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天知青战友把四十多年前下乡当知青时的照片展示在群里,又勾起了我们对往日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都是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在爱国爱党的教育中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看到这些老照片,重温那充满梦想的花样年华,叙说那份纯真的同吃一锅饭,同在一起劳动的友谊,分享成功的喜悦,安抚受伤的心灵,把散落天涯的珍珠重新串成美丽的项链,共同回忆美好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想十七八岁下乡,当年正当风华正茂,金色年华的时期,而现在我们却都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往事悠悠,不堪回首,再也回不到当年。珍惜情谊,过好当今,这才是我们的共同愿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个时候城里的女青年好像都还蛮流行留着长长的头发,但到农村里之后需要劳作,她们不得不将自己的一头长发给编起来或剪短,因此像图中这样的麻花辫在当时的女知青中非常常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受过知识教育的城里女青年,一般家庭条件都还过得去,因此无论是气质还是行为举止上,在农村里都多多少少有点区别。图为竹瓦女知青趁劳作间隙站在油菜地里照片,虽身上衣服朴素,但依然掩不住她们身上的气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象这样带着眼镜下放农村的知青走在乡间小路上,肯定会遭到农村小孩子的尾随,在她的身后常常是一片看稀奇的眼光,的确,眼镜当时在农村是稀罕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来自大城市的女知青们,有不少都能歌善舞,因此在劳作间隙,她们会在田野间的空地上跳起欢快的舞蹈,也会在休息的空隙拉上一段小曲,为忙碌而单纯的知青生活增添一些乐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艺术彩绘照是女知青炙热的向往,只有过年回城里才能美美的来一张,农村的女孩说,她们从来没有见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岁月蹉跎,青春渐远,但当年最帅的小伙如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前不久参演的《我的父母之乡》荣获湖北省振兴乡村文化汇演优秀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于女知青时装秀,当年的知青郑干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谁说男知青不帅?当年素有“干农活的坦克”之称的蔡兄回城后家庭事业双获丰收,心情好,人当然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气场十足,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尽显雍容华贵风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神态洋洋自若,意气洋洋自得,这就是品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知青带队的尤书记英俊潇洒,一直是我们女知青追捧的“男星”,虽然时隔40多年,但他与知青的友谊从末断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玲(图片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我们知青的文艺范儿,虽然人在加拿大,但经常海归回来与我们团聚,享受知青大家庭的欢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红黑搭配別具一格,额头光洁闪亮,发际线高耸入云,一头乌发飘逸灵动,尽显干练和优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红与黑交相辉映,从来都是艳贵的象征。红色最能艳压群芳,黑色象征着尊贵和大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股典雅高贵冷艳的范儿,扑面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1969年至1978年,来自上海、湖北武汉、黄石等区内外以及圻春县的上千名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怀着满腔热血,告别家乡,远离亲人,先后来到该县大公,靑石、张榜、大同、横车、漕河、白河、三渡、范铺、赤东、竹瓦等公社以及八里湖农场等地插队落户,与当地父老乡亲们共同劳动,同甘共苦,奉献了人生最美好、最壮丽的青春,为相对落后的农村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圻春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们返城后,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支持圻春的建设,我所在的公社知青几乎每隔二年就要重回那里,严然巳经把圻春看成了我们第二故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知青新旧照片对比,你会发现这群和自己同龄,并在十几岁就被送至遥远农村,做为支援农村建设的知青们,在经历了几十年风雨之后的生存状态,毫无保留地被呈现在我们面前。每张照片与几十年前的人们照片并置在一起。同一个人,同一张脸,同样的表情,却在不同的年龄,前后50年,以此形成对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细看面部,我们已无法再去寻找当年的苦难,但仍可以从这些影像中找到相似的神情和眼神。这里面包含着岁月给人们所带来的变化和沧桑,也包含着每个个人历史的密集编码。这些对个体进行社会性描述的像片,一方面展现是对这个群体的命运关注,另一方面则展现每个时代的画卷,从而提醒当下的我们:眨眼之间,一代人已经老去,这些人所经历的历史,应当被记忆和留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9月26日于武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