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太原古建筑:永祚寺

老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久居太原的人,对永祚寺一定不会陌生,即使是不知其正名,也知其“双塔寺”别名。因寺内有久负盛名的太原市古八景之一“双塔凌霄”,故太原市民习惯把“永祚寺”称作“双塔寺”,而双塔正对的街道也被称为“双塔街”。“双塔”已成为太原市的文化标志,无论是新中国第一枚市徽太原市徽的图案,还是太原市的一些大型活动的标识或LOGO,都可以看到“双塔”的设计元素。事实上,永祚寺正是因修塔而建。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至二十七年(1599年),在太原城的东南面高地,始建第一座塔即“文峰塔”,同时修建了附属建筑 “大塔寺”。之后,在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至四十年(1612年) ,对大塔寺进行扩建,新建了大雄殿、观音阁、禅堂、客堂等建筑以及第二座塔“宣文塔”,并将大塔寺易名为“永祚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永祚寺的修建,还有一段史话。明万历年间,曾有着唐风晋韵的文化之都太原历经乱世,“文风衰退”,当地缙绅(官僚)学士深感遗憾和叹息,认为这一状况是源于宋太宗赵光义烧毁晋阳古城,风水遭到破坏所至。于是,为了昌盛 “文运”,请“堪舆家”(道家风水先生)“纠偏”。“堪舆家”认为太原西北高于东南,而主宰文运的“奎星”所处的方位在东南,地势较低,所以“文明不开”。为此,建议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建一高塔,以弥补东南地势较低形成的风水不足,“塔在巽峰,则文运胜”。由此,大家推举傅山先生的祖父傅霖和父亲傅之谟牵头负责,选择太原城的东南面高地,即“巽峰”,集资建成了“文峰塔”及附属建筑 “大塔寺”。文峰塔对于太原文化的振兴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对于傅家来说,他们的仁德与义举却因此得到回报,建塔几年后的1607年,傅山先生诞生,后成为杰出的学者、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峰塔与大塔寺建成不久,晋藩第十一代王朱敏淳嫌该寺简陋,与太原府的地位不符,欲重新扩建,并邀请当时颇有名气的建筑家、明代高僧五台山显通寺住持妙峰禅师主持扩建“大塔寺殿宇”工程。妙峰禅师“奉敕”来到太原大塔寺重修寺庙,看到文峰塔微向西北倾斜,就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另建一新塔于旧塔之左,以抵倾斜,晋王同意。妙峰禅师法名福登,也称佛登,法号妙峰,俗姓续名真,山西临汾人,是万历皇帝之母慈圣宣文皇太后李氏(山西翼城人)的亲拜之师,由此李太后拿出大量资金资助造塔建寺。塔落成后,便以她的尊号“宣文”作为塔名,即“宣文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慈圣宣文皇太后所以资助建塔修寺,主要与妙峰禅师有关。万历九年(1581年),慈圣宣文李太后邀请福登大师为成婚数年无子的万历皇帝举办求子法会,次年八月,李太后身边的一位宫女为万历皇帝生下了儿子,就是明光宗朱常洛。笃信佛教的李太后便皈依福登门下,拜他为师,并出资扩建了显通寺,敕名为永明寺,封福登为护国禅师,住持该寺。妙峰禅师主持大塔寺扩建工程时,李太后再次出资就顺理成章了,也就有了“文宣塔”是纪念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之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妙峰禅师的主持下,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到四十年(1612年),先后修建了大雄殿、观音阁、禅堂、客堂及宣文塔,形成“两峰插天”、“楼阁巍然”之大观,并易名为“永祚寺”。大塔寺虽得以扩建,但按照原设想还有天王殿等部分建筑未完成,但妙峰禅师奉万历皇帝之命急急返回五台山显通寺“传戒”,留下永祚寺“半拉子”工程。据《清凉山志》记载,三个月后,万历皇帝嘉奖的“敕封真正佛子敕黄”刚送到数日,妙峰禅师便圆寂了,永祚寺也就停留在妙峰禅师修建时的样子。后清顺治十五年间(公元1658年),官府对永祚寺进行了修缮,并在两塔之间新建了过殿。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阳曲县知县刘汇召集工匠,利用前任戴梦熊升任前准备的建筑材料,砌起了围墙,辟建了山门(即现在的二门),结束了永祚寺80余年无院子的历史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永祚寺因风雨侵蚀,年久失修,殿宇损坏严重,杨子端等民间人士积极募集捐款,对塔寺进行了维修,在大雄宝殿对面,东西配殿北端,新建了六间单坡式北房,在原准备修建天王殿的位置上新辟院门(即如今的三门),形成传统的四合院式布局,永祚寺成为二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流逝,400多年来永祚寺历经沧桑和磨难 ,特别是在战乱时期,屡遭破坏。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在宣文塔旁修建了碉堡要塞和指挥所,在攻克要塞的过程中,宣文塔被炮火击中几成危塔,文峰塔继续倾斜也成危塔。新中国成立后,太原市人民政府开始对永祚寺实施保护,对双塔、殿堂开展全面修复,加固维修了因战争损坏的宣文塔,对文峰塔进行了纠偏,使双塔重现雄姿。同时仿古扩建了前院,修复了殿宇,永祚寺院成为三进院落,并在明代牡丹的基础上广植牡丹,让永祚寺面貌一新,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永祚寺主要由塔院和寺院两大部分组成。寺院的布局和建筑独具特色,建在一高岗上,一反坐北朝南的传统布局,而是顺势而建,坐南朝北,南北走向,由北面的山门拾级而入。<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历代增建,整个寺院成为三进院落,</span>院内殿堂均为砖券无梁式仿木结构建筑,檐柱、斗拱、额枋、装饰等均为仿木结构的砖雕,其雕工细腻,造型精致,尤其是大雄殿的砖饰和三圣阁砖砌藻井极为华丽,是明代砖石拱券结构建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存十余座无梁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妙峰禅师的主持修建的大雄殿、观音阁(三圣阁)、禅堂、客堂构成现在的第三进院,也称“礼佛院”、“永祚禅林”,是永祚寺的核心建筑。院内方形花坛里,有明代所植的丁香树和牡丹“紫霞仙”,至今葱郁茂盛,年年盛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院内 <span style="font-size: 18px;">7株</span>明代牡丹“紫霞仙”,是迄今发现的的最古老的寺院牡丹,也是全国唯一的明代牡丹,历经400多年风雨,至今仍喷芳吐艳,花团锦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植于大雄殿前的明代丁香,经历了数百个春秋的风霜,虽老干虬枝,却仍然苍劲旺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礼佛院的正殿是永祚寺中规模最大的殿宇,为二层楼阁。一层为大雄宝殿,二层为三圣阁,全用青砖磨砌成柱、檐、斗拱、雀替、垂花柱及装饰图案等,仿木结构筑砌。大雄宝殿面阔五间,殿内施拱券顶,不用一钉一木,结构精巧,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即“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雄殿仿木构用砖雕砌的飞椽、直椽、 斗拱、挑檐仿、额仿、垂莲柱以及装饰图案,雕工细腻,造型精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雄殿前用青砖磨砌的六根檐柱及砖雕柱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雄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其中阿弥陀佛直立镀金铜像,高3.85米,相貌庄严、线条流畅,是永祚寺建寺时的原物,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雄殿之上是三圣阁,初为观音阁,与大雄殿同时修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建筑形制与大雄殿大体相同。砖制的檐牙高喙,好似大鹏展翅,昂首欲飞,有“无梁飞阁”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三圣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圣阁内当心间顶部砌有庞大的的砖雕藻井,形似木制,斗拱出挑,层层叠涩而上,构成穹窿顶,犹如华盖,是中国古建筑无量式殿阁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圣阁内供有送子观音、文殊菩萨,普贤塑像、文居士、韦驮等泥塑十尊,都是明清时期的雕塑精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礼佛院建有东西两厢配殿,西为“禅堂”,东为“客堂”,与大雄殿一起由妙峰法师创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无梁式砖仿木建筑,均为面阔五间。禅堂原为僧人诵念佛经之所,客堂原为寺僧待客之所,曾有雕塑,后遭毁佚。现已辟为展厅,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专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进院的院门为民国时期所建,面阔一间,门额书“永祚禅林”,并悬有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张颔先生撰写的“风藻无穹帖爱宝贤花爱紫,因缘有会寺求永祚塔求双”楹联,楹联将永祚寺的无梁建筑、砖雕艺术、碑碣石刻、明代牡丹融入其中,并愿有缘相会,永远平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进院无殿宇建筑,可能是妙峰禅师未完工程的地方,现为牡丹院,遍植各色牡丹,具有北方园林的韵味。二进院的院门就是建造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的寺院早期的山门。面阔一间,硬山顶,1988 年又增建硬山顶耳房两间。门额上悬挂清康熙十五年到二十一年间任阳曲县知县戴梦熊所题“祗园胜境”牌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进院是20世纪80年代仿明代拱券形制扩建而成,两厢为配殿,辟为展室,院门即为永祚寺的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当心间辟一砖券拱门,两次间为小室,墙壁上镶琉璃团龙装饰,是一座琉璃瓦覆顶、青砖磨砍砌筑而成的仿木结构歇山式无梁建筑。它凭借寺院高峻的地势,坐落在高出寺前广场十多米的山崖上。永祚寺名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题。“永祚”二字选自《诗经·大雅·即醉》中:“君子万年,永赐祚胤”之句。永,有长远之意,祚,当福讲,可见“永祚”一词,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之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寺院二进院西南门,上行约500米左右,便到达塔院。塔院高出寺院约一房高,其核心建筑就是双塔,后清代在双塔之间新建了过殿,民国期间在文峰塔之东修建了后殿。双塔和过殿、后殿构成一条东西偏南走向的轴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祚寺双塔是全国现存砖塔成双组合实例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善、塔身最高的一组“双塔”。两塔高度相近,宣文塔高 54.78米,文峰塔高54.76米 ,均为平面八角,13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垂柱均为青砖砍磨而成,磨技精湛细腻,首层每个角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垂莲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栏额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地增强了塔表面的装饰性,为明代砖仿木建筑中的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塔远看相似,近看却有很大不同。其一,宣文佛塔收分明显,塔身直径由下而上成规律性的递减,尤其是七层以上更为突出,随着塔身的拔高,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整个塔身轮廓造形呈弧状流线形,十分美观。文峰塔则收分较小,上下直径相差较小,直耸如笔,挺拔壮美。其二,宣文塔为琉璃剪边,雕刻华丽精美,首层塔檐下雕有莲花及花叶,并在塔门上端雕刻有“宣文佛塔”“阿弥陀佛”字体;文峰塔为素砖所砌,塔上雕刻比较清素, <span style="font-size:18px;">首层塔檐下雕</span>有牡丹花叶。其三,宣文塔为佛塔,顶部塔刹由宝珠和莲花座构成,象征净地佛宝,敬拜宣文佛塔祈求佛祖保平安;文峰塔为风水塔 ,顶部塔刹是由葫芦、宝珠和牡丹花钵构成,象征福禄荣华,敬拜文峰塔祈盼的是文风繁荣,仕途畅顺,福禄双成。除以上明显区别之外,太原双塔内涵丰富,外形上有不少隐秘表征,可查阅相关资料,此不细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殿位于文峰塔与宣文佛塔之间,建于清代,面阔三间,卷棚单檐歇山顶建筑,当心间辟门,两次间开窗。过殿也是砖券仿木结构,但斗拱细小,结构简单,飞檐和挑角也比较短促,与寺院中的其他砖仿木建筑相比,敦实无华,质朴简单。据说清顺治年间,利用修缮永祚寺之机,建得此过殿,主要是起“割席”作用。宣文塔归佛,文峰塔归儒或道,建了过殿,隔断了佛与道的共存通道,将两塔在意义上各自独立起来,各不相干。从文明的角度来讲,这种缺乏包容的做法是一种退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殿位于文峰塔之东,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券的窑式结构,面阔三间,当心间辟门,为民国年间所建,二层为楼阁式建筑,1981年重建,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木构,从底层左右两侧的台阶皆可登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永祚寺院西侧,新近修建了2000多平米的《宝贤堂法帖》展览馆。展览馆为四合院布局,设东西南北四个展厅,展厅仿明代砖石拱券结构建设,与永祚寺古建筑结构融为一体。永祚寺原碑廊内保存的260余块明清两代所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搬迁于此永久展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宝贤堂”为明代晋庄王朱钟铉堂名。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晋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晋庄王朱钟铉之命,以宋《淳化阁帖》《绛帖》《大观帖》和《宝晋斋帖》为底本,在太原集刻十二卷本的书法丛帖,名为《宝贤堂集古法帖》。时隔二百多年后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太原知府李叔达(字清钥)又刻了一套四卷本丛帖,其规模、形制、选字等都与明法帖不同,是为《古宝贤堂法帖》。为区别起见,十二卷本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又名《大宝贤堂法帖》,四卷本的《古宝贤堂法帖》俗名《小宝贤堂法帖》。《宝贤堂集古法帖》与《古宝贤堂法帖》合称为《宝贤堂法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宝贤堂集古法帖》收录了上自史前仓颉,下自明代张弼,纵贯数千年,共计128位书法家的墨迹,不仅集前代各帖的精华,而且补充了前代各帖内容的不足,代表着明代刻帖的至高水平,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神品之作,历史、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全国罕见,可谓书坛瑰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晋楼城俯首看,一声长啸倚栏杆。振衣绝顶青云湿,酌酒危峰白日寒。矗矗苍龙擎宇宙,绵绵紫气发林峦。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觉世界宽。”这是明代诗人李溥登临永祚寺双塔后的抒怀。如今,矗立太原四百余年的永祚寺已成为太原市地标,双塔、无梁殿、宝贤堂法贴、明代牡丹被列为永祚寺的四大国宝重点保护,以永祚寺为中心的双塔公园一期工程已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一条2000多米长的水带和各种树木花草环绕永祚寺周围,使永祚寺焕发出新的光彩,古城太原文运昌盛,文化繁荣,向更加宽广的世界迈进。</p> <p class="ql-block"><i>(题头图片、牡丹图片以及老照片取自网络,部分内容摘自永祚寺导游词及网络资料,感谢相关作者。)</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