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课前交流 (师生问好 师板题,全班齐读课题)<br> 师: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单元整体预习,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解决了,大家对课文内容预习得怎么样,要不要再默读一下课文?<br> 生:需要<br> 师:好,两分钟时间,大家自己再默读一下课文,默读课文的同时可以顺便猜测一下,如果老师检查预习可能会提什么问题。<br> (生两分钟自学)<br> 师:时间到,谁来猜测一下,老师可能会提什么问题<br> 生:五壮士都有谁?<br> 师:这个问题好,我们该记住这五个闪光的名字,大家先从书上找到五个名字画出来,牢牢地记住,待会儿我找人来说说看。<br> 能记住五壮士名字的同学请举手<br>(不少人举手,师指生来回答,正确)<br> 师:非常好,希望大家能永远记住这五个名字。<br> 请继续。<br> 生:课文分成几个部分?<br> 师:我从来不提这样的问题。<br> 生:我想知道课文中哪里是“点”、哪里是“面”<br> 师:这个单元要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所以你老惦记着单元的学习目标——点面结合,有学习目标非常好,这也是这节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先不急回答,请坐。<br> 生:我猜老师会提问,五壮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br> 师:要完成任务,先要接受任务。他们接受了一个什么样的任务、怎么完成任务的、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咱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评:从猜测开始进入学习,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把握有价值的问题、明确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选准切入的问题开始学习。】<div><br></div> 片段二、理清思路 师:五位战士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呢?<br> 生: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br>(板书:接受任务)<br> 师:怎么掩护?<br> 生:就是为部队争取时间<br> 生:主动去打日本鬼子的部队<br> 生:拖住敌人<br>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利用很少的力量去吸引敌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保证部队主力和群众安全离开,然后再追上大部队一起前进。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受的就是这样一个任务。<br>大家觉得这个任务怎么样?<br> 生:很危险<br> 生:很艰巨<br> 师:这五位战士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请用课文里一句话来回答<br> 生:第三段第一句话,“五位战士胜利完成了掩护的任务准备转移”<br> 师:课文哪里体现了“胜利完成任务”?<br> 生:“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br> 生:“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br> 师:“敌人不能前进一步”,这就是拖延了时间,掩护了群众和部队主力的转移;“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说明五位战士不光拖延了时间,还取得了很大的成果。<br> 我们可以也用四个字来概括——<br> (师板书:痛击敌人)<br> 师:完成任务之后,他们没有直接去寻找大部队<br> 生: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绝路<br> 师:为什么这样做,课文里有一句话介绍得非常清楚<br> 生:“走这一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会把鬼子也吸引过来<br> 师:要是这样的话,掩护工作就白做了<br> 生:所以他们选择把敌人引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br> 师: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自己先要走上绝路。他们知道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的?<br> 生:“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br> 生:“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br>(板书:引上绝路)<br> 师:也就是说,此刻,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br> 在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上,发生了一场感天动地的激战,谁能说说当时的情景?<br> 生:战士们负伤了,子弹也打完了<br> 生:战士们用石头砸向敌人<br> 生:马宝玉用尽全力把最后一颗手榴弹也扔向敌人<br> 师:极其悲壮!如果也用几个字来形容这个场面,你会用哪个词语?<br> 生:峰顶决战<br> 生:绝境反击<br> 生:峰顶歼敌<br> (板书:峰顶歼敌)<br> 师:都可以,归纳得非常好<br> 五位战士,牵扯了大批的鬼子,掩护了群众、大部队的转移,子弹用完了,枪炮坏了,战士负伤了,唯一的通道上,鬼子还在大批大批地涌上来,其余三面都是悬崖绝壁......<br>(师沉默两秒钟,全班都沉默了)<br> 师: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br> 生:他们跳下悬崖<br>(板书:英勇跳崖)<br> 师:英勇跳崖是被逼无奈,是绝境中的走投无路<br> 生:如果不跳崖,只能当俘虏<br> 生:如果不跳崖,只有一死<br> 生:宁可自己跳崖而死,绝不能死在日本鬼子的手里,绝不能给敌人当俘虏<br> 师:是的<br>请大家看黑板上的关键词,谁来把整个事件从前往后理一遍?<br>(一生举手,非常顺利)<br> 师:大家看,从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峰顶歼敌——英勇跳崖,作者在记叙这个事件的时候,顺序是怎么样的?<br> 生:是事情发展的顺序<br>(师板书,事情发展顺序)<br> 师:这个事件各个部分中,作者详略的处理是不同的,看看哪些地方写得较为详细、哪些地方写得较为简略?<br> 生:接受任务写得简略<br> 生:引上绝路也较为简略<br> 生:除了这两个部分外,其他部分都比较详细<br> 师:非常好 【评:梳理事件,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紧凑、环环相扣,老师的引导很重要】<div><br></div> 片段三、感悟写法 师:这篇文章是写事的文章还是写人的文章呢?有根据吗?<br> 生:这是写事的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br> (大部分同学都非常认同)<br> 生:这是写人的文章,从题目可以看出来<br> 生:这是写事的文章,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能看出来人物的特点,这篇文章里没有人物的特点。<br> 师:有观点有理由,这说明刚才发言的同学都经过了认真思考。<br>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狼牙山五壮士”,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壮士”?<br> 生:强壮、有力量的人<br> 生:为别人考虑,不自私的人<br> 生:有顽强意志力的人<br> 生:勇敢的人<br>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词语,勇敢、坚强、为别人牺牲、有力量、有意志力,课文里的五位战士能配得上他们吗?<br> 生:能<br> 师:这些是不是人物的特点呢?<br> 生:是<br> 师:所以这是写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为了体现人物的特点服务。<br> 师:那么这五位壮士都有哪些特点呢?<br>联系以前咱们学过的知识,比如我们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学习《军神》,我们是怎么从文章里感受人物的品质特点的呢?<br> 生: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br> 师:对,现在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感受五位壮士的品质特点和英雄气概。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五位壮士的句子,圈出关键词,批注上自己的感受,待会儿我们进行交流。<br>大家可以直接从第二段开始。<br>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和学生个别交流)<div><br> 【评: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是接下来交流的基础。在这里,老师参与到同学们的学习中来,看他们的批注,和他们做交流,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div><div><br>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先读出句子,再结合关键词谈自己的感受,可以尽量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交流。<br> 别的同学在发言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倾听,还可以及时批注,有不同看法可以补充、质疑。<br> 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这是描写葛振林的动作,写出了他的勇猛和对敌人的仇恨<br> 师:作战勇猛,仇恨敌人,这就是葛振林的特点<br> 生:“宋学义扔一个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个圈”,这个动作描写让我感受到他对敌人的仇恨,想要多杀几个敌人。<br> 生:“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个小战士的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让我感到他们两个非常严肃<br> 师:对,两位小战士严肃认真,这就是他们的特点<br> 生:“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我从“斩钉截铁”“走”,体会到他的果断,毫不犹豫。<br> 生:“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我从抢前、夺、猛地体会到他的果断坚强。<br> 师:沉着,果敢,这就是班长马宝玉的特点<br> 生:“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这是他的神态和语言描写。<br> 师:马宝玉为什么而激动?此刻他和战士们的情况怎么样?<br> 生:马宝玉为了群众和部队顺利转移而激动,此刻他和战士们处在绝境中<br> 生:他没有想过自己,他心中想的是自己的任务<br> 师:想的是党交给自己的任务,想的是部队主力和群众的安 危,这是对人民的忠诚。<br> 生: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力气扔向敌人,我感到这是一种怨恨<br> 师:“怨恨”这个词用得小了,换个词语,不是怨恨,而是对敌人的——<br> 生:仇恨<br> 师:对,是对侵略者的仇恨。</div> 【评:点面结合,点的描写凸显个体特点,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老师及时归纳,让学习更加集中。】<div><br></div> 师:刚才我们谈论的是每一位战士的表现,其实文章里还有很多句子是对五位战士的整体描写,把五位战士当作一个整体一起来表现,大家找找这样的句子,看看这些描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特点。<br> (学生自主读书、批注)<br> 师:请大家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br> 生:“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打下去。”<br> 这是写五位战士的勇猛<br> 生:“战士们热血沸腾,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br> 这是写五位战士的果断、毫不犹豫<br> 生:“五位战士一边向峰顶攀登,一边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br> 这是五位战士的英勇顽强<br> 生:“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br> 虽然只有五个人,虽然是走向绝路但是他们毫无畏惧。<br> 生:“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br> 神态描写让我知道他们此刻在为自己完成任务而高兴。<br> 师:是的,他们想的是自己完成了任务,没有害怕即将到来的死亡。<br> 师:“屹立”在狼牙山顶峰,能不能换成“站”在狼牙山顶峰?<br> 生:不能<br> 师:“屹立”,像山一样站立,五位战士像山一样的——<br> 生:像山一样高大<br> 师:像山一样高大,像山一样坚强、毫不动摇<br> 生:“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br> “ 昂首挺胸”,让我感到五位战士不像是面对死亡,好像是奔赴另一个战场。<br> 师:是的,这让我先想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对死亡的毫不畏惧。<br> 现在请大家用几个词语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的交流,这五位战士面对日寇、面对人民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在生死之间如何选择?<br> 生:这五位战士面对日寇毫不畏惧,面对生、死的选择毫不犹豫、坚强果断,他们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党,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br> 师:这里应该有热烈的掌声<br>(全班鼓掌)<br> 师:这篇课文既有对五位战士的整体描写,让我们看到他们整体的风貌、性格,这就是对“面”的描写;<br> 课文还有对战士的个人情况的描写,让我们看到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如班长马宝玉的果断、沉着,两位小战士的严肃认真、副班长葛振林对敌人的愤怒,这是对“点”的描写;<br> 像这样的描写方法,就叫点面结合,在描写活动场面、众多人物形象的时候常常会用到。<br> 师:学习一开始,有同学就提到了哪里是点、哪里是面的描写,现在咱们的这个重要问题解决了吧?<br> 生:解决了<br> 师:接下来的课文《开国大典》里很好地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我们还要继续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评:初步认识点面结合的写法,并未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引发学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