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天高任鸟飞——淄川学者艺术家自述》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祖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 2009年11月8日着手准备编书,至2010年8月下旬共搜集到150多人的材料,有9个多月的时间了。在这些时间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忙于和学者、艺术家们联系沟通,接触到涉及淄川的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编书缘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邑内书籍的人物篇方面,我发现遗漏下一些学有所成者、具有相当才能的人,觉得非常有必要、有义务、有责任将他们搜集起来加以宣传,挖掘他们成功的经验,激励今人鼓舞来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家乡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高中时的两位同学现在就很有成绩,一位是王星,一位是李庆国。查遍所用介绍淄川能人方面的书,不见他们二位的影子,当然这是种种原因造成的。鉴于此,编书最初的动力即来自于他俩,是他俩的“缺失”促拥着我一路向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推测开来,可能还有大量的人才埋没在浩瀚的人群之中。如何联系利用在外的淄川学者?如何发挥志书“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思冥想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来想去,最后的结果就是要再编写一本书,将淄川学者们组合在一起,请他们提供3样东西:履历、照片和文章,尤其是第三样是我最看重的,是要求入书者必须精心准备的,这样才能看到他们成长的经历、成功的秘诀、宝贵的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书的想法有了以后,与同学、学生们交谈得较多,有的赞成,有的不置可否,有编书经验的持怀疑甚至是反对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凭借个人的力量,能否编成这样一本书?我的内心产生了各种矛盾。有利的因素是我土生土长,在两所区属高中从教8年,老师、同学、同事、学生、亲戚朋友比较多,淄洪昆地区的学校、医院还有搬到开发区的淄博师专等知识分子多的地方都有熟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觉得,从淄川走出去的学者都是念过书的,到学校尤其是高中就能搜罗到大批的人才。我还觉得,只要获悉一个人大概的情况,就一定能够找到他们,他们大多数人是乐意配合的,他们是乐意“衣锦还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是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做成这件事,来显示淄川的教授博士们,来充分体现邓小平总设计师所说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来证实我有这个能力编写这样一本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搜寻查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计划确定以后,即忙于搜寻查找,发放“编书通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从现有的书籍资料中查找,如:《淄川区志(1986---2002)》、《天南地北淄川人》(2005)、《淄博科学英才》(2001)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给我指导和帮助最多的是我的高中班主任老师孙翠珍,她在张店居住,经常打电话提供情况、过问进展,托人给我捎来3本书叫我参考学习,其中一本是《在上海创业的淄博人》,倾注了老师对学生的慈母般的一片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是从许红丽老师、唐增辉校长那里获得了《淄博四中校庆75周年画册》、《淄川一中校庆30周年画册》和淄博20中、淄博26中等学校的一些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淄博四中办公室的同志热情为我提供了75周年校庆活动时搞的一整套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从区委组织部搞的《淄川海外人才登记表》、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为新编《天南地北淄川人》提供的材料中发现了一些线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及区医院翟炜、淄川一中张敦业、淄川二中翟淦绪、蒲松龄纪念馆王清平和郑刚、梁道文、孙振亭、张儒秀、张翠珍、宋志君、邵立娟、高磊、张保玉、王海林、徐丽、曹旭东、硅院陈伟、般阳中学张主任等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在此一并致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上网查寻、发电子邮件、发手机短信、打电话、邮寄信件等与当事人直接联系。最多采用的是电子邮件方式,既快捷方便,又无任何费用;这种沟通方式,让我感受到网络的巨大能量,让我享受到“文字胜过语言”的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靠个人力量搜寻、联系奋斗在外的所有“与淄川有关”的学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体会到了“事不经过不知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不论白天晚上,还是节假日从没有停歇下来,一心一意地找人、打听消息,忙于催促当事人准备材料、修改他们撰写的文章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书名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初的书名,在“编书通知”中叫做《淄川籍教授博士录》。组稿过程中曾在网上发帖,号召广大网民提供信息,顺便我也写了很多感想,有兴趣者可在“百度 淄博吧”看一下“淄川籍教授博士录”这个题目,相信您从中能获取到一些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联系人员的增多,各种情况不断出现,以“籍贯”而论的观念显得比较陈旧老套,代之以“出生地”的说法较为实际和妥当。遂改书名为《从淄川崛起的学者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许多符合入书条件者迟迟不能提供材料,计划联合100人的目标遥遥无期。而有一部分作家、艺术家方面的人才,虽然文凭不高,但他们靠自己下工夫勤努力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绩,很有必要去表现一下他们。因此,在2010年春节前将作家、艺术家纳入了编写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稿期间使用时间最长的名字是《星光闪亮------当代淄川学者艺术家》,主要想法是,这些学者、艺术家们成绩很大,在业界名声很大,而在家乡普遍的人群之中却知名度很小,很不成比例关系。要扩大他们的影响,就需要认识了解他们,就需要了解他们的骄人成绩,就需要搭建平台浓墨重彩地歌颂他们、赞美他们。他们就是明星,他们就是闪闪发光和发亮的明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因为入书者的名字中分别有这四个字,他们是王星、张曙光、杨光德、张士闪、张清亮、王秀亮,纵向排列就组成了“星光闪亮”这金灿灿的词语,淄川学术界、艺术界精英们的这种组合是多么辉煌,是多么璀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稿结束一直到搞出书籍样品,书名又做了一些调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定名为《天高任鸟飞------淄川学者艺术家自述》,这样比较直接和简单明了,寓意深远广大,可以很好地统领全书。在阅读、学习书中人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受到启发、感动和激励,你一定会有时间紧迫、时不我待的感觉,你一定会不甘平庸、不再听信命运的安排、而是奋起直追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来稿的感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篇来稿是张天森的,他非常认真地对待此事,所写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感人泪下。当我读到他写的恢复高考看到了希望之时,我亦有同感,仿佛写的是我一样,写出了我的心声,感动得我潸然泪下,想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不就是如此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动我流泪的还有几篇,如柳文洁写的他父亲牺牲后的情况,强忍悲痛返回学校,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最终化悲痛为力量刻苦学习,跳级到澳大利亚读博士的感人事迹。我在19岁时,父亲因病突然去世,这是我无法接受的,心中的悲痛无法排解,真正像塌了天、丢了魂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维业写的老师非常细致入微。老师那样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处处关心爱护,主持正义,认认真真地教学生做学问。当读到结尾部分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老师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事叫人感动啊、叫人难忘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类似地写老师、父母、家人的文章,还有张士闪、刘功业、于贵芸、任群、孙红柳、张传等,故事情节真实感人。你可能忘了当事者的名字,但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你不会忘记的,因为他们写的打动人心、感人肺腑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继连、李业德写的小时候的苦难,我也是有这样经历的,只是没有他们严重而已。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真是吃饭问题都解决不好,什么穿的玩的一概破烂不堪,小小年纪就要干这干那,到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在家里推碾、推磨、挑水、喂猪饲鸡、推土、垫栏、出粪等等,那是怎样的一个少年时代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不乏我教过的学生,如郭传海、任允鹏、徐勤枝、周孝法、徐拥军、李咏梅、王冰等7人,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实现了人生大的跨越,真是可喜可贺。我为有这段从教经历而感到自豪,我为碰到他们这样优秀的学生而感到幸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靠自学成才、一直不断学习进步的人尤为受到我的尊重,如王秀亮、周其森、周其锋、于群、陈兵等人,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院士、博导们的光辉业绩令人仰望,非常佩服他们的毅力和聪明智慧,达到那样的程度可能光靠努力还做不到。他们是难得的人才,他们是淄川的骄傲和荣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写好文章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想和诸位学者、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收获是巨大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感受是酸甜苦辣具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求提供一篇文章,能使我们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同时也显示了一个人的文字水平,这一点我看得是非常清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部分入书者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手法机智、灵巧。如梁荣迅的“万里求学路,处处有恩师”,一气呵成、波澜壮阔,没有什么废话。孙启鸿的“我为父母买房子------浅释成功”,围绕报答父母来写,不经意间写出了自己,写出了自己的奋斗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业波的“一条从深山走向世界的路”我认为是全书最好的文章,是我和他共同完成的,当然我起的作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为完成这篇文章,用电子邮件沟通,一来一往有4、5次之多。他的反应很快,也是性子急,时间不长就给改回来了,并且超出我的预想,写的真是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所提这三位“博导级”人物,在为我提供人选、联系事项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真诚地感谢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爱华、赵怀珍的文章,是我给出的题目,他们通过写业务、专长和研究成果就表现了自己。我相信读者对糖尿病这种富贵病会有一个新的看法,对本区古今最杰出的人物、驰名世界的文豪蒲松龄先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很多好的文章不能一一列举,需要读者认真去阅读,反复去体味。有的结束语,即所谓“警句”,更值得去推敲、去反思、去对照。在读过这本书之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有所启迪,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推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有的人写的文章却不算好,甚至不成样子,改来改去也不见成效。这样能做好本职工作吗?这样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吗?从这里我看到了学好语文、作好文章的极端重要性。其实,作文和说话、做事不是一样的吗?是需要留心留意、认真钻研琢磨的,日积月累的结果才能是说话中听、做事老练、文章耐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文无非就是说说心里的话,表明自己的一些看法、态度、见解等等,听的见的多了,见识不就丰富了吗?不就有话可说了吗?再一个就是如何去说、如何去表达的问题。这就需要经常动笔去写,要把话语变成文字,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能用上几个词、几个成语、几个熟语、几个名句等等。写的多了,找着门道了,不就顺理成章、习以为常了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的文字水平也不行,写文章也是头疼的事。小学时只是学着造个句子,到初中才开始学着作文,为作而作;老师不会引导,不安排做各种训练,他们的精力也不用在教书上。想一下子就能写出文章来,那是不可能的事。因此,那时的同学普遍缺乏写作才能,脑子里没有东西,搜肠刮肚、寻思半天也写不出象样的文章来。以后,很长很长时间以后,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下笔写的机会的增多,才逐渐变得有东西可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杜甫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清代袁枚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北宋汪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我经常回味,对看过去的东西也经常总结和提炼。在不断地阅读文章、学习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的写作能力也随之水涨而船高。</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做一个有用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编书,我接触到了大量的人和事,有远在天边的,有近在眼前的;有成就辉煌的,有小有所成的;有入书的,有未入书的,感受到了大千世界的无奇不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成功,是受许多方面制约的,只有冲破了这些制约,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要冲破这些制约,没有一个崇高的志向,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没有一个顽强的意志是根本做不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人、我的父辈翟洪绪,只是一个铆工,一个工种干了37年,最后的职称是高级技师。是什么让他痴迷于这门技术?是什么让他出版了6本大部头的专著?我看,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就是有点恒心,有点志气,有点干不成事情不罢休的执着。从他成功的经历中,我们能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只要钻研进去,就能有所发现,就能有所创造,就能有所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蒲学专家杨海儒只是初中毕业,到蒲松龄纪念馆工作时已经39岁,他从整理资料工作开始做起,不懂的就学,不会的就问,在41岁时报考电大业余学习。对蒲学开展研究也是工作之外的事情,一边电大学习一边写关于蒲松龄的考辨论文。终于在1994年50岁时出版了专著《蒲松龄生平著述考辨》,著名蒲学专家、山东大学博导袁世硕教授亲自为他作序,并给予了高度称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我还想到了自己。1981年师专毕业后当了教师,心想就这样安安稳稳地当下去了。但是,那时教师不被人重视,社会地位不行,重复教那点东西也乏味了。1987年,李庆国考取硕士研究生,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震撼性的。从此,开始学习英语,复习大学课程,下决心下苦功奋发努力搏它一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准备两年,却未考取正式研究生,而是机会主义地读了个研究生班,也算是一个了断吧。想来我还是喜欢文科,在“重理轻文”的恢复高考初期却不理智地选择了理科,像《物理》这门课程我就学不好一直拖后腿。回过头来看,兴趣和特长是最重要的,自己真心喜欢什么,一定要好生把握,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18年区直机关、乡镇政府的磨练,去年9月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与文字打交道,真是很遂心愿,可以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字斟句酌地写点文章了。这次编辑《天高任鸟飞》,就是一个很好的试验。我想,无论干什么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要不辜负这个岗位,不辜负自己的才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处在不同的位置上,有的在求学,有的在工作,还有的无事赋闲,看到这本书,看到我的文章后,您作何感想呢?你能不能在学习上再用点工夫?你能不能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出点成绩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非凡的人是从平凡的人中产生的,他们能够脱颖而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美国著名的电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1份聪明加99份汗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两位学历不高、成就却斐然于世的名人之名言是他们成功经验的高度总结,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共同努力吧!</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奋发进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吧!</p><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