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5细雨濛濛张家湾

山海关zhouti

<p class="ql-block">下文转自马蜂窝.游记,作者:高红</p><p class="ql-block">北京古镇张家湾,北距通州8公里,自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以来,一直为路县(潞县、通州)的辖地。古代,潞河、富河(今温榆河)、浑河、萧太后河交汇于此,水势环曲流经这里。自秦汉以来,张家湾地区水运和经济贸易活跃,元代后成为运河的重要码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张家湾的得名与繁荣</p><p class="ql-block">张家湾的得名,始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大都蝗灾乏粮,大将张碹自东南“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溯潞河北上,因停船于此,故名“张家湾”。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至元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于张家湾入潞河,河运、海运成为维持元代统治的命脉。这就使张家湾成为重要的码头和物资集散地,“张家湾”之名从此也就频繁见诸史书。</p><p class="ql-block">明永乐三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改北平为“行在”。并于永乐六年(140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修建北京城、紫禁城、十三陵等所用的建筑材料几乎都是从南方各省水运而来,在张家湾起卸转输。各种物资和粮食运输也骤然繁忙。此时的张家湾成为运河水运的终点,水运至张家湾的大批物资和粮食在张家湾暂存后再转运至北京。当时,来往于京城的各国贡使、南北客商、各色人等,也大多在这里水陆换乘。可谓车水马龙,人流不息,百货珍奇集于一地。张家湾的商业活动和客栈餐饮等服务行业也日渐繁荣。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融的小镇。</p><p class="ql-block">清代初期至中期,张家湾繁华依旧。沿运河往来的达官显贵、商贾行旅皆经张家湾,商业活动也更加红火。乾隆年间,清代文人敦诚乘舟途经张家湾时叹道:“耳听船夫吴歌软语,眼观岸边货物堆积如山。”如此可见张家湾当时的繁盛。</p><p class="ql-block">到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因洪水分流,张家湾河道淤浅数十里清廷又无力治理,从此漕船不再经过张家湾,张家湾才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张家湾的城</p><p class="ql-block">张家湾原有城池一座,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据光绪《通州志》记载:“(城)周九百五丈有余,厚一丈一尺,高视厚加一丈,内外皆砌以砖。东南滨潞河,阻水为险,西北环以壕。为门四,名冠以楼,又为便门一、水关三,而城制悉备。中建屋若干楹,遇警则以贮运舟之粟,且以为避兵之所舍。设守备一员。督军五百守之。”</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修建此城呢?这是因为,在明朝初期,倭寇与残元势力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朝廷担心倭寇会沿运河北上侵扰张家湾。而残元势力更是形成严重的威胁,多次袭扰、逼近京师。张家湾地处平原,水陆交通便捷,而“戍者无所依据,昼夜披甲而立,势实不可久矣。”明廷为保卫漕运命脉,批准了顺天府尹刘君畿关于“建城便于保卫,利于固守”的呈请,遂命建张家湾城。该城起工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历时三个月抢筑而成。</p><p class="ql-block">不幸的是,这座建于442年前、曾经抵御倭寇入侵的坚固小城,却没有能逃脱日寇的践踏。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修建碉堡,把城垣拆毁,使这座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张家湾古城毁于一旦,只剩下残垣断壁。</p><p class="ql-block">人们现在看到的张家湾城,只是原南门东侧的100米的城墙,而且是通州区政府1992年照原样修复的。尽管它仅有百余米,但“观一斑而知全豹”。陡峭的城墙,高高的垛口,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悠悠往事。听城下一位79岁的老者说,政府正在修复南门的城楼,以后整个城池都要修复。到那时,一个完整的张家湾城将再现古运河畔。</p><p class="ql-block">张家湾的通运桥</p><p class="ql-block">通运桥位于城址原南门外,横跨在辽统和晚期由萧太后主持开凿的运粮河上,当地人都称其为萧太后桥。</p><p class="ql-block">前文提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保卫朝廷命脉运河和拱卫京师而抢筑了张家湾城,并以萧太后运粮河作为南护城河,遂在南城楼外架木桥一座。桥东百余米即是大运河,河口以南便是大运河北端的大型货运码头,南北各省交流的各种货物都要经过此桥,以致木桥不堪重负,屡毁屡修。为保证码头上的货物运输,中贵内官监太监张华奏请将木桥改建为石桥,得到万历皇帝的敕准。改建工程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正式动工,历时近三年竣工。石桥被万历皇帝赐名为“通运”。</p><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通运桥是2002年由市文物局修缮的,桥面保持了车痕累累的原貌,道道沟痕记录着几百年的峥嵘岁月,是运河北端码头商业繁旺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现桥北端西侧,立有螭首方座碑一通,汉白玉所雕。首高1.34米、宽1.62米、厚0.42米;座高1.2米、宽1.18米、厚0.44米。两面高浮雕二龙戏珠纹,云纹缭绕。方额内纵刻篆书两行“通运桥碑文”,碑身阳刻楷书铭文。首题为“敕建通运桥碑记”,记述木桥改建石桥之事。铭文现已多处模糊不清,难以辨认。</p><p class="ql-block">站在桥头,抚摸石狮,可以想见当年之繁华;桥北城楼垂映在萧太后运粮河中,桥南十里街市肆栉比,桥上四方之人川流不息,船舫桥下穿航,人声鼎沸,景致非凡。而如今的通运桥已远去了往日的喧嚣,暗淡了昔日的繁华,犹如一头劳累的老牛,安卧在残城墙下。几位花甲老人,围坐在桥头,悠闲地打着扑克。偶尔有放羊人赶着羊群从桥上走过。这就是曾经繁忙一时的通运桥吗?岁月流逝,今非昔比,繁华不在。心中平添了几分惆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