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珍宝馆

尘心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也有珍宝馆,在文昌阁东边的文昌院。这里原为光绪皇帝的御膳房,1998年修建了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品级最高,设备最先进的古典皇家园林文物博物馆,探索一条园林与博物馆相结合的新路。经过两年建设,于2000年9月落成开馆,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为文物展馆,地下是文物库房。颐和园内4万余件珍贵文物均收藏在此,品类涉及青铜,玉器,瓷器等。许多人来颐和园就是逛园子,如果时间充裕,也可以来这里赏赏颐和园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慈禧重修并长时间居住的地方,所以晚清的瓷器占了颐和园藏品的绝大部分,其中就包括慈禧时期的专用堂款大雅斋、储秀宫、天地一家春的瓷器。“天地一家春”本是圆明园内的一处建筑名称,“大雅斋”则位于“天地一家春”的西间,是供慈禧绘画习字的自用画室。瓷器上的钤印“大雅斋”是慈禧的私人堂款。因此,大雅斋瓷器被看做为“大雅斋”画室烧造的慈禧专用瓷。</p> <p class="ql-block">乾隆对玉石的喜爱深入骨髓,他撰写过800余篇咏玉的诗文。并时常下令工匠将自己的御制诗雕刻在精美的器物之上,以此来抒发他对玉石的独到见解,而融合我国传统书法艺术和雕刻技艺的琢字工艺也因此成为了乾隆玉雕的一大特色。实际上,在玉器上刻字并非一件易事,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为使文字达到既美观又规整的艺术效果,乾隆通常会让书法家先书写原稿,然后再发往宫廷玉作进行雕刻。为此,乾隆在宫中供养了一批技术高超的刻字师傅,他们平均每天一人只刻两到三个字,酬劳却比普通工匠高出一倍。</p> <p class="ql-block">据清宫陈设档记载,这件乾隆御题青玉籽料原陈设于仁寿殿内,作为乾隆时期玉器的代表之一,其材质及工艺体现了乾隆玉器的“好”。此籽料青玉质,有裂纹,色泽温润有黄色玉皮,整器随形,通体光素未经雕琢,线条圆润,简洁质朴。玉石表面随形刻有乾隆甲申年(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制诗文《反韦应物&lt;采玉行&gt;即用其韵二首》:</p><p class="ql-block">今古此蓝溪,不闻出良玉。</p><p class="ql-block">采者向绝岭,乘之草莽宿。</p><p class="ql-block">仓颉制字后,故应鬼夜哭;</p><p class="ql-block">和阗供岁贡,玉河每捞玉。</p><p class="ql-block">计价贱之粮,饱餐而晏宿。</p><p class="ql-block">瑾瑜自特达,犹待秦庭哭”</p><p class="ql-block">韦应物《采玉行》一诗反映了采玉工人的痛苦生活,表现出浓厚的悯农情绪;而乾隆皇帝则认为采玉者并不是因为采玉而受苦,反倒是因玉而获得了另外的生活和依靠。</p><p class="ql-block">这件籽料背后还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它参与并见证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古物“南迁北返”事件,作为颐和园第三批南迁文物之一(故宫第五批),装第307号箱,时名“大子石”,1951年归园。</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收藏外国文物皆为清宫旧藏,主要来源于外国使臣进献、官方采办和万寿贺礼等,种类有洋瓷、玻璃器、钟表、七宝烧、化妆用具、家具、乐器、洋车、轮船等,涵盖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产地包括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国家,时代约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这些外国文物体现了当时东、西洋科技及工艺的先进成果,反映了清朝末年典型的宫廷风尚。</p><p class="ql-block">清代晚期,各国使臣夫人及有外国游历经验的女官频繁进入宫廷,她们向慈禧太后介绍各国风土人情、社会潮流和时尚。一时之间,各式香水瓶、香粉盒、银柄手镜、手刷等外国化妆用具风靡清宫内,深受后妃的青睐和钟爱。</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所藏工艺盆景,以清代晚期为主,主要来源于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专做、地方进贡、王公大臣进献等。此类盆景以金银、玉石、牙角、珍珠、珊瑚等各种珍稀材质仿照自然景观编串、堆砌而成,底盆多用珐琅、木材或金属,造型各异、布局巧妙、形态逼真。所选图案和主题多为“一统万年”、“八仙过海”、“仙人祝寿”等,寓意富贵吉祥、万寿无疆、江山永存,深受皇家及王公大臣珍爱。一般多置于殿堂家具之上,以衬托宫廷生活环境的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所贡盆景等清单。</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1日,文昌院正式挂牌更名为颐和园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