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民间风俗古今谈之岁时节日(四)

东篱斋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续三:冬季篇</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四、冬季</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十月:十日朝,制冥衣,和楮币焚化,兼扫祖坟,候寒暖占一冬晴雪。——李灏《志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十一月:冬至,行祀先礼,家酿红酒。——李灏《志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冬至祭始祖,最重。其行礼颇不谬于古,第所祀之主太滥,且入则不祧,终疑于僭,惟南丰甘氏、汤氏颇为合宜。——《府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十二月:祀灶,多用腊月二十五,荐以粉团、米糖。是日乃丰邑小年,仪同度岁,稍次除夕。——李灏《志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岁除换桃符、春帖,夜则爆竹,或烈炭数行烧辟瘟丹,围炉坐更阑,谓之“守岁”。燃灯于各室及楼上、鸡塒、豕笠皆遍,谓之“照岁耗”。——《府志》</span></p> <p class="ql-block">  “十日朝”为农历的十月初一,是继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半)之后的中国第三大鬼节,又叫十月朔、寒衣节、冥阴节。起源于秦时孟姜女为被抓去修万里长城的丈夫送寒衣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丈夫的尸骨显露出来,孟姜女就用带来的寒衣葬了丈夫。于是以后人们就在这一天用五色彩纸剪成寒衣,写上故去的亲人姓名,在门前焚烧。古时南丰在这一天各家各户要用纸扎成衣服,叫“冥衣”,与纸钱一起烧化以送给逝去的亲人,谓之“送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去坟山上祭扫祖坟。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但南丰早已没了这个习俗,倒是南丰人一直把冬至祭祖、上坟这一习俗看得很重,延续至今。但古时南丰人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比较含糊,“第所祀之主太滥,且入则不祧,终疑于僭”,就是说,祠堂里供奉的祖先不加选择,不管其合格不合格,都供奉一个牌位,其实只有辈分远的才能供奉,辈分近的也进行供奉就不合礼制了。如今的南丰,除了城乡一些宗族的祠堂会在重大的节日祭祀祖先外,家庭中的神龛或神主牌基本上看不见了。只是在冬至的“前三后七”,人们会带上草纸冥币等到亲人的坟上去祭奠。早先还要带好锄头,为亲人的坟墓培土,意为给逝去的亲人添衣加被。到了第二年清明节时,又要进行一次培土,这次是去除坟墓上的杂草,并修整一些损坏的地方,意为天气渐热,给逝去的亲人脱去寒衣。不过现在实行火化,公墓的坟墓中只有一个骨灰盒,坟墓已经不是一个黄土堆了,因此添衣加被脱寒衣这些习俗也就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十二月,快要过年了,家家户户就开始忙起来了。在腊月二十五之前,家庭主妇会在一段天气晴好的日子,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南丰人把这叫作“旸尘”。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到了二十五这天就是过小年了。一般北方的小年大多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一般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因此腊月二十五过小年的地区已经非常少了。宋代有个说法叫“官三、民四、船家五”,简单点就是宫中、官府的人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平民们二十四过,船家还要晚一天,二十五才过。但是明清以来,这种当官的和平民之间的小年区分越来越模糊,逐渐演变了南北之争。一般来说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南丰非水乡,船家不多,不可能主导南丰的小年,可南丰却是二十五过小年,不知是何因。旧时南丰过小年还是比较隆重的,要用粉团、米糖祭祀灶神,仅次于过大年,现在的小年仅存一个仪式,基本上是全家在一起吃一餐较平时更丰盛一点的家宴而已。</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即“岁除”之日,家家户户开始换桃符和春贴。桃符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所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种桃符是贴在两扇门扉上,后来桃符演变成门神,比如唐代的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春帖又称春帖子﹑春端帖﹑春端帖子。中国民俗文化,是一种在“立春”日剪贴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宋制,翰林一年八节要撰作帖子词。诗体近于宫词,多为五、七言绝句,文字工丽,或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贴于禁中门帐。“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今天经常可以看到的贴在门正中的“春”“福”也属于春贴。由春贴衍生出对联,叫“框对”。贴于大门左右柱或壁上,分为上联和下联,即一般俗称的春联,格律规则与一般对联相同,张贴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还有“横批”,也作横披,横贴于门楣的横木或壁上的叫作横批,如鸿禧、出入平安。现在南丰城乡在除夕这天贴门神的不多,贴春联的比较普遍。而且现在很多春联不需要自己写了,市场上有丰富多彩的春联出售,有些企业为了宣传自己,也会给用户免费发一些春联,比如银行、移动通信、房地产等类企业。</p> <p class="ql-block">  除夕的晚上,则要燃爆竹,或在熊熊的炭火中烧一种叫“辟瘟丹”中药,都是为了辟秽恶。全家人还要围坐在火炉边一直到“更阑”,即五更快要过了的时候,也就是快要天亮、黎明了。唐·方干《元日》诗中有:“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露乾”。说明鸡已经报晓了。这叫作“守岁”。并且要在每个房间点上灯,连鸡窝和猪圈都要点灯,这叫“照岁耗”。照岁耗是古代风俗,也叫“照虚耗”。大年三十除夕夜,宅内外应尽可能开灯,彻夜照亮,大放光明(一直到大年初一日清晨,才可以关灯),灯火通明之际,才能光明利禄,并可以把一切虚耗之气、阴邪鬼魅,或不吉利的东西,照得无影无踪,以趋新年之吉祥如意。今天的南丰,到了大年三十,一定有一顿全家人聚集在一起的年夜饭,而且现在很多家庭在酒店包年夜饭。开饭前的一挂大爆竹那是少不了的,现在禁放爆竹,很多人家就用电光爆竹替代一下,虽然缺少爆竹的气氛,也算有点声响了。晚上如果没人需要出去的话,就要在门口打一挂小爆竹,然后关上房门,这叫作“关财门”。到了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了,开门后第一件事就是又打一挂小爆竹,这叫作“开财门”。一般讲究是人家一直要连续三天开、关财门。现在守岁到第二天拂晓的人家可能很少了,一般是全家人坐在一起聊天喝茶吃点心,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二十四点,意味着新旧交接,新年的第一天来到了,这时全城鞭炮声此起彼伏(不过现在听到的都是电光爆竹的声音了),大家都在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此后城市渐渐安静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南丰人欢度春节的方式除了保留一些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一些人利用春节的几天假期,选择出去旅游;有的人家还在冬季暖和的异地买了房子,到时候就到那边去过年;很多人因为子女在外地工作,到了年边就到子女那里去过年;还有不少在旅行中过年等等,方式多种多样,这一点是古人想都不敢想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南丰一年之中除了以上那些传统的岁时节日民俗外,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国家新定节假日,如每年的公历3月8日的国际劳动妇女节,我国简称为“三八”妇女节、5月1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6月1日的“六一”儿童节、7月1日的“七一”建党节、8月1日的“八一”建军节、10月1日的“十一”国庆节,还有新年元旦等等,这些节日与传统的岁时节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呈现出让人担忧的状况。南丰虽然是一座小城,但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同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比如传统岁时节日民俗逐渐淡化;传统节日功能趋向淡化,从而使传统节日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诱惑力和影响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趁机叩开了中国文化的大门,并得到了极大的推崇,不仅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大有超越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之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地方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地方文化的特性。面对岁时节日民俗令人担忧的现状,大到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小到一个居民家庭,都要具备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民俗的意识和责任。首先要让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比如岁时节日民俗追求天人和谐,向往风调雨顺;崇尚团圆和谐,向往安定美满;追求内心和谐,强化责任意识等。冯骥才先生深有感慨地说:“当前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传统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便退化为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以,了解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内涵,对于传承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其次,也要对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保持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进步的。但它多与传统农业社会祭祀神灵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其中也不乏封建迷信和落后习俗。如燃放鞭炮,上坟烧纸祭奠先人;又如传统节日中大多以饮食为主题,每逢节日便要杀猪宰羊,饮宴作乐,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奢侈浪费现象,无形之中也滋长了奢靡之风。 尤其是面对日益弥漫的西方节日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优秀资源,同时,更要积极深刻地去挖掘中华传统节日中良好有益的文化要素,参考、充实、提升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并适时地注入现代文化因素,从而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国岁时节日民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延续至今,可以说已经进入民众的血液之中。我们应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责任,与时俱进弘扬传统文化,共同地把这笔财富留给我们的后代。相信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一定会在今天的社会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展示出其独特的迷人魅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