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灵台游记

邵玉华周易

<p>灵台县位于甘肃东部,地处泾渭之间,东拱关中,南依千陇,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灵台境内曾建立姞姓密须国,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伐密须且筑灵台,县因此而名。西周初分封姬姓密须,延至密康公时,周共王灭密,发生了“三女丧国”的历史事件。此后,灵台一直是周王朝的军事要塞和西屏门户。</p> <p>据考古发现,灵台境内遍布周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西周文物。1969年考古发掘的西屯白草坡西周墓共清理“潶伯”、“爰伯”等中小墓葬9座及车马坑一座,出土了大量有铭文的青铜器和其他文物共计1800余件。1972年以后,相继在百里乡洞山出土46公斤重的甘肃最大西周青铜鼎,蒲窝乡郑家洼出土西周早期“光作父戊”铜鼎,什字镇姚家河出土了“乖叔作”铜鼎,吊街西岭出土了“吕姜作殷”铜簋,百里乡寺沟和中台镇红崖沟出土了西周中期回首夔纹铜鼎,新集崖湾出土了“并伯作宝尊彝”铜甗以及独店镇景村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这些西周时期的墓葬和一大批西周文物的发现,揭示了周文化在灵台域内的深厚积淀和历史底蕴。</p> <p>商周时期发生在灵台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当属文王伐密筑灵台。周人同殷商一样崇敬祖宗,迷信上天,每遇要事都必先进行卜问,以了解天意,抉择吉凶,求得祖宗保佑。周天子经常举行繁琐的祭祀活动,最主要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这“五礼”。为此,周朝还专门设立了最大的祭祀官“太祝”和专门卜筮的官“太卜”,说明占卜和祭祀在周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周文王讨伐密须取胜后,在今灵台县城举行了一次十分隆重的“军礼”祭祀。为了进行这项祭祀活动,他们驱使密须国的大批奴隶赶造了一座祭坛,称“灵台”,以祭天慰民,广播德化。古“灵台”历经两次重修,1986年重修后的“灵台”耸高33米,气宇轩然,雄伟壮观,环绕“灵台”两侧的碑林,镶嵌碑石192方,其中民国政府大员及各省、区军政要人题碑系民国时期珍贵的历史遗存,唱和《诗经》,书遵颜柳,洋洋大观,极其难得,台有碑衬,碑随台名,成为陇上名胜。</p> <p>商周文化是灵台现代文明的源头,其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物态、人的心态、行为均深刻影响并构筑了现代灵台人的精神世界,其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无不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区域性。灵台人热情好客,崇尚礼仪,亲友造访,必殷勤招待,酸汤长面是款客常宴。遇婚丧娶葬,必置办成套有序的佳肴酒宴。“吃”是一种地方风俗,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意识,灵台的饮食中酸汤长面是周饮食文化的传承。灵台民间现行的葬礼“三献礼”堪称周礼葬仪的活化石。</p> <p>站在灵台最高层的周文王像的大殿前,环望四周,不由赞叹祖先的智慧!</p><p>灵台所处位置又是一个风水环境的极佳之地。是祖先周文王选址建设虽历千年而文明如昨,而邵伟华先生的巜风水规律学》中所布三元不败之局与之不谋而合!</p><p> 此灵台背靠山面向达溪河,前有朝后有靠,龙虎拱卫,坐北朝南,庚子分金。右水到左,乾水流巽护卫一方。如深圳之国贸大厦,因伟人建而旺一方兴一城,常有大人物聚。此经千年文明犹在!</p> <p>所谓:山旺人丁,水旺财。地气有大小,经日:两山之间必有川,两水交汇必有地,地大帝王州,地小郡县,次则为村落,再次一坟丘。</p><p>此地容集量有限,故人口不多,也不宜过多,超出必有灾!关于风水地气之说另见我发表在《中华建设》杂志上的巜爨底下村风水考察与山区村落建设》</p> <p>文王之易承伏羲之宗,我等更是要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正能量之精神!</p> <p>意欲弘扬传统文化,不可不读《周易》,儒家称为群经之首,道家谓之三玄。</p><p>我今即是游山玩水,亦是学在天地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