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青春留在了军营里

快乐人生

<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25日,原铁道兵第四师12名在京战友相聚在西翠路正院大宅门戏楼,共同回眸把时光留在军营那段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中秋节刚过,国庆节即将来临。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战友们相聚共同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时机选的好,家国情怀,很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一次酝酿很久的战友相聚。</b></p><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一身戎装同在一个部队,分别在师团机关、医院、卫生队从事不同的工作,却很少谋面;退休后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聚在铁道兵战友网络系统,经常撰稿送稿编稿当志愿者,网络使我们彼此相逢、相识、相知,线下却没有机会相聚。</p><p class="ql-block">“一声老战友,我们相聚吧!”时任铁道兵战友网站编辑部主任陈大瑗、贾庭欣和原同住部队良乡后方基地的孙新华、孙建敏姐妹俩高兴赴约,走进了红红火火的大宅门戏楼。</p> <p class="ql-block">(△贾庭欣、陈大瑷、孙新华、孙建敏。)</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一次同城不同籍的战友相聚。</b></p><p class="ql-block">参加这次相聚的战友,分别是1963、1968、1969、1970、1971、1973年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京、湖北等地应征入伍的,“兵改工”后天各一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同住北京市各区却很少见面。这次相聚,没有老兵新兵之分,像部队时“五湖四海皆战友,相聚一刻情更深”,大家珍惜缘分,分别从朝阳、海淀、房山、大兴区或辗转乘坐公交,或驾车,精神矍铄的赴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左起:杨卫国、黄祖团、涂成全、智全德、钮鲁生、朱德全、翟基生、罗光明)</span></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一次难得、难遇的惊喜相聚。</b>陈大瑗、贾庭欣、孙新华和孙建敏,第一次见到1963年入伍的原《铁道兵》报社编辑处处长、《中国铁道建筑报》副总编钮鲁生,久仰大名,高兴的同框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8年入伍的黄祖团,第一次与铁道兵战友网站主任陈大瑗、贾庭欣相识,与孙新华、孙建敏久别重逢,共同留下了难忘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1969年入伍的涂成全战友,无论是部队机关,还是“兵改工”后的中国铁建十四局,他一直从事宣传工作。退休后仍时有新作发表。这次能与久别的原师宣传科贾庭欣、师医院的陈大瑗、师后方基地的孙新华姐妹俩重逢,格外的亲切。</p> <p class="ql-block">贾庭欣与涂成全战友,军营一别几十年,今日重逢笑开颜。</p> <p class="ql-block">那时部队大院里,孙建敏还是少年,如今见到解放军叔叔涂成全,一声“涂叔叔”,古稀之年与远去的青春帅气凝聚凸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1973年入伍的罗光明战友,是《铁道兵》《中国铁道建筑报》资深编辑,他写的文章,很受大家的热捧。为了欢迎铁道兵战友网俩位主任和孙建敏姐妹,他提前精心安排大宅门戏楼,图的是让战友们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快乐相聚。</p> <p class="ql-block">(△孙建敏、罗光明。)</p> <p class="ql-block">1968年入伍的朱德全战友,是铁道兵网站专栏作者,文如其人,文笔斐然,朴实的文风深受老战友们的喜爱。他对陈大瑗、贾庭欣俩位主任的奉献精神早就如雷贯耳,今日相逢恨晚。</p> <p class="ql-block">1968年入伍的智全德战友,是个多面手,会驾车,善写作。听说要与铁道兵战友网站的俩位主任相聚,他9时就乘坐公交车赶到大宅门,终于见到兵网幕后耕耘的编辑陈大瑗、贾庭欣主任,喜上眉梢。</p> <p class="ql-block"><b>这次相聚不仅是战友缘,而且还巧遇同学情。</b></p><p class="ql-block">陈大瑗与杨卫国战友自小学就是同窗学友,参军入伍又同在一个部队,相聚时那一刻,<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学加战友情溢于言表。</span></p> <p class="ql-block">(△杨卫国、陈大瑗、朱德全战友。)</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一次心想事成的战友相聚。</b></p><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我与陈大瑗主任参加铁道兵网络管理系统会议时认识的,与贾庭欣主任只是在网络微信相识。同在网络系统,同为兵网服务,她俩当编辑,我当志愿者送稿,总想找个时间,找个机会拜访她俩,在一起聊聊,这次终于让我圆梦大宅门。</p> <p class="ql-block">战友们相聚就是亲,见面就有聊不完的铁道兵话题,诉不尽的军营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德高望重的老报人钮鲁生战友,举杯欢迎铁道兵战友网站主任陈大瑗、贾庭欣,欢迎老师长的女儿孙新华、孙建敏姐妹!</p> <p class="ql-block">美好时光,美好生活,同在北京城,相聚总是情。一声“老战友”,声声入人心。我有点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尽在欢聚快乐中……</p> <p class="ql-block">见到熟悉的涂成全战友,孙新华、孙建敏举杯同祝:愿每一位战友健康快乐,享受新时代人民向往的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爱人和孩子随军住在铁道兵四师良乡基地,孙新华战友在门诊所为家属孩子服务,为了让我们安心志在四方修铁路,她在后方基地挨家挨户送医送药,热情周到的服务,受到部队干部战士的称赞。</p> <p class="ql-block">战友们重温共同走过的那段熟悉的人生最美好时光,聊着尘封的往事,总是那样的投入;谈起军营里青春岁月,还是那么的倾心。一个又一个<b>“我们的青春”</b>往事记忆,仿佛又回到那四五十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b>我们的青春,留在志在四方修铁路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朱德全战友回忆自己当兵之前,脑子里认为隧道就是荒凉可怕的山洞。参军来到部队,才知道当铁道兵的任务就是打隧道,建桥梁,修铁路,与隧道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新训结束,朱德全分到营部测量班,正值修建京原铁路三千多米的横岭隧道最艰难阶段。他跟着营长第一次走进正在施工的隧道,一道横七竖八的木排架挡住了路,下方只有一个很小的口子,弯腰低头才能过去。他站在排架下面向上一瞧,洞顶呲牙咧嘴的石头吓的他毛骨悚然,滴滴答答的滴水打在安全帽和衣服上,就像打在心上一样,一阵阵紧张。</p><p class="ql-block">他迷迷糊糊地跟在吴连长和营长的后面,来到了下导坑掌子面。下导坑如同电影上甘岭的坑道,空间狭小,空气浑浊,雾气腾腾,“突突突”的风枪声震耳欲聋,只见灰暗的灯光下,十多个战士身着工作服正在扒渣,有的挥舞着铁锹,铲起小块的石渣装入土斗车;有的双手搬起大块的石头扔进土斗车,发出“咣当、咣当”的撞击声;两个穿着雨衣的战士就像两个披着“盔甲"的勇士,双手抱着风枪,只见钢钎飞转,钻孔里冒出股股粉水。头顶呲牙咧嘴的岩石,张着嘴,裂着缝,害怕上面的石头掉下来。</p><p class="ql-block">连长叫停了风枪,营长走向前,与战士们交谈。不一会儿,营长转过身,分别问他怕不怕?他挺了挺腰杆回答:“不怕!”营长满意地笑了。这时,他才明白营长带他进隧道的用意了。 </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听杜技术员讲述部队驻地长沟公社组织参观横岭隧道,佩服铁道兵的奉献精神的往事。</p><p class="ql-block">那是1967年春天,长沟公社几位“造反派”头头首先到11连驻地参观,看了连队的食堂和战士宿舍。当他们看到炊事班的黑板上的食谱,战士们吃的是窝头、发糕,萝卜和白菜;在“干打垒”的宿舍里,战士们睡的是大通铺和硬板床,褥单被薄,纷纷摇头赞叹!</p><p class="ql-block">接着,营首长安排技术员介绍横岭隧道工程和施工情况。随后要求大家换上水靴、戴上安全帽进洞参观。有几个胆子小的,立马以身体不适而打了“退堂鼓”,几个胆子大的,在安全员和技术员的带领下走进隧道参观。</p><p class="ql-block">当长沟公社的“造反派”头头看到战士们在灰暗、潮湿、烟尘弥漫的隧道里施工的情形,都不敢相信。连连说:“你们铁道兵太辛苦了!”有的说:“铁道兵这么苦,天天吃肉我们也没有意见!”从此以后,“苦不苦,到铁道兵的山洞里走一走”就在长沟地区传开了。</p><p class="ql-block">跟着营长一路穿越了几座隧道,尤其走进正在施工的隧道,他的心受到极大震撼。原来隧道是这样施工的,艰难程度完全超乎他的想象。</p><p class="ql-block">一座隧道就是一个艰巨的工程,一米一米向前掘进,如同“愚公移山”一样;一斗车一斗车往外运渣,真像是“蚂蚁搬家”。这次跟着营长到九连,真让他开了眼界。</p><p class="ql-block">隧道里铁道兵战友们的顽强拼搏精神,令朱德全战友敬佩和感动,铁道兵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成为激励和鞭策他前进的动力。后来每逢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艰苦,他就会想起战斗在隧道里施工的战友们。每当想到他们,什么困难和艰苦都不在话下。</p> <p class="ql-block"><b>我们的青春,有军旅岁月的磨砺。</b></p><p class="ql-block">陈大瑗战友聊起曾经在1971——1979服役于铁道兵的女兵生活,在那物质稀有至匮乏,八年的时间虽然默默无闻 ,平凡而普通,可是艰难困苦的磨练却是让她一生受益。</p><p class="ql-block">铁道兵让陈大瑷战友学会了适应任何条件下的生存,学会了自力更生,学会了坚强面对一切顺境与逆境,战友们为国家修建京原、通坨、太岚、兖石铁路奇迹更是足以震撼和鼓舞了她的一生。</p><p class="ql-block">1970年12月的一天,当年初中生陈大瑗,在她父亲单位的招待所,换上了还不习惯的棉军装,与家人匆匆告别,坐上一辆军用吉普,来到了北京的房山顾册一座女兵的新兵训练营,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分到了铁道兵4师16团卫生队。</p><p class="ql-block">北京房山坨里是陈大瑗铁道兵军旅开始的地方,那时部队卫生队的房子有限,只能满足病房和诊室使用,她们始终住在临时的帐篷和活动板房里,夏天闷热的像大蒸笼一样,冬天冻的伸不出手,艰苦的环境磨练了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p><p class="ql-block">部队的卫生队几位医生为新兵举办过几期卫训班,培训短暂肤浅,却为陈大瑗在部队这段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也给她一生的职业以启蒙教育。</p><p class="ql-block">卫训班结束时她被分配到药房,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司药手把手的传授药品知识和制剂。当时由于条件有限,卫生队所有外用的涂剂都是自己配置,甚至内服的合剂也是自己配置,这如果放在现在的药房一定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买来百十个小口带刻度的100毫升的玻璃瓶,每天配止咳,健胃,镇静的口服液,灌好发放,为了回收瓶子,收一定的押金,以减少开支,收回后洗刷,消毒,再使用。</p><p class="ql-block">后来药房又增加了中草药的抓药发放,每个月给营连队发放常用药品,药库购置药品等,经常是一个人担负几个人的工作。陈大瑗非常感谢这段工作全方位的锻炼,逐渐的担负了卫生队的主要工作,药房,化验室,护士班,X光室,手术室,药库,炊事班……</p> <p class="ql-block">当年部队卫生队的女干部、女兵很受指战员们的喜爱,一句贴心的问候就会使病人的病情好了一半,在铁道兵深山荒野每天辛苦的千篇一律的枯燥施工劳动中,尤其需要这样的关心和安慰。</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女兵们经常会下到各营,为基层的指战员服务,还把抢救室建在铁路的隧道口,随时抢救负伤的战友。因此,至今遇到四十多年前连队或机关的指战员对女兵依然记忆犹新,这也是一件令她感动的事。</p> <p class="ql-block">1971年国庆节前,铁道兵从16团卫生队的女兵抽调出20人,到兵部集训参加国庆22周年庆典。</p><p class="ql-block">陈大瑗幸运的挑中了,在毛泽东主席《七律•为女民兵题词》的乐曲声下,跳起了女民兵舞,头戴斗笠,肩背钢枪 ,昂头挺胸,翩翩起舞,展现了海岛女民兵的飒爽英姿。遗憾的是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她们的训练嘎然停止。但也是一次难忘的光荣任务。</p><p class="ql-block">1975年河南遭遇大雨,洪水爆发,京广线被冲垮,陈大瑗随部队执行抢修任务,参加了一线的医疗队,在抗洪抢险中又经受了一次锻炼。</p><p class="ql-block">回忆这段军营青春绽放的经历,陈大瑗深情地说:“在卫生队,我们女兵先后完成了在政治上的坚定信仰,团旗下,党旗下留下了我们的身影。不少女兵还调到团机关的科室,团门诊部,家属院门诊部,工地上,隧道里,到处都留下了我们女兵的身影,留下我们的业绩,到处是认识我们的战友,部队生活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每一个女兵心里了。”</p><p class="ql-block">是啊,当年部队女兵很少,但她们勇于担当,敢与男兵比高低,同样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从初涉世事,青春年少,激情四射,摸爬滚打,到情同手足,留下的是苦乐与共的欢笑,留下的是美好的青春记忆,更是续下了战友一生的情缘。</p> <p class="ql-block"><b>我们的青春,难忘参军入伍的第一个春节。</b></p><p class="ql-block">孙新华战友想起刚入伍在河北宣化新训队过的第一个春节。</p><p class="ql-block">那是1969年12月份,她们几个伙伴被批准入伍了。离家那天,她的妈妈把家里养的兔子炖了算是送行,邻居阿姨还说:“吃了兔子肉就跑远了。”</p><p class="ql-block">部队当年在修建京原铁路,孙新华是在大韩继仓库领到新军装,穿上后就像套上了一个大护具,系不动腰带,棉军装在身上晃荡着。虽然没领章帽徽,互相看看还挺精神,瞬间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p><p class="ql-block">接兵的教导员第二天就带孙新华她们去宣化炮校新兵集训。到宣化站一下车那个冷就象没有穿棉衣一样寒风刺骨。</p><p class="ql-block">新训开始,每天紧张的气氛都让女兵们窒息,炮校啥模样一点也没注意,直到数天后才感受到这座由前苏联建造、具有欧式风格整体建筑的美丽壮观。</p><p class="ql-block">春节那天,连里安排女兵去帮厨,并轮换去洗澡。晚点名时组织击鼓传花游戏,轮到谁要表演节目,热闹欢快忘了训练紧张。熄灯后不知啥时紧急集合号声响起,一时忙乱的女兵洋像大出:背包打的零散,衣服也没穿到位,居然把一条腿穿在罩裤与棉裤中间,还跟着队伍往前跑。</p><p class="ql-block">中途趴在一个小山坡上隐蔽,那个冰冷啊!女兵跑了半个宣化城,看着空中零星烟花、听着二踢脚炸响,再看彼此的狼狈不堪样子,真的有些想家了。</p><p class="ql-block">回营房的路上背包简直就要散了,被班长一把夺过去夹在胳膊下,几个来回就绑紧了随手给她,喊着口号飞快追赶队伍。</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新兵训练,那个春节她终生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b>我们的青春,有一个共同的军人梦。</b></p><p class="ql-block"><b><i></i></b>孙新华、孙建军、孙建敏是铁道兵四师师长孙海同的女儿,战友们说起老首长爱兵的故事,真是道不尽。</p><p class="ql-block">孙师长教育女儿有方,曾送大女儿新华和二女儿建军先后参军到部队锻炼,小女儿建敏从小跟着父母随部队,耳闻目睹铁道兵志在四方修铁路,也想穿上绿军装,可惜未如愿。但全家人都与铁路结缘,与军营为伴,深受铁道兵精神的熏陶。战友们都夸孙师长的子女从来没有骄气和傲气,有的是一身质朴、善良、乐于助人的军人之家本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孙建敏记得她的童年,都是在军营度过的。那是一九六六年初,她们的父母要转战京原线,便全家跟随着从江苏邳县来到北京,在部队过了第一个难忘的春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天早晨起床后,团机关院子里热闹起来。他们这些随军家属的孩子们,都换上了新衣服,准备迎接新年。最令他们高兴的是:允许去团部机关院里看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团部院子的边门,有着一条没有桥的小河,平常人们就踩着露出河面的石头过去。那时冬天小河面结了冰,他们就打着出溜划过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院来到部队“三用堂”一看,哇!好热闹。团拜会已结束,机关各部门和直属连队在拉歌,阵阵歌声此起彼伏。只见政治处主任刘叔叔站起来,大手一挥宣布:“下面各单位到大门囗照像,回来吃饺子!”</span></p><p class="ql-block">哈哈,孙建敏和她的发小又当了一次观众,看叔叔们穿着崭新的“六五式”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好帅气,倍精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后是团首长合影,看来是有提前准备的呦。首长们身着冬装大衣,头戴棉帽,站成一排,英姿挺拔。围观的干部、战士齐声称赞!孙建敏心里也美滋滋的,其中她的爸爸就站在最中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孙新华、孙建敏姐妹俩。)</p> <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天的场景令孙建敏难忘。因为那张团首长合影的照片中,只有一位已九十七岁高龄的老人还健在。</p><p class="ql-block">回想父辈们从浴血奋战的战争中走来,建立新中国有他们血染的风采,为建设新中国,铁路建设的隧道里、桥梁上有他们疲惫的身影,铁道兵军营是他们的最爱;铁道兵军魂是激励他们英勇善战的支柱。孙建敏姐妹永远记着父辈们,是铁道兵养育了她们这一代成长,父辈们的精神永远激励她们传承铁道兵精神,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1966年春节,团首长合影。照片左起:副政委罗锦隆,政委张寿卿,团长孙海同,副团长李荣贵,政治处主任刘增祥,参谋长王兴海。)</p> <p class="ql-block"><b>我们的青春,总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绽放。</b></p><p class="ql-block">青春代表着责任、情谊、荣耀,也意味着奉献、坚守、拼博。</p><p class="ql-block">贾庭欣战友回忆1975年夏季,第三届全军运动会在北京举行,铁道兵接受了女兵前导队任务的日子,令她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当年,铁道兵在全部队“百里挑一”,刚入伍不久的铁四师女兵贾庭欣被选上了,她同120名女兵汇集在北京的训练场上。三个月的“魔鬼式”的训练,女兵个个都变得更加英俊坚强。</p><p class="ql-block">1975年5月11日,铁道兵女兵前导队昂首阔步走进了第三届全军运动会开幕式的赛场,以青春靓丽的身影,铿锵有力的步伐,赢得了会场的掌声和上级的表扬。</p><p class="ql-block">在全军运动会闭幕式发奖仪式上,这群铁道兵女兵还承担着引领和礼仪工作。</p><p class="ql-block">1975年9月12日,贾庭欣又和女兵们在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身着蓝色连衣裙的护徽方队,出现在工人体育馆的红色跑道上。</p><p class="ql-block">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国际游泳跳水友好邀赛,女兵还担任过大赛的前导队的任务,又一次获得掌声和荣誉,为铁道兵争光。</p> <p class="ql-block">当年,铁道兵女兵在第三届全军运动会上前导队彩照,荣登《人民画报》第12期封面,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b>我们的青春,在军营练就了写作技能。</b></p><p class="ql-block">青春是思想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年纪。只有多学本领,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才不负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黄祖团战友回忆在政治处组织股的峥嵘岁月,老股长李玉栋带着他和程良奎干事写材料,有时为了推敲或修改一份材料,经常熬夜到十二点,老股长对撰写的材料不满意不休息的精神时常感染了他。那时候他年青,也不觉得累,甚至通宵达旦,时间长了,熬夜写材料成为一种职业习惯。</p><p class="ql-block">也就是从那时起,黄祖团战友在老股长言传身教、耳闻目睹撰写材料中,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技能,无论是下连队搞调研,还是组成工作组搞教育试点,老股长常常带着他,成为老股长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并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青春是充满斗志的阳光,绽放不一样的年华岁月。我也回忆新兵连训练结束后分到连队当炊事员的往事。</p><p class="ql-block">1971年3月初,我新训刚结束就分到19连炊事班,班长焦安乐对我很看重,说我是有文化的炊事员,班里学习总是让我读报。那时连队政治教育要求学习“老三篇”见行动,“革命工作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没有懈怠,愉快的“拜师学艺”,副班长手把手教我如何掌握往炉灶添煤烧火的技巧,班长耐心让他跟着学发面做饭炒大锅菜,很快使我学会了烹饪,逐渐能独立值班了。</p><p class="ql-block">那时查殿臣指导员还让我为连队出黑板报,写宣传标语,在连队军人大会上交流学习体会。一次次锻炼,一次次经历,三个月后,团长周富和宣传股副股长裴允功到19连队搞“五好连队”初评试点,将我调到部队宣传股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临离开连队时,我才知道是连队指导员特别安排我到炊事班锻炼,准备培养我当文书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春的记忆犹新,让战友们难以释怀。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如何应该算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大家共同历经的风霜雨雪,共同饱尝了酸甜苦辣,共同的记忆和凝结,留下的是深情和厚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军营生活虽然远去不复返,但生命中的这段岁月嵌入我们的青春之旅,挥之不去的军旅情结,一辈子都让我们倍感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照片前排左起:孙建敏、贾庭欣、钮鲁生、陈大瑗、孙新华;后排左起:黄祖团、涂成全、智全德、朱德全、罗光明、杨卫国、翟基生。)</span></p> <p class="ql-block">近三个小时的相聚,大家都有着一段相同的人生经历和战友情怀,有一种心灵上的默契与军营本色的共鸣,一次军礼,一杯清茶,一阵感慨,无拘无束。浓浓的军旅情怀伴随我们走完青年和中年,如今我们老了容颜,永远不老的是战友情。</p> <p class="ql-block">战友相聚总是愉悦的,临别时的一次又一次合影,留下一张张定格记忆;分手时,谁也不愿先走一步,再多的觥筹交错,都不及再在一块聊一会儿温馨,享受战友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相聚是一首难忘的歌,记忆中的“铁道兵”已经远去,挥挥手,唯有战友情,这平凡的“战友”蕴含着多么深情厚谊,是心底永不磨灭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我与智全德战友握手再见,当年我们奋斗在京原、通坨、南疆、兖石铁路上,奉献的是青春,奉献的是豆蒄年华,我们的青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如今虽然步入老年行列,鬓有霜痕情不老,珍惜当下,祝福战友们健康快乐就好。</p> <p class="ql-block">我与涂成全战友离开大宅门,依依不舍告别众战友,携手乘公交车,期待下次再欢聚……</p> <p class="ql-block">出镜:本美篇全体战友(授权发布。)</p><p class="ql-block">照片:战友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