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起近体诗,我们最早熟悉的可能就是所谓的七绝了。在我们半懂不懂的时候,往往就会写一些七言四句的东西,我们会毫无犹豫地把它叫做七绝。当我们真正的入门了,我们就会知道,学习近体诗是要从七律入手的。因为不论从格律、平仄、对仗、押韵、谋篇等方面,七律都能比较系统的体现出来。学好七律,才能为学习近体诗的其他体裁,乃至为古典诗词的所有体裁的认识和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也正是在熟悉七律的基础上,我们来研究七绝的写法。</p><p class="ql-block">对于七绝的概念,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绝句也就是截句,七绝是从七律那里截来的。所以,我们对七绝的认识,常常认为它是掐头去尾的七律。其实,针对七绝而言,这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我们都知道,七绝写作的特点,一般是以起句押韵为主的,看这起句的平收而押韵的特点,就打破了截句的平衡对称的概念。七绝的文体特点,是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更适合表达一种“意”。表达情感的细腻和起伏感。可以肯定的说,七绝不是七律的“截”,而是自成一体。近体诗的几个体裁中,七绝的特点是最鲜明的。</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七绝的一些特点,以及它与其他体裁的区别,做一简单阐述,与诗友们进行交流学习!</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感受一下七绝,我们这里先欣赏几篇古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一首义山的七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1)</p><p class="ql-block">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p><p class="ql-block">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来品味一下杜牧的七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2)</p><p class="ql-block">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p><p class="ql-block">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牧的另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3)</p><p class="ql-block"> 执袂还应立马看,向来离思始知难。</p><p class="ql-block"> 雁飞不见行尘灭,景下山遥极目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来看看我们诗仙李白的七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4)</p><p class="ql-block">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p><p class="ql-block">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音韵的角度我们可以感受一下,七绝,我们约定俗成的写法是起句要押韵。当然这是指多数情况而不是死框框,七绝起句仄收的情况也有,但是只占了很少的部分。比如义山的这二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5)</p><p class="ql-block"> 郭令素心非黩武,韩公本意在和戎。</p><p class="ql-block"> 两都耆旧偏垂泪,临老中原见朔风。</p><p class="ql-block"> (例6)</p><p class="ql-block"> 代北偏师衔使节,关中裨将建行台。</p><p class="ql-block"> 不妨常日饶轻薄,且喜临戎用草莱。</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起句不押韵的情况。但注意一下,起句不押韵的,前两句多为对仗句。也就是开篇我们所说的具有截句的性质,是体现了一种对称性。我们还知道,五言的起句和七律相反,五言的起句多为仄收,五言的律或绝前两句以对仗的情况比较多见。这说明了什么,这里体现的是一个音韵上的特点。七言的音节表述比较充分,比如我们用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里的平仄分配比较充分并具有足够的空间形成音韵的起伏感,而五言呢?在格律上,不论是七律还是七绝,去掉每句的前两字,就是标准的五律或五绝。五个字,在节奏感的表达上,当然就没七个字表达的那么充分了,所以五言诗的特点,在音韵的表现上,多为句和句间的配合。因为一句五个字,表达不出一个完整的旋律段,所以,五绝或五律的起句多为仄收,用下句来完善它音韵上的完整性。上下句合起来,才读得起伏错落,形成音韵的完整的美感。七言,七律或七绝所用的七言字,本身就可以完整的表达了。这就是七言诗为什么起句多用平音字而收,并且要押韵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翻看一下全唐诗,我们就会发现,七言起句不押韵的,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五言,则相反,这不是谁规定的规则,这是音韵特点所决定。七言起句的押韵,还可以压住全篇韵律的基调。开篇时,十字一收韵(五言)可以接受,若十四字了(七言)再收韵,就容易使音韵感散了。对于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七绝,更是如此。七绝,短短四句话,第一句就押住韵脚,会使诗的节奏感鲜明,会加强诗的韵律性。第一句的押韵,也打破了截句性质的对称性,使得七绝具有了不对称的灵活性。这就是我从音韵角度分析的结果,希望能说清七绝(乃至七言诗)起句适合押韵的原因。诗乃韵文,韵上的和谐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首要任务,没有音乐性,难以称为诗。</p> <p class="ql-block">下面从章法角度上分析一下七绝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体诗的章法是起承转合,它对所有近体诗的体裁都是适用的。甚至,对于填词,写曲,以及写作古体诗,包括辞赋等都是具有很高价值的。只是,要尊重这种规律,不拘泥起承转合的框架,不同的形式,不用的运用。即使同一体裁中,关于章法的运用也是可以灵活掌握的。对于七绝而言,也很好理解,一般的来讲,七言四句,每句分别对应着就是起承转合的应用。只是,在写法上,因为体裁的关系,我们要注意它自己的特点。起,适合怎么起?承接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七绝的转句,怎么才能转的更好。结,七绝肯定也有自己独到的结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七绝,就要说到同样是七言的七律了。七绝相对与七律而言,字数被砍了一半,那么,很明显,我们要求七绝的写作更精练,字句的斟酌要更仔细。七绝的四句分别对应上起“承转合”四个字,这是不难把握的。从一般概念上来讲,这个七律的谋篇非常相似。我在讲章法的时候常常标出例如“转联--对应律而言是转联,对应绝而言的转句”,章法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所谓诗的章法就是诗的结构,而七绝的结构要比七律小的多(至少在外形上)。麻雀虽小,五脏具全,砍掉一半的篇幅,还要完成“起承转合”是不是难度更大了?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七绝,远不是我们未入门时想象的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七绝,字字如金,重复罗嗦的意象统统要舍得扔掉,累赘烦琐的形容一刀割去。写七律时,我们尚且要求字句凝练,要避免类似合掌等一类重复的描写,七绝要求的更要严格!要精练再精练。其实这倒不是大问题,更要命的是,七绝不仅仅要求精练,还要你具有通俗白描的性质。七律看起来可以象是在读文,时而晦涩点也是允许的,但七绝就不允许了。七绝要求比七律更凝练,却要求比七律更通俗流畅。我们读一下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哪个艰涩难懂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妨再看一下李白的这首七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7)</p><p class="ql-block">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娓娓道来如诉如歌,是不是很平常的句子啊?罗嗦吗?不罗嗦,字字到位。艰涩吗?三岁小儿都可以倒背如流,是吧?再 看李大仙的另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8)</p><p class="ql-block">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p><p class="ql-block">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p><p class="ql-block">看多么自然流畅,多么通俗易懂。什么叫七绝,这就叫七绝。七律追求的是工典之美,相比较而七绝言,七律就是文,夸张点说是那“八股文”。要求你工而典故,对称而平衡,典籍深蕴而含蓄悠韵。七律的精致在于“工”,所以七律对对仗的要求特别严,没有对仗就没有七律。它是精雕细作的大活。相比之下,七绝才是“诗”!</p> <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是“诗言志”是吧?七绝更能体现出对于“志”的表达和舒展。可以写的非常细腻,也可以写的放肆开阔。具体的形容一下七绝的特点,就是那么“私字一闪念”。七律可以铺展的是一个大场面,是全景,而七绝所抓住的,也许就是那么一个片断,一个忽闪的感情浪花,一个一闪而过的情景剪影。怎么做到呢?这就要求在结构上做调整,笔墨限制的严,量少,那么就要将有限的笔墨点在最重要的地方去。在总的章法基础上,七绝要有七绝的特点。下面简单说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绝的结构的特点是“盖高楼”,是要加强“立体感”,尽量要避免全篇都很平淡的描写。所谓立体感的表现靠什么?当然靠的是字句的精神和突兀了。修辞上的锻造,语气上变化,给人以或问或否定或设个“局”,或抖个“包袱”,让人觉得为之或一惊,或一趣,或一悟……等等,总之,就是要去刺激一下读者啦。下面分述一二</p> <p class="ql-block">1,七绝的起句要压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绝字少,没那么多空间去铺景造境。在写七律时,我们推荐七律的起句适合平起,因为七律具有“文”的性质哦,起的平稳,渲染的足够的气氛,那么在转结处,在后面就可以高调的掀起“意”的*来了。所以七律多为前半部写景,后半部抒情。景为情做铺垫,情借景来发挥。这也是所谓“起承转合”的要义所在。七律是否能构建稳定的结构,也皆在于此。七绝呢?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铺展和渲染,也没有机会去埋“伏笔”。但是,又要把“志”表达出来。短短的28个字,怎么表达?要注意,七绝,起句就要“吸引眼球”,起句就要压住阵脚。起句不着力,后面就很难表现了。我们看(例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个问,就将读者吸引了过来。再看(例2)“何处吹笳薄暮天”,(例8)“谁家玉笛暗飞声”,也是一个问哦。这种手法是常见的,很有效果。我们再看(例3)“执袂还应立马看”先告诉你个“应该”,后面再做陈述。我们再看一个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9)杜牧</p><p class="ql-block"> 可怜走马骑驴汉,岂有风光肯占伊。</p><p class="ql-block"> 只有三张最惆怅,下山回马尚迟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起句仄收的一个例子,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起句表现--“可怜走马骑驴汉”,上来就给一句“可怜”很吸引眼球吧?其实,七绝的起句不可起的太轻,不然后面就很难收束住。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七律中的“转”的写法直接提到起句上来,开篇就是一个意的点出,或问或高起,都是为了在短短的字数当中,尽快的推出主题。慢条斯理的铺完再提,在七绝中是行不通的。</p> <p class="ql-block">2,七绝的承句多为对起句的接应做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起句用疑问句,承句就给予接应。这点上,和七律的章法上吻合的。既然高起,就不能只露一下头就没音儿了,诗脉的连续性任何时候都必须要保持的。如果起句起的平淡些,那在第二句,也可以把它抬起来。我们看这个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10)李白</p><p class="ql-block">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p><p class="ql-block">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起句平写“李白乘舟将欲行”,很平常的陈述句。但是次句的一个“忽闻”就把诗意提了起来,让人读下去的兴趣就来了。在这里再强调一个观点,“亮点”不可过多,尤其是七绝的体裁,字数本来就少,突出一个“亮点”就足够了。前面我说了,七绝的性质就是“私字一闪念”,闪的多了,就是长明灯了,就没闪烁是效果了。总的来说,承句还是以稳妥为主。如果起的“高”,那它就应该接应一下,并缓冲一下这个高调,并为转句做好准备。起句或者承句起的高了,那么转结二句就不适合再高起了。同样的道理,按照这样的道理,高调之句也可以放在转句或尾句。不论在哪句高,其他的句都要为它服务,对它铺垫收束或者散发。章法上没有一定之规,重要的是整体的协调性。</p> <p class="ql-block">3,转句,要新奇甚至突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面说了,写七绝就是要盖高楼,要构建立体效果。而转句,就常常是这楼的最高点。即使前面起的高,起的精神,在转句上,也要体现出一个转折或者提升。转句是高调,与前面的高起并不矛盾,只要构成统一的描写意象,就能达到协调一致的整体效应。我们所谓的“高”一般是指语气上的高调,语气上给人的刺激性而言。比如,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等语气的运用,最能代表这种含义。这类的语气用在了首句,首句就精神了,用在了转句,转句就精神了。语气的搭配使用也要合理。这里试以本人的一首绝句做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11)</p><p class="ql-block"> 最怕清明看北邙,残寒销尽又添凉。</p><p class="ql-block"> 十年孤冢烟不散,谁在风中哭洛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声明一下,俺这不敢和前贤比肩,只是拿来说明自己对七绝写法的认识,呵呵。“谁在风中哭洛阳”,我这是把疑问的语气放在了尾句上,意在对诗意的发散作用,形成余音。但是在转句上,我却采用了否定句---“十年孤冢烟不散”,这才是诗意的高点所在。转句要突兀,我就让它突兀到孤冢之烟经历十年而不散。夸张的修辞手段,加上否定的语气,构成了诗意的楼之最高点,形成立体效应。所以,对这些语气的运用也要拿捏住尺寸。其实,我们再怎么强调起呀转呀的作用,其基础出发点,还是以正规的章法为准绳。而这里之所以被称为“转句”,那么,这里还是我们聚焦的重点所在。结构上的重点还是在这里。总结一下转句的要求,语气上要突兀精神,语意上要提升转折。一般的讲,七绝的高楼尽在这里表现。转句,是我们必须予以重点雕琢的。</p> <p class="ql-block">4,讲述章法时,最难讲的就是结。最难以描述起规律的也是结。不论是七律还是七绝,其结总是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来特点。说它应该收束,它却还必须发散。说他要留有余味而将诗意引向远处,但是又不能不照应前面所做的描写。说句实在的,诗之结,才是最难写的。写的不好,前面的精彩会被它一下子抹杀掉,写的好,那么前面的平庸反而成了它的铺垫和伏笔。但是,一般的经验而言,结句,是要跟着转句走的。我们看(例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其结是跟着转句走的是吧。再看其他的例子,多数都是接应转句而来的。但是难点在,不仅仅接应转句,在接转的同时,还要照应前面的意象描写,也就上面我们所说的“收束”作用。这里再把(例10)搬过来品味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10)</p><p class="ql-block">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p><p class="ql-block">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这个结句“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接的是“深千尺”,但是写上了“送我”,就照应了前面的起承二句的描写了,与“乘舟将欲行”“岸上踏歌声”都呼应了起来,浑然一体。诗句在此嘎然收住,诗意却由此散发开来。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回头看去,看那乘舟欲行之景象,又仿佛看到踏歌而来的汪伦的身影。这种接续和照应的运用,使我们产生的是对整体诗意的回味。想象这种送友的情谊,其实已经曼延到诗句之外了。结句,可以写的轻松自然,但是必须具有这些效用。</p> <p class="ql-block">上面从章法的角度来分析了一下七绝的写作特点。我们会再次感觉到,七绝,很好写,但是很难写好。七绝是最能体现诗味的一种体裁,所以大家都喜欢。容易上手,格律平仄也好记。但是这种容易之中却藏着更多的不容易。我们要注意的有几点,一是音韵上的安排,要合乎旋律美,节奏美感。尤其是韵的把握,让韵字贴合主题旋律,贴合每句的字意,押韵八戒在这里时刻要警惕。二是结构上它具有多变性,在基本章法的基础上,它的突兀性和高调性。三,在炼字方面,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但是炼字上方法和七律没有大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七绝的语言要流畅通俗为主。千万不要堆砌,也不要有任何的强凑词字。这里强调的是尽力避免我所谓的“多动症”(一句之内不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动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七绝的基础,还是写好五律及七律。然后再学写七绝五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