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游记

暮色年华

<p class="ql-block">文图/王晓</p> <p class="ql-block">  十月的黄土高坡,山花烂漫,天高云淡,仰望湛蓝的天空,窗台前微风吹过脸颊,<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则以另一种方式平静了我浮躁的心,那么悠远、那么明亮……</span></p><p class="ql-block"> 问自己是不是应该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个冲动一时间占据了脑海的所有。忽然,刘教授打电话邀请去陇东一日游,我内心一阵窃喜,金秋八月风景独好,刚赶上放仲秋假,我没有丝毫的犹豫,收拾了行囊即从塬上赶到城里。他已约好了杨专家、王老师!四人相聚便开始了约定的旅行,就这么潇洒的说走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见到过好多人,也路过看到了许多风景,车上高速一袋烟的功夫便到了说定的出口,下了高速因路线不明停车问道,所问之人也像我们一样不知路向,这些人可能有回家的,也有故地重游的,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神秘人”,问到当地人他们指了个大的方向,刘教授的导航也让我走错了路,我们只能摸索着循环渐进。</p><p class="ql-block"> 关于北石窟,是我们计划已久的旅行项目,是陇东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距镇原县城不足 四十公里,离西峰大约十五公里,说起来不太远。而且,我每次去西峰总思想着去,可一直没有去过,今天终于在刘老的作和下才圆了此梦。</p><p class="ql-block"> 目的地近了,在肖金镇遇见了一处羊肉馆,王老师提议说先吃中午饭,可刘教授看景心切,说先看后吃,大家也就遂了他的愿,车速急行,看到了陇东原貌,塬平如镜,植被绿茵,大树参天。经过逶迤的黄土坡道,在阳光下我们见到了北石窟。车停窟前停车场,刘王杨联系购买门票,找导游。我一人则独自进入窟区,看到背靠青山的石窟,富有一种神秘感,我举起手机不停的拍摄,像孩子拥有自己很喜欢的玩具时的兴奋,不停的按快门,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石窟,每经过一处都有不同的惊喜。内心深处也多了一份意外收获。</p><p class="ql-block"> 北石窟北魏的产物,坐东面西,背靠覆钟山,面临蒲河,真乃是脚踏绿水背靠大山的风水宝地。在大约高20米,南北长120米的黄砂岩崖面上,集中开凿了大小窟龛294个,分布密集,形如蜂巢,石雕造像有2429尊,历代石碑8坐,彩绘壁画70多平方米,阴刻和墨书题记150多篇处,清代建筑遗迹3处,戏楼一座。 北魏开凿的165号窟是寺窟群内的代表洞窟,称此窟为“七佛窟”,元代称东大石窟,清代称佛洞,位于窟群的正中,是北石窟寺开凿最早最大的一座石窟。窟内平面横长方形,长21.7米,进深15.7米,高14米,覆斗式顶。南北东三壁雕 8米高七身立佛,佛侧雕4米高十身胁侍菩萨,西壁窟门两侧雕二身5.8米高交脚弥勒和3.05米高的骑象菩萨及阿修罗天王,窟顶西披浮雕本生故事画面,四壁浮雕飞天、伎乐人等精美图案。造像雄健古朴,威严庄重,气势恢弘,在我国早期石窟艺术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从导游侃侃而谈和深邃眸子中得知的,我回来后又查阅一些有关北魏的历史和传说。说到北石窟,不能不说一下北魏的胡太后,北石窟的开凿与她有极大的关系。她是北魏司徒胡国珍之女胡仙真,北魏宣武帝元恪皇后,孝明帝元诩生母。但史书上记载的却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妃嫔封号充华。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女人从镇原县郭塬乡一个叫皇后弯的村子走入了史册,“临朝听政”十三年之久,有“亲览万机,手笔断决”的从容,在北魏晚期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胡仙真的家族崇信佛法。在她年幼的时候,生活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圈中,天长日久耳目熏陶,坚定了她的佛教信仰。她的伯父生有四男,堂兄弟每人都有一个教名。姑姑出家在瑶光寺,好谈佛事,精通佛理,是洛阳城内著名的僧尼,经常出入于宫廷大内,游走于皇后、嫔妃及公主、贵夫人之间讲经布道。因而,胡充华也深信佛法,在她临朝后,便大力推崇佛教。她广建寺院,开凿石窟,其建筑规模之宏大,实属历代之最。如在洛阳龙门山、伊阙山建造石窟寺;她在皇宫旁修建永宁寺,其中一所浮图塔高90丈,塔上立柱高10丈,离开京城百里之遥犹能见之。寺内僧房多达千间,其中铸丈八金佛像一尊,中等金佛像10尊,玉佛像2尊。佛刹上有金宝瓶,瓶下有容露盘30重,周围皆垂以金铎。浮图塔四面窗扉上缀满金钉。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音,声闻10余里。当时,全国庙院激增至3万余所,僧尼多达200余万人。仅洛阳一地,寺院竟有1367所,史称:“自佛法入中国,塔高之盛,未之有也。”由于胡仙真崇敬佛法,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一些地方官员也在当地纷纷修建寺庙,开凿石窟。这时,胡仙真家乡的父母官北魏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平西将军、泾州刺史奚康生也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甚至舍其宅以凿窟。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在西峰区西南的汝河和浦河交汇处开凿了北石窟寺。次年,又在泾川县东十五华里蒋家村开凿南石窟。泾川南石窟寺与西峰北石窟风格极为相似,故称姊妹窟,是泾河流域和丝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并称陇上双明珠。</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跨进北石窟寺窟门,就好像一步跨进了南北朝,回到了北朝的大魏王朝。原汁原味的石质的文化符号,将引领你与1500年前的古人对话,与中世纪的历史交心,浓烈的大魏之风扑面而来,一个个意味深长。出于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敬仰,也出于对如来佛祖的敬畏,我们只能默默地、虔诚地审视着这颗点缀在泾河流域的人间明珠。北石窟在北魏石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中独树一帜。北石窟分上中下三层,现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窟龛295个,大小雕像2125尊,窟龛密集,形如蜂房,高20米,长120米,是陇东地区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但以奚康生创建的165号窟最大,最具有代表性。165号窟位于北石窟寺主窟群正中部,它是以七佛为内容的大型窟。窟门两侧高浮雕两尊守门天王,其事高5.8米,身着铠甲,足蹬战靴,怒目锁眉,神情威严,大有震慑一切邪魔的气魄。身旁横卧两尊雄狮,虽年久残损,然张口舞爪,威态犹存。</p><p class="ql-block"> 该窟好像一座高大的殿堂,空间宏大,气势磅礴。七佛造像宏伟精湛,庄严肃穆,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窟高14.6米、宽21.7米、进深15.7米,覆斗式顶,平面呈横长方形,东壁(正面)和南、北壁雕有8米高七身立佛。佛两侧雕十身4米高胁侍菩萨。佛为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鼻高唇厚,头大肩窄,身内着僧祗支,外着通肩圆领褒衣博带袈裟,双手作“施无畏印”,跣足。体态雄健,服饰厚重。胁侍菩萨形体修长,高发髻,上饰以花蔓,眉清目秀,长颈窄肩、身披天衣、手持花蕾。南壁两侧菩萨身着袈裟。均面容丰满而带微笑。俨然一派华夏民族伟人的形象。窟内共有大型石雕造像23尊,四壁有千佛、飞天、伎乐人、佛传及佛本故事浮雕造像110身,虽大部分剥蚀,但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等本生故事和飞天、千佛等浮雕,尚清晰可见。伴之七佛而雕造的弥勒菩萨、骑像菩萨、手持日月的阿修罗都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成功作品。此窟在北魏石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佛殿正堂都供着三佛,而北石窟为什么都是七佛呢?据导游讲这是为弘扬佛的历史悠久而创造出来的,北石窟的七佛窟开创了先例。《魏书.释老志》简述佛教经义时,曾说:“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佛而成道。”也就是说佛祖是释迦牟尼,但佛教却认为在释迦牟尼前已有六人成佛,即从左边开始,分别是拘那舍佛、毗舍浮佛、毗婆尸佛、释迦牟尼佛、尸弃佛、拘留逊佛、迦叶佛。每身佛像两旁是约有2米高的肋侍菩萨。《增-阿含经》卷四云:“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人间”,可见七佛在佛教中的地位。按照佛教的说法,七佛圆寂之后,继而成佛主世的是弥勒菩萨,所以在七佛窟门内两侧还雕有两尊与七佛同等大小的弥勒菩萨,又称交脚菩萨,或交脚弥勒。七佛都是右手平上举,左手指下垂,造型基本一致。你可以仔细去看:七佛都是简化螺髻,高鼻垂耳,面部丰满,表情慈祥善良,在严峻豪迈中微露笑容,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又和蔼可亲的感觉。在衣着上,身披通肩大衣,垂及膝下,两袖宽大,褶叠反卷,颈项袒露,胸前有缨络丁字结,腰系带作结状,带条下垂及地。赤脚,脚很宽大。衣纹阴阳有致,层次分明,流畅平直,有当风即动之感。在艺术风格上,显得淳朴,厚实。佛教之所以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刀光剑影,其影响力还能持续至今,在于其讲述的道理,与今天的社会分工、财富分配、社会状态相吻合。这也是佛法揭示的无上法门的奥妙、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关于七佛,在北石窟寺还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开窟时,北魏已有太祖、太宗、世祖、高宗、晁祖、高祖、世宗七位皇帝,七佛喻意七位皇帝。两尊弥勒菩萨,一位象征肃宗孝明帝即胡太后的儿子元诩,一位象征胡太后。第三个象征意义,是先有六人成佛,而有佛祖,佛祖之后,有弥勒菩萨(佛),这是佛教的传承史,也是人人可以成佛的大乘佛教的核心主旨所在。</p><p class="ql-block"> 除此而外,还有240号窟的北周造像,显示了敦朴厚重的风度。北石窟寺以唐代窟最多,显庆元年六月开凿的第171龛和显庆四年九月开凿的第210龛,造像形体较为壮实,保存了隋代的特色,也是唐代艺术风格的形成的初期。</p><p class="ql-block"> 北石窟寺始创于北魏,兴盛于唐代。可以说盛唐是北石窟寺的鼎盛时期,现有窟龛中唐代作品占三分之二,共有198个窟龛。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32号窟。是一个平面不规则的长方形平顶中心柱大窟,窟内佛和弟子、菩萨造像比例恰当、姿态优美、技法简洁明快、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准。第222窟为平面长方形,覆斗顶窟。窟高6.10米,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高4.05米,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善跏趺坐于方台上,左手抚膝,右手上举于胸前,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袒胸。弟子菩萨侍立两侧,窟内四壁及甬道两侧均开龛造像,共计有217尊之多,分格写实,生动逼真。263窟是一座盛唐七佛窟,平面长方形,平顶,高2.36,宽3.40,进深2.94米。窟内正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弟子菩萨侍立。南北两壁各三身立佛,北壁塌陷仅留一佛下半身残迹。正壁造像较完整,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为唐代佳作。</p><p class="ql-block"> 宋代北石窟寺的窟龛很少,较有代表性的是第35窟和第165窟明窗的罗汉。雕刻艺术虽较唐代有差异,但也有其独特的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十分明显。</p><p class="ql-block"> 窟内还保存着隋、唐、宋、金、西夏、元等各代的题记150多则,是研究历史、书法的珍品。题记确切记载了石窟的开凿年代,为研究历代社会生活和发展变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文字资料。这些绵亘千余年的雕刻艺术,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能,是古代艺术匠师们辛勤劳动的结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其实,北石窟寺的创建不是单纯的佛教产物,而是北魏王朝的政治产物。</p><p class="ql-block"> 轻拾阶梯,走入一个开放的窟穴,走入这个盛满千年梦境的殿堂,我看到了在红尘之外的色彩斑斓的美丽。看到了在红尘之外的梦幻与理想的组合。读到了在线条色彩和泥的生动下产生的佛的威严和人的虔诚。读到了千年时光里人类心灵跋涉的路途。</p><p class="ql-block"> 尘心是在佛境之外的,我进入不了佛境的深邃和高远,但通过时光在莫高窟壁画前的倒流,我可以深深感悟到佛性的强大和供奉者的虔诚。这浩淼的工程历经千年,多少代人的生生世世的寂寞和艰辛啊。所以,在人类时光的长河里,只是一粒微渺的沙尘,我为美丽而陶醉,为超然而震撼。</p><p class="ql-block"> 现在,当魂牵梦绕的奢望终于变为现实的时候,面对现代人新修的石窟大观园,面对苍凉遗址,万般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感慨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感慨帝国列强的凌强欺压与野蛮掠夺,感慨辉煌的过去逝者如斯,感慨今日能随心所欲新中国!我也怡然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观看和导游小姐的详细解说,我们终于了解到深邃旷世的人文历史藏宝阁——北石窟。</p><p class="ql-block"> 怀着对历史浓厚文化遗产的尊重,我们乘车离开了这处旅游胜地,说好了不走回头路,也不旧地重游,可为了嘴又原路返回吃了顿肖金的金荣羊肉。汤香肉烂,可王老师因故无缘享用实是遗憾。饭饱肚圆,我们确定了下步路线,直奔——小崆峒。</p> <p class="ql-block">  人常说:“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原边”,确实如此,我们终于感到了这句话的实质意义,这里的土地肥沃,孕育了五谷百果,又是我们渭北地区文化生活的发源地。车穿过市区边缘,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来到小崆峒景区,骑上驴寻驴里,怎么找也找不到,曾似黄帝问道,最终从一个当地人口中得知才辗转到达目的地,下车后感觉一时的疲倦从身体中完全释放消失。这时,天色已过正午,展现在眼前的是正在修建的小崆峒景区,景区建设辉宏富有魅力,可歧伯殿等已封观,我们甚是遗憾。</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人祖黄帝与医祖岐伯施症论医于此。这处古寺宝刹年老而又充满神韵,让我暗生欢喜,它不仅代表了黄土文化,还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其他同行者心理是什么样子,但是小崆峒给了我太多不一样的清幽和美感,我像穿越一样忽然就进入另一个世界,微风吹过,柳条随风摆动,向沟底延伸的石板路弯弯曲曲,小溪清澈见底,没有想象中的糟糕,水泥道路时而平坦时而拾级,甚是干净,远望景区塬畔,偶尔有几个人在行走,房屋不高不矮,很和谐的矗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没有一丝刻意。这便是小崆峒景区给我的印象。但是,慢慢走进中心中地带,便发觉小崆峒不是在崇山峻岭中,使人感到美中不足,偏偏巧遇上一处《小崆峒》景观标志小假山,王老师抬拇一指——这不是崆峒山吗!我们一惊却齐声大乐——就是。 我看清了、也想清了,这里叫小崆峒,而不是叫崆峒山,小崆峒无山那里寻得到山呢?惹人笑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等它修建好了后,确实是一个闲庭信步的好去处,它独有的宁静会被喧闹所占据,各个不同的店铺放着轻柔的音乐,人们脚步散漫,欣赏着他们认为属于古城的美丽。若带一个情侣相伴,累了找一个石凳坐下,爱意就会不由自主的变得强烈,很享受也很惬意,当然,小崆峒有辽阔的游览古迹的地方,我们那天只是看到了一些风毛鳞角,唯有刘教授意气风发去两公里处拜见了观音阁。</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能感觉到浓烈的文化渊源。古老的传说——周lan王斩龙脉、医师鼻祖——文化名人李梦阳<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神话般的诱人故事。终成了陇塬最美吸引游人的城邑。更是庆城农耕文化的浓缩,它</span>引领着整个黄土高坡的文化形象。感受周祖时代里面的人与事就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一样,那么近。</p><p class="ql-block"> 秋风轻吹伴随着古韵的神秘,给了我们太多的向往和不舍。此次陇东之行虽然领略了古时的魅力,但还是有遗憾,没来得及去看一看——那<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萧关古道往南,往南,一条古老的河围着一座千年的城周祖陵,万亩薰衣草园,马嵬驿,玻璃天桥,黑河大峡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其实我们今天只是游了陇东的一角,庆城的一片井天,一片片天。由于时间原因稍息之后,我们急着打道回府,距临大秦之地时,没有直接沿高速回彬,而又临时改变了方向,来到了长武古十里铺驿站。三位老师兴趣徒增,兴趣盎然,又开始了游览,先看窑洞陈列馆,再登城墙观看秋色,感受古丝绸之路的蹉跎岁月——“沧桑溜涟的客商,弛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繁荣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晚饭在驿站窑洞中享用,大家心满意足,酒足饭饱,适时打道回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