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困惑

静夜思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坚守与困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七斤</p><p class="ql-block"> 从赵北孝小学出来,我们沿山路驱车前往桃联教学点。教学点是撤乡并村,集中优势资源办学的大环境下出现的新事物,指在一些乡村,由于地理位置非常偏僻,距离村级小学较远,不方便学生上学,就设立教学点,教学点的特点就是学生少,教师少,多数是一师一校。</p><p class="ql-block"> 桃联教学点就是典型的一师一校两学生。桃联村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偏僻闭塞。村民倚山居,傍水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息繁衍几百年。虽然艰苦的自然环境制约了村民更高更快的发展步伐,但质朴淳厚的村民对知识的渴求,与日俱增。黄天厚土,凸现山川表里,耕读传家,成就桃联人家。桃联人祖祖辈辈重视教育,一个孩子也不能落下。</p><p class="ql-block"> 去桃联教学点的路特别难走。 因为前一天刚下过雨,道路泥泞,车轮打滑,车行驶到一个深沟时,不能前行了。我们只好打电话询问桃联教学点的魏老师,该怎样走才能到达教学点。魏老师了解到我们的位置后告诉说,我们走的是一条便道,还没有硬化,要我们从村子路口走水泥硬化路好走些。我们把车倒回去,找到通往桃联村的分路口,沿着水泥硬化的道路绕了好几道山梁终于来到了桃联教学点。这个教学点就是以前的桃联小学,这所小学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兴盛,学校有很多学生和老师,学校为本村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学生。</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由于移民搬迁,村上的人少了,一些有条件的人家将孩子转到县城或乡中心小学去上学,学校的学生人数减而又减,最后,每年就剩一两个孩子在这里上学了。曾经热闹非常的桃联小学,静静地躺在南山坡上,四周院墙是原来的土墙,有几处墙皮脱落,院子西边是一排旧教室,被确定为危房,一直空着,北面是新修的一排房子,砖墙红瓦,铁门钢窗,宽敞明亮。一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两间教师宿舍。南面院子的三分之二被魏老师开垦成了菜园子,里面种了西红柿、茄子、白菜、葱、蒜之类的蔬菜。从校门到教室是一条用青砖铺成的直路,两边种植了云杉,躯干有碗口那么粗,两排树的树枝连到一起,形成一个绿荫道。整个校园非常安静,这是我们这次行程中从未遇到过的安静,见到魏老师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p><p class="ql-block"> 魏老师头发花白,连胡须都黑白夹杂,身穿一件紫红色衬衣外套一件黑色棉夹和一条半新不旧的裤子。不到六十岁的他,身体微胖,看上去很和善敦厚。魏老师把我们领到办公室,然后到隔壁教室安顿好两个孩子,就过来和我们交谈。 魏老师是桃联本村人,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整整四十年,一直坚守在这所学校。</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本来是要了解教育扶贫方面的情况,但魏老师的四十年坚守,让我对他有了深入了解的想法。他为什么能在这个偏僻的乡村坚守整整四十年的时间,他难道就没有想过调到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去工作吗?桃联小学原来是个六年制学校,魏老师的家就在这个村子,上小学时就在这个学校,参加工作又回到这个学校教书,他上小学五年,加上工作四十年,到现在已经四十五年了,他亲眼见证了桃联小学由盛至衰的过程。学校从六年制变成五年级,五年级变成四年级,四年级变成三年制,三年制过了六、七年时间,最后就变成这个只有两个孩子的教学点;学生由原来的八十几到七十几、六十几,近几年就是九个,七个,五个,四个,最少就是现在的两个;老师由原来的六七个减少到三四个、两三个,近十来年就只有魏老师一个人,这的确让魏老师没有想到。移民搬迁,劳务输出,看着一户户人家从大山搬出,自己的学生一个个从学校离开到大山以外去读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是好事啊!但魏老师总是高兴不起来,心里总觉得空老老的,看着没有搬走的家庭,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如果没有家长接送,孩子就没办法上学。无奈之下,有些家庭只好在条件好的城镇租房子供孩子上学。个别没有能力的家庭孩子,就只能留在桃联教学点,这让魏老师内心很不安,也很困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用心教好这些孩子。魏老师一个人曾带五个学生,其中一年级两个,学前班三个。他除一个人教课外,还兼管营养午餐,一年级开的课有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思品,学前班根据学前班开设的的教材上课。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魏老师尽量让这几个孩子接受和其他学校孩子一样的知识,每天的课排的满满的,为此他只有拼尽全力。</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校园南面的一排房子顶塌了,拆除后就在校园北面建成了一排新房子,教室、办公室、宿舍焕然一新,配备了大屏幕彩电、电脑,安装了电视信号锅,接通了网线,学校条件的改善,让魏老师更有信心呆下去了。但魏老师再有一年就要退休,退休后谁来替他坚守,有没有人愿意来,来了能不能坚持干下去,魏老师很是担忧。如果说真的没人来,教学点停办了,那两个孩子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一个教学点两个孩子,一个老师,还得雇佣一个做饭的厨师给学生做营养午餐,这给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是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这是教育的底线,必须坚持把这个教学点办下去。村里孩子刚到一年级时才七岁,学习好的六岁就可以升级,升级后就要到桃园小学去上二年级,桃园也要两公里半路,大人天阴下雨还要接送,如果不接送,孩子因为路滑,沟里过不去,家长也希望把这个教学点坚持办下去。魏老师决定先找上级领导谈,如果说没有人来,自己愿意留下来继续教书,那怕是没有任何报酬。因为即使只有一个孩子在这里上学,也得有人来教他。找上级领导的结果让魏老师很欣慰,其实,在魏老师接近退休时,上级主管部门已经考虑接替他的人选。</p><p class="ql-block"> 要给教学点调来年轻人是不现实的,在魏老师看来,他几乎在这儿就没接触过年轻教师,调来的都是工作十几年以上的老教师。他多么想给教学点调个年轻人过来,给学校增添活力,给学生开阔眼界。但年轻人都不愿意来,这里条件艰苦,来了心急,待不下去,再说一个年轻人,刚参加工作,每天只教两个五六岁的孩子,他怎么能打起精神工作呢。</p><p class="ql-block"> 教育主管部门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做通了一个老教师的工作,他也是本地人,年龄也大了,孩子都成家立业了,没有什么家庭拖累,他再有五六年就退休了,所以愿意在教学点干。</p><p class="ql-block"> 魏老师希望这个老师尽快调来,好让他早些熟悉学校情况,适应一个人工作的环境,等自己一退休,这个担子就给他压上了。魏老师现在想,等新调的老师来了,要给他教如何管理营养午餐账,慢慢让他熟悉环境,熟悉学校,熟悉学生。再就是看他晚上一个人坐下心急不心急,能坐住坐不住。</p><p class="ql-block"> 魏老师在这个学校坚守多年,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十分融洽。有一次下大雨,有个学生在回家的时候滑倒,把腿骨折了,正好这个学生是魏老师的邻居,他就每天背着学生上下学,背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有时候学生不来学校,他晚上就加班给学生辅导。虽然那个学生腿受伤三个月,但他的学习一点没有下降。学生家长通情达理,有时候晚上魏老师背着学生过去,给他补课时,晚饭也就留魏老师在家吃了。</p><p class="ql-block"> 魏老师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在中卫县城参加了颁奖大会,他半辈子没去过远处,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些人工作了一辈子,到退休了也不一定能得到这个荣誉,这可是他评职称的一个条件。《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年—2020年)》实施办法发布后,全县高级教师职称评聘,从人数比例上向乡村教师有了很大的倾斜。希望魏老师其他条件都符合,明年能评上高级职称。</p><p class="ql-block"> 魏老师以前家庭拖累大,离不开这里,后来觉得有一种责任使他不能离开这里,再后来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这习惯是多么伟大啊,能让一个人四十年呆在一个地方,只干一件事。四十年,一个人有多少个四十年啊!从一个十八岁的毛头小伙子到一个两鬓斑白的快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这种坚守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而且在后来的十几年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守着这所学校,晚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p><p class="ql-block"> 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为了山区的孩子,为了家乡的教育,魏老师一直在坚守着,困惑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