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母亲一生都在追求和守护她的信仰与希望</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母亲人生的巅峰和挑战</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2015年4月,全家13口人及20多位亲朋好友欢聚在一起,庆贺父母相守60年的钻石婚。在庆典会上,含蓄的父亲发表慷慨激昂活力四射的开场白赢得到场亲朋好友的鼓掌。</span></p> <p class="ql-block"><i>父母钻石婚庆典,亲戚朋友集体大合唱</i></p> <p class="ql-block"><i>模范夫妻市五好家庭,时代的典范</i></p> <p class="ql-block"><i>父亲对母亲从始至终都都是非常赏识,宽厚,包容,和宠爱无尚</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俩还相互交换礼物以弥补当年结婚时朴实无华的简单婚礼。被母亲关爱一生的父亲还第一次当众送给母亲一个大大的拥抱。父母俩信心满满一起许下三个愿望,准备朝着他们自己定义的“金式水晶婚“-70年婚姻的目标一同踏向希望的前方。</span></p> <p class="ql-block"><i>含蓄的父亲当众给母亲一个拥抱,她的惊喜流露在脸上!</i></p> <p class="ql-block"><i>母亲对父亲忠守一生爱的许诺,缘份和信念引领着她在努力奋斗的征途上</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忠守誓言美好婚姻60年传四方</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哪曾想到在他们的钻石婚庆典后不到三个月,父亲就不幸撒手人寰。这对白头到老相守一生的母亲来说是重大的打击。一个年近90岁的老人独自面对突然失去了共同生活半个多世纪伴侣的事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很快地接受和适应的。</span></p> <p class="ql-block"><i>怎能相信母亲在89岁生日前刚刚逃离病危的病床上?</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离世后的那一年里,母亲先后经历独自生活在养老院;又因食物中毒引发心衰而病危住院;随后又遇到胆结石急性发作等惊险的病魔经历;加之十分宠爱的儿子的婚变等种种巨大的生活变数。没有老伴为她分担沉重的压力与病痛,除了儿女的陪伴,唯有她独自承受。但令人惊叹的是母亲却坚强地挺了过来。</span></p> <p class="ql-block"><i>那年母亲大病初愈身体虚弱又惆怅</i></p> <p class="ql-block">母亲89岁的生日之时,<i>有堂哥堂嫂陪伴的目光</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在89岁生日前奇迹般地脱离了病危的险境,并能够出院回到和老伴儿居住生活多年的家。在我们三姐弟和堂哥堂嫂陪伴下度过她89岁的生日。母亲多么希望天堂能开放探访时间,好让她前去探访,并一起敬上父亲80岁生日收到女婿敬送的且舍不得打开的加州红酒,与在天灵的父亲共同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儿女见证,她举杯红酒与在天堂父亲一同分享</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和休养,母亲接着跨过了人生另一个新的里程碑-90岁生日。在她的脸上没有留下沉重与忧伤。</span></p> <p class="ql-block"><i>兴奋的母亲在90岁生日前一天的排练场</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依然得到已在天堂的老伴儿一如既往的欣赏</i></p> <p class="ql-block"><i>顶着90岁皇冠的母亲心花怒放</i></p> <p class="ql-block"><i>子女陪同母亲度过90岁生日齐欢畅</i></p> <p class="ql-block"><i>有亲人陪伴是母亲一生修来的福分</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如今即将迎来94岁生日的母亲,身体硬朗,头脑清晰,思路敏捷。小区里她算是屈指可数的长者,人人见到她都竖起大拇指。母亲还一直惦记和督促我们做儿女的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自传和怀念他的文章,以了却她的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有兴趣阅读有关怀念我父亲的文章,点击以下链接:</i><a href="https://www.meipian.cn/3ujoytl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女儿眼里慈父的爱</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同时,母亲也开始筹备材料想在她头脑还清晰的时候把自己无悔又自豪的生平经历记录下来。她告诉我,希望趁她在世之时,看到自己撰写的努力奋斗一生的自传,并能与后人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i>每次快乐地过生日</i><i style="font-size: 18px;">,</i><i>都有儿子在身旁</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父亲离世后的近6年时间里,母亲独自经历了许多第一次,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面临诸多人生的第一次那样。有所不同的是后者有体魄年轻父母的护航,母亲却唯有日益衰老的身躯。而伴随一生的挚爱伴侣和不少当年一同奋斗过的同事好友大都已离她而去到了天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什么原因使母亲能够有如此强大的生命活力,在不长的时间里调整好了心态,独自勇敢和乐观地面对艰难的时刻与现实,和不可预知与多变的未来,再一次重新开启在生活江河的航线上?请听我慢慢叙说母亲多彩的生活的经历和成长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母亲执手信念的根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的父亲(也就是我从未见过面的外公孙文宝,人称孙阿宝)是浙江省余姚县横泾河乡的农民。他在1920年前后到宁波谋生初期,初期由于没有文化,是以摆水果摊为生。虽说他是个文盲却懂得仁义道德。他心智发达,口算的能力比别人打算盘还来得快。摆水果滩,当时是一斤十六两,几斤几两多少錢,他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因为他苦心经营外加多人的扶持,数年后总算他的生意有些起色,并在宁波扎下了根。在1949年解放前夕,先后开办了宁新旅馆,复兴糖果店及一个餐馆。大部分员工都是来自余姚老家的亲戚,一是本乡人靠得住值得信任,二是为他们解决了生计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外公曾在沪甬客轮上兼职,承包客饭以赚取额外收入。一次客轮离岸前遭遇日本战机空袭。警报拉响之时上百名乘客为了安全,争抢着离船登岸结果造成轮船侧翻,至使我的外公和其他数百人落入水中。当时岸上日本鬼子持枪着阻拦不准打捞救援,不少人溺水。在这个紧急关头,突然有人高喊“这是孙阿宝! 这是孙阿宝!”。即刻就有数人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跳入江中将他救上了岸。对众人舍命救下我外公,母亲的全家感激万分。这全靠的是我外公多年在岸边附近开店建立起诸多好的人缘和声望。</span></p> <p class="ql-block"><i>母亲在她父亲忠孝,诚信,善心和勤劳的家训下成长</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外公在家中对长辈是个大孝子。为了满足父辈老有所依和落叶归根的观念,我外公节衣缩食,积累金钱,解放前几年在老家余姚置地七八亩,盖有平房七八间(有点像现在的度假房)供一家大小度假之用。平日则由老家的堂舅居住看管,且耕作田地收入也归他所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外公既仁慈又勇于克艰,他一生奉公执法,为人善良助人无数。因为外公出身贫困因此他有恻隐同情百姓之心。他曾为老家捐钱修桥铺路出手大方,救济穷人经常不惜慷慨解囊,落得“孙阿宝是好人”的美名。在母亲五六岁时,外公举家去余姚为母亲的奶奶举办七十岁寿宴,寿诞仪式庄重,宴请了亲朋好友,甚至许多不相识的人和乞丐,来者不拒照样酒肉招待,整整吃了两天。在当时轰动全村,被认为是义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外公对下一代还是个既严教又慈爱的父亲。据母亲讲,外公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最钟爱的就是我母亲这个他唯一的女儿。在她小的时候外公会将母亲当玩意儿,常常将她放在他的长袍的前襟上来回的走动逗乐。尽管外公整日忙于从商,早出晚归,却对子女管教甚严,谆谆教导子女努力学习端正品行。对他的子女的成长,事业,以及处世之道积极参与,起到了传承的关键作用。外公传授给他子女的处世宗旨是:忠孝,诚信,善心和勤劳。他一生为子女做出了绝对的好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1949年解放时,我外公的成分被当地政府评为“工商业兼小土地出租“。但在1952年土改复查中却被余姚县非法改为“地主兼工商业“,并勒令没收全部余姚乡下的房地产。明明是从未收过一分租金,相反成人之美,助人生计,何来地主?但他因怕被扣上反动地主帽子,不堪承受,于是忍气吞声,听之任之。我外公因此抑郁成疾,于同年8月病故,享年才59岁。</span></p> <p class="ql-block"><i>外公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在老家余姚建造了私宅,老少三代有福享</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的家母(也就是我的外婆)与我外公同乡。她是典型的三从四德勤劳节俭的家庭主妇。天生就有一副好脾气,尤其待她自己的婆婆犹如亲生母亲,百般照料。我外婆从来都是富有耐心和声细语地教育子女,从不打骂。同时她对子女要求也甚严格。自小就树立他们的劳动观念,要求每个孩子有始有终,且认真地分担和完成一定的家务。</span></p> <p class="ql-block"><i>外婆的良好劳动观念和勤俭持家的习惯子孙后代终生受用</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母亲的成长经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在家中3个兄妹中排行老二,1928年8月出生和生长在宁波,那是母亲富饶的故乡。她有一个温馨且吃喝无忧的家庭。七岁时就读于宁波的崇德小学。这是一所英国教会兴办的小学,规模较大,师资力量也强,将英语列为主课而且是七十分及格,甚至严于语文课。每周有晨间布道学圣经,极富有宗教气氛。母亲自幼学习认真,由于生性内向,自小获得“文先生”雅号。</span></p> <p class="ql-block"><i>1949年少年时代的母亲无忧无虑地成长</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告诉我她小时候最爱吃是外婆亲手制作由黑芝麻,白糖,桂花,生猪油捏成馅的猪油汤圆。按照宁波当地习俗,正月初一吃汤圆,期盼着一年团团圆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外婆对她唯一的女儿从小精心栽培,手把手地耐心传授操持家务技能。即使是在生活舒适条件下长大的母亲,竟然不到十岁左右就开始学着包粽子,做猪油黑芝麻汤圆,缝衣补裤等持家的传统手艺。在外婆的引导下,母亲树立了影响终生的良好劳动观念和勤俭持家的好习惯。</span></p> <p class="ql-block">1947年甬江女子中学毕业盛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1943年夏小学毕业后,考入甬江女子中学。当时宁波处于处于抗日战争中的沦陷时期,整日里炮火连天,警报声不绝于耳,为躲避轰炸而不得不时常停课。外语课也由英语改为日语,但师生都有抗拒的心理,学习日语时得过且过,一无所获。</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8px;">1947年离开宁波前往上海读助产士中专前的形象</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我外公与他人合作投资的钱庄失利亏损巨大。尽管母亲的父母有意培养她上大学,但母亲意识到父母年事已高,家中负担甚重,于是她决定提前在高一肄业,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并报考了在上海同类学校中有较高声誉的上海中德助产学校。该校是德日派学校,同时办有产科医院,医教结合。经两年理论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习,母亲于1950年中专毕业。</span></p> <p class="ql-block"><i>1950年从上海中德助产学校毕业,满怀革命理想与希望</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母亲第一份工作的经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处在解放初夕,在学校地下党员们的影响下,母亲主动响应党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满怀一腔青春热血,为了她心中革命事业的信仰并带着解救民众痛苦的热切希望,不惜违背她自己父母要她回宁波开办私人诊所的意愿,离开了她挚爱的家乡 。作为一个刚毕业助产士,她被分配到安徽歙县的人民卫生院,</span>开始了她人生第一份工作。<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大城市上海一头扎进安徽小县城的歙县小村庄。</span></p> <p class="ql-block"><i>母亲是家里3兄弟姐妹里唯一的女孩,自愿报名到党最需要的地方</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歙县共三十万人口。母亲到达之前,在县卫生院妇产科仅有两名助产士。县里下属的18个大区基本上都使用当地老旧的接生法,因而难产率,产褥热,和四六疯死亡率甚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和其他几个一起分配去的同事早期的重点工作主要是以摸查基础现状,宣传和培训妇幼保健员为主。随后又深入到每个大区分别培训接生员,宣传推广新法接生及产前产后的保健。</span></p> <p class="ql-block"><i>1951年母亲脱下旗袍换上了当时流行的列宁装,奔波在干革命的理想路上</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大城市成长和生活惯了的母亲那时才20出头。初到歙县要面临的是新旧思想交换的困惑,那里的交通设施及医疗条件又极差,加之对当地的方言不熟悉。与大城市上海相比,个人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工作环境也极其富有挑战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便于与当地民众沟通开展宣传,母亲只好放弃说上海话的习惯,拼命地学歙县话。不到两年,她从街口卫生所调回歙县的县城,有人会问她:“你是南乡人吧?“。原来她的歙县话带上了南乡口音,连她自己都惊讶地发现她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南乡话。当地平日最普通的饭菜除了米饭只有咸菜炒辣椒等。从不吃辣的母亲只好慢慢地适应艰苦的生活方式。那时经常是一个星期才能尝到一次荤肉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i>为歙县卫生院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强大的新生力量</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白天探访路途较远的病人时,母亲时常是骑自行车去。在不开明且落后的乡村,女人家骑车还是件新鲜事。当地人会像看热闹似地惊呼"女人家还骑车唉!"。一次母亲骑着车往下坡滑行,因坡陡速度太快,她错捏了前闸而从坡上摔滚下来,手掌上划出一道深口,里边的肉都外翻出来。她自己只好悄悄地到外科治疗室狠心剪下那块肉,并做清洗消毒包扎处理。母亲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她是何等的坚强。至今她手上还留着一道明显的伤疤,算是留下的纪念吧。在我学骑自行车时,也因此牢记母亲那次骑车摔伤的教训:“下坡时一定不能捏前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为穿旗袍不便于骑车,也是为了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于是母亲脱下旗袍換上了当时流行的列宁装。那时她真的为自己感到自豪,感觉到她从此便是参加了革命的勇士,真正成了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的其中一员。</span></p> <p class="ql-block">1953年母亲(左1)和苏秋娟及同事,热血青年不爱红妆爱武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党团组织的培育及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母亲逐步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常以白求恩及张思德的精神鞭策自己,刻苦耐劳,勇于承担重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当面对孕妇新生儿有突发异常情况时,母亲都能沉着应对。当遇上孕妇难产时,对一个仅处理过正常产程而仅仅只是见习过产钳穿颅等手术的助产士来说,面临的是一个非常棘手而且极有风险的处境。但这时候容不得半点犹豫,为了救人,再有困难也得上呀!沒有手术台就用八仙桌,支腿则用两个長橙梆在桌上。沒有电灯就多点几个煤油灯。沒有实战经验,母亲就细心操作。就是通过在实践中的磨练,她由一个刚迈出校门的助产士迅速提高了医术,并能很快和熟练的施行产钳,穿颅,倒转,并在外科医生配合下承担实施刨腹产等复杂和高风险的手术,救人无数,无一过失。</span></p> <p class="ql-block"><i>母亲(前右1)为成为歙县卫生院青年团支部成员而自豪</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到歙县工作后结识了小她几岁的护校学生苏秋娟。她生性活泼热情,主动提出和母亲一起到艰苦的山区出诊的意愿。她们一起出诊,她总是一肩背着诊包,一手挽着我母亲又说又笑,一路经常逗母亲开心。不久她们俩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合作伙伴和密友。一次在出诊的路上,苏秋娟见母亲闭眼无语似乎睡着了,她便有意把母亲领到大树前。看着母亲被碰醒,她因捉弄母亲而被逗得哈哈大笑。母亲没有怪罪她反而给她讲她起了她几分钟前做的梦。</span></p> <p class="ql-block"><i>母亲(右1)与苏秋娟</i><i style="font-size: 18px;">半个多世纪共患难的的姐妹</i><i>友情漫漫长</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不时地跟我们回忆起她当年经常半夜出诊去抢救难产孕妇的经历。皖南偏远山区的道路崎岖不平黑灯瞎火,承担出夜诊的重任是需要勇气的。她经常主动要求出诊,和同伴要摸黑赶几十里的山路前去为难产的孕妇接生。从刚开始走长路脚起泡到最后脚上磨出厚厚的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当新生儿在助产士的协助下平安降生,产妇转危为安后,她和同伴往往要在农户家里暂短休息后再往回赶路。当时农户的家卫生条件十分简陋,床上是墨黑的被子还不时有跳蚤虱子的干扰。怎么办?母亲只好戴上口罩,穿上白大掛扎好袖口领口。沒有床的时候,就用两根长凳併在一起代替。因为实在睏倦一倒下就进入梦乡睡得很香。每次巡诊回去都要从头到脚换洗一番。经过连夜赶路并紧张惊险地抢救完孕妇婴儿后,在已是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在归途中再走上几十里的山路该有多么艰难! 母亲出诊单程最远的记录竟达100多里。那次她们从晚上8点出发,由熟悉山路的老乡带路,一直走到第二天5点多才到达目的地。母亲还得意的说边走路边嗑睡是她的专長。那时累得实在不行,竟然学会可以边走边挽着同伴手臂闭着眼睛打盹的本事。这说明母亲为了适应恶劣且强度极大的工作环境,学会能忙中偷闲,养精蓄鋭。那时她和同伴经常在行军中大唱当时的革命歌曲,叽叽喳喳來掩蓋曰以继夜的疲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在很短的时间里不仅在工作上迎接了严峻的技术考验,同时也得到了诸多艰苦的生活磨练。因母亲和她的医疗团队队员提供了精心真诚的服务,他们赢得了无数产妇家属和患者无比衷心的感谢。母亲也以此获得更大的激励和继续奋斗的工作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从小就伴随着母亲当年励志的故事长大。当初报考大学填写的第一志愿就是学医,梦想着能像母亲年轻时那样救死扶伤挽救他人的性命和体验协助一个新生命诞生时的喜悦。</span></p> <p class="ql-block"><i>母亲特有的气质非凡英姿引起不同的反响</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受当时苏联共产主义社会的影响,作为团支部成员之一,母亲常带头跳交际舞。当时恰巧也在歙县工作的父亲在舞会上暗自注意到有着十分与众不同气质,舞姿优美,年轻又漂亮的母亲。1952年初,父亲被调到上海中央华东农业部工作,便委托媒人介绍结识了母亲。母亲其实对父亲并没有太多的印象,仅凭着他有着英俊相貌的照片和有上乘的政治背景(父亲</span>是原血防站团支部书记<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出色的工作表现 (不是所有人都能从地方被上调到中央华东农业部工作的),觉得这是个靠得住,德才兼备的男人,于是便答应建立两人的恋人关系。从此开始了他俩的异地信函恋爱的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一年多的书信来往中,每周一信从未间断。当时母亲正在争取入党,信中除了谈国事家事等外,父亲还不时地启发和帮助母亲如何写好申请书。他俩“情书“来往诸多却始终没有出现肉麻的“爱”,“结婚”等字眼。大概是因为父亲的文采飞扬的笔尖功夫加上诚信,他击退了众多当面追求母亲的竞争对手,真正赢得了母亲的芳心。父母俩在尚未见面的情况下曾两次定下了结婚(用“其他”作代号)的日期。后来皆因母亲工作需要离不开而两次另择佳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夏,作为未婚妻的母亲接到父亲书信并告知他得了肺结核合并肠结核在疗养院休养。要知道肺结核在当时是极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啊,可当时母亲毫不动摇,心急如焚地赶去上海,带了一束鲜花去探望他。平时羞答答的,尤其遇见异性都红脸的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却是一见如故,并没有任何陌生感!算上1955年6月父母结婚之时,他俩一共才匆匆地见过三次面。这就是他俩的缘分和书写文字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与母亲同在一个办公室的邹良是一名复员军人,被分配到歙县人民卫生院任财务科科長。他高大英俊,工作得力,待人又温心。不久邹良也暗地喜欢上母亲,并主动写信提出与母亲建立男女恋爱关系。善良诚实的母亲当时认为她已有与他人建立了情人关系(其实仅是与未见过面的父亲有书信来往的关系)因而拒绝了邹良的请求。后来母亲觉得他的确是个大好人,于是便将她的工作合作伙伴及好友苏秋娟介绍给了邹良。最终邹良和苏秋娟结为伉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为当年在一起有着战友般的情感,因此父母亲与邹良苏秋娟夫妇依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以及后来电话通信的来往。两家人时常两地互访。我们从小就知道有个关系非常特殊的邹伯伯和苏阿姨。这种友情超过一般的同事或朋友关系,甚至这种不是亲戚却胜似亲戚的关系一直延续和传递给了我们子女这一代。</span></p> <p class="ql-block"><i>1955年成为安徽省妇幼卫生专业会议代表(前右1),感到荣尚</i></p> <p class="ql-block"><i>母亲(</i><i style="font-size: 18px;">右后3)</i><i>与歙县卫生院的同事手拉手紧密连在一起。友情难忘</i></p> <p class="ql-block"><i>1955年母亲(</i><i style="font-size:18px;">前右4)参加打篮球,羽毛球比赛既执着又努力,</i><i>活跃在体育场</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既执著又努力,积极要求进步,于1950年11月入共青团。曾任团支部的组织委员。她先后在歙县人民卫生院及街口区卫生所任助产士。1953年成立县妇幼保健站,她又被调任为站长。并在1956年被评为安徽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同时被推荐出任了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妇联委员,工会委员,医药卫生委委员等职务和殊荣。</span></p> <p class="ql-block"><i>会同徽州专区各县先进工作者参加表彰大会代表,至高荣上</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管在歙县工作的7年半时间里,母亲和当年一起工作的助产士同志们吃了很多的苦,但是因为助产士这个角色救人无数,工作意义重大,母亲为此一直引以为豪,感到苦中有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繁忙的工作日程安排与需要,母亲两次延迟自己的婚期。甚至在她父亲去世时也未能返乡奔丧。为此母亲余生</span>感到无比愁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母亲与父亲开启婚姻航程</b></p> <p class="ql-block"><i>父母1955年6月北京喜结良缘永记心上</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5年6月母亲来到北京,也就是父母的第三次相见,便许下终生爱的誓言,与父亲在北京结为夫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农业部和农科院是在同院办公,我父母们的婚房是临时安置的,除了卧具一切家具都是借来的。婚礼既简单又朴实,没有彩礼和嫁妆,有的只有来自十几个同事的祝贺和喜糖。虽然冷清却也温暖。婚后第二天父亲就正常上班,只是他俩周日去照了结婚照,一起游玩了故宫等地。二周后母亲便独自回了歙县。</span></p> <p class="ql-block"><i>父母相守一生的誓言</i></p> <p class="ql-block"><i>开启他们夫妻生活甜蜜的乐章</i></p> <p class="ql-block">在结婚之后将近两年时间里,父母一直分居两地。直到1957年初母亲才正式调离歙县,在北京安家落户。</p> <p class="ql-block">而立之年,事业有成家庭成员也在不断增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初父母落户在东大桥8区的农业部宿舍,终于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一个小家。没过三两天,父亲二话不说就将他的工资及他所有的家产交给了母亲。母亲为此深深地受到感触,意识到相互信任与尊重的份量,暗自许愿要承担起治家的重任,并决心经营好这个家,照顾好双方的老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i>母亲为她的子女出生和生活在北京首都而喜在心上</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底,在父亲已30岁和母亲也有29岁的年纪第一次成为了父母。母亲在红会产院顺利分娩的大女儿有大大的眼睛双眼皮,小小的嘴巴红嘴唇,白皙的皮肤,和匀称的腿。初次做妈妈的母亲第一眼看到她兴奋不已。因为女儿出世时的哭声出现在黎明,父亲便给她取名晓音。按那个时候的标准,父母也该算是晚婚晚育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9年8月母亲顺利分娩了第二个宝贝女儿我,也是大大的眼睛很有神,皮肤虽不细腻却很壮实,哭声洪亮。体重超过姐姐。父母第一印象是圆圆的脸,便取名晓原。</span></p> <p class="ql-block"><i>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依稀记住母爱四射的目光</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他们的住房和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在南方长大又在安徽歙县工作多年的母亲初到北京正是寒冬腊月寒风刺骨的季节,尤其是清晨在公交车的车站候车时,冻得上下牙打架,透心的冷,这是母亲从未吃过的苦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就是对付煤球炉。那时母亲掌握不好如何封煤烟炉,经常下班回家时炉子都是灭的。等从新生上炉子,再做饭,直到深更半夜才能吃上饭。这对吃惯了食堂饭菜的单身母亲实在不能适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户内也没有盥洗设施。几家人合用一个户外厕所。洗衣服做饭也是共享同一个户外水龙头管。我那时还很小,但仍然记得在冰天雪地的冬天,水管的水时常被冻住,必须用烧开的水烫才能浇化包裹在外部厚厚的冰坨,以便打开水笼头采集到饮用水。</span></p> <p class="ql-block"><i>1963年对在东大桥农业部宿舍8区的艰辛仍有印象</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想而知,在那种艰苦条件下洗衣服做饭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由于父亲经常出差在外,即使两个孩子上全托,作为全职的母亲生活依然相当艰难。那时候,在红十字产院经常轮番上夜班的母亲,在生下我后没多久,因疲劳过度又得不到适当地休息,身体相当虚弱极为消瘦,以至于出现神经官能症的病症。</span>但是母亲为了守护这个来之不易的小家,觉得虽苦尤甜,她靠的是一个字“忍”挺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i>图像背景里,母亲正在用手吃力地洗衣裳</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在我5岁左右,父母的家搬迁到当时新开发的三里屯农业部宿舍的新二楼。我的大部分青少年时代就是在那里度过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像当年她的家母传授点点滴滴的生活技能一样,母亲在我和姐姐还很小的时候(我大概6-7岁,姐姐那时8-9岁)开始就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缝被子套,踩缝纫机,裁剪衣服,洗衣服和做饭,和如何记账。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有着神奇的巧妇本事,总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那个年代食品货源短缺常是无米之炊。每人每月凭限量供应的米面票,用油票,糖票等才能买到日常的必须品。可母亲每次都自信满满,能在很短时间里给一家子人做出一桌饭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值得一提的是母亲还不忘记传授给我们她从外婆那里学来的如何制作宁波家乡的猪油黑芝麻汤圆的技巧。从买原料,到用手指反复捏搓除去猪油里边的筋条,到把炒熟的芝麻碾碎,再把大油芝麻与砂糖掺拌,最终做出一粒一粒备用的汤圆馅,然后用糯米面皮包裹起来。这道用非常繁琐的工序做出来的宁波汤圆绝对在全北京城是买不到的。那时候在北京很难买到粽子,更不要说这种只有南方才有的包粽子的竹叶皮。难不倒的母亲就土法上马,教我们用粗布裁剪缝制成巴掌大的小口袋,将搅拌好的糯米红豆装入口袋内压实,再用针线封口,上锅蒸煮数小时,最后再用细线环绕在这个改良版的粘糯的南方粽子上,将它们切割成一片一片的。沾糖或油炸都是美味无比。也正是因为经常吃到这些南方江浙一带的特色小吃,我打小就认为我是南方人的后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记得母亲曾用半开玩笑的口吻跟我们说她可不希望我们将来成为一个傻媳妇。她说从前有个笨媳妇,她的婆婆要她缝被面,这个媳妇不知如何下手,结果把她自己缝到被子里去了。尽管只是个笑话,我那时听了后还真信以为真,并很专注领会和记住具体如何缝被里和被面的技巧。母亲传授的这些基本生活技能和培养勤俭持家的良好习惯足足为我们自己成家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受益匪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常在我们面前提到“出门要带小鸡钱“的精言俗语。意思是说万一出门在外,路上不小心把人家小鸡踩死你得要拿出赔人家小鸡的钱。长大以后的确觉得别看这些小小提醒,但这都是些持家生活里不可缺少,可以让你坐镇不乱从容应对的基本实用的技巧和常识。</span></p> <p class="ql-block"><i>父母在近40岁时意外得子。我们姐妹兄弟三人是父母欢乐的源泉与希望</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这句话用在母亲身上再恰当不过了。1966年的春天年母亲怀着第三个孩子已几个月了,仍然非常要强,并坚守岗位要求下农村支援改善县里的落后医疗面貌。那时外出多以骑车为主,遇上土质松软的沙土地怀孕的母亲多次从车上摔倒下来。有一次母亲竟摔倒在停在路边的马车边缘。那时被突然惊吓到的大马立即起步拉起满载货物的马车朝前狂奔。母亲摔在地上后只是觉得翻了一个滚,安然无恙也没有伤到皮毛。而且她肚子里怀的几个月大的胎儿也依然稳坐其中。事后她也没有多想,翻身起来便再次骑上车子归队去了。次日她脖子疼,同事才告诉她当时十分惊险的一幕。当天若不是那位机灵的车夫及时踢了母亲一脚,很有可能马车的轮子就从她的颈部碾过,带着身孕的母亲也很可能就一命呜呼了。</span></p> <p class="ql-block"><i>1968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三里屯当地新落成的最高的大使馆楼显现新景象</i></p> <p class="ql-block">父母的俩个女儿的性格相貌各异样。大女儿延续父亲的五官相貌及性情温和母亲的害羞文静。而二女儿我的好动活泼的性格来自父亲,执着不轻易放弃的韧劲源于母亲。而家中的最小的儿子则继承了父亲上乘的记忆力及外公所期待的忠厚及以诚待人的优良品德。</p> <p class="ql-block"><i>母亲对待包奶奶就像自家母亲一样</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平日父母因工作繁忙,弟弟从小是由一位原籍上海的包奶奶带大的。母亲非常感激她,即使弟弟上小学后,也一直待她像自家母亲一般。记得有一年冬天,包奶奶的老伴哮喘病发作,因为她家中取暖设备不如我家,于是母亲于是和父亲商量将她们夫妻两人一起接到家里来过冬。包奶奶的老伴过世后,母亲更是对她关爱有加,直至为她送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外公因地方政府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在公私合营政策落实和身份划定等问题上受到了不应有的委屈和迫害。母亲本人也因对当时大跃进时的一些过激做法提出过异议而被受到延長入党候補期一年的处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直到后来国家实施反左倾,母亲凭着她一贯坚持的对待正义的信念和主张,主动写报告要求纠正自己和她家庭成份问题的错判。最终,外公的身份问题得到彻底纠正。而她本人入党侯补期延长的处分也被宣武区卫生局党委撤消。</span></p> <p class="ql-block">1986年成为外公外婆后享受天伦之乐,赋予更多地生命意义与期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曾经记得我们姐妹俩从外边回家的路上谈起看看我们住的农业部宿舍楼里的哪家的灯火最亮时。我俩竟然不约而同的得出同一个结论:我们自己家的灯火最明亮。现在回想起来,大概那是因为</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温暖和谐宽容的家庭环境,和</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深情凝重的父</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爱与和母亲豪不保留地正面夸奖子女影响的结果吧。</span></p> <p class="ql-block"><i>母亲对外孙子格外亲,一直捧在手心上</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母亲听从党的召唤,继续在革命工作征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自1957年初调到北京市后,随时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呼唤,一直努力奋斗在革命征程的路上。作为一名助产士被分配在北京红十字产院工作。因为她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不同岗位角色尤其是在产房及急诊等部门的工作都能很快应对自如。但由于北京地区医疗系统的职责范围明确,须按照有正式大夫的医嘱行事,她较少获得上手实践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1959年起,母亲响应党的广大医务人员下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号召,先后3次主动报名要求参加密云等地的医疗队去支援和改进当地乡村的卫生状况。即使她两次成为孕妈妈都没有犹豫或退却,照样深入农家服务直到完成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曾多次争取入党。可是数次因为她父亲的身份被余姚乡政府的误判而被拖延。但母亲依然对共产党抱有信念和希望,一直不懈的努力和争取,终于在1959年7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 <p class="ql-block"><i>母亲自安家于北京后,结识不少一同共事的红会产院的同事。她们的友谊万年长</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为母亲的积极突出表现,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先进工作者並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見,深受鼓舞!1962年6月提升为副助产士長,先后又被选为工会主席。除了完成本职工作还要利用她的业余时间承办工会的任务,如是职工婚丧喜事,以及生活困难户的家庭走访。红会产院职工三四十口人,几乎每家都留下母亲的足跡。母亲继承传统的家风,深受同志们的信任得以委以重任,没有辜负众人。</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随时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呼唤,一直努力奋斗在革命征程的路上</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始终听从党组织的安排和调动,在红会产院解散后,被调到3家不同的宣武区医院以及卫生局,先后扮演了不同的业务和行政多个角色。业绩突出,荣誉友情硕果累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文革后期和1977年的高考前夕,全北京市医务人员青黄不接。奉宣武区卫生系统上级领导的命令,母亲和她的同事白慕贞大夫在医院自己办学培养医师。母亲就像以往那样,抱着一腔热忱和希望,全身心地投入,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白手起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三年时间里,年长的白大夫主要负责教学有关设计及外聘工作。母亲则身兼数职。担任了无名校長,班主任,财务后勤科長,勤杂工,学工学农的带头人。招来的学生包括学费在内全部免费。有了这些优惠的政策背后,全都是需要靠母亲自己一一落实,比如亲自奔波联系,借敎室,找学生住房,生活管理,外聘义务授课的老师和教授,财务管理,和安排去市级医院实习等繁琐事项。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年过50岁的母亲要亲自带领学生学工学和下乡学农劳动。母亲特地邀请了在北师大的大侄子汪馥郁教授义务讲授政治课,连往返车费都要他自掏腰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那艰难繁忙的三年里,她晚上8, 9点钟回到家里都是常事。她们用医院办学为宣武区共培养了医师和护士各三十多人。这些学生毕业便在工作中成了各个医院的骨干。回想起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母亲倍感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i>母亲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白手起家自助</i><i style="font-size: 18px;">医院办学,全靠坚强的信念与领导的厚望</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母亲1957年调入北京红十字会产院被晋升为副助产士长后,因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所有在岗职工一样始终没有得到技术职称评级机会。在1978年调入宣武区卫生局直至退休前期间,母亲主要从事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医疗质量。十年间只有风风雨雨沒有壮烈牺牲,只有勤勤恳恳没有拋头露脸,只有早來晚走,沒有个人私欲。为强化医疗队伍贡献了她的力量。也因此有机会在八十年代才先后被晋升为妇产科医师和卫生主管医师,享受主任科员及副处级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为辛劳辛劳的付出和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以及对卫生事业的杰出贡献,母亲先后十一次被评为宣武区先进党员,教师,卫生,医药卫生协会等先进工作者。母亲在六十岁退休后,又继续发挥余热接着工作了五年。六十五岁才彻底告别她医药的职业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i>在母亲的艰苦努力下,1977年第一届医院自己培养出的医师,硕果绽放</i></p> <p class="ql-block"><i>在北京工作期间结识的卫生界的各位同事好友都有共同信念与的理想</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母亲享受退休生活</b></p> <p class="ql-block"><i>直至1994年访美之前才享受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走四方</i></p> <p class="ql-block"><i>与老同事一同到达祖国的最南方</i></p> <p class="ql-block"><i>2004年与老同事组成老龄旅游团一起远行四川大理,喜悦显露在脸上</i></p> <p class="ql-block"><i>母亲与邹良苏秋娟夫妇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相互书信和探访来往</i></p> <p class="ql-block"><i>2007年生日庆典邀请与情同手足共战三十余年的工作同事共同分享</i></p> <p class="ql-block">2016年清明最后一次回到宁波余姚故居处,情难忘</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当年一起长大的远房表兄</i><i>真诚地拉母亲去祖辈墓地的路上</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未能送家父一程始终是母亲心中的痛。2016年清明,母亲在父亲的坟上告慰家父:“当年你无端的冤案,女儿我已为你推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外公离世半个多世纪的今日,当母亲再次回余姚老家探访时,仍有当地老人称赞道:“孙阿宝是个大好人!”。</span></p> <p class="ql-block"><i>母亲最后一次到她父亲的坟上告慰家父</i></p> <p class="ql-block"><i>2016年到歙县与66年前的老战友们曾一同守护信仰和希望,各个情绪激荡</i></p> <p class="ql-block"><i>拉着手不肯放,不停地相视对望</i></p> <p class="ql-block"><i>90岁的邹良伯伯邀请88岁的母亲在当年共舞的旧地再旋转一场</i></p> <p class="ql-block">已成为过去的一段经历,回味无穷。60多年后,近90岁的邹良伯伯对我戏称到:“当年你妈介绍苏秋娟给我是金禅脱壳!“。他的女儿追一句问:“你被拒后为什么没有使劲接着追呢?“。他只好嘻言道:“一是老实,二是没有缘分嘛“.</p> <p class="ql-block"><i>即使他们两人没有成为眷属,但持续近70多年的友情,值得咏唱</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母亲迈出国门走四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姐姐一家邀请父母到美国游览探亲三次。他们先后去过不少闻名遐迩著名美国城市,像旧金山,洛杉矶,好莱坞 ,波士顿 ,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地,并游览了美国游览胜地白宫,联合国大厦,美钞厂,自由女神像,金门大桥,中国城,大西洋赌城,可口可乐公司,夏威夷火山遗址及潜入海底观景。以及多处的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i>1994年父母首次访美,与女儿两家人相聚意义深长</i></p> <p class="ql-block"><i>1994年波士顿万圣节新鲜又 fun</i></p> <p class="ql-block"><i>参观</i>1620年第一批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搭载著清教徒<i>抵达美国的登陆船,“五月花号“</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美国首府华盛顿特区一定要拜访</i></p> <p class="ql-block"><i>1999年二度访美,加州首府“三个馒头“(Sacramento)是否与北京首都比得上</i></p> <p class="ql-block"><i>旧金山市政府大厅内对游人开放</i></p> <p class="ql-block"><i>父母到访大姐所在地的印第安纳州的哥伦布小镇,,著名的教堂设计名传四方</i></p> <p class="ql-block"><i>大姐姐家,父母与两个外孙女儿一道生活,见证她们成长</i></p> <p class="ql-block"><i>2006年母亲三度访美,有幸到访夏威夷的珍珠港,并享受美丽的异国风光</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为父亲身体原因78岁的母亲仍然有勇气独自一人第三次来美国与我们小住。我有幸带她到夏威夷度假。那时我兴奋之余也没有考虑过多。在毛伟岛上带着她到海边,问她想不想下海试试。老妈二话没说拿着游泳圈就下到海里,甚至还漂到了脚触不到底的海域。我事后都还真有些后怕,万一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着我又带着她开车环绕在云雾缭绕能见度很低的盘山路上,直达</span>3055<span style="font-size:20px;">米高的火山口。当时我都觉得脚下有点漂的感觉。老妈却没有表示特别的担忧或不适。可是下山后,老妈才告诉我她有恐高症。实际上她在上山的路上感到恐慌至极。想到</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盘山公路一边是山峯,另一边是深淵,在狹窄的车道上没有看到任何其它车辆。暗地里她为我的勇气叫好却又紧紧揪着心臟!</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什么,不怕天不怕地的老妈怎么会有恐高症?!原来她那个时候还在为我着想,怕我知道后会为她担心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母亲享受恩爱与天伦之乐</b></p> <p class="ql-block"><i>父母与4个孙子辈一起合影的机会(2004)实属难忘</i></p> <p class="ql-block"><i>2005年父母金婚,父亲第一次把手搭在母亲肩上。把母亲逗得心花绽放</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母亲之间的爱情是从不用甜言蜜语来表达的。走过我自己近38年的婚姻征程,才能深切地体会到父母亲相守终身的至爱有多么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对母亲始终是赏识,宽厚,包容大度,和倍加宠爱,他有些固执的性格在对待爱妻上体现的淋漓尽至。每当家里做重大决定的时候父亲从来都是支持母亲的那一位。而母亲对未曾见面就许下终身的父亲的感情,有始至终都是积极投入和付出无尽的关怀。除了父亲的事业层面外,母亲几乎包管了父亲生活层次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父亲因肠胃旧疾缠身体弱多病的时候,母亲做到的是更多地承担和一直抱有坚信的信念和希望,认为父亲的身体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正是因为母亲对父亲的呵护有佳,早在60年代几乎被诊断为胃癌的父亲竟然活到了88岁。</span></p> <p class="ql-block">看,我抓拍到父母最放松自然的亲密照,永记烙印在心上</p> <p class="ql-block"><i>2018年母亲见了唯一的外孙</i><i style="font-size:18px;">一家,总喜欢与他们一起快乐</i><i>分享</i></p> <p class="ql-block"><i>美国长大的外孙女儿们与外婆相处亲热又欢畅</i></p> <p class="ql-block"><i>美国长大的外孙女儿们与外婆相处亲热又欢畅</i></p> <p class="ql-block"><i>长大的外孙女儿把外婆逗得情绪彻底开放</i></p> <p class="ql-block"><i>2018年能同时看到两个女儿开心舒畅。</i>经常有女儿探望是母亲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i>儿子儿媳两人逗得老母心花怒放</i></p> <p class="ql-block"><i>成为父亲汪式家族中领军人物,备受尊敬和敬仰</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也是维系父亲汪氏大家族关系的灵魂人物。多年来,每逢过年过节,母亲都要张罗给老家寄钱及礼品,关心每一位大小成员。她在父亲家族的后辈成员中德高众望并备受尊重和敬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母亲继续不老的征程</b></p> <p class="ql-block"><i>追求和守护她的信仰与希望是母亲波澜壮阔一生的生命动力源泉与强大力量</i></p> <p class="ql-block">2015年在养老院里的短暂时光里,尝试不曾体验过的花样</p> <p class="ql-block"><i>2016年接受我的精神启蒙老师的鼓励,开始坚持练习冥想</i></p> <p class="ql-block"><i>母亲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并敢于尝试新时尚</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工作的30余年里和退休后的期间,母亲曾多次因骑车或冬天路滑而摔跤造成不同身体部位骨折。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是在七十年代的一个夏天。当时是在一个红绿灯路口,因雨后路滑她正准备骑上自行车时不慎𨄮倒。之后就不能站立了。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只好让好心的路人到路旁公用电话厅通知她的工作单位后,被急救车拉到友谊医院,诊断髌骨骨折(左)需住院手术。三周后出院,直到拆石膏时她的大小腿呈直线无法弯曲。母亲十分担心从此会行走不便以致残废。为了早日康复,她就咬着牙忍着眼泪狠命的练习腿部功能,想办法让她的膝节能够弯曲。经过在家休养半年后,也才只能弯到了九十度,勉强可以去上班,但每次上下车还是十分不方便。此后母亲继续使劲硬扳她的小腿,直到她的脚跟能碰到臀部才罢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是由于母亲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她的膝盖沒留下任何后遗症。如果不是她这般顽强的性格,肯定要拖着一条残疾不便的腿度过余生了。</span></p> <p class="ql-block"><i>内在的独特气质随便一摆姿势就是一个经典释放</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对任何事物总是执著乐观,积极向上。遇到新鲜事物永远抱着好奇进取的心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可谓时代风范。</span></p> <p class="ql-block"><i>在心态平和的老妈眼里到处都充满着希望</i></p> <p class="ql-block"><i>自我调节放松心态是母亲长寿健康的秘方</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毛线裁剪缝纫一直是母亲的长项。她先后为不少亲朋好友手工织做毛鞋和毛袜。近来她又受他人的启发,发挥出她的艺术天赋,废物利用制作出不少手工艺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冠疫情两年宅家,母亲出门的机会减少。但这并不影响她的生活斗志。她每天坐坐动动,写写画画,编编织织,不时地換工种和花样。她自称这样的生活会让她健脑又身强!</span></p> <p class="ql-block"><i>母亲制作的各种工艺品与他人分享</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她70岁时,我母亲又重新拾起童年时代学到的英语,一直坚持背诵默写英语。90多岁的现今她仍虚心请教老师(包括她的女儿我),坚持跟随网上英语授课练习口语发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0岁的母亲为了使用现代电子产品iPad和格式手机软件,开始自学拼音和文字输入。现在她通过网络了解国家大事,可以用手机自拍摄影及后期处理。90多岁的她还在坚持努力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努力学习如何在网上购物和打车。</span></p> <p class="ql-block"><i>仍然怀着感恩之情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美丽芬芳</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像她的父亲给她取的名字“仁英“那样,希望母亲成为一个仁慈而又不是软弱无能的英雄。生肖属龙的她天性忠诚勇敢,很有自己的原则,在工作与事业中全心投入,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待人和善,做事讲究公平公正,令众人赏识和信赖。</span></p> <p class="ql-block"><i>优雅自信堪比明星秦怡</i><i style="font-size: 18px;">的一组自拍相</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对自己以往丰富精彩的生活经历很是自豪。总是说她自己很幸运,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碰到对的人,做了对的事。母亲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是个好女儿。在自己的家庭里又是好妻子还是个好妈妈,为享受老伴和儿女的爱戴与呵护而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如今母亲十分感激上天保佑,感慨受福一生,幸福荡漾,无憾地欢度余生,勇敢乐观地迎接每一个她未来的生日!用她的自己的一句话:I am the only lucky one!知足满足!</span></p> <p class="ql-block"><i>自豪地称自己是党的六十二岁的女儿一生顺畅</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作30余年母亲滿载荣譽,在工作岗位上到处受领导同事的尊敬和爱戴。她衷心感激党政领导对她的信任与爱护。退休还后享受到同职人员的最高的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母亲不仅用她的一生来追求和守护对共产党的信仰与希望,而且永远对他人和自己有着积极正面的信念和期望。这是她富有强大的治愈力,凝聚力和自愈力,以及长寿健康至今的秘方。</i></b></p> <p class="ql-block"><i>2024年迎来与龙共舞的第九个年头。幸福欢度晚年,是她长寿健康至今的秘方。</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你以身作则的奋斗精神让子女终生受益,你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