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刘秉荣</p> <p class="ql-block">在金风习习的夜晚,在月影婆娑的街头巷尾。民间艺人喝足了茶水,润湿了喉头,定好了三弦,架起了大鼓,打起了梨花片,唱起了大书《杨家将》、《潘杨颂》:“宋太宗昏庸无道坐朝纲,贼潘洪专权害忠良,金沙滩设下了一桩毒计,老令公父子9人遭祸秧。杨大郎替宋君把命丧,杨二郎乱军丛中刀下亡,杨三郎血染沙场上,杨四郎被俘到番邦,杨五郎五台出家当和尚,突重围告御状是杨六郎,杨七郎乱箭穿身死,那八虎血染幽州美名扬,老令公手提金刀仰天叹,李陵碑下丧忠良。……”</p> <p class="ql-block">1970年冬,刘秉荣参加了63军军炮团的野营拉练,金沙滩是拉练战场之一,刘秉荣和战友们在金沙滩中学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杨家将的故事就这样在人民中间流传着。当艺人们唱到了杨家将被奸臣所害,血染金沙滩时,听书人无不为杨家父子的精神所感动,无不咬牙切齿痛恨奸雄,大骂宋君昏庸无道。而金沙滩也就和杨家将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了。只要提到杨家将,人们便想到金沙滩。</p> <p class="ql-block">金沙滩在哪里?就在雁北怀仁县境。现在叫金沙滩公社。北宋时,这里为大同府应州管地。初夏的一个早晨,我们从塞外边关大同出发,驱车奔向金沙滩。雁北的初夏,天还凉的很,空旷的田野上,依然黄土裸露,只有矮小的白杨,抖动着绿叶,显示着这黄土高原上绿色的生机。这里的村庄稀少,汽车跑上很长的时间也见不到一个。而房屋的建筑也是简陋的。这情景,使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不勉感叹这历史上的边地的荒凉,感叹卫戍、战斗在这里的官兵的艰苦。</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金沙滩时,已近中午。此时,碧空万里,云淡天高。田野的景色一下都收入眼底。金沙滩是一个大村镇。一道道密集的防护林带逶迤伸向远方。但是,田野黄沙却依然耀眼,稍有风起,便黄沙扬尘。可想而知,过去的金沙滩,一定是黄沙漫漫了。金沙滩的名字可能是因沙而来的吧。我们站在村头的一个土岗上,打量了这里的地形。东面的两狼山、西面的恒山山巅,巍峨险峻。内外长城,似一条铁链,从金沙滩北面的朔县穿过,把金沙滩拦在城外。北面是一马平川。这地方,南退可守朔县(古称朔州),北攻可援大同,真是古代最理想的一个战场。</p> <p class="ql-block">在金沙滩西南3里之遥,有一座古城的遗址。面积有四五平方公里。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是当年城墙的一些依稀痕迹。城内的建筑也只有一些散落的土堆了。当地社员告诉我们,这座城叫“幽州城”,当年杨家将的“七郎八虎战幽州”就在这里,还指着土堆告诉我们,说这里是穆桂英的点将台,那里是老令公的演武厅。社员们还告诉我们,杨家将血战金沙滩后,这城内的老百姓见朝政腐败,奸臣专权,忠良丧尽,身家性命没了保障,便一夜之间都迁走了,现在的应县就是当年迁走的幽州城百姓建成的。幽州城究竟是什么时间毁灭的?怎样毁灭的?我们还没找到可证实的材料。但仅从尚存的痕迹上推断,此城毁灭年代已很久远了。幽州城址旁,有一个村庄,村里人对我们讲,多少年来,人们都不敢到幽州城造屋,原因是那里“闹鬼”。我们推断,这座城池可能是在一场血战之后毁掉的。因为血战,城内死人很多,房屋焚毁,或战后时疫流行,幸存人纷纷逃遁,没人再敢去住。渐渐的这里由荒芜到消毁。这座古城在历史上究竟起到过什么作用,尚待进一步考证。</p> <p class="ql-block">在金沙滩,我们还听到了另一位英雄的故事,一位更加令人起敬的英雄,这,就是贺龙元帅。</p> <p class="ql-block"> 贺 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贺龙指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刘秉荣和战友们在金沙滩古战场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正想着,老孟大爷又说:“大鼓书《杨家将》里有句唱词,‘自古忠奸如冰炭’,贺老总这样的忠臣,林彪这些奸臣们能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吗?”</p> <p class="ql-block">我们要离开金沙滩那天,正好是个集日,赶集的人很多,在广场的一个空地上,有位盲艺人正在唱大鼓书。我们走过去,只听盲人唱道:“秋风秋雨秋日寒,秋意萧瑟愁云翻。日寇铁蹄踏北国,阎锡山,抛弃山河往南窜。众百姓,亡国之人遭涂炭,血火里面受熬煎。贺老总,顶天立地英雄汉,挥师来到金沙滩。金沙滩上摆战场,摆下战场斗敌顽。……”</p> <p class="ql-block">抑扬顿挫的大鼓书把赶集的人都吸过去了。这情景,使我不由得想到在那街头巷尾、茶馆店房里,艺人们说唱大书《杨家将》的场景。心中猛地涌上一股热流,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是不会忘记那些在书写历史中付出热血的英杰,人民的爱憎象泾渭一样分明啊。</p> <p class="ql-block"> 刘秉荣和战友们在金沙滩古战场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金沙滩时,我不由得吟出了几句诗,也算是作为这篇文章的收尾吧:“金沙滩前论英雄,忠奸水火不相容。‘东窗’虽能‘莫须有’,英雄浩气贯长虹。”</p> <p class="ql-block">(曾载入1985年4月8日《中国青年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文:作者提供</p><p class="ql-block">编辑: 李国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