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25日,我和同学一行九人,驱车来到塞上右玉县,走过了著名的三十二边长城、右卫古城、樊家窑村,饱览了塞上高原雄浑苍凉,磅礴大气的秋景。</p> <p class="ql-block">右玉得名来自明朝在此地设置的两大卫所——大同右卫和玉林卫。当时的右卫城就是现在县城以北的右卫镇。从这里继续向北是著名的长城关隘杀虎口。今天的晋蒙分界线基本上就是在明代外长城基础上划分的。在长城军事体系中,我们看到的长城也叫边墙。边墙内外还有众多烽火台和屯兵城堡。右玉一带距漠南蒙古部落的核心区域——今呼和浩特一带最近,长城内侧的城堡尤为密集。有专家计算,右玉的边墙80多公里,现存长城城堡就有15个,各堡军队分别把守一段边墙防区。其中右卫城驻军人数最多,达到1630人,负责守卫边墙32里。右卫城建于明初,万历三年包砖,周长9里,宽3丈5尺。四面开四门:东为和阳门,南为永宁门,西为武定门,北为镇朔门。明代右玉城下发生多次血战,城池几次被蒙古骑兵攻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明军坚守右玉孤城8个月取得胜利,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次奇迹。 </p><p class="ql-block"> 其实,早在汉代,右卫城就是善无县城驻地。唐代大将郭子仪帅军在这里(当时的静安军驻地)大败安禄山军队,随即进入山西内地抗击叛军。</p> <p class="ql-block">位于一个处在内外长城之间的城市---长城之城山西朔州,境内右玉县有一条可以近距离在长城两侧自驾穿梭于晋蒙两省的自然奇观-------长城天路。长城天路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交界处,属于外长城,途径九个长城边塞村庄;五座有名大山;两座古堡遗址,三块明代长城界碑真迹,全程18公里。</p> <p class="ql-block">三十二长城,位于右玉县杨千河乡,是明长城进入右玉后的第三十二烽台。这段长城因雄腾山岭之上,山路崎岖,人烟稀少,保存较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右玉县现存古长城84公里,古城堡70多座,烽堠哨嘹墩140多个,集中而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古关隘文化的各类建筑,被誉为“中国古堡之乡”。</p> <p class="ql-block">三十二长城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西南大约十公里的桦林山上,因其边上的三十二村得名,三十二村又得名于明长城进入右玉境内的第三十二个敌楼。</p><p class="ql-block">说是村,其实只有一户人家,原来村里还有几户,后来因为地处偏远,交通蔽塞而外迁,仅剩一户以种粮和养牛为生。</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省右玉县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交界处。途径九个长城边塞村庄(三十二、三十八、四十二、十三边、前爱好、后石咀、韭菜沟、云石堡、铁山堡)六座有名大山(团山、桦林山、虎头山、歪头山、黄花山、圣山)两座古堡遗址(铁山堡、云石堡),两块明代长城界碑(大同中路分属西界、大同威远路分属东界,万立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明神宗朱翊钧年号)吉秋立)全程18公里。</p> <p class="ql-block">这十八公里的长城天路,我们仅仅走了一段,没有走全程。这一段小视频,就记录了我们走了长城天路的实况。通村公路,全程陡坡、急弯、路窄······道路有点险峻,关键是太狭窄,仅容一辆车通行,很担心对向来车,一旦会车可不是一般的麻烦,尤其在坡道或拐弯处。</p><p class="ql-block"> 长城天路,中国唯一可以紧邻长城,自驾车自由穿梭旅行,而且是原汁原味,未加修饰,自然与人文景致融合交汇、亲密无间的景观路,对之心仪许久,今日终于如愿。</p><p class="ql-block"> 长城天路途径九个长城边塞村庄,两座古堡遗址,三块明代界碑,穿越六座山,两个省。听听这些村庄的名字:三十二、三十八、四十二、十三边,似乎叫的那么随意,不拘一格,细细品味,又都像经久沙场、历尽阵仗的军中劲旅番号。</p><p class="ql-block"> 长城天路风光别致,风景这边独好。但崎岖土路的艰辛与未知令人望而却步,很想继续前进,最终没能走完全程,就此止步,依依惜别。带着深深的遗憾与不舍,走上返程路。</p> <p class="ql-block">三十二长城是朔州市境内外长城的地标。这里山高路险,墩台林立,烽燧相望,蜿蜒盘旋,曲折迂回,独具特色,春夏秋冬各有风韵,近年来,出过不少长城题材的摄影佳品大作,是摄影人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长城在明朝称边墙或塞垣、边垣。三十二边垣属大明王朝大同镇右卫杀胡口所辖。明长城设九镇,现山西就独占两镇——大同镇和山西镇。</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中期,蒙古俺答犯边频繁,战事趋紧,大同镇到山西镇雁门关长城沿线连年大战不断,明朝廷倾国家之力,大建边塞防御体系,逐渐完善了以镇、道、路、堡、塞为军事形制的大纵深防御体系,逐步完备了以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等衔为建制的军事指挥体系。</p> <p class="ql-block">随着战事告急,镇、关、卫、城、堡、塞、墩台、烽燧等边塞浩大防御工程随之跟进,特别是在嘉靖和万历帝的数十年间,边塞防御工程从未间断过,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多层次大纵深冷兵器时代的综合防御体系。三十二塞垣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并投入烽火连天的战事。从右卫城沿边墙(即外长城)塞垣的四十五、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二、十三边这些地名就不难看出,这里的墩堠烽台密集度远高于这一带的其它地方。</p> <p class="ql-block">塞垣是明朝边塞军事防御体系的最基层的等级,是整个边塞防御的前沿阵地。墩台和烽堠则是边塞军事防御体系最基本的实体工程,墩台是通过连接边墙墙体掌控制高点掌握战斗主动权,烽堠的功能主要是用来预警和传递信息,在战事频繁的地方,不少墩台和烽堠还建在了边墙的内侧制高点上,构成了墩台烽燧密密麻麻分布的战术格局。进而延伸的则是离塞垣十里二十里的堡塞和卫城等纵深防御工程。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十二塞垣就是当时一个典型的战术防御布局。</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风尘早已剥蚀掉了长城原有的伟岸和威凌,恍若一个个风烛残年的老妪,佝偻着支离破碎的身躯,在作最后的挣扎!</p> <p class="ql-block">三十二长城纵贯桦林山,依山势而筑,蜿蜒曲折,似卧龙盘踞。沿着一条只能容下一辆车的崎岖山路,翻山越岭,路边风光无限,行驶十多公里后就到了长城脚下。此时风烟俱散,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烽火连天,风声依旧凛冽如昨。站在三十二长城上,就是站在当年的边关,沧海桑田,往事随风,只是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晚唐陈陶这句诗,配合着眼前零落空寂的村庄与墙体。</p><p class="ql-block">阳光洒落在大明荒城上,让人浮生出恍若前世的景致,却又无从追寻。</p><p class="ql-block">不禁感叹时光荏苒,战争远去,喧嚣早已不在。</p> <p class="ql-block">就在三十二塞垣东十多公里的右卫城,曾发生过一起俺答大军围城八月而不破的罕见战例。</p><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六年(公元 1557 年),蒙古俺答大举进兵,攻破杀胡口,围攻右卫城。当时的右卫城孤悬西塞,兵少粮缺,岌岌可危。时任参将的麻禄引领为朝廷养马的麻全、麻锦、麻富、麻贵等一干儿郎登上城楼高呼“我麻家誓与右卫共存亡”。右卫城被围八个月,城内军民只得挖鼠网雀,杀战马充饥。直到援军赶来增援,俺答撤兵。麻家将满门忠勇,一战成名。麻家军后均升任总兵,成为明廷封疆大吏,并有一代名将麻贵援朝抗击日寇丰臣秀吉大获全胜而名垂千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