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记忆中的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于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二中读了六年中学,又工作了四十一年。良师益友很多。现在凭我的记忆,追忆我熟悉的老师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葛中谷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葛老师是我高中班主任,笫一学期,他让我当数学课代表,第二学期起当班长。葛老师上课从不讲废话,新课引入重点突破,循循善诱,重视课堂练习。效果很好。葛老师上课基本上不看教案,记忆力超凡。黑板上有老师写的要点,典型例题,同学做的课堂练习,一目了然。而且几乎都是话音刚落,就响起了下课的钟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还交给我任务,要辅导一个成绩稍差的同学,辅导了二年半。我刚高中毕业就直接上讲台当老师,这与葛老师对我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让我终生受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寿冈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1年至83年我有幸与李老师同教一个班,我当班主任,李老师是教导处副主任,兼我班语文课。李老师个子较高,戴眼镜,衣着整洁,学者风度。他上课从没花架子,有人听课没人听课一个样。教学进度快,每学期除了完成课本上的篇目外,还要多讲五篇左右的文章。他选的都是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有帮助的文章。他自刻钢板,印好发给学生。其目的是想让学生多学点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次作文他都先写一篇,叫下水作文。作文批改完后,他会从学生的作文中挑选二篇或三篇,用刻钢板印好,贴在教室里。这个办法真是太好了。对选上的学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对没有选上的也很有好处,感到榜样就在身边,自觉找差距。同学们学语文的热情高涨,一点也不亚于学数理化。每次考试语文成绩我班都名列前茅。更有意思的是,预考后很多老师要求加课时,而李老师却主动提出减课时。学生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每周减一节课也没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李老师看作文时发现学生写的不是她自己的经历,就写了一句批语:是真的吗?哪知这个学生写了一封信,通过邮局寄给李老师,其中有很多不礼貌之处。李老师淡然处之。我作为班主任想找这个学生谈话。李老师说,没必要,让她自己教育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申亚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老师是地理老师。初一第一堂地理课,黄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宇宙”两个字,问同学们什么叫宇宙?同学们陷入沉思,答不出来。略作停顿,黄老师说:上下四方叫做宇,往古来今叫做宙。宇宙就是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非常精妙的解释。时隔六十二年,这个声音仍在耳边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沈章位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章位老师没上过我的课,与他的接触主要在我当老师以后。78年下期至79年上期学校让我当了一年数学教研组长,接触更多了。沈老师课上得好,板书漂亮,很多学生学他写的字。吴恒泰酱厂,湘潭饭店等十几处招牌都是他写的。他写大字的毛笔杆子大概8厘米。而下面沾墨的毛却是笔杆的二倍多。老师们布置办公室,同学们布置教室大都请他写,他来者不拒,乐于助人。文革中挨批,说他是反动权威,他夫人气不过把这支笔毁了。文革后又买了支杆子长的笔,他说没有原来的笔好用。别人说他与世无爭,我认为是谦逊,包容,是高尚的美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袁景富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袁景富老师是体育老师。是一个很了不得的体育老师。七项全能拿得下,还擅长体操。人长得标致,穿上牛皮夹克,帅极了。那时学校开运动会,有撑杆跳这一项,老师中恐怕只有他能跳,单杆、双杠、吊环、鞍马也样样行。有一年湘潭市体操比赛,第一、二、三名都是他带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潘文凤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潘文凤老师多年担任教导主任。六五年下期,作为新老师的我上完教师生涯的第一节课后,他马上找到我,问我怕不怕。我说站在教室门囗心里不安,有点怕,一上讲台就不怕了。他问:“我可不可以来听课”,我说可以。他就搬个凳子坐在我教室后面听了第二节课。课后给我指出了两个要注意的地方。那时我十九岁,好多学生说我是细老师。八十年代初市里占用我校地皮搞商品房开发试点,有很多老师有意见,并联名写信向上面申诉,潘老师找到我,要我和他一起找上面反映。潘老师带着我找过市里很多部门和市里主要领导,直至找到二中校友、在省人大任职的罗海藩。历时半年多,几经周折,终于追加拨款二十四万五千元,并加开了一张门,就是现在的北校门。当时潘老师快七十岁了,这样不辞劳苦,不畏强权,令人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传秾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传秾老师教物理,教课很受欢迎。他是长沙某大学附中的校长,因极左路线被贬到我校教物理。讲课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尽量让每个同学看清楚扛杆原理,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上升到理论。在六十年代初,国家遇到粮食危机,学校部分草坪:教学楼之间的小花园变成了菜土。经常看见李老师在菜园里忙碌,有时挖土,有时浇水,有时淋粪。傍晚又看见他活跃在球场上,是一个称职的后卫。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是一位乐观向上的长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卫国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卫国老师教生物,我只与他一起送过一届高中毕业班。他工作认真负责,讲话和风细雨。他带过的班常被评为优秀班集体。那年高考考过生物后,我的学生喜笑颜开,跟我讲:黄老师真会猜题。我把学生说的告诉他,他笑着说,只要认真钻研高考大纲和近几年高考题,全面复习,充分准备,就会八九不离十。(作者系湘潭市二中高65届38班毕业生周于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我的三位班主任老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63班冯建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湘潭市第二中学是我的母校,也是我人生成长的摇篮。在二中读书期间,先后有三位班主任老师走进我的中学生活,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位班主任周于兹老师。我1970年3月进二中读初中,分在四连一排。学校报到第一天,我在教室走廊,看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帅气而充满朝气,他一边叫我的名字,一边快步朝我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轻人对我说:“你是冯建华,对不对?我是周于兹,是你们的班主任!”我连连说:“周老师,您好!”周老师把手一挥说:“欢迎你,我查阅了档案,你在小学成绩很好,当过班干部。我想让做学习委员,可以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说:“不行!班上很多同学都比我好,周老师,您在他们中挑选吧!”“我觉得你行,我就选你!”周老师满怀信心地说。然后他又问:“你有什么爱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说:“我喜欢打篮球和乒乓球!”他说:“好哇!学校正组建篮球二队,你可以参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老师教数学,他讲课细致而祥尽,题目分析得头头是道,解题思路明晰,步骤清清楚楚,批改作业十分认真。好几回,我的作业做得马虎一点,他都用红笔勾勒指出来。有次我做错一道几何题,下课后,周老师叫我到办公室,耐心给我讲解,启发我遇到难题沉住气,多角度思考,联想已学的知识,寻找突破口。周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不仅在数学上受益非浅,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获益颇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还真的成了校篮球二队的队员,经常与校篮球一队一起打球,天天参加体育锻炼,不仅球艺大长,身体素质也大提高,锻炼成为了一种习惯。现在我身体仍然硬朗就得益于这一好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中二年,我们班的学习成绩是全年级的前列,劳动也是全年级前列!那时学校学工学农,周老师向学校领导请缨,带领我们装窑烧砖。当年修防空洞,全校师生暑假期间做砖坯,砖坯是用黄泥做,晒干后再装窑烧制成砖。周老师请示校领导,请装窑师傅到学校指导。装窑师傅将砖窑地址选在大操场西头,师傅们手把手教我们装窑,在地面上垒砖坯,将砖坯与块煤一层一层叠垒在一起,垒几层用铁丝箍紧,垒到三四层后,又帮我们扎架子,搭竹跳板,再往上垒砖坯。垒了一个星期,砖窑有一层楼高,师傅用和稀的黄泥将窑顶封住!一个砖窑砌成了!周老师兴奋极了,满面通红,高兴地跳起来,那神情仿佛孩子一样!我们也高兴,欢呼起来!晚上,我们围在砖窑下,准备点火烧窑。窑的最底层四周都预留窑孔,里面堆着干柴,“预备!开始!”周老师一声音令下,我们将火把塞进窑孔,柴烧起来,煤也烧红了。我们欢欣鼓舞,周老师更是大笑,爽朗的笑声在操场上空回荡!不久,砖窑烧成功了!看着一层层红砖从窑上搬下来,同学高兴得唱起歌,享受劳动成果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后来,周老师又带着我们接连装了几座砖窑,他每天起早贪黑奋战在工地上,为我们做出榜样!烧完窑后,周老师又回到课堂教学,我们争分夺秒加紧读书,仿佛要把装窑耽误的时间夺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眼两年过去,初中毕业前夕,周老师找我谈心,他问:“冯建华,你想上高中吗?”我说:“不想了,想早点去做事,帮家里减轻一点负担!”他说:“你成绩那么好,不读高中可惜了。我建议你升学,以后有了知识,再赚钱也行!如果你父母不同意,我帮你去做他们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被周老师的诚恳感动了,连说:“谢谢老师!不必您做工作!我回去同父母商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家后,我将周老师的话告诉父母,也将我想上高中的理由同父母讲。最后父母同意了!我特别感谢周老师!如果没有他的挽留,我不上高中,也许就没有后来上大学的机会!人生也许会是另一番光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高63班读书,第一任班主任是陈家声老师。那年她30多岁,特别爱笑。第一次开班会时,她说:“同学们好!我是陈家声,希望成为你们的大朋友。呵,呵! ” 真的!陈老师就象我们的大朋友,谁有心事,总喜欢找她倾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早自习有时读英语,由英语课代表领读。一天,英语课代表病了,由我替代,结果一发音,冒出湘潭英语,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有人说,这水平还当学习委员,丢沟!我只能生闷气。陈老师上课看我垂头丧气,下课问我有什么心事?我便如实讲了,她听后笑了说:“冯建华,这点小事也难倒你了吗?发音不好,多练练就是。我帮你找英语老师行吗?”我点了点头。不久,英语老师真的找我,利用业余时间帮我从国际音标到26个字母,一一纠正发音,我自己也加强练习。一段时间后,我的英语发音水平大为提高,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老师上课的特点是知识面广,我喜欢上她的课。在她的课堂上,我知道了很多有关物理界的故事。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的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老师家有好多藏书,不少文学名著与历史书。有次我对陈老师说想借书看。她笑着说:“冯建华,你想看什么书,只管拿!”我也不客气,借了几本,看完便还,还了又借。我在她家借读的书至少有30多本。通过读书,我的视野开阔了,文学水平与历史知识也有了很大进步,这为我后来参加1977年高考并顺利考上大学打下了良好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迪凡老师是我高中第二任班主任。杨老师比较严肃,笑得少,批评同学毫不留情。有段时间,任课老师反映我们班不少同学上课开小差,杨老师召集班干部商量对策。我们主张,老师上课用点名的方式束约学生,杨老师不同意,他说:这不好,会伤学生的自尊心。我有一个办法看行不行?我发个本子给你们,班干部每天轮流值班,将同学上课表现记下来,放学前将本子交给我,我查阅后抽时间找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谈话。我们觉得这个办法好,那就试一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连几天,有同学被杨老师叫去谈心。一天,杨老师突然找我谈心,他说:“据同学反映,冯建华,你上课与邻座的汤蕙青递纸条子。”我连忙说:“杨老师,我确实与汤蕙青递过纸条,不过我们是在学写古文。”杨老师说:“上甲课,干乙事,冯建华,你还有理!”我说:“杨老师,您别急,您听我讲完,我上课前喜欢预习,每次老师上新课,我听一遍就理解了,再听就觉得浪费时间,汤蕙青跟我一样。所以,我们就约定写文言文以提高写作水平,汤蕙青的父亲汤老师是语文老师,我们经常向他请教。我们从来不讲小话,只递条子,既然这样不好,我们改了就是。”杨老师说:“那就这样吧,改了就好!”我说:“谢谢老师!不过我对您这种做法不支持!”杨老师问:“为什么?”我说:“我与汤蕙青坐在最后排,作记录的干部如何知道我们递条子呢?他们一定上课不用心,四面张望,有时还回头望,影响多不好!不信,您去问问上课的老师!”杨老师听完沉默了一会,说:让我想一想。也许他问了上课老师,觉得这个办法不好,第二天开始,班干部不再写记录了。后来我出了一个主意:任课老师上课讲解作业,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采纳了我的建议。老师们一改上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边讲课边讲解作业,同学们认真听课作笔记,课堂纪律大为改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老师上课讲物理,很严肃,书写黑板字,一丝不苟!改作业很认真!口碑也很好!但杨老师总是斜着眼睛看人,让人觉得他瞧不起人,同学们私下给他起了一个外号:“斜眼老师”。一天开班会,杨老师突然一改往日的严肃,笑着说:“谢谢同学们给我起外号!我是斜眼老师,看人总斜视,这是多年的工作习惯养成的。过去,我在兵工厂工作,每天要眯着眼睛检查枪管,久而久之,就落下斜视的毛病,不是瞧不起大家。我没有说明原由,是我不对,今天,我真诚地向同学们道歉!”说完他向我们鞠了一躬。同学们被杨老师的宽容所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中毕业后,我下乡当知青,再到上大学,最后到企业党校当教师直至退休,如今反聘在企业从事厂志编辑,偶尔受高校职校邀请去作讲座。我的做人准则是只要有需要,我就认真担当,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好!这些都是受三位班主任老师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位班主任老师用他们的言行,如春风细雨,潜移默化了我的心灵,让我的人生得以充实,精神境界得以升华。衷心感谢母校!感谢所有在二中任教的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语文老师肖正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99班刘志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1963年考入湘潭市二中。初一年级上第一堂语文课,一位个子不高的年轻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站起来大声说老师好,老师回说同学们好,伸手示意大家坐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背着双手沿着课桌之间的走道,从前排走向后排,绕过最后一排同学的后面,再从后排往前走,一边不断地望着同学,一边说: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肖正凡,我们学文学的至少认识一万字,我认识一万多字,希望你们认识八千字,你们认识八千字后,就能看懂很多文章,写好作文,甚至写出很好的文章。然后他走上讲台开始上课。我当时思想开小差,老师认识那么多字,感觉到好奇。有同学说肖老师吹牛皮,自吹自擂。后来我慢慢知道,那时新华字典八千字,解放前的辞海一万多字,清朝康熙字典,收录汉字四万七千多个。肖老师说的这些话,仔细思量,他是期待同学们去知识的海洋中寻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自小喜欢看小人书,初中开始看小说,经常跑去十五总的一家租书店,押上学生证,拿上喜欢的书回来看,每天一分钱租金。那时,一分钱可买一小包爆米花,母亲给我的零花钱,自己捡废牙膏袋换来的钱,大多租书用掉了。记忆犹新的是许地山落花生那篇课文,早自习要求同学复习课文,自习时我将课本放在桌上,眼睛在桌子内的春秋战国故事书上看得津津有味,肖老师从我身边悄悄走过而不自知,老师也不当场点破。自习课后接着是语文课,肖老师说,昨天布置的作业和今天早自习,是要求大家背熟许地山落花生的开头和后面段落。老师忽然叫到我,用教鞭指着,让背读这篇课文的段落。我不慌不忙的站起来,学着老师的腔调,把指定的课文段落完整的大声读了一遍: 许地山、落花生、我家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我完整地背诵了出来,肖老师没说什么,让我坐下,没有象其他同学背诵完课文后,表扬一番。母亲对我兄妹的学习要求严格,我们也很自觉,每天放学回来先做作业,做饭时,帮她一起做,择菜、洗菜、切菜,烧火添柴。晚上油灯下做作业或者复习课文。早上早早起床,边看书边背诵课文。帮母亲做早饭时,在灶前添柴,一手拉风箱,一手拿着书,边看边背,所以老师让我背书,我早就背熟了。下课后肖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批评我说:上早自习课不认真,看课外书,今天课堂上若没把课文背诵出来,看我当场怎么批评你,还要去你家告诉你妈妈。出来后吓得我直吐舌头,那时候,老师找家长告状这一招最厉害,被告状的孩子免不了一顿毛竹条炒肉(打屁股),或者竹篾片打手板。那个年代家长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父辈们信奉的是"板子本姓竹,不打书不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一年级有一篇白居易的散文《荔枝图序》,上课时,老师先朗读一遍,声情并茂的读着,每一个字的读音都是那样的准确,响亮、优美而动听,我记忆深刻,肖老师没有拿课文和讲义。他在教古诗词和文言文时,经常是手背在身后,不拿课本和讲义,不站在讲台上,而是在教室内来回踱步,摇头晃脑地朗读着诗词或古文,抑扬顿挫,很富有节奏感。他说: 古诗词你们要多看多读,读出声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他说这句时,诗字前稍作停顿,首字提高声调,吟字前略微停顿。他教卖炭翁课文时,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文言文时,他说: 之、乎、者、也,这四个字要熟悉它的含义和用法,知道了它的含义,懂了它的用法,文言文的学习就不会难了。肖老师教我们的课倾注了他无数的汗水和心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肖老师对同学们要求非常严格,每次批改作业很认真,特别是作文,他更苛刻,每个同学的作文仔细批阅。同学写得好的作文,他拿到课堂讲评。写得不好的作文,他也拿到课堂上,直言狗屁不通,并当场让大家互相传看,恨铁不成钢。当然肖老师没有点名,作文传看时没有名字,但写这篇作文的同学,心里可是难受极了。肖老师年纪比我们大10岁左右,学校毕业走向讲台,没有意识到同学的感受,换别的老师可能不会这么做。如今我们到了古稀之年,谈这些往事时,明白老师当时的苦心,希望同学们学业长进,知不足而奋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学们上文言文课时,听着之乎者也,有同学欲哭无泪,有同学充满求知的欲望。有同学趴在桌上慢慢入睡,有同学喳喳说着小话。每当这时肖老师就停下来,讲一些小故事,重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记忆最深的是他改编的故事:人是由猴子变的,有高人给猴子讲道法,认真听讲的猴子变成了人,没有认真听讲的、睡着的猴子仍旧是猴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肖老师一直教我们语文,后来我下乡,进湘钢工作接触少,北漂后更没有联系了,听同学说,肖老师后来调到了湘潭教师进修学院。肖老师在我心中,他的神态、动作,语气;特别是读古诗词、文言文的身影给了我不可磨灭印象,受益于许地山落花生,做个有用的人,不求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影响我一辈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