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刘宾先生的探索文章“茉莉鸟”简历

louie(殷乐怡)

<p class="ql-block">“中国首届李剑晨水彩双年展”金奖得主刘宾不是一位天天埋头画画的艺术家。他总是用探索的眼光直视前方,用他的画笔将历史和未来连接起来。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型画家。</p><p class="ql-block">李剑晨先生有句名言:色彩就是力量。刘宾先生的这篇文章从古人的施色方法诠释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茉莉鸟》简历</p><p class="ql-block">原创 刘宾 天空的线条</p> <p class="ql-block">上图《茉莉鸟》籍贯:“中国水彩画”、2021年8月出生;家庭成分:印压有“凸凹四狮袖珍方印、SAUNDERS WATERFORD”商标画纸一张、长宽分别为56╳76(cm);颜料有柠檬黄、中黄、普兰、黑、深红、墨绿;无色透明普通胶水;卷筒卫生纸;排笔、大中小号硬、软毛笔;水溶彩色铅笔;气压喷水壶;吸水抹布;大水桶;不锈钢矩形分隔式餐盘(调色彩用)。工作背景:A选择无凸凹字母印章面作画;B喷少量清水后、刷70%浓度无色透明胶水待干;C画纸占&gt;5%面积滴、高纯度柠檬黄色、控制色流淌方向待干;D用尼龙毛排笔、清水反复冲刷黄色、直至黄色层次变化、边缘弱化轮廓参差;E普蓝、墨绿、黑、少量深红等高浓度调和、加入纯中黄色彩的干硬颗粒、强化颜料质感,用二寸宽硬毛排笔蘸色、竖式由上至下单程垂直下行、直至整个画面铺满重色彩;F用干燥洁净大抹布拭擦除颜料色、显露纸张原有白色、工作同时,用气压喷壶的水雾保湿;G卷筒卫生小纸团继续擦吸需要去除的遮盖色彩、还原画纸质的白色、刻画造形结构的细节;H以尼龙硬毛干画笔勾勒、快划出需要的硬朗线条;I全过程注意喷水雾保湿、保证修改的时间余地;J决定画面色彩大效果、对局部适当补色调整、待干;K画面左上角签姓名、日期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茉莉鸟》两个工作阶段:先色彩遮盖全部纸面、后白色(再现画纸原白质地)塑造。绘画理论引自<b>“绘事后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验根据:郭廉夫、郭渊著《中国色彩简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1.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国古代色彩绘画理论的最新典考。色彩通感、联觉唯绘画所最独特,建立绘画色彩的系统理论始终为世人关注,例如歌德在1807年就提出在音乐理论模式下建立绘画理论的想法,并得到魏玛文化时期的先锋派艺术家保罗·克利、还有康定斯基的热烈共鸣。歌德坚定认为:绘画缺乏犹如存在于音乐之中那种既定的,公认的理论。牛顿也曾假设:色彩光谱白色光的分布、类似音乐律调的八度音阶分布,确定七个离散色光的成立,能匹配八度音阶内七个离散的音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廉夫、郭渊著《中国色彩简史》全书八章、共分53节+11附录,其中19个节或附录专立了“绘”或“画”标题。书第034页第七节:“`绘事后素'新解”,涉及类似牛顿等的假设、名典大家《辞海》朱熹的定义观点,并置中国古代色彩绘画建设工程两大经典理论,展开了全面地论证。第一是《论语·八佾》孔子“绘事后素”的谈话录,第二是先秦《考工记》“画缋之事后素功”的色彩运用法则。“从事绘画的人都知道,画水彩,白色一般都是将白底留出来,画水粉画、油画则是最后用白色,如高光等,这是因为油画颜料、水粉画颜料具有很强的覆盖力。”与“无彩”的水墨画、油画、版画相比,水彩画更切中绘事过程的理论要点:“美术史论家普遍认为:`画缋之事后素功'`绘事后素'是中国理论最早发端之一,也是我国绘画使用色彩的最早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廉夫先生等辨析之一:“缋,《辞海》联系《考工记》解释为`同绘,绘画'。仔细推敲起来,是欠妥的,至少说不合《考工记》的原意。《考工记》在序中明确写道:`设色之工五。'进一步说,`设色之工':画、缋、钟、筐、㡛”。画与缋显然不是一回事,画与缋是各不相同的`二工'。缋的确切解释是刺绣,但缋与画有一定的联系,刺绣必须依据一定的纹样,这就是说缋必须先画。贾公彦疏:`凡绣亦须画乃刺之,故画、缋二工其职也。'考古专家们分析周代绣痕时往往看到一个复杂的过程,先将丝绸用植物染料染成一色,然后用另一种颜色的丝线绣花,再用矿物颜料加入黏稠的浆料进行绘画,浆料的作用显然是为了让颜料粘在纤维上又不渗化,保持其绘画形象的轮廓。根据《考工记》记述,钟氏染羽已经采用丹秫这种黏性谷物转化成淀粉的浆料了。这就是所谓`绣画并用'`草石并用'。周代君臣的礼服分上衣、下裳,衣用画,裳用绣。在实际纹饰加工中,看来无法分开。无论是`画缋之事后素功'还是`绘事后素',解释的关键在一个<b>`素'</b>字,在绘画的程序上是`先素'还是`后素'。南宋哲学家朱熹的《四书集注》这样认为: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以采色也。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画缋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鉴于朱熹在学术上的权威,后来他的这种`先素论'被广泛接受与采用,甚至有人说:“`后素'是不可能做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廉夫先生等辨析之二:“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不妨看看东汉经学家、文献专家郑玄的见解。郑玄对《考工记》中的`画缋之事后素功'的注释为:素,白采也,后布之,为其易漬污也。郑玄对《论语·八佾》那段文字是这样解释的: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显然,在绘或画缋的程序上是截然不同的,郑玄认为`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其成文'。`后素功',<b>`素'即`白色'</b>,绘上`白色'花纹,画缋之事才算完成。而不是朱熹说的:绘事必以粉素为先,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按照郑玄的解释,画缋中最后用白色填画衬托,使花纹更加绚丽多彩。这样`素以为绚兮'就不难理解了。孔子正是将`礼'比作`白彩'——`素',学礼要放在后面,只有具备了忠信品质的人,才谈得上学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廉夫先生等辨析之三:“郑玄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专家,生活的年代比朱熹早1000多年,他更接近于《考工记》《论语》产生的年代,他对`画缋之事后素功'和`绘事后素'的解释,合乎文理、逻辑,也应该是符合当时实际的。现在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后素'在当时的科技条件、物质条件下可以做到吗?”。“当然在那个时代不可能有`防'`拔'染之类的工艺,`后素'只能采用覆盖力很强的涂料。这种推断终于得到了证实,1979年在江西贵溪仙岩一带的春秋战国崖墓中出现了双面印花麻织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印花织物),在深棕色的麻布上印有银白色的花纹,这银白色物质据科学家化验分析是含硅成分、覆盖力很强的涂料。据此在整个画缋、绘画过程中最后施以白色即`后素'是完全可以做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廉夫先生等的研究结论:“综上所述,对于`画缋之事后素功'`绘事后素'的诠释应该采用郑玄的见解。”当世界还在期待一个既定、公认的色彩绘画理论之际,中国学者郭廉夫、郭渊先生的色彩里程碑建树《中国色彩简史》,复活了一部古老中国经典的色彩绘画理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朋友,笔者水彩《茉莉鸟》的画理掠读,受益于郭廉夫、郭渊先生的世纪典考,是升级21世纪“绘事后素”的新版,例如上文中摘录:“`防'`拔'染之类的工艺 ”均是色彩工艺处理技术的时代性要求和发展。《茉莉鸟》类比了颜料色彩“防”的多项策略、比如纸面先施一层无色透明胶、还有“拔”,即“后素”借助小纸团吸除覆盖色彩、让下层白色纸质的再现-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内文字均为引述原著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2e3gUTGAVnxku_SuZanb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