次从拉萨出发,带着更多的期待走进藏西南,开启我的《十年西藏路》:之三 ——千山之祖,万水之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