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卖火柴的小女孩》篇幅较长,苏教版教材是放在五六年级的,部编版放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么长的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极具挑战性。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我觉得理清课文脉络很重要。课文第一部分(1-4自然段)正面描写小女孩的处境,第二部分(5-9自然段)具体描写小女孩擦燃火柴后出现的幻象,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小女孩冻死街头。如此经典的文章,显然不能走程序,直接分段、归纳段意,怎么做呢?</p><p class="ql-block"> 另辟蹊径。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我是如此安排的,课堂效果甚合我意:</p><p class="ql-block"> 师: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写了许多场景,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想一想,哪些场景小女孩和读者都能看到?哪些场景小女孩看到,读者却看不到?哪些场景读者能看到,小女孩却看不到?</p><p class="ql-block">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阅读的激情充分调动了起来,很快同学们纷纷发言,教室里小手如林。</p><p class="ql-block"> 生:“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读者和小女孩都能看到的。</p><p class="ql-block"> 生:“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这是读者和小女孩都能看到的。</p><p class="ql-block"> 生:“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了,蜷着腿缩成一团”,这也是读者和小女孩都能看到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师:这部分内容作者直接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卖火柴,又冷又饿,是故事的开头。</p><p class="ql-block"> 生:“火炉装着闪亮的平角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这是小女孩看到而读者看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生:“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这是小女孩看到而读者看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生:“美丽的圣诞树下,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只银黄黄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这是小女孩看到、读者看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生:“奶奶出现在光亮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这也是小女孩看到而我们看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师:为什么小女孩能看到,而我们看不到呢?</p><p class="ql-block"> 生: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又孤单,所以在火光中产生幻想,看到了她想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师:是的,这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先写小女孩擦燃火柴,再写出现幻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是故事的主体部分。</p><p class="ql-block"> 生:“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这是我们能看到,而小女孩再也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师:小女孩跟着奶奶去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恐怕只有如此,她才能摆脱痛苦。这是故事的结局,留给读者无限的悲悯和感慨。</p><p class="ql-block"> 至此,故事的脉络在学生的眼中逐渐清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