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师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家乡三门峡的厚重历史,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汲取文化营养,得到启迪和教育,三门峡市育才中学在市社科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建设了“崤函之光”优秀传统文化展厅,这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br> 展厅将三门峡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等等浓缩其中,详尽的介绍、珍贵的历史照片、代表性的实物展出,生动再现了三门峡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div><br></div><div><br></div>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距现在大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展厅内展示的有发现遗址的经过、现场照片,还有代表性的彩陶照片和一些精美的仿制品。 虢国文化:一说起虢国文化,耳熟能详的可能是假虞灭虢、唇亡齿寒这几个成语。<br> 其实,历史上,前后共有五个虢国,他们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因为位置不同,所以加上东西南北来区别。<br> 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虢。东虢灭亡,他们的后裔西迁到山西平陆,是为北虢,依附于南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br> 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br>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先后对虢国墓进行四次文物钻探、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保存完好的周代大型邦国公墓,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为详尽的介绍、展览,可以在三门峡虢国博物馆看到。<br> 另外:现在的郭姓就从虢发源而来。 老子文化: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著述《道德经》,留下了很多传说,也铸就了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br> 函谷关也是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也从这里发轫。<br>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辩证法观点、民本思想,他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古道文化:三门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陆路、水路沟通四方,这个展厅展示的就是比较著名的、还留有遗迹的几处,比如诗圣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提到的石壕,就是崤函古道的代表,是洛阳通往西安、咸阳的必经之路。 廉政文化:这个展厅展示的是三门峡地区有代表性的廉政名人、廉政故事,这些故事、典故中蕴含着以民为本、勤政爱民等思想,对后世有非常大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名人文化: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也可以这么说。从遥远的历史到现代,三门峡地区有着很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推动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大人物”。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有盛唐时期的上官家族,有近现代翻译大家曹靖华…… 红色文化:这片热土同样也孕育着革命的种子,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这就是红色文化展厅为我们展示的革命经历、革命故事和革命人物。 <p class="ql-block"> 民俗文化:这个展厅可能和我们的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涉及吃穿住行各个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p><p class="ql-block"> 澄泥砚是中国的四大名砚之一。三门峡市陕州西张村镇人马寨村,是古澄泥砚的原产地。民国二十五年《陕县志》卷十三物产土属记载:“澄泥砚,唐宋皆贡。人马寨澄泥砚非遗传承人王跃泽复兴了澄泥砚文化遗产 ,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于2018年被省文化厅公布为河南省示范非遗展示馆,被三门峡市宣传部社科联公布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p><p class="ql-block"> 地坑院,就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经有大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有人住,可以说是“活化石”了,他和陕北的窑洞还是有很大不同的。</p> 诗和远方:最后一个展厅,取名“诗和远方”:希望在悠久历史文化的浸润下,在自然风土人情的熏陶下,我们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寻找自己、家乡、国家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