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家广平事儿(第4篇)

李顺清

<p class="ql-block">话说老家广平事儿(第4篇)</p><p class="ql-block">文/李顺清</p><p class="ql-block">插图/惜,此生</p><p class="ql-block">说广平,道广平,广平人杰地又灵。广平故事多又多,听我一个一个往下说。第3篇说了广平县名子由来,今天咱说第4篇广平置县前状况。</p><p class="ql-block">第4篇 广平置县前状况</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的广平县天兰、水清、树绿、花香、楼高、地平、路宽,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但是,1167年金朝置县前后,咱广平这块地域可是老惨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惨 广平境域是一块“飞地”,深受四大灾害摧残。</p><p class="ql-block">1:兵灾。战争使我们的先辈长时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兵灾使广平陷入“飞地”局面。从县志巜建县前隶属沿革》中,我们看到:东周(春秋),先属卫后属晋;东周(战国), 先属魏后属赵;秦属邯郸郡;汉属广平国,后属平干国,再后属魏县、斥丘(两县皆属魏郡)。三国,分属于曹魏的冀州广平郡、魏郡;两晋,分属于司州广平郡、魏郡;南北朝属相州;隋,北部属武安郡的清漳县,西南部属魏郡的成安县,中部、东南部属武阳郡的魏县;唐,北部属洺州清漳县,东南部属魏州的魏县,西南部属相州的成安县;五代十国属洺州;北宋,中部、东部、南部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县,北部属河北西路洺州肥乡县。</p><p class="ql-block">金朝天会六年(1128年)十二月金兵攻占宋朝大名府,今广平县境正式成为金地,1167年始置广平县。</p><p class="ql-block">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平县建制前是一块“飞地”,人民一直生活在“兵灾”杀伐征战之中,热土在任由统治阶级宰割分裂之中。尤其是在金朝南侵北宋时,我们广平处于两国拉锯战中,基本达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而广平县在金朝正式建制后,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余年,广平县基本保持住原建制不变,广平县名称不变。</p><p class="ql-block">2:水灾。我们广平是古黄河和古漳河所冲积的平原。古黄河曾流经广平东北部,北宋时期逐渐南迁离境。发源于山西的漳河流经广平,贯穿广平西南、中部、东北全境,清朝康熙年间逐步南迁离境。因广平这个地域处于平原地带,防洪工作异常艰巨,所以这两条河在本地夏季雨水丰沛时节往往是“十年九涝”,横冲直撞,全境大部几乎变成了水乡泽国。同时,也遭成了广平全境地貌沟洼纵横。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广平实际情况是“既不广阔,又不平坦”。现在的广平城乡土地非常平坦,这是经过多年基本农田改造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结果。同时,由于那时的水灾也迫使部分百姓流离失所,生活无着落,只能背乡离井,流落他乡。即便这两条河先后退出县境,但是广平仍然不时遭遇洪水袭击。1963年大洪水的情景至今很多上了岁数的人还在时时谈起,历历在目,念念不忘。(关于黄河、漳河详情待续)。</p><p class="ql-block">3:旱灾与蝗灾。这两灾往往是一前一后到来或旱蝗相伴。至今,广平没有摆脱老天的绑架,仍然处于大多年景春秋旱夏涝的规律,尤其是秋季“卡脖子旱”或“秋稍子雨”确实惹人烦脑上火。旱灾与蝗灾严重年份会使庄稼减产以至绝收,严重影响着百姓的生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惨是广平境地长期处于“六不管”状态。广平县成立之前境域被任意撕裂;即使属魏县管辖后,魏县县衙也只能处于“长臂管辖”状态,鞭长莫及,有劲使不上;致于周边的成安、大名、馆陶、曲周、肥乡五县因不属于他们的份内事儿,更是不管。所以那时的广平全境完全处于一种疏于管理的无政府真空时期。当然了,那时广平的天灾人祸就不可能有人问津。</p><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以上惨状的原因,所以在金朝中期最兴盛的时侯把魏县北部村庄划分设置广平县的方案也就摆上朝庭的议事日程。</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请朋友看看金朝根据什么条件设置了广平县?</p><p class="ql-block">(抛砖引玉,请朋友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转发请注明出处</p><p class="ql-block"> 2021.9.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