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1年9月26日下午,由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黄明明先生、洪蓉芳</b><b style="font-size:18px;">女士向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捐赠黄源先生藏书</b><b>仪式在之江饭店会议中心举行。</b></p> <p class="ql-block"> <b>黄源先生之子黄明明向杭州分馆捐赠黄源旧藏图书、文献与手稿等版本总计2126册。捐赠的藏书中有近500多部名人签名本和黄源题跋本,记录了黄源与他们的交往。</b></p> <p class="ql-block"> 黄源先生是近现代著名的翻译家、作家、职业革命家,鲁迅的忠实弟子和战友。他嗜书藏书,毕生致力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承担起世界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 黄源,笔名河清,1906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一个教育世家。1927年10月在上海劳动大学编译室工作。1928年1月赴日本留学,1929年回国,翻译出版了《屠格涅夫代表作》、《高尔基代表作》、《普式庚研究》等十多部作品。1933年6月任《文学》月刊编辑。1934年主编《译文》杂志和《译文丛书》。在鲁迅领导下参加了反对国民党政府对进步文化“围剿”的斗争。1937年到武汉等地参加抗日文化工作,发表了《随军生活》、《打着鲁迅旗帜打回钱塘江去》等文章。1938年任《新华日报》特约记者。</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率文化新闻采访团到皖南新四军军部采访,并参加新四军,1939年1月任新四军文化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抗敌》杂志编辑委员兼文艺部主编,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参与发起“新四军一日”征文活动并任主编。与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菜等随叶挺到新四军第三支队,将史沫特莱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外报刊发表。1941年 1月在“皖南事变”中突出重围,回到盐城新四军军部。同年6月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1941年7月率鲁艺华中分院1队突出日伪扫荡重围。1942年7月任《新华日报》副总编辑,11月到文化村筹办大型杂志《新文化》。</p><p class="ql-block"> 1942年12月调往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工作。1943年6月被派到国民党田岫山部队任联络代表。1944年1月任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1944年9月创办浙东鲁迅学院,任院长。1945年1月任浙东行政公署委员兼文教处处长。同年6月成立浙东鲁迅艺术工作团,兼任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军北撤,任华中文化协会主席兼党组书记,组织华中解放区文艺戏曲汇演。此后随军参加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鲁西南突围、解放许昌战斗和豫东战役等。1948年10月任华东大学文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副处长、党组书记。 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领导改编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中国第一部彩色戏剧影片。1955年调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文教部)副部长兼浙江省文化局局长,主持改编的昆曲《十五贯》,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成为全国戏曲改革典范。</p><p class="ql-block">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83年彻底平反。曾任中共浙江省顾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在20余年的逆境中,黄源始终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的信念。晚年,他以巨大的热情宣传鲁迅,投身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写了大量回忆鲁迅和革命战争的文章,出版了《怀念鲁迅》、《在鲁迅身边》、《黄源回忆录》等作品。迎来了他革命生涯的第二个春天。</p><p class="ql-block"> 2003年1月2日15时10分黄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在杭州逝世 ,享年 98岁。</p> <p class="ql-block"> 🔷 ♦️ <span style="font-size:18px;">🔶 🔷 ♦️ 🔶 🔷 ♦️ </span>🔶 🔷 </p> <p class="ql-block"> 1917年,黄源在爷爷任校长的海盐西塘小学读小学。</p> <p class="ql-block"> 1928年黄源和陈瑜清(茅盾先生的表弟)在日本。</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黄源在上海</p> <p class="ql-block">殷祥云木刻《鲁迅与黄源》。</p> <p class="ql-block">1936年鲁迅赠黄源的原版照片。</p> <p class="ql-block">上海大陆新村鲁迅家客厅</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 黄源保存了鲁迅给他的38封书信,解放后捐给了北京鲁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源是鲁迅治丧办事处负责人之一,他自始至终参与葬礼活动,操办葬礼事务,是鲁迅灵柩落葬时16个青年作家(黄源、胡风、巴金、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萧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萧军等)抬棺人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1936年7月16日,黄源为去日本的萧红饯行,后在万氏照相馆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38年,黄源与聂绀弩、彭柏山在皖南新四军军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黄源(右3)随陈毅(右4)在江苏丹阳茅山视察。</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底,黄源辗转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结识了项英、叶挺、陈毅等,并加入新四军。在1941年发生的皖南事变中他与部队走散,叶挺军长以为他已“阵亡”,在狱中给中共中央写信:“黄源也死于此次事变中"。</p><p class="ql-block"> 《新华日报》刊登了石西民撰文《悼黄源》,黄源成了活着的“烈士”。</p> <p class="ql-block"> <b>皖南事变,黄源九死一生。叶挺在上饶集中营给中央的信中这样写道:闻黄源亦死于此次皖南惨变,在阵中头部受弹伤立即殒命。黄君本为国新社记者,到皖南后参加军中工作,为印刷所副所长,工作努力,成绩亦甚好。在此次惨变中饱受奔波饥饿之苦,形容憔悴又不免一死,痛哉!</b></p> <p class="ql-block"> 1945年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途中,部分领导在青浦观音堂合影。左起:楼适夷、黄源,左四:何克希。</p> <p class="ql-block"> 1946年黄源在苏中解放区任华中文协主任,与苏皖边区主席李一氓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47年,华东野战军政治部部分同志在山东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49年上海解放大游行,黄源从主席台上走下来走入军区第三文工团队伍前。</p> <p class="ql-block"> 1949年上海军管会文艺处成员于伶、夏衍、黄源、唐守愚。</p> <p class="ql-block"> 1949年接收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专。</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黄源陪同前来访华的苏联文化代表团团长,苏联著名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法捷耶夫。</p> <p class="ql-block"> 1950年黄源(右三)与冯雪峰(右五)陪同波兰代表团参观鲁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1950年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代表合影。前排左5起:黄源、周扬、黄炎培、茅盾。</p> <p class="ql-block"> 自1937年抗战爆发,黄源受鲁迅精神影响,奔赴抗日前线并加入新四军。兵荒马乱之时与他与家人失去联系。全国解放后,黄源在上海安顿下来,在与家人联系上后马上将他们接到身边。这是1950年黄源与家人分别11年后,全家第一次团聚在上海新康花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51年黄源接待来访的苏联作家爱伦堡。</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十五周年,右起:许广平、巴金、舒同、魏文伯、周而复、黄源在鲁迅墓地。</p> <p class="ql-block"> 1955年苏联文化代表团来杭州访问,黄源陪同。</p> <p class="ql-block">1956年,黄源陪同日本作家游湖。</p> <p class="ql-block"> 1956年,黄源陪同印度作家在杭州孤山。</p> <p class="ql-block">1956年楼适夷来杭与黄源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 浙江民间歌舞巡回演出团全体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56年3月,浙江省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来杭观摩艺人代表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7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钦文与</span>黄源会见南京师范附中鲁研者。</p> <p class="ql-block"> 1979年10月31日,黄源与林淡秋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p> <p class="ql-block"> 1979年11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浙沪部分老文艺工作者合影。前排右起:王丹凤、秦怡、张瑞芳、白杨,第二排中:夏衍、黄源。</p> <p class="ql-block"> 1979年12月27日,黄源与陈学昭到广电局招待所看望来杭的周扬夫妇。</p> <p class="ql-block"> 1981年5月23日,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杭州举行颁奖典礼,<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源与</span>夏衍在西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82年3月,黄源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澳大利亚,在悉尼歌剧院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1982年4月,巴金全家来葛岭。</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2年5月17日,</span>在艾青创作生活五十周年之际,艾青研究学术报告会在杭州举行,黄源与艾青、高瑛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3年黄源在葛岭书房写作。</p> <p class="ql-block"> 1983年5月28日丁玲来访葛岭,后黄源陪同看望陈学昭。</p> <p class="ql-block"> 1984年,叶飞与黄源夫妇及表弟朱启平夫妇在烟台。</p> <p class="ql-block"> 1985年参加富阳郁达夫纪念会。左起:许杰、黄源、楼适夷、王西彦、柯灵。</p> <p class="ql-block"> 1985年,与郁达夫侄女,著名画家郁风在富阳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海盐张元济图书馆落成。左起:陈云夫人于若木、张元济之子张树年、黄源、孙家贤。</p> <p class="ql-block">1986年萧军(左二)来访。</p> <p class="ql-block"> 1986年,萧军、巴金与黄源相聚在杭州。</p> <p class="ql-block"> 1986年,鲁迅之子周海婴、鲁迅学生萧军来杭州孤山参加鲁迅铜像揭幕典礼。</p> <p class="ql-block"> 1986年10月15日,在绍兴参加鲁迅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黄源陪同巴金第一次在绍兴参观。</p> <p class="ql-block"> 1986年,黄源留学日本时的好友中村伯三夫妇到访杭州葛岭。</p> <p class="ql-block"> 1992年10月16日,刘白羽来葛岭拜访黄源,他说:我的第一篇文章是您发表在《文学》上的。</p> <p class="ql-block">1994年,黄源与巴金摄于杭州。</p> <p class="ql-block"> 1994年,黄源与夫人巴一熔在西湖白堤。</p> <p class="ql-block"> 1955年11月由黄源领导并参与改编的昆剧《十五贯》,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p> <p class="ql-block"> 1994年9月5日,黄源上台与昆剧《十五贯》演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浙江昆剧团副团长陶铁斧、昆曲艺术家张金魁与黄源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5年周而复来访,左起:王黎夫、黄源、周而复、巴一熔。</p> <p class="ql-block"> 1995年,与陈修良(原浙江省委宣传部代部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5年5月17日,原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到浙江医院探望黄源。</p> <p class="ql-block"> 1995年7月24日在西湖汪庄,左起:江华、黄源、余纪一。</p> <p class="ql-block"> 1995年10月28日,叶飞与黄源在杭州刘庄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1995年11月8日海盐张乐平纪念馆开馆,黄源参加开馆仪式。</p> <p class="ql-block">黄源与张乐平夫人冯雏英亲切握手。</p> <p class="ql-block"> 1998年原文化部代部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贺敬之(</span>左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访,左三沈虎根。</span></p> <p class="ql-block"> 1999年4月28日黄源藏书楼在海盐南北湖开馆。黄源捐赠了一万多册藏书和实物。</p> <p class="ql-block"> 左起:黄亚洲、孙家贤、原省长沈祖伦、黄源、顾锡东、巴一熔。</p> <p class="ql-block"> 1999年黄源、黄明明与版画家殷祥云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9年在海盐新华书店翻看海盐藉作家余华的文集。</p> <p class="ql-block"> 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的夫人郁文,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鲁迅学院黄源的学生,她前往医院看望老师。</p> <p class="ql-block"> 2002年11月,在病危时还翻看着作家送来的书。</p> <p class="ql-block"> 2004年5月31日,“黄源铜像”由其小儿子黄平出资制作,并在海盐南北湖黄源藏书楼落成。黄平与南京雕塑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人在</span>“黄源铜像”揭幕仪式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郁文特意赶到海盐,为恩师黄源铜像献上玫瑰🌹。</p> <p class="ql-block"> 鲁迅学生萧军的女儿萧耘、女婿王建中向黄源铜像献花。</p> <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在海盐南北湖黄源藏书楼举办黄源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图为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讲话。</p> <p class="ql-block"> 黄源夫人巴一熔讲述这张照片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左起:萧军女婿王建中、女儿萧耘、乔石夫人郁文、海盐县委书记武亮靓、洪蓉芳、黄明明</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叶文玲与黄源长子黄伊凡。</p> <p class="ql-block"> 从左至右:省作家协会副书记郑晓琳与著名作家李秉宏、郑秉谦</p> <p class="ql-block"> 位于杭州市西湖葛岭路13号的黄源故居,是黄源先生从1955年5月到浙江在这里生活、工作了45年,他生前居住最久的地方,故居占地330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 故居内陈列了黄源先生的创作手稿、书籍、生活起居用品以及与鲁迅等文化名人的来往书信等百余件,用展柜、图板、多媒体演示与生活场景布置有机结合的方式,展示了黄老闪光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2016年3月18日,纪念黄源诞辰110周年暨《黄源传》首发式在葛岭黄源故居举行。</p> <p class="ql-block">相濡以沫,相伴一生。</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经黄源提议在上海建立了全国首座鲁迅纪念馆,也是全国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黄源与老友茅盾一起请毛泽东题写了“鲁迅先生之墓”的碑铭。</p> <p class="ql-block"> 黄源在鲁迅、茅盾领导下工作十年,在陈毅领导下工作十七年,离开他们到浙江工作才两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耽误了整整二十三年的宝贵时间。平反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9年9月</span>黄源赴北京拜访茅盾,茅盾给他写了个条幅:</p><p class="ql-block"> 蝉蜩餐露非高洁,</p><p class="ql-block"> 蜣螂转凡岂贪痴;</p><p class="ql-block"> 由来物性难理说,</p><p class="ql-block"> 有不为焉有为之。</p><p class="ql-block"> 黄源曾说,这首诗的“诗眼”就在第三句,讲自古以来世上有不少事物是难以用道理说清楚的。</p> <p class="ql-block"> 纪念黄源同志诞辰百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月2日黄源去世,享年98岁。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发了唁电,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送了花圈。</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同志到上海工作后,有一次去参观鲁迅纪念馆,当来到镇馆之宝《故事新编》手稿展柜前时,他弯下腰来仔细察看,并询问这件藏品的来历。当馆长王锡荣回答这是黄源所捐赠时,他马上接过话茬:“啊!是黄源先生!我知道,他当年在鲁迅身边的。”</p> <p class="ql-block"> 🌹 🌹 🌹 🌹 🌹 🌹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明明先生、洪蓉芳女士向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筹)捐赠黄源先生藏书仪式参会单位有:</b></p><p class="ql-block"><b> 一、省级有关部门</b></p><p class="ql-block"> 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省委老干部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文物局、省文联、省作协</p><p class="ql-block"><b> 二、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及分会</b></p><p class="ql-block"> 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分会、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西分会、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南分会、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金萧分会</p><p class="ql-block"><b> 三、部分国家级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p class="ql-block">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和“千人坑”遗址、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章太炎故居纪念馆、严子陵钓台碑园、新安江水电站、章太炎张苍水纪念馆、杭州西湖博物馆、杭州梅家坞周总理纪念室、武警杭州支队三中队、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及茶山会议旧旧址、樟村四明烈士陵园、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温州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长兴县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秦山核电站、鲁迅故居、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管理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筹备专班组长陈清贵主持会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叶文玲女士</b></p> <p class="ql-block"> 叶文玲老师说:知道今天举行黄源老师藏书的捐赠仪式,我和他家人一样都很激动。我有很多话要说,走过万千之路,说不完对黄源老师的尊敬。昨天晚上我赶写出来一幅字,怀念黄源老师:“文章传后生雨洒西湖育万千桃李,品德锤千古海立钱江拜一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袁敏女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袁敏发言🗣</b></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黄源先生是一个无法绕过的、极具分量的名字。这不仅仅是因为其是著名的文学家、编辑家、翻译家,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先后在上海劳动大学编译馆、上海新生命书店、《文学》杂志社、《译文》杂志担任编辑,翻译过大量俄文、英文、日文的文学作品,并著有《忆念鲁迅论述》《在鲁迅身边》《鲁迅书简追忆》《黄源回忆录》《鲁迅致黄源信手迹及注释》等一系列作品;也不仅仅是他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批大师们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交往,一生都蕴藏着丰厚的文学故事;更重要的是,黄源先生还是我党一名坚定的革命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曾辗转于鄂、湘、桂等省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编辑《抗敌》杂志、主编《抗敌报》及报告文学集《新四军一日》。1941年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报》副总编辑。还曾先后担任过浙东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鲁迅学院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华中文化协会主任。解放战争期间,曾任华东大学文学院院长。解放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等职务,一直工作战斗在文艺战线;1955年黄源先生调浙江,曾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局局长、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等重要职务,对浙江的文化和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纵观黄源先生的一生,都和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艺术紧密相连,更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进程等各个历史阶段密不可分。在其人生的漫漫长河中,黄源先生收藏和积累了大量与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艺术密切相关的史料,包括各种版本的书籍、杂志、名人手稿、往来书信、各种札记等等,也收藏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征途进程中留下的各种红色物件,这些收藏许多都跨越了时空隧道、浸润了岁月烟雨,有的甚至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都是时下罕见的、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宝贵藏品,也是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这些藏品中,还有许多文坛名人大家赠送给黄源先生的各自的著作,都是手书签名本,既体现了黄源先生和文坛作家们之间的友谊,也记录了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图书版本的岁月痕迹。更值得一提的是,黄源先生有一个阅读习惯,就是他在读书的过程中,会在书的空白处随手写下读后感、题签、做笔记、笔录,而这些带着黄源先生生命温度和气息的原始笔迹,无疑会向我们讲述和解读版本背后的种种人生故事,引导我们后人更好地探寻黄源先生曾经走过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 1996年,黄源先生曾向自己的家乡海盐赠书近万册,海盐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于1997年为这批书专项拨款,筹建藏书楼。1998年10月竣工,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特色,寓藏书楼和创作为一体的文化楼,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分左、右两楼,左为创作楼,右为藏书楼,中间有曲折走廊相通,命名为黄源藏书楼。</p><p class="ql-block"> 如今,20多年过去了,黄源先生也早已驾鹤仙去,但他留存于世的更多的宝贵收藏,依然是一笔引人关注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好在黄源先生的后人黄明明夫妇继承了父亲的革命精神和文化情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整理、妥善收藏黄源先生留存下来的无法估量其价值的巨大精神财富,他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艺术史、中国红色革命史,让父亲一生的心血不至于淹没于岁月风霜。</p><p class="ql-block">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即将落成,该馆政府之重视、投入之巨大、规格之高、保管设备之先进优良,展出功能之强大,它将集收藏、研究、交流、展出等于一身,让人充满期待!</p><p class="ql-block"> 今天,黄明明夫妇大善义举,慷慨将黄源先生生前收藏的36箱、2000余件珍贵藏品捐献给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可以说是浙江文化界的一大盛事!作为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无疑是有幸获得了极具分量和价值的镇馆之宝;而作为黄源先生的后人黄明明夫妇,也无疑是为父亲的一生心血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安放之处,让黄老先生在天之灵可以得到安息!</p><p class="ql-block"> 浙江是文化大省,更是中国文学的重镇。中国现代文学史,半壁江山在浙江!前些年我在江南杂志社任主编时,曾经设立推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专栏——“文史我鉴”,专栏逐一讲述浙江籍的文化大家的人生故事,这个专栏推出的人物,一个个都如雷贯耳,让读者知道了浙江的文化底蕴原来这么深厚,全国著名的文化大家中,原来这么多都是浙江人。这个专栏的文章后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首印一万册一销而空,当时在北京由中国作协和江南杂志社联合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们除了对书给予高度评价外,几乎都震惊于浙江竟然集中拥有那么多的文化名人和文学大师,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说实话,我当时很为自己是浙江人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打造文化大省是浙江省政府一直以来坚持不懈的工作,浙江孕育了那么多中华文化名人,拥有那么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可以骄傲,但更要珍惜!因为要真正让这些资源散发出光彩,还有许许多多的艰苦工作要做。黄源先生的珍贵藏品的捐献开了一个好头,更艰难的中华版本征集工作还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去做。</p><p class="ql-block"> 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宣传部副部长李杲接受捐赠,并向黄明明颁发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明明发表捐赠感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明明感言🗣</b></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要感谢大家的出席和各位领导对黄源旧藏捐赠活动的关心。我今天捐赠的是黄源的藏书与文献等版本。</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黄源是一名文学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革命战士。从我父亲走上文学道路到参加新四军,再到解放后从事国家文化建设工作,这批书陪伴了他一生。书上的笔记也记载了他三十年代在鲁迅身边工作、抗战携笔从戎11年,以及建国后的文化事业生命轨迹。就是在身处逆境的23年中,他仍旧努力读书,研究毛泽东著作和鲁迅著作,有几套书可以说翻烂了,不知读了多少遍,书上留下很多笔迹。</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带来一本书,我最近才仔细看了一下,这本书从1960年到1981年每一遍都有记载,一共读了20遍。所以说这批书对黄源本人文化和革命工作影响深远,对于研究黄源生平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意义重大。而且,这次捐赠的书里,有不少三十年代左翼文坛的文学大家的签名本,大部分书上都有黄源在阅读时的题签和很多对当时发生的事情的记录。像其中一本书的扉页的笔记里,就记录着黄源把《死魂灵》原版外文书送给了鲁迅,然后促成了鲁迅翻译这本书。这批书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先进文化的轨迹、乃至解放后的新中国文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书籍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这批书本身也承载着文化内涵,具有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上面,我简单讲了这批书的价值,说老实话,我们最初也是犹豫的,毕竟这批书自身的价值以及对于我们家的意义都十分重大。但是,我和我夫人慎重考虑后,坚决地认为应该把这批书捐给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主要是出于以下三点考量:</p><p class="ql-block"> 第一、我父亲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文化事业,始终牢记初心与使命。我本次捐赠也是为了传承他的精神。优秀的文化需要共享,需要弘扬。我想如果我父亲还在世,一定也会这么做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父亲没有念过大学,能走上文学道路靠的就是读书。很多作家也没有上过大学,像巴金、高尔基,但他们仍然成为了文坛大家,就是通过阅读,在书籍里汲取养料。所以我们希望这次捐赠黄源藏书能够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p><p class="ql-block"> 第三、版本馆拥有更好的保藏、展示、研究和交流条件。文化是为了服务人民,为大众所共享的。我们希望这批书能够在更好的条件下得到保藏,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为相关文化研究提供史料。这次捐赠也表达了我们对国家文化事业建设的支持。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借此机会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关心、支持版本馆的工作,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建设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希望大家能踊跃参与到国家文化工作建设中,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来宾的出席,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杲致辞。</b></p> <p class="ql-block"> 会场的展柜中展出了此次捐赠的黄源前辈的部分藏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