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行摄活动——岜沙篇

郑炳臣

<p class="ql-block">  由于12日早晨雨过天晴,大家在加榜梯田又拍摄了许多心怡精彩佳作,显得格外高兴。10点30分,大伙便兴致勃勃地登车向着80多公里以外的岜沙苗寨奔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中午近一点,汽车终于停靠在岜沙苗寨大门前。</p><p class="ql-block"> 岜沙苗寨是一个很神秘而非常美丽的地方,在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异彩纷呈;每一座木屋建筑 ,每一位当地人的服饰装扮等都会深深的吸引着成千上万前来游玩的客人,不由自主地举起手中的相机或手机,把这难得的风色拍摄定格成图。</p><p class="ql-block"> 下组分享的为午饭前手机拍摄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岜沙我们入住了当地具有原生态特色的民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七年前初到岜沙苗寨</p><p class="ql-block"> 岜沙苗寨对于我来说是不陌生的。早在2004年5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在贵阳举行的全国行业系统的新闻摄影研讨会。会议期间,东道主组织了与会代表前往岜沙和千户苗寨等地进行采访创作。</p><p class="ql-block"> 在岜沙苗寨我不仅见识了解到了该部落的生活习俗等神秘,而且也幸运的拍摄和采访到了当时红遍全国的岜沙苗族人代表——滚月亮。</p><p class="ql-block"> 当时虽然他穿着同样的衣服,梳着同样奇特的发型,扛着同样的长枪,但在一群岜沙汉子中,滚月亮还是能毫不费力地被人们认出来。这位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的首领,身高不到1.5米,细长的小眼睛,塌鼻厚唇,黑得发亮的脸上,满是绿林好汉的酷劲儿。</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岜沙苗寨的男人,自称是蚩尤后裔。头顶盘髻,镰刀剃发,赤脚行路,直筒大裤管青布裤,是岜沙男人独特的标志。他们扛枪游走,尚武好斗,默默地过着贫穷而平静地生活。2000年,有位记者将一组反映岜沙苗人生活习俗的图片发表在杂志上,于是,滚月亮和岜沙苗人便成了耀眼的明星。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起初,始终过着原始生活的寨子里的人都很害怕,以为来了强盗,一看到不认识的人,他们就端起了枪。如今,这杆昔日用来打猎自卫的长枪,已经成了用来欢迎各地游客的道具。每当有旅行团来到,滚月亮会指挥着他的长枪表演队,站在山头上,依次鸣枪,向游客致意。</p><p class="ql-block"> 下组图为2004年5月用胶片相机拍摄的一组滚月亮和岜沙苗人习俗部分黑白图片:</p> <p class="ql-block">滚月亮在为游客表演芦笙乐曲。</p> <p class="ql-block">滚月亮(右一)在和伙伴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岜沙苗寨一角</p> <p class="ql-block">鸣枪迎客</p> <p class="ql-block">民俗风情表演</p> <p class="ql-block">难以走出大山的岜沙女娃子。</p> <p class="ql-block">岜沙男子汉风采</p> <p class="ql-block">岜沙特色——镰刀剃头</p> <p class="ql-block">岜沙老人</p> <p class="ql-block">岜沙少女</p> <p class="ql-block">芦笙恋歌传真情</p> <p class="ql-block">  岜沙苗寨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唯一一个允许持有枪支的部落,也是世界为数不多的持枪部落之一。猎枪</span>以前是为了狩猎,现在在迎接宾客和重要庆典时才会对天鸣枪。</p><p class="ql-block"> 下组图是岜沙人为迎接我们的到来而举行的欢迎仪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岜沙苗寨拍摄创作活动是我们本次“多彩贵州”活动的“重中之重”项目。 5月12日中午至13日中午,我们在此创作的时间也就两个半天,所以大家都不辞劳苦的在很短时间内争分夺秒,马不停蹄的进行拍摄创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岜沙苗寨,山高、林深、树密、地广、人稀,郁郁葱葱的古大树木参天入云,苍翠绿荫掩寨,没有显现出人为过多开发和利用的痕迹。因其地“草木繁多”,故将所居之所称做了“岜沙”。这便是苗语“岜沙”语词的来历,其意义是“草木繁多之地”。这个拥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苗寨,依山而建,倚林而居。独具特色的苗族房屋,高高低低的座落在山脚处,房屋之间紧凑不分,相互联系。在这里,你不难看见那围绕着房屋的一亩亩稻田。那是岜沙居民保留着以稻作为生,男耕女织传统的最好体现。</p> <p class="ql-block">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岜沙也不例外。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筒大筒裤,身挎腰刀,肩扛火枪。这是岜沙男人的标志性打扮,岜沙男人崇尚武力,擅长爬山打猎,特别强调通过着装来体现他们的威猛勇武。另外由于生活在深山幽谷之中,寒冷湿度较大,岜沙汉子好酒也是一大亮点,但他们却对自己酿做的米酒都是情有独钟的。</p><p class="ql-block"> 下组图片为岜沙汉子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每一个岜沙人在出生后,他的父母就会为他种下一棵树,寓意他生命的开始。当这个人死后,寨子中的人会把这棵陪伴他一起长大的树,砍下来做成他的棺材,裹着遗体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所以每名岜沙人都是十分敬仰树木的。</p><p class="ql-block"> 岜沙人爱树敬树,不会因为钱财去砍伐树木,岜沙绝无仅有的一次砍树“行动”,那还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p><p class="ql-block"> 下组图片为岜沙人在原始森林中敬拜大树仪式中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岜沙苗寨的女子身着服饰很有特色,上身穿紧身小袖衣,插银簪、木梳;下身则着黑色镶白边的百折土布短裙,扎绑腿,或于小腿上套以刺绣或腊染的花布筒;颈上和耳上多戴银质的环、圈、链、坠,有的腰间还配带有银质或铜质的饰品。另外岜沙的女子特别勤快,闲暇之时她们都会拿出针线,缝绣衣裙。</p><p class="ql-block"> 下组图片为在岜沙苗寨内随拍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岜沙苗寨的男人,不论老少,都保留着留发髻的习俗。发髻在 岜沙 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头部四周的头发都要剃掉,仅保留头顶的一鬏长发盘髻,并终身保留这种发式。头上四周的头发长了就得剃掉,过去没有好的剃发工具, 岜沙人就地取材,镰刀也成了剃头利器。现在 岜沙人用镰刀剃头应该只是表演项目了,从传统的剃刀到电动剃刀应有尽有,谁还愿意冒镰刀剃头之风险。</p><p class="ql-block"> 下组图片为岜沙男人在用镰刀剃头时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时间匆匆,风光无限。5月13日中午,我们结束了在岜沙苗寨的拍摄创作活动,尽管还有些留恋不舍,但根据活动安排,下一站——肇兴侗寨还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下组图为本人和大家在岜沙苗寨的最后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