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

晖晖

<p class="ql-block">  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兴建寺院,拉开了天龙山人文历史的序幕,经过近1500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天龙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人文景观,现存有石窟、古建、墓塔、碑刻、雕塑、壁画等历史遗存100余处,是太原地区保存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地上文化遗存最丰富、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是反映晋阳文化和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弥足珍贵的重要实物载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龙寺,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历代均有修建。天龙寺是北齐、隋、唐、明、清时期太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的佛教寺院,至今还保存有北齐石质碑亭、晚唐泥塑、明初木构建筑、北汉至清代碑刻、墓塔及石质建筑构件等文物古迹。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次第升高,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建有山门、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千佛楼,两侧建有文殊殿、普贤殿、钟鼓楼。寺庙东侧为禅堂院、九连洞、藏经楼。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古朴庄重,是天龙山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唐代石狮</p> <p class="ql-block">琉璃照壁</p> <p class="ql-block">天龙寺旧山门残存唐代泥塑。两尊造像比例适度协调,对人体结构解剖进行了合理夸张,骨骼粗犷有力、肌肉饱满圆润、造型雄浑刚健,吸腹鼓胸,气沉丹田,威武雄壮,刚健有力,凸显“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男性阳刚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誉为"中国雕塑的第一坐姿力士”,是我国现存极其珍贵的唐代雕塑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唐代善导大师墓塔</p> <p class="ql-block">天龙寺山门外的蟠龙松,属油松,树龄逾千年。主干高约2米,斑驳嶙峋,枝干四面平伸辐射,形似蟠龙,冠如华盖,绿荫面积300多平米。其形态之奇特,举世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奇松”。被誉为天龙八景之一——“虬柏蟠空”。</p> <p class="ql-block">观音塔建于天龙寺东葱郁林海之中,始建年代不详,现为清代砖塔。坐北朝南,占地154平方米。方形塔基,八角须弥座,覆钵体塔身,内塑观音菩萨题材。</p> <p class="ql-block">七松坪,为明代天龙寺第四代住持彻证和尚所种。七株松树高大挺拔,玉树临风,按北斗七星排列。七株松是佛教传说中极乐国土的宝树,因行列七重,故名‘七重行树’。七松坪与周边的松风阁、关帝庙、春秋楼等人文景观浑然天成,自然和谐,如诗似画,美轮美奂。现为天龙山景区的核心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534-550),历经北齐、隋、唐、明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形成现有规模。它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即半山腰的洞窟主区和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洞窟主区石窟开凿于东峰和西峰的山腰间, 现存洞窟25座,造像500余尊,飞天、藻井、壁画1000余尊(幅)。千佛洞区现存4个明代洞窟,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远望犹如空中楼阁。</p> <p class="ql-block">石窟以娴熟的雕刻技艺、细腻的表现手法、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生活气息著称于世,是佛教石窟逐渐中国本土化的典型实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其中的唐代造像神态高雅、造型优美、丰满圆润、飘逸多姿,是我国现存同时期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后世佛教造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远眺漫山阁</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前廊后室。三壁三龛,龛内各雕一佛二菩萨。造像面相浑圆,身材健壮丰满,袈裟单薄贴体,出现双阴线衣纹。追求表现人体健壮肌肉的写实手法,呈现出“张得其肉”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为天龙山最大摩崖石刻造像,外建有宏伟的木构阁楼以保护石刻造像,称为“漫山阁”。漫山阁为四重檐歇山顶,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构思精巧、古朴庄重,与石窟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浑然天成。早在明代就被誉为天龙八景之一“佛阁停云”,现已成为天龙山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漫山阁外</p> <p class="ql-block">漫山阁内佛龛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雕大型倚坐弥勒佛像,通高7.55米,下层雕三身菩萨像,正中为十一面观音立像,通高5.5米。左为骑象普贤菩萨,通高3.95米。右为骑狮文殊菩萨,通高4.3米。中间的十一面观音像端庄典雅、姿态优美、服饰华丽、栩栩如生,呈现出“曹衣出水”的塑画风格,是极其珍贵的艺术精品,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弥勒大佛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璎珞富丽,纱罗透体。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p> <p class="ql-block">岁月沧桑,石窟依旧在,但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残存的佛像小巧精美,历经风雨,风采依然,可想当年石窟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门楣</p> <p class="ql-block">与云冈、龙门石窟的高大、宏伟不同,天龙山石窟更以其造型娴熟,比例适当,线条柔和,雕刻精美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岁月沧桑,色彩璀璨如新</p> <p class="ql-block">窟顶精美绝伦的飞天</p> <p class="ql-block">1908年,德国建筑学家E·伯尔施曼首次调查天龙山石窟。美国C·弗利尔,日本关野贞、常盘大定、田中俊逸、山中定次郎,瑞典喜龙仁等陆续前来考察。关野贞在日本《国华》杂志发表《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同时遭到外国不法奸商觊觎。</p><p class="ql-block">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山中商会等文物古董商的驱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的盗凿,绝大部分的精品文物被盗割一空。国内遗存的是残缺的石窟,难以再现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天龙山石窟造像,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探险家前来寻宝。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天龙山石窟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几乎所有的造像头部被凿下,更有大批造像全身都被盗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是我国石窟中惨遭破坏最严重,经历苦难最多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看着残存的石窟,心里充满着对掠夺者的憎恨</p> <p class="ql-block">  经历百年漂泊,见证伟大复兴,天龙山佛首的回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佛首回归,将为研究天龙山石窟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隋代太原地区佛教、美术等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