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句子关系,关联词其实很简单

帅老师教作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找准句子关系,关联词其实很简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南省新蔡县河坞乡戚楼小学 吴帅</p><p class="ql-block"> 在小学语文中高段,关联词是常常考察的一种题型,比如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等等。在语法中这考查的是句群关系,所谓句群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之间的关系,不过在小学阶段接触的复句基本上都是两个分句,老师们也都把这一类题型称为关联词。因为这一类题在小学阶段出现的频率高,老师们都特别重视,尤其是毕业复习时都会把关联词作为一个独立的题型去分析、讲解,然而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是怎么乐观,归根到底还是学生对分句之间的关系不能够准确判断。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发现,其实想要判断复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难,只要掌握住复句间的本质特点,句子关系是很容易判断的,下面我就把几种常见的复句关系的常规定义和我个人的特殊解读做一下比较,揭开复句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 一、并列关系。几个分句分别叙述、描写几种事物,或说明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种复句叫并列复句。</p><p class="ql-block"> 其实,并列关系的句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前后两个复句可以调换顺序,意思不会发生改变。比如“这个书包既漂亮,又结实”也可以说“这个书包既结实,又漂亮”,意思并没有发生改变;再比如“我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也可以说成“我一会儿跳舞,一会儿唱歌”。 </p><p class="ql-block"> 选择关系。几个分句分别说出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表示要选择一种,或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另一种,这样的复句叫选择复句。</p><p class="ql-block"> 选择关系按照语气的轻重可以又分为三种情况,每一种情况两组关联词:</p><p class="ql-block"> 商选式,这是语气最轻的一种,表示除了给出的选择范围还可以选择其他的,选择的自由比较大,关联词是:要么(要么),或者(或者)。比如说到商店里买水果,商店的水果有很多,你可以选择苹果,可以选择香蕉,当然了这两种都不选,就选橘子也可以。</p><p class="ql-block"> 限选式,这种相对商选式来说,语气增强了一些,只能够二选一,选择的自由就受限一些,关联词是:是(还是),不是(就是)。举例来说“今天该小明和小刚扫地,不是小明扫就是小刚扫”,“今天该小明和小刚扫地,是小明扫还是小刚扫”反正得有人扫地,小明和小刚俩人看着办。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是(还是)”是一组表示问句的语气,就可以进一步确定只要是末尾是问号的句子有且只有一组关联词,那就是“是(还是)”。</p><p class="ql-block"> 决选式,这是三种选择关系中语气最强烈的,按照常理是没有商量的余地,关联词是:宁可(也),与其(不如)。这种关系通常都是有两种情况构成,一种是好的,一种是不好的,作为一个正常人只能够选择好的舍弃不好的。举例说明“你与其在外面打闹,不如回家帮你妈妈做点家务”,“雨来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作为一个有是非观念的人,你总不可能说我就选择在外面玩,或者说就要说出李大叔的下落吧。</p><p class="ql-block"> 递进关系,几个分句之间,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这种复句就叫递进复句。递进关系的复句一般来说都是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易到难,一言以蔽之就是好的更好,坏的更坏。比如:李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怎样做人。教学生知识是老师的分内之事,教学生如何做人是对学生的成长负责,比单纯的教知识更难能可贵了,这就是好的更好。再比如:小明不但骂人,而且还打人。骂人就不对了,打人就更不对了,这种就是坏的更坏。</p><p class="ql-block"> 转折关系,后面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分句的意思说下来,而是与前一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这样的复句叫转折复句。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就是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也就是说按照常理推断有前面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现象,可偏偏出现了。比如说:奶奶八十多岁了,身体依然很硬朗。按照一般情况来说,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体一般不太好,可是奶奶身体很硬朗,这就出乎了意料之中,就是出乎意料了。</p><p class="ql-block"> 因果关系,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说明结果的复句叫因果复句。这个大家都知道,因果关系又分为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就叫先因后果,反之就是先果后因,比如说“他之所以没来上课,是因为他生病了”这是先果后因,而“他因为生病了,所以没来上课”则是先因后果。</p><p class="ql-block"> 假设关系,前一个分句假设一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在假设条件实现后出现的结果,这种复句就叫假设复句。假设,假设,顾名思义就是还没有出现,所以用一句话概括假设关系的特点就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或者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就是假设关系。举个例子说吧: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春游。明天不下雨,那么明天到了吗?还没有,这就是还没有发生的事,这种复句就叫假设关系。再比如:如果没有孙悟空,唐僧就不能顺利到西天取得真经。《西游记》里面有没有孙悟空呢?肯定有,如果没有孙悟空,就不会有《西游记》了,这种情况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这种关系也叫假设关系。</p><p class="ql-block"> 条件关系,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满足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这种复句就叫条件复句。仔细分析,我们也能把条件关系的复句细分为三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1.充分条件,就是只要满足了一种条件就会产生后面的结果,条件不只一个。比如说一个孩子挨批评吧,他不好好学习会挨批评,不听话了,顶撞大人了,也会挨批评,做了不该做的事了还是会挨批评,这样一来满足他挨批评的条件有很多种。常用的关联词有一个“只要(就)”。</p><p class="ql-block"> 2.必要条件,这种情况就是只有一个条件满足了才会产生后面的结果,换作其他条件就不会产生这种结果。比如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当时的国情下,能够解救中国人民的只有共产党,国民党就不行。还有常见的化学反应也是属于这种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常用的关联词也有一个“只有(才)”。</p><p class="ql-block"> 3.无条件式,这种情况就是不管什么条件都会有后面的结果,相对来说语气就比较强烈。比如说学生上学这件事吧,正常情况下学生要上学,刮风天学生要上学,下雨天学生还是要上学,这种类似于学生什么情况下都要上学的句子关系就是无条件式。无条件式的复句常用的关联词有“无论(都)、不管(总是)、不管(都是)、不论(也)”,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够发现,像这种无条件式的复句大都有一种固定的“跟屁虫”词语:多么、都、谁......</p><p class="ql-block"> 掌握了句子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顺利做题了,很多情况下,相同关系复句的几个关联词是可以通用的。当然了,我们在给学生讲解关联词的时候,是没有必要给学生讲各种关系的机械定义,这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但我们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把艰涩难懂的语法知识,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法让孩子明白岂不是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