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云南南部澜沧江两岸,现为西双版纳的傣族地区就与12这个数字很有缘。</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这一带分布有12个傣族部落,傣语称作“泐西双邦”。这12个部落的人和居住地域就是现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根源。</p><p class="ql-block">公元1568年,勐泐十九世召片领刀应孟,为了给王后备办返缅甸探望父母的贡礼,将所统辖的数十个勐合并成12个备办贡礼的单位——版纳。即:一版纳:景永(今景洪)、勐罕、景哈、勐养;二版纳:勐遮、景鲁、勐翁;三版纳:勐龙、勐宋(南);四版纳:勐混、勐板;五版纳:景真、勐海、勐阿;六版纳:景洛、勐满(竜)、勐昂朗妄、勐康;七版纳:勐腊、勐伴;八版纳:勐很、勐旺;九版纳:勐拉泰、景讷、勐往;十版纳:勐乌、勐乌代;十一版纳:勐捧、勐满(南)、勐润;十二版纳:景董、勐仑。</p><p class="ql-block">195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正式成立,撤消了民国时期设立的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按传统将辖区重新划分为12个版纳,即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棒、易武。</p><p class="ql-block">纵观历史,虽然西双版纳与12这个数字有缘,但是现在仍将这片地方命名为西双版纳(12版纳),深究起来可以说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的“泐西双邦”是现在西双版纳民族和地域的起源,但却不是现称西双版纳地名的起源,因为“泐西双邦”历史上统称为勐泐国,当时还没有西双版纳这个概念。1953年时确定的12个版纳也不是现称西双版纳地名的起源,因为1953年1月先行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数月后才决定撤销四县建制,分设12版纳。后来设立的这12个版纳已经不是历史意义的上12版纳,而且这个12版纳存续时间并不长,不久就被后来的一市两县建制所取代,历史影响也很小。而西双版纳地名的真正起源是1568年,勐泐十九世召片领刀应孟所设的12版纳。此后这个称谓延续了400多年,成为地区称谓的主流。</p><p class="ql-block">所以,如果现在仍延用西双版纳之名,该地域一定要包括1568年所设十二个版纳才是正确的。但是,现在原西双版纳已经残缺了,其中有一个版纳已经丢失了一百多年,他就是十版纳:勐乌、勐乌代。</p><p class="ql-block">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我国辽东半岛给日本国。当即,法兰西、俄罗斯、德意志等三国列强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了清政府。法国随即于当年7月19日以干涉日本还辽有功为由,强迫清政府将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勐乌、勐乌代割让给了法属老挝。此勐乌、勐乌代就是12版纳之一的十版纳。此后,西双版纳就残缺了。</p><p class="ql-block">“双”是傣语“2”的意思,“冷”是傣语“1”的意思,如果地名要准确地表述现在这个地区,就应当改地名为“西冷版纳”才正确。</p><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受命到此参加中法两国共同踏勘边界,履行交割手续的清政府两位大员,曾在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政府所在地的一个自然溶洞中的石壁上,刻下词句,记述了当时奉命割让领土的过程和自己的无奈心情。大清戡界委员黎肇元(号寿昌)刻词:“边外寄行踪,直道难容,盘根错节难英雄,璞抱荆山空自叹,气吐长虹。往返两春冬,世事朦胧。欺君秦桧主和戎,纵有张韩刘岳志,失水蛟龙。”大清交地委员许台身刻词:“奉使出岩边,谋虑多艰,才疏朝夕愧无间。最感重洋外来侮,民事堪怜。世事莫争姘,沧海常迁,天留奇洞在人间。补种桃花三百树,遁迹桃源。”</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牢记历史,警钟长鸣,激励国人,团结一心,知耻图强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