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后源梯田,在武夷山市北面的吴屯乡后源村,村庄四面环山,森林,竹林,梯田,构成村子一副精美的画卷,我特意留意了村子每户门牌,有“下村”、“上村”、“厝垅”、“大罗”,村民说是这里有四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保留着为数不多的几栋清代建筑,飞檐黑瓦,古韵悠扬。泥墙褐瓦,古朴自然,随意点缀在错落有致的山垄上,说不上气势磅礴,但也小家碧玉,一片片,一窝窝,别具一格,别有味道。</p><p class="ql-block"> 金秋九月,收获的季节,村民们忙着割稻,时时停下手中的活儿热情地和游人打招呼,梯田里金黄金黄的,那光芒顺着山势形成一则优美的金色曲线。好几栋民宅,一簇簇地杂夹田间,还能领略到一些乡土气息,偶然还能遇到几位青壮年,那是回村里帮助年迈的父母割稻的,但看到的更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田地里,割稻子,田埂边,扛稻谷,那副画面时刻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要爱惜粮食,珍惜土地, 崇尚节俭,敬畏自然。 </p><p class="ql-block"> 这里养在梯田里吃稻花长大的“稻花鱼”,记得叫“田鲤”。金秋时节,村民用自家酿的米酒煮碳火煨的正宗稻花鱼招待四面的客人。</p><p class="ql-block"> 时隔一年,我又来到这个村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栋土墙夯实的房子依旧伫立在村子里的山脚下,</span>稻田里的稻谷在阳光下依旧焕发出金色光芒,蓝天,白云,晴空万里,黄色蓝色成了主色调,把这个村子晕染的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 这个丰收的季节,景色依旧,变化的是那栋老宅子,倚靠在老宅子墙前面的枯枝腐木不见了,替代的是厚重古朴的墙上钉上了一块酱红色的板子,清代,后源村大罗9号9-1号......民居,更为重要的是钉这个板子的是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值得庆幸的是有人对岌岌可危的土墙进行了加固,用老砖,房子里面正在进行修整,在天井落水处用木板进行了翻新,……(表述不够专业,严谨)墙沿依旧保留了清代建筑的典型风格,整个外观依旧保留完整。</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大宅子的规模来看,在当时可以想象出这个房子的主人应该是比较有实力的,这栋老宅子的主人是后源村游氏家族的,这个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村子里蕴含着鲜为人知的姓氏文化,北宋理学家“程门立雪”主人公——游酢第四孩子的后裔迁居地,从上梅乡经过首阳村迁入(依据家谱记载),现在这里的游氏后裔姓名依然按字派取名,如果在村子里遇到“诗书启”等名字的就已经是游酢28、29、30代了,现在已经繁衍至31代了,即“后”字派,完整的字派:理学名贤,嘉谟孔传,诗书启后,科甲婵联。从这个字派取名可以领略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的内涵,游酢是北宋理学家,道南文化传播者,堪称闽北理学鼻祖,一首《诲子》诗为家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从闽北《富陇游氏族谱》里记载的每个字派可以充分体现出先祖对后裔们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群人今天就是在游氏后裔家里,闲聊中,得知主人是“孔”字辈[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我父亲“诗”字辈,我不知如何称呼眼前的这位长者,其实他还没有我父亲的年龄。</p><p class="ql-block"> 这个村子以祝姓、袁姓、游姓为主,好多是亲家,三个姓氏共同发展,共同打造美丽乡村。丰富多彩的乡野文化可以为每一个地方的文旅锦山添花,挖掘乡野文化其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值得当地政府做大做强,如果每位客人来到一个村子,还可以知道这么多除了风景之外的故事,还可以让人们从村子里留下的老宅子里知晓远古时代先人留下的足迹,是不是还会再来。那我是肯定会来的,不论山多高,路多远。</p><p class="ql-block"> 黑乎乎的笋干,土黄黄的南瓜干,酸溜溜的酸枣糕,香喷喷的稻花鱼,金灿灿的稻谷,……金秋假期,赶快去赴约吧,问稻,问候一下勤劳纯朴的农民,农民的果实——稻谷,快入仓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