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拉萨<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拔3650米,</span>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浩荡的拉萨河流经市区,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并将政治中心从山南迁到了拉萨。迁都前的拉萨是一片沼泽荒芜,松赞干布迁都后基本奠定了拉萨的城市雏形,此后的历代统治者不断进行扩建,使之日趋完善。拉萨市区景点众多,作为外来旅游者,只能选择性游览。</p> <p class="ql-block">↑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2001年时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而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高37米,立于布达拉宫广场南端。</span>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5年竣工,</span>位于布达拉宫正对面,广场总面积1.8万㎡。</p> <p class="ql-block">↑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位于拉萨民族南路与金珠中路交叉口,1984年为纪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车30周年,铭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部队的光辉业绩和巨大牺牲而建。川藏公路东起成都,青藏公路北起西宁,两路全长4360多公里,历时五年,3000多官兵牺牲,1954年底同时通车拉萨。</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北部高山↓</p> 1布达拉宫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群。公元633年松赞干布迁都拉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迎娶远嫁的大唐文成公主,在</span>玛布日山上兴建布达拉宫做为王宫。857年吐蕃王朝在平民奴隶大起义中灭亡,布达拉宫大部分建筑也随之毁于战火。1645年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扩建,成就了今日之规模。</p> <p class="ql-block">↑大河奔流。</p> <p class="ql-block">↑山色倒映。</p> <p class="ql-block">↑原野晨曦。</p> <p class="ql-block">↑黎明曙光。</p> <p class="ql-block">↑山雨欲来。</p> <p class="ql-block">↑彩云暮光。</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分成红宫、白宫两大部分,红宫主要是达赖灵塔殿和各类佛殿,白宫是生活起居和政教活动场所(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雄伟的宫堡,幽深的廊道,无数的珍宝,浩瀚的典籍,<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美的壁画,</span>巨大的佛像,精致的唐卡,虔诚的藏民……走进布达拉宫,仿佛走进了西藏千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碧波倒影。</p> <p class="ql-block">↑涌泉竞秀。</p> <p class="ql-block">↑华灯未歇。</p> 2药王山 <p class="ql-block"> 药王山海拔3725米,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原与布达拉宫的山体相连,后被修路时挖断分开。药王山奉祀的药王菩萨,是传说中为藏民解除疾病之苦的神灵。药王山最出名的是东侧观景台,是观赏日出、婚拍旅拍、与50元RMB背面图案合影的绝佳地。经常是人满为患。</p> <p class="ql-block">↑药王山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鲁普岩寺,松赞干布所建,传说殿内供奉的佛陀与弟子像均为天然生成,然后再由尼泊尔工匠刻成浮雕。松赞干布父子三人曾在此居住,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查拉鲁普石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凿于公元7世纪,据说松赞干布的木雅妃如雍在山崖上雕刻大梵天神像,用当时西藏很紧俏的盐作为工匠的报酬,掘崖粉一升,给盐一升。一千多年过去,中间几经兴衰,这座拉萨地区罕见的石窟寺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石窟</span>依山东向,与大门朝西的大昭寺遥遥相望。顶上的山崖相传是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向着东方远眺和跪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位于药王山西侧,崖壁上密密麻麻刻满了上千个色彩艳丽、大小不一的摩崖石刻佛像,这里是拉萨民众重要的朝佛圣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客极少。</span></p> <p class="ql-block">↑在拉萨有一种藏民习俗,如果家人过世却请不起度亡唐卡佛像,可以买些颜料涂料,把摩崖石刻的佛像刷新一遍,便可起到与请度亡唐卡佛像同样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制作“擦擦”的藏民。擦擦是泥制的各种小泥塑、小佛塔等,使用凹型模具挤压脱模,晒干后加以彩绘。擦擦传自古印度风俗,<span style="font-size:18px;">题材大多为诸佛、菩萨等造像和佛塔、经咒等,</span>属于圣物一类,在藏区往往与玛尼石、经幡形影不离。</p> <p class="ql-block">↑“擦擦”中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石经板。一些民间匠人以此为业为生,虔诚地在块块片岩上精心雕刻着形象各异的佛像、神灵、六字真经。</p> <p class="ql-block">↑有的朝圣香客会捐上一些钱换取一块石刻,但并不是带回去供奉在自家经堂,也不是当作朝拜或旅游纪念品加以珍藏,而是一转身就恭恭敬敬地放置到了药王山的随便那一处崖坡上。</p> <p class="ql-block">↑玛尼堆。千百年来,朝拜者们在这里留下了祈愿,带走了吉祥。</p> <p class="ql-block">↑药王山石刻甘珠尔塔↓。1995年多丹达瓦仁波切发愿始建,历时14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甘珠尔塔↓</p> 3大昭寺与八廓街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span>松赞干布初建,后经元明清历朝改扩建,形成如今规模。</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传说是文成公主为了镇住吐蕃的罗刹女地形,在罗刹女心脏部位建立大昭寺作为镇压,寺内最初供奉的是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如今供奉的则是文成公主从大唐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的酥油灯。酥油灯是使用酥油作为燃烧源的油灯,多见于蒙藏地区,历史悠久。酥油从牛奶、羊奶的油脂中反复提炼而出,在常温下呈固态,燃烧时火光稳定,奶香悠然,是蒙藏地区人民供奉时不可缺少的法器之一。藏族传说,点燃酥油灯,火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慧光可以驱除黑暗与愚昧,也可以让生者和逝者的灵魂得以交流和沟通。</span></p> <p class="ql-block">↑灯前的凝视。</p> <p class="ql-block">↑风中的祈祷。</p> <p class="ql-block">↑八廓。转经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宗教活动,即围绕着某一特定路线行走、祈祷,转经一圈为圆满。拉萨有三个转经路线,环大昭寺内中心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被称为“八廓街”;环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一圈称为“林廓”。</p> <p class="ql-block">↑八廓街的商铺。</p> <p class="ql-block">↑食用酥油。</p> <p class="ql-block">↑冲赛康↓,藏语意为“观市楼”,自古即是西藏著名的商品集散地,现为拉萨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p> 4小昭寺 <p class="ql-block"> 小昭寺始建于公元641年。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运送佛像的木车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沉陷在沙地之中不能移动,只好四面立柱,覆盖白绸供养。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决定在此建寺供奉,既能镇慑龙魔,又可国运昌盛。小昭寺由文成公主亲自主持修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告竣,同时开光。大门面朝东方,以寄托文成公主对家乡父母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小昭寺历史上几经火焚,现存建筑大多是后来重建,只有底层神殿是早期的吐蕃建筑。</p> <p class="ql-block">↑公元710年唐朝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后,把大昭寺与小昭寺的佛陀等身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易寺而居,最终,文成公主所携12岁等身像</span>供奉于大昭寺,尺尊公主所携8岁等身像供奉于小昭寺。</p> <p class="ql-block">↑绕神殿一周的转经回廊↓</p> 5西藏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1999年落成开馆。展馆区一层为博览厅,二、三层为八个专门的展览厅,展出西藏史前、通史、自然、民俗、工艺等八个方面的文物和实物,可以更直观和很全面地了解西藏的历史、宗教、文化与风俗。</p> <p class="ql-block">↑尺尊公主像(尼泊尔赠送)。</p> <p class="ql-block">↑双体陶罐(距今5300-4200年),出土于昌都卡若遗址,制作工艺纯熟,代表了卡若文化的制陶水平和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点睛之作,也是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藤盾(11-17世纪)。</p> <p class="ql-block">↑大元国师之印(14世纪)。</p> <p class="ql-block">↑木雕千佛像经夹板(15-16世纪)。</p> <p class="ql-block">↑鎏金錾刻铜香炉(18世纪)。</p> <p class="ql-block">↑四螭纹青白玉缸(清)。</p> <p class="ql-block">↑各种面具(20世纪)。</p> 6哲蚌寺 <p class="ql-block"> 哲蚌寺,黄教六大寺庙之一,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西郊,寺院依山而建,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哲蚌的藏语意为“堆积大米”,象征繁荣。鼎盛时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僧超过一万,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曾拥有141个庄园与540多个牧场。</span></p> <p class="ql-block">↑哲蚌寺是宗喀巴弟子绛央却杰1416年创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成后迅速发展为格鲁派寺院中实力最雄厚的寺院。哲蚌寺也是历代达赖喇嘛的母寺,</span>第二、三、四、五世达赖均在此坐床。1642年五世达赖在此掌领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在布达拉宫完成白宫部分重建后,便正式迁到了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哲蚌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甘丹颇章、四大扎仓及康村、僧舍等,各个建筑单位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p> <p class="ql-block">↑晒佛台。</p> 7色拉寺 <p class="ql-block"> 色拉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北郊的色拉乌孜山麓。由宗喀巴弟子绛钦却杰1434年创建,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p> <p class="ql-block">↑色拉寺属于学院式寺庙,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吉扎仓、麦扎仓、阿巴扎仓及32康村。</p> <p class="ql-block">↑色拉寺的辩经较为出名,每天下午三点在辩经院准时开始,持续两小时左右。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辩经院有一条奇怪的规定:可以手机拍照,不许相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色拉寺平时的辩经属于“对辩”,两人相对,站立一方提问,盘坐一方回答但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到其中一方无法回答或者无法提问。这是一种研讨佛经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业考试和学位升迁的必经阶段。而各个扎仓的学习全过程大多长达20多年。</p> <p class="ql-block">↑面壁苦读。</p> <p class="ql-block">↑远眺山腰上的色拉乌孜寺。</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两条路,一条是绕寺藏民的下山路,一条是去色拉乌孜寺的上山路。色拉乌孜寺是宗喀巴大师修行、著述和传教开示的地方,山上的景点大致有:藏族第一批比丘修持处、宗喀巴法座、闭关房、圣泉、帕绷喀舍利塔、天葬台、神秘自生法眼的洞穴等。</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是大学者吐弥桑布扎闭关创立藏文字的地方,他受松赞干布之命去印度学习梵文,把梵文50个字母与藏族的一些上古文字相结合,最终创造了规范统一的30个字母的藏族文字。附近墙壁上的大明六字真言传说是最早使用的藏族文字。</p> <p class="ql-block">↑色拉乌孜寺一角↓。拉萨本来就海拔较高,色拉乌孜寺更是高筑山巅,坡陡路烂,极易高反。</p> <p class="ql-block">↑色拉乌孜寺的黑猫。</p> <p class="ql-block">↑山顶藏民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