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后的伟大战争

若谷

<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中秋节后的伟大战争</font></b></h1><div><b><br></b></div><font color="#b06f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主攻黄维双堆集团结战斗的典范</div></font><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张谷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9月21日</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目录:</b></div><div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left;"><b>一、中秋后小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战情有变</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weight: bold;">二、</b><b>敌变我变<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巧妙应敌</span></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三、先打黄维为上策</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四、陈赓完胜大淮海战役第一仗</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五、扎紧包围黄维口袋阵的马小庄堵口战</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六、血肉攻防大王庄</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七、团结互助的必要准备过程</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八、主攻黄维野堡阵地</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九、听党指挥大团圆</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br></b></div></b></div> <h1><b><br></b></h1><h1><b>正文:</b><br><br>1970年入秋后,作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00团(原中野六纵十六旅四十六团沿革部队)红一连当战士时,曾两次沿着双堆集战役时老部队的行军路线千里拉练和抗洪。<br><br>第一00团前身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团部为主。陈锦绣团长牺牲后,由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韦杰接任六八八团团长。</h1><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陈锦绣</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韦杰</font></h5><div><br></div><div>1969 年后,正值一级战备紧张时期,老红军团自有光荣传统。为使部队指战员充分体验当年前辈们打淮海战役时,与汽车轮子赛跑,长途追击黄维兵团的速度和艰苦,练就过硬的战斗本领,步兵拉练时常常沿着当年的追击路线,全副武装,一路快进,有时一天要行军100多里地。<br><br>两次千里拉练和抗洪,从淮南走到固镇、蚌埠,几乎走遍淮北大地。作者亲身在双堆集一带战场有4次来回行军经历,知道这一地域河流较多,横竖都有,有的是浍河的支流也称浍河,这是涡河与浍河之间地形地貌的特征。所以感觉许多回忆里边所讲到的浍河南浍河北,并没有把双堆集战役位置的细节说明白。1990年2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第248页写到:23日“第四纵队进行顽强阻击,给了敌人以严重打击后,决心当晚放弃南坪集,诱敌第十八军深入浍合以北,利用浍合隔断敌人……。但当敌人于24日上午强渡浍河,前出到忠义集、东坪集、杨庄、七里桥、朱口地区,进入我预设的袋形阵地时,黄维发觉其处于不利态势,即令各部于下午向南岸退缩。中原野战军乘敌撤退之际,于当日黄昏全线猛烈出击,歼敌一部,至25日晨,将敌包围于宿县西南忠义集、王朱庄、马家楼、双堆集地区”。这一段话说明,当时黄维兵团确实有一个向北进渡过浍河的过程,但是又马上向南退缩返回浍河南岸,进而再向东渡过浍河以南南北纵向支河流的过程。如在后面引用的“刘、陈、邓于11月23日22时向中央军委”所发电报中即有所体现,后有另注。所以,双堆集战役总的作战范围还是在浍河主干流以南展开的,而不是原先预设在北岸的口袋阵。余以为这个具体作战方向、位置问题的提出是应该的。</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双堆集战役战场、河流图。</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许克杰</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一天夜里,作者随部队赤脚趟过浍河支流,连鞋都来不及穿,就扛着一个弹药箱,身背两支56式冲锋枪和步枪,手提着电子话筒前前后后鼓动宣传,跑步急行军十数里路,到达全歼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战场实地。先后在双堆集大土堆下,接受过唐明春、许克杰两位前辈首长的革命传统战场教育。许克杰首长在宣讲时还特别表扬了他所见到的毫不认识、正在负重急行军的18岁年轻小兵。<br><br>半个世纪过去了,此情此景依然历历在目,无法忘怀。<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双堆集战役老照片。我军民在双堆集西南方南北走向的浍河支流渡河作战的浮桥,隐隐可见东北方向双堆集两个大土堆。</font></h5><div><br></div><div>近些年来,围绕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南集团热血拼搏大王庄和双堆集的各种段子挺多,可以说是各说各话,各讲各段,难以形成一条主脉全貌。尤其是最后主攻黄维固守的野堡阵地,两大野战军战友们的系列要点战斗形成过程,太需要一个围绕聚焦双堆集南线马小庄、大王庄攻防演变的较为完整系统的简要回顾了。<br><br>由此,特依据真实史料,试作本文,以怀念舍身忘死、团结战斗的两大野战军革命前辈英雄群体。<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攻打双堆集野堡阵地老照片。</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一、中秋后小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战情有变</b><br><br>解放济南后,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1948年9月25日,也是中秋节后第8天,党中央根据辽沈战役战场情况和平津战役准备情况以及全国战场态势,决定发起淮海战役。这场战役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和调整,从1948年11月6日正式开始,一直打到了1949年1月10日,春节前才结束。淮海大决战前后两头都是中华民族的喜庆日团圆日!<br><br>原计划以收复华中广大地区,孤立徐州,直逼长江,威胁南京。</div><div><br></div><div>但随着黄维兵团的快速增援,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杜义德</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据淮海战役总前委指令,与王近山司令员统一指挥南集团的时任六纵政委杜义德曾回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扎紧袋口,完成合围”,小淮海转成大淮海战役的转折要点:<br><br>“1948年11月6日,伟大的淮海战役打响了。华东野战军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将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碾庄圩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内攻歼。徐州东援之敌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遭到华野阻援兵团的坚强阻击,损失惨重,始终未能越过我军阵地。中原野战军四个纵队(一、三、四、九纵队)解放郑州、开封后,迅速南下,在华野三纵、两广纵队配合下进攻津浦路徐(州)蚌(埠)段之敌。11月16日,攻克宿县、固镇,切断了敌之交通中枢,并将由蚌埠北上增援的敌人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阻止于固镇以南地区,从而完成了隔断徐蚌,孤立徐州敌人的任务。”<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div><br></div><div>由作者晨光编撰,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权威审定,军事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5月出版的图文并茂的《锤击双堆集·国共生死大决战》图书,简捷写到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所经过的战役时间点变化:<br><br>“黄百韬兵团被我华野围在碾庄圩后,蒋介石做出了如下部署:令杜聿明指挥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由徐州沿陇海路东援黄百韬;令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由宿县撤到徐州;令李延年的第六兵团和刘汝明的第八兵团分别由蚌埠地区北上徐州;令黄维的第十二兵团由驻马店、确山地区向徐州方向东进。蒋介石把他在徐州地区的所有兵力都投向徐州,企图很明显,就是在解黄百韬之围后,同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决战一场。<br><br>“然而,事与愿违,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却落了空。黄百韬全军覆没;杜聿明率领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被我华东野战军阻击在徐州及其周围地区;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被中原野战军阻击在固镇以南与蚌埠地区;黄维兵团在进至宿县西南的南坪集地区时,遭到中原野战军顽强阻击,北进不成,东进不能。<br><br>“敌人陷于被动地位,我军必须作出选择。”<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二、敌变我变巧妙应敌</b><br><br>选择,需要时机,需要有个瓜熟蒂落的演变过程。<br><br>让我们回过头来寻着淮海战役发起时间的轨迹,从开始讲起。<br><br>10月27日,陈毅、邓小平随四纵指挥部离开郑州东进;11月10日,刘伯承赶到永城以北的中野指挥部,与陈毅、邓小平会合。一、三、四纵主力经开封南下,奔赴淮海战场。<br><br>“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了第1枪。8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长官、中共秘密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1.3万人起义;同日,黄维兵团从河南确山开始向徐州方向开进。11日,我华野主力将黄百韬兵团包围在碾庄圩地区。12日,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由徐州东援黄百韬,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分别北上徐州,摆开了与我军决战的架势。”<br><br>这期间的11月7日,毛泽东致电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领导人,认为:在战役“第一仗估计需要10天左右时间”。此时,毛泽东和粟裕同时估计,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任务10天可以完成,而奉令东进的黄维兵团10天内很难赶到徐州。<br><br>但是,黄维兵团倚仗其装甲机动化部队,仅8天时间,于11月14日,进至安徽太和、阜阳地区,剑指碾庄圩。<br><br>11月13日,毛泽东已致电刘、陈、邓,严令“中野一纵在蒙城、宿县间作正面防御”,“中野二纵、六纵不分昼夜,不惜疲劳,兼程前进”,务必于15日前赶到黄维前头,阻止其前进,“不得有误”。“动用一切力量,破坏桥梁道路,迟滞黄维兵团的行动”。<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起:邓小平、刘伯承、陈毅。</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陈、邓命令中野一纵急行军,于16日夜赶到蒙城。中野二纵日夜兼程,克服重重困难,于18日夜赶到蒙城以北小涧集、西阳集,协同一纵堵截黄维兵团。<br><br>此刻,徐东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的作战和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正在最紧张之时。邱清泉、李弥兵团在华野的顽强阻击下,进展缓慢,解决黄百韬兵团尚待时日。超乎国共两军预料,黄百韬兵团竟然坚守碾庄就达12天。<br><br>原作战计划遇上黄维快速增援的战局变化。<br><br>11月16日,从西北方向郑州、开封一路杀过来的中野第三纵队在第九纵队一部配合下抢先攻克宿县、固镇,阻断敌两个兵团北援徐州通道,为全歼黄百韬兵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br><br>11月18日,黄维兵团的先头部队第十八军第一一八师到达蒙城以西地区。战场态势骤然趋紧,危机袭来。<br><br>黄维兵团提前到来,危中有机,中央军委统帅部和前线总前委首长危中寻机。<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电影《大决战》所描写的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决策建议过程。</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三、先打黄维为上策</b><br><br>杜义德接着回忆:“根据战役的发展变化,刘、陈、邓首长于19日发报向中央军委建议改变战役第二阶段原定在徐州附近求歼杜聿明集团大部或一部的方案,而以集中中野主力,在华野一部配合下,首先歼灭黄维兵团‘为上策’……。11月19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先打黄维兵团的意见和部署”。<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锤击双堆集》图书刊载的1948年11月19日、20日往来电报内容。</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1月21日,中野主力全线移动至浍河主干流以南布阵,第一纵在五沟集、第二纵在白沙集、第三纵在孙疃集、第四纵在南坪集、第六纵在曹市镇、第九纵在蕲县集,纷纷赶挖工事,纵深配备,严阵以待。各纵队只以小部队接敌进行移动防御,以求消耗迟滞敌人,创造战机。<br><br>后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检讨国民党淮海战役失败的十三条原因,其中有:“尤其是黄维兵团未能及早东进参战,失去战机。”中野第一纵的阻击是主要原因。<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苏振华,右:杨勇。</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1月18日,杨勇司令员、苏振华政委率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在蒙城涡河、淝河间成功阻敌4天,为淮海战役全局赢得了宝贵时间,被誉为淮海战役关键一战,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宿蒙县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献门板、挖战壕、筑地堡,组织运输队和担架队,为支援主力作战做出贡献。<br><br>1948年11月22日,在安徽宿县浍河北岸的临涣集,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中原野战军各纵队首长济济一堂,脸上泛出大战前跃跃欲试的激动神色。<br><br>11月22日晚,碾庄圩黄百韬第七兵团全部被歼。<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锤击双堆集》图书刊载的1948年11月22日总前委召开中原野战军</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先打黄维会议内容。</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于11月23日22时向中央军委发报:<br><br>粟、陈、张并报军委:<br><br>一、今(梗)日敌十八军从上午到黄昏,在坦克二十余辆掩护下,向我南坪集阵地猛攻竟日。我虽伤亡较大,但未放弃一个阵地。<u>另敌一个多团,于午后到南坪集以东十里处突过浍河(注:该河流即为双堆集西边一条南北走向的浍河支流,该支流东部即为双堆集地域)</u>。<br><br>二、我决心放弃南坪集,再缩到南坪集(东南方向)十余里处布置一个囊形阵地,吸引十八军过河展开,而以四、九两纵吸住该敌,并利用浍河割断其与南岸三个军之联系。同时,于明(敬)夜以一、二、三、六纵及王(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王秉璋)张(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政治委员张霖之)十一纵向浍河南岸之敌出击,求得先割歼其两三个师。<br><br>三、我们因九纵须协同四纵抓住主力十八军,故决心使用王张十一纵由东向西突击,以利割裂敌人,同时饬令华野二纵在西寺坡车站南北构筑工事,阻击可能西援之李延年兵团及刘汝明部。<br><br>四、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因李延年、刘汝明仍迟迟不进。因此,我们意见除王张十一纵,请粟(粟裕)陈(陈士榘)张(张震)以两三个纵队对李(李延年)、刘(刘汝明)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入歼黄维作战,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更属有利。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执行。粟陈张意见亦请速告。<br><br>刘陈邓<br><br>梗(二十三日)二十二时<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起:粟裕、陈士榘、张震。</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回电也很快就发了过来,这封电报内容很短:<br><br>刘、陈、邓并告粟、陈、张:<br><br>梗二十二时电悉。<br><br>(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br><br>(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br><br>(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br><br>军委<br><br>二十四日十五时<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锤击双堆集》图书刊载的1948年11月23日、24日两份电报内容。</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淮海战役中的刘伯承(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截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中野、华野刘、陈、邓等首长洞察战场形势,趁着黄维兵团孤军深入,还未与其友军打通关联,抓住华野已经全歼黄百韬兵团,主力可以南下津浦路作战。一方面在中野围歼黄维兵团时能够阻击徐州和蚌埠的敌人,一方面还可以加入中野围歼黄维兵团的瞬息作战机遇,迅速转化了为实现原预期目的部分被动局面。<br><br>下定决心,上下一心,先打黄维,转危为安。<br><br>很明显,中央军委和两大野战军的统帅们、首长们,野战军指战员的爷们儿、汉子们,瘦狗拉硬屎也要打大仗,要结结实实的痛揍蒋家王朝国民党军。<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陈 赓</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周希汉</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四、陈赓完胜大淮海战役第一仗</b><br><br>南坪集是宿县南大门,地形南高北低,地势开阔平坦,无险可守。<br><br>南坪集致命16小时一战,陈赓司令员率领四纵周希汉等战将,尽可能将防线向南前推,以扩大防御纵深。诱敌深入,以少胜多阻击敌人,大智大勇地胜利完成了阻敌诱敌任务。<br><br>黄维兵团孤军突进,一步步走入我军布置好的口袋。<br><br>随着中央统帅部、战役总前委定下来先打黄维,陈赓率部坚决打出并且完胜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阻敌诱敌第一仗,将蒋介石的12万第一精兵黄维兵团踏踏实实装进了我军口袋阵。<br><br><b>这就真真正正的将原计划的小淮海战役逐步演化,打成了大淮海战役。</b><br><br>首期包围黄维兵团时,中野兵力与黄维兵团基本相等,武器装备等大大弱于黄维兵团。<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div>12月5日,刘、陈、邓下达《对黄维作战总攻击命令》。<br><br>同时组成3个攻击集团:以中野第四、九、十一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华野特纵炮兵一部等组成东集团,由陈赓、谢富治指挥,向双堆集以东地区进攻;以华野第十三纵队,中野第一、三纵队组成西集团,由陈锡联指挥,向双堆集以西地区进攻;以中野第六纵队、华野第七纵队和陕南十二旅组成南集团,由王近山、杜义德指挥,向双堆集以南地区进攻。<br><br>陈赓指挥的东集团是攻击的重点,负责瓦解敌军防御体系,暴露黄维兵团部所在的核心阵地。东集团得手后,再置重点于南面,由南向北实施主要突击,最后歼灭敌人。<br><br>12月6日下午16时30分,总攻开始。<br></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歼灭黄维,11月25日至12月3日压缩成越来越小的包围圈。</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杜义德回忆:11月“23日,敌人以第十八军猛攻南坪集我中野第四纵队的阵地,遭到四纵的顽强阻击。总前委决心放弃南坪集,以中野第四、第九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引诱敌十八军……,利用浍河割裂敌人,然后以中野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十一等五个纵队由东西两侧出击,实施合围,以华野一个纵队担任阻止李延年、刘汝明,另一个纵队及随后调来的纵队为预备队。我纵及第十二旅待黄维兵团全部钻进我预设的口袋时,适时从南面扎紧袋口,堵住敌人向蚌埠方向突围逃跑。”<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中野六纵追击黄维兵团路线(上图左中:由河南至安徽阜阳红色箭头)。</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五、扎紧包围黄维口袋阵的马小庄堵口战</b><br><br>中野第六纵第十七旅第四十九团(襄阳特功团)团长张镰斧回忆:“‘六纵并指挥十二旅尾击由确山向阜阳、太和出犯之黄维兵团,配合我主力在徐州外围之歼敌作战。’部队火速出发,向东追击。追击部队之艰苦,野司阵中日记曾有如下记载:‘六纵自10月29日起至11月6日,连续急行军,并遇天雨,十七旅5、6两日未睡觉,部队像过草地(长征)一样疲劳’。”<br><br>70年代初,作者所在部队千里野营拉练不停奔跑的实战演练标准,就是再现重温当年第六纵追击黄维兵团的艰难困苦。每到长途奔袭预定目的地后,除了哨兵以外,大家几乎都是倒头就睡着了。有一天冒着秋雨急行军至深夜,在生产队的牛圈里,战士们在布满潮湿牛粪的地上铺上雨衣,暖暖和和美美的睡了一觉。<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镰斧(左一)、陈绍富(左二),左四为襄樊战役中牺牲的</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杨毅副团长。</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杜义德回忆:“我纵已达成了从南面合围敌人的任务,协同友邻纵队将黄维兵团包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内。被围的敌人企图乘我部署尚未完全就绪之际突围。25日午夜,敌第十八军突然以四个连偷袭我第十七旅五十团马小庄阵地,一度由村西打进村内。五十团立即抽调村东的一个营两个连向敌反击,协同由小张庄跑步增援的四十九团一个营和由西面王围子增援的五十一团团长杨寿山带的一个连,三面夹击,歼敌一部,余敌向北逃窜,我恢复了马小庄阵地。”<br><br>11月27日,1927年入党的共产党党员,国军第八十五军第一一0师师长廖运周率领全师,在总前委和六纵首长的周密安排下,突然起义成功。<br><br>杜义德回忆:“28日,敌又以第十八军三个团在八架飞机、十二辆坦克和数十门火炮掩护下,转向我第十七旅四十九团三营据守的马小庄进攻,妄图从这里打开一个缺口。敌人的坦克闯到我阵地前摧毁我暗堡和工事,甚至围着马小庄转圈,辗压我侧后工事,阻止我增援。我四十九团团长张镰斧、政委陈绍富指挥该团三营依托构筑好的野战阵地,浴血奋战,发扬小群灵活的战斗动作和孤胆作战的精神,连续打退敌人密集队形的冲击,大量杀伤敌人,阵地屹立不动。三营九连班长、反坦克英雄杨勇,率领一个班坚守村北前沿阵地,同敌人拚手榴弹和剌刀,打退数倍于已的敌人多次冲击,最后全班只剩下两个人,他一人独当一面,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坦克,连续打退了敌人五次冲击,守住了阵地。当天黄昏前,团投入第二营向敌举行反击,用手榴弹、炸药包和剌刀将敌全部赶出了马小庄。<br><br>“四天紧张激烈的战斗,我纵及第十二旅守住了南线阵地,共歼敌3000余人,粉碎了敌人从南面突围的企图。与此同时,敌人从其它方向的突围也被友邻纵队打退。至此,黄维被迫放弃突围的计划,改为固守待援。”<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两大野战军首长1949年10月摄于郑州火车站。</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二军军史对此战亦有记载:<br><br>“28日,敌再次组织突围,以其主力第十一师为主,在坦克飞机配合下,向我四十九团第三营马小庄地区阵地攻击……。激战终日,我终将敌击退。”<br><br>在这围歼双堆集黄维兵团第一个阶段的最后一场阻击恶战中,先是11月25日夜,黄维趁我军刚刚合围,部署尚未完全就绪之际,集中兵力向东南突围,攻入马小庄十七旅五十团三营阵地。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指示李德生,要不惜一切代价将马小庄坚决夺回。旅长李德生急令张镰斧星夜驰援,堵住缺口。张镰斧即率四十九团三营分两路突进马小庄,与兄弟部队配合夺回阵地。“26、27日,敌人连续向友邻阵地突围未成。”即发生27日廖运周一一0师战场起义,黄维更加气急败坏地疯狂突围未遂。<br><br>至28日,黄维孤注一掷,以其主力王牌第十八军第十一师三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和十二辆坦克掩护下,继续大规模集中于我四十九团三营固守的马小庄突围。敌以猛烈火力将我工事全部摧毁后,再以九倍于我的兵力进行连续攻击。张镰斧四十九团则以一个营的兵力机智布阵(品字形小兵群灵活的战斗动作)、发扬孤胆作战的精神顽强坚守阵地,恶战达八小时之久。<br><br>马小庄阻击战最终扎紧了包围黄维口袋阵的最后一次反突围“堵口”,因而具有战役全局的重大意义。如果打输了,敌人就跑了。<br><br>下为电影《大决战》中刘邓首长指向马小庄和大王庄的地图。这是一张很少能见到的马小庄、大王庄与双堆集紧邻地理位置的作战老地图。<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电影《大决战》中,刘邓首长指向马小庄和大王庄作战地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马小庄阻击战有三点是最难打的:第一,敌人是在突发一一0师起义之后,疯狂使用蒋军五大主力排第一的第十八军第十一师突围;第二,敌人集中于马小庄突围的兵力为第十一师的三个团,与我阻击兵力比例至少为9比1;第三,敌人在马小庄突围时配有八架飞机、十二辆坦克和数十门火炮的支援掩护。<br><br>而四十九团仅以约一个步兵营的兵力,却赢得了这场反突围“堵口”的硬仗。<br><br>195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五师编辑的《在战斗的道路上》小册子里,有一篇由曹桂彩整理的“打坦克的英雄杨勇同志”的记录文章,这是第一时间由参战部队直接记录的这场战斗的历史场景,留下了我军权威战史最前沿战斗的真实画面。“战后三营荣立大功一次,九连获团赠‘坚持马小庄钢铁第九连’锦旗一面,杨勇同志获纵队第一名特等英雄称号。”“战后,我团杨勇、刘长江、李正全、张德荣、庄金凤、孔庄丁、申云剑、陈义中、刘振东、尹朝学、杨作东荣立特等功。杨勇1949年4月被选为第二野战军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会议,1950年又出席了全国第一届英模大会。”<br><br>人人都知道,淮海战役得到了许许多多老百姓的支援。而部队指战员在向包围黄维战场前进的千里行军路上,都是睡在哪里呢?在马小庄这场激烈的阻击战中,四十九团三营牺牲了一位名叫门金中的战士摄影学员,他在行军路上和马小庄阻击战斗中留下了两张非常珍贵的照片,一张名为“露宿老乡门口”,另一张名为“冒着炮火冲锋”。“露宿老乡门口”是门金中在打淮海战役过程中拍摄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老乡不在家就露宿在门外的场景(老乡家大门上写着“老乡不在家,开门就犯法”。6049封。(分析6049代表六纵四十九团))。这两张战争遗照被新华社著名摄影记者袁克忠保留了下来。“露宿老乡门口”摄影作品已成为国家著名红色展馆的展品,这张照片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为什么会得到老百姓支持的文化真谛。<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露宿老乡门口”, 门金中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28日夜晚,顾祝同夜航巡视双堆集战场,黄维于29日采取环形野堡防御,固守待援。<br><br>在马小庄突围的国民党第十八军暨第十一师是一支什么样的战队呢?<br><br>第十八军被称为国民党军的“种子军”,而第十一师亦可称为是十八军的“种子师”。因该军是国军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参加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军队,是蒋介石与陈诚的嫡系部队。其骨干皆为黄埔军校毕业生,作战时都能以身作则。国民党军许多师、旅尽出该军,先后产生五个一级上将(黄维、胡琏、方天、罗卓英、陈诚)、四个参谋总长、两任海军总司令、一个空军总司令、一个勤联总司令、二十多个军长,堪称主力王牌。其装备在当时国民党军队中最先进,且训练有素,以能征善战著称。直到淮海战役之前,解放军中野、华野曾多次与其交手都未获成功。<br><br>约在12月3日后,马小庄阵地转交华野防御。实质上既是中野给华野让出了一道攻防口子,也为攻占大王庄后确保总攻出发阵地,争取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部署。<br><br>针对28日的阻击战,中野司令部在战后上报给中央军委的双堆集战役总结报告指出:敌第十八军以三个团的兵力,配以十二辆坦克,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我马小庄阵地强攻,发射炮弹数千发,摧毁了地堡和前沿工事,把村内房屋几乎打平。邓小平政委总结这几天的战况时曾说:对付敌人每一次的出击,我们都要付相当的代价,(前沿部队)对付敌步、炮、空、坦克的联合进攻实属艰苦。<br></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电影《大决战》中邓小平接到28日阻击战报。</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锤击双堆集》图书李达回忆。</font></h5><div><br></div><div><b>六、血肉攻防大王庄</b><br><br>1948年12月初,华野七纵正式接替中野六纵攻歼大王庄、尖古堆、小王庄、小周庄之敌的任务。<br><br>张镰斧回忆:“马小庄防御交给华野后,张镰斧受副旅长宗凤洲直接交待,遂带二营营长胡光明,教导员郭绍唐带着部队连夜向双堆集方向挖战壕,挖交通壕,近迫作业,直抵敌人50米左右”。<br><br>13日,“上级已决定华野三纵二十三团‘洛阳营’和我团并肩攻击双堆集东侧敌人核心阵地,并配属华野榴弹炮团。张遂按上级要求部署完大王庄前沿防御和并肩攻击任务,并与华野榴弹炮团团长商量好火力准备事宜。次日清晨,张镰斧带着参谋和通讯班几个人到最前沿的宁保喜九连查看工事,准备我们的冲锋出发地,查清敌人的火力点,分配火力准备任务。”<br><br>马小庄“堵口”反突围胜利,敌人很快陷入冰天雪地、粮食断绝的受冻挨饿境地,只盼着空投食物和水、援兵的到来。<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成 钧</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怀忠</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直到12月5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发起对黄维兵团的总攻,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各级指战员同心协力,不分你我,上上下下团结一致,共同挥军操戈上演了两大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战役的第二阶段,在仅四十户人家的大王庄,再次打响了举世闻名、勇猛顽强的攻坚防守战。<br><br>与华野、中野两部多团血战大王庄的十八军一一八师三十三团,也是出自于第十一师,也号称“老虎团”。<br><br>12月9日,围歼黄维兵团战役第二阶段开始后,南集团华野第七纵队第五十八、六十两个主力团经过殊死争夺,突破敌人交叉炮火,猛虎重锤地一举攻占了紧邻马小庄北面的敌人核心阵地南大门,距黄维兵团司令部只有一千米的大王庄。<br><br>“打下大王庄后,五十八团去打尖谷堆,六十团防守大王庄。”<br><br>是夜,第七纵第二十师第五十九团一营营长巴华,到达双堆集前沿指定位置接手第六十团阵地。部队立即近迫作业,抢挖战壕,准备堵住敌人南逃之路。他带着通信班几个人上了尖谷堆前沿,布置第二天战斗,正遇到敌人一个加强连,忍饥挨饿地乘着天降大雪,反穿露白的棉衣,顺着战壕,偷偷摸到营部前面。<br><br>紧急情况下,沉着冷静、身材高大的巴华站在阵地高处,大喝一声:“放下武器!到后面有饭吃!”又怕又累又饿的敌人以为我军早有准备,这些饿得要死全无斗志的士兵,放下武器缴械投降了。<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巴华。</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这下子把黄维和他的王牌十八军逼疯了,敌军纠集兵力,凶狠突入重占了大王庄。<br><br>华野第七纵第二十师第六十团政委谢雪畴在《血战“大王庄”》回忆:“10日10时天刚大亮,双堆集的敌人一下放出两个团进攻。双堆集的大炮又开火了……,前沿阵地被迅速撕开了几个大口子。大王庄已成了一片废墟,五十九团还来不及在庄里修起核心阵地,敌人便已经杀进了大王庄的中心。……敌人拼杀的非常凶,……两个主力团……天明时刚撤下,饭还没有吃呢。”<br><br>仍坚持在大王庄村西南角战斗的只剩下五十九团巴华率领的一营三连。<br><br>此时,南集团指挥员、中野第六纵王近山司令员、第十六旅尤太忠旅长和华野第七纵成均司令员、第二十师张怀忠师长急令南集团预备队中野第四十六团增援,命令中野四十六团团长唐明春统一指挥四十六团、华野五十九团必须再夺回大王庄阵地。其他已撤出的部队又重新回来助战。<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尤太忠</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唐明春</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谢雪畴回忆:“四十六团沿着战壕,赶到大王庄南面,从六十团突破前的阵地翻出战壕,向大王庄里冲去。正在这时,双堆集敌人的几辆坦克赶过来了,坦克对准四十六团的部队疯压过去。四十六团部队被切成了两段,前面一个营翻进了大王庄,杀进了敌人堆里。村庄外面的部队被坦克压在壕沟里,纵横交错的壕沟上下到处都是战士的尸体,到处都是流淌着的鲜血,到处都是喊杀声,炮弹、子弹、手榴弹掀起的尘土,弥漫在大王庄外面,像狂风卷起的沙尘暴,眼睛什么也看不清。五十九团的部队得到中原野战军四十六团的增援,战士们便欢呼大叫,向敌人发起了反冲锋,增援上来的四十六团部队一见这形势,便拉成了一张大网,从战壕断壁中猛冲过去。<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谢雪畴</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锤击双堆集》图书四十六团激战内容。</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两个野战军在大王庄上汇成了一个狂涛,一下把敌人压退到半个村庄以外。敌人的一队队新增部队又拼杀过来,同五十九团和四十六团的部队搅在一起,到处是刺刀碰撞的响声,到处翻滚着战士的身体,到处是撕肝裂胆的凄惨声,好一场恶战,战壕里战士的尸体一层叠一层,炸塌的地堡,倒塌的残壁下,到处都是鲜红的血液。<br>  <br>“两支军队在大王庄里拼杀,血战到下午三四点钟……,我把六十团一营派了上去。 <br>  <br>“天黑后,黄维发现自己的部队伤亡惨重,便命令部队从大王庄上撤回来……,大王庄打得天翻地覆,成了一片淌满鲜血的土地,留下的是华野和中野两个野战军部队在这里用鲜血写就的英雄诗篇。”<br><br>在大王庄,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四十六团喊出“发扬红军团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攻如锥,守如钉,誓与大王庄共存亡!”的口号。在这场关乎全歼黄维兵团的战役第二阶段决胜战斗中,中野和华野的所有参战部队都遭受了严重损失,先后撤出了大王庄阵地。<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双堆集烈士纪念馆展出的五十九团一营孔金胜烈士油画。</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2019年8月5日,“中国军网”刊载采访过300余位开国将军和英模人物的原解放军报高级编辑卜金宝的报道《老英雄巴华生前遗嘱令人泪奔:百年后“归营”》,2015年6月17日卜金宝曾录像采访巴华将军:“我在医院见到这位传奇老人。他声若铜钟,气贯长虹,俨然当年战场的勇士……。此战,华野七纵五十九团一营营长巴华率部像钉子一样钉在大王庄,他头部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巴华率部血战双堆集大王庄,为保证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重要贡献。但一个营几乎拼光,牺牲那么多战友,巴华痛不欲生。当时,六纵司令员王近山等亲眼见到大哭不止的巴华营长。这一幕也成为巴华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常在梦中惊醒,大汗淋漓。说又看到了那场血战中的战士们。他多次嘱咐……百年后送他回到并肩血战的战士中间去,他要“归营”。”<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2015年6月17日,巴华在武汉总医院向卜金宝(左一)</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讲述大王庄之战。</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巴华大王庄受伤简历。</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就在这一天反复争夺“老虎团”阵地的危机关头,10日深夜又一波紧急赶过来增援巴华营并承担助攻任务的是中野第六纵第十七旅第五十团第三营宁保喜营长率领的部队。<br><br>宁保喜回忆过自己率营增援巴华营,再次打出“死守大王庄阵地”的最后血战:<br><br>“为使两营(在大战总攻前的中野四十九团“襄阳营”和华野“洛阳营”)得到休整,上级命令我营(宁保喜营)和华野一个营(巴华营)协同坚守这块阵地。张镰斧团长向我交代任务时特别指示,这个阵地非常重要,是赢得整个战役的关键环节,不惜代价,一定要坚决守住!<br><br>“敌人的进攻就开始了。首先是火力准备,敌人将空中的飞机轰炸和地面的炮火急袭同时进行,炸弹和炮弹雨点一样铺天盖地泼撒到我们的阵地上,刚刚修起的工事顿时被炸得七零八落,部队被压制得根本抬不起头来。炮火还没停,敌人的坦克和步兵就出现在阵地前方,密密麻麻,气势汹汹,像疯了一样发起轮番冲击。我来不及多想,立即指挥各连迅速占领阵地,向敌实施反击,机枪、步枪、卡宾枪、迫击炮等所有火器一齐开火,上级的炮火也同时支援过来,打得阵前敌人像被飓风刮倒的庄稼,一大片一大片的倒下去。战斗中,双方争夺异常激烈,伤亡异常惨重,在我当营长以后的经历中,还没有遇到过这样残酷的战斗,想来敌人是要破釜沉舟,从我们这里杀条血路冲出去啊!为此,我已做好最坏打算,准备全营与此阵地共存亡!……<br><br>“然而,死神又一次与我和我的部队当面错过。正当敌我双方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敌人却在重炮火力掩护下,快速向后退去,然后就悄无声息了。直到次日我才得知,原来黄维兵团已从西南方向打破一个小口,部分兵力从那里突围逃窜了。”<br><br>11日,经过再次喋血大战,国民党军被两个野战军的部队全部赶出了大王庄。之后,华野巴华的一营向中野宁保喜的三营移交了完整的阵地。<br><br>第五十团宁保喜三营再次打扫战场,清点人数,并报巴营长,巴华的一营在阵地上仅剩下八个重伤员还活着。<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锤击双堆集》图书前后两阶段包围圈示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七、团结互助的必要准备过程</b><br><br>淮海战役三阶段,在双堆集地区歼灭黄维兵团是整个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br><br>有学者把从11月23日起至12月15日,历时23昼夜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1月23日至24日为第一阶段——阻击合围阶段;11月25日至12月2日为围歼黄维兵团作战的第二阶段——准备攻击阶段;从12月3日至15日,为围歼黄维兵团作战的第三阶段,即阵地歼灭阶段。这种算法是根据围歼黄维兵团全过程作战态势计算的。<br><br>而如果仅针对双堆集南部第一阶段包围圈马小庄和第二阶段包围圈大王庄战场两阶段攻防第一线,仔细计算1948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日历时间表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两次重要战斗时间的跨度总共计有约21天。其中,国共两军在两阶段前后3次确凿的攻防作战时间约有七天,分别是马小庄11月25日与11月28日两天,大王庄12月9日至12月11日三天,双堆集野堡阵地和黄维司令部最多两天。而自11月29日开始至12月8日,自12月11日至12月14日,各有约10天和3天的战斗空白期。这13天恰恰是一直被忽视的基层作战部队的必要细节。说明白细节才能弄清楚真实战斗的全过程和意义。<br><br>在这前后两个战斗空白期中,两大野战军的部队都在做什么呢?<br><br>11月29日前后,中野第四十九团和五十团宁保喜营指战员一面固守马小庄,一面完成与华野部队的换防,一面在大王庄猛烈激战前后,用了数天时间,一锹一锹地掘开冻土,抓紧挖掘通往敌前沿的交通壕,为自己团的“襄阳营”和华野“洛阳营”等兄弟部队修建好上宽下窄的攻击性阵地,并在两侧修出大小不等的防守地堡、防空洞,壕内有小水井、弹药箱做成的路标牌、掩蔽部和指挥所,部署好前沿进攻阵地,调配好主攻部队部署。<br><br>华野第七纵在成钧司令员的率领下,紧张地接防各个阵地,熟悉战场和壕沟环境。成钧司令员还亲自与部队指战员们积极周密地进行战前侦查、进入阵地等多种战斗准备……<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宁保喜。</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宁保喜回忆:“挖交通壕是很有讲究的。挖到离敌人比较近的时候,要用门板把壕沟盖起来,挖出的土用箱子装好,沿着壕沟运出去,不让敌人发现。交通壕一步步向敌人逼近,有的地方甚至已经能看清敌人面孔了。我们看见敌人把伤兵放在一个方土坑里,身边放着干马肉,说明敌人已经没有粮食了,靠杀马坚持了。我们用喇叭向敌人喊话宣传,有的敌人就挥着白旗向我阵地跑来。我曾亲眼看到跑过来的敌兵,他们说那边没有粮食了,在杀马吃。我说,南京不是给你们空投吃的么?他们说,扔下来的食品,各部队去抢,有时还打起来,谁硬谁就有吃的,软的就抢不到,就得挨饿。再说,到了后来,你们的包围圈越缩越小,有些空投食品都投到你们阵地上了。的确如此,一个跟着我的通信员叫张鸿运,他就拣到过敌人空投下来的大饼……<br><br>“在战场上经常有跑到我方的敌兵,由于是在特殊的环境中,我们对他们很信任,很欢迎。来了以后,把他们头上戴的帽子扔掉,换上我军的帽子,掉转枪口就向敌人射击。他们说:在那边(敌方)吃不饱,到这边,吃肉包;在那边,我给班长洗脚,在这边班长给我洗脚。记得有一个兵对我说:他家穷,妈妈被租给地主家生儿子。他是被中央军抓的壮丁。爸爸在家还不知怎么样了。他恨死中央军了,听了我们的广播就过来了。这个兵后来在淮海战役中牺牲了。<br><br>“我们的交通壕越挖越多,为了不走错路,我们还给壕沟起了名,挂上牌子。我们把通往各连的壕沟叫北京路、上海路、南京路。有一次李德生旅长来察看,看到这些路牌后对我说:‘这个宁保喜,还真能想点子啊,这对识别战壕方便多了。’”<br><br>两大野战军许多同志的回忆,都在准确时间和地点,弥补了从马小庄到大王庄战场两阶段攻防一线前10天战斗空隙的空白。<br><br>巴华与宁保喜两位老英雄共同发力血战大王庄的英雄事迹,弥补了12月11日到14日后三天的大王庄战场空白。<br><br>三天的激烈战斗中,国共两军先后约有不少于七个团的战力参加了大王庄争夺战。宁保喜营助攻黄维司令部,俘虏了黄维亲养的一条一叫“黄维”就跟着走的狼犬,一直跟着过了长江。<br><br>值得说一笔的是,打完大王庄一战后,宁保喜营还参加了1949年4月8日,整编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第一0四团打的渡江战役第一仗,突击抢占安徽枞阳长江铁板洲的战斗。这一仗有东北电影队的拍摄记录,也有各级首长的回忆,还有渡江战役总前委呈送中央军委的渡江战役总结报告。<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宁保喜。</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巴华和宁保喜等部分阵前战将,都在大王庄一线血战中幸存活了下来!<br><br>而且都在和平年代一起进入我军的战略炮兵部队做保卫和平的带兵人!<br><br>他们是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团结战斗、死打硬拼、能打胜仗的战斗英雄和模范!<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起:南集团指挥员陈士渠、王近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锤击双堆集》图书内容。</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八、主攻黄维野堡阵地</b><br><br>21天,马小庄和大王庄阵地的坚实巩固,为全歼黄维兵团提供了绝佳总攻出发阵地。<br><br>为了最后解决黄维兵团,淮海战役总前委于12月13日再次调整了攻击部署:以南集团为主,东西集团配合,并从华东野战军围困杜聿明集团的部队中抽调第三、第十三纵队加入南集团作战,鲁中南纵队为预备队,南集团改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渠指挥。对拒绝投降的黄维兵团发起最后攻击。<br><br>南集团总指挥陈士渠、王近山同心同德,发扬我军团结战斗的优良作风。<br><br>中野和华野这两支兄弟部队,从上至下都建立了前线联合指挥系统,并在阵前战斗一线也执行这一系统指挥作战。中野第四十六团团长唐明春统一指挥四十六团、华野五十九团;宁保喜的第五十团三营也暂归张镰斧指挥并增援了大王庄血战的巴华营。<br><br>华野第三纵第二十三团暂归中野第六纵第十七旅指挥,南集团首长和第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决定用第四十九团“襄阳营”和第二十三团“洛阳营”,总攻突击黄维“威武团”的核心野堡阵地。<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锤击双堆集》图书内容。</font></h5><div><br></div><div>总前委将全歼黄维兵团的最后主攻任务下达给南集团。<br><br>在此前后,第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多次勘察敌情、地形,制定严密的作战方案和步炮协同计划。战斗打响后还亲自到第四十九团指挥所进行指挥。第四十九团提出“向华野部队学习”的口号,决心团结打好总攻这一仗。<br><br>中野第十七旅第四十九团“襄阳营”营长谭晓林回忆,张镰斧对营长、教导员等布置任务时说:“敌三十三团被我消灭后,五十四团(威武团)就是黄维最后的一张‘王牌’了,所以你们这次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恶仗,一定要准备好,坚决完成任务!”<br><br>12月14日清晨,在大王庄距敌只有50米的前沿阵地上,第四十九团通讯班长陈天成突然大喊一声“敌人打过来了”,就猛地扑在张镰斧身上。因突遭敌冷枪,枪弹击中张镰斧右肺,子弹穿胸而过打成贯通伤,血流不止,陈天成壮烈牺牲。止血包扎后,张镰斧留在前线急救站继续指挥。<br><br>14日下午,中野、华野的两个著名英雄营全部进入总攻击主攻出发阵地——由中野第四十九团统一指挥战斗。<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起:尤太忠、杜义德、李德生。</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历史就是有那么多的必然,与张镰斧的“襄阳营”共同攻打敌核心野堡阵地的“洛阳营”,是华野孙继先第三纵的部队,而孙继先中将从抗美援朝战场奉调回来后即担任了航天科学事业东风发射基地的首任司令,还曾一度担任过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副院长。<br><br>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全歼黄维兵团阵前战场,成了中国“两弹一星”航天事业领军人物的杀场点兵大检阅,我军众多将帅士兵都在此列。<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孙继先</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4日16时45分,南集团调集上百门火炮、“没良心炮”,对敌“威武团”以矮墙、地堡和军车等组成的野堡阵地,实施了整整一小时的猛烈轰击。17时45分,两红一绿的三发攻击信号弹跃上夕照晴空。“洛阳营”和“襄阳营”同时发起攻击。<br><br>月光下,战士们左臂上扎着自己人标志的白毛巾,沿着残断的交通壕,一个爆破组上去,倒下了,另一个组又冲了上去,一波一波地与隐藏在暗堡里军车后的敌人厮杀,并迅速向敌纵深阵地穿插。<br><br>两支兄弟部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勇猛顽强。<br><br>在战斗中,“襄阳营”一连三排打得只剩下了3个人,“洛阳营”二连指导员壮烈牺牲。“洛阳营”教导员孙即明和“襄阳营”教导员李松珍几乎同时中弹牺牲。<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李德生</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中野第六纵第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回忆:“此时,清醒过来的敌人,从残破的工事里蜂拥出来,一浪接一浪地疯狂反扑。我‘襄阳营’干部战士高喊杀声,英勇抗击,与敌反复冲杀。战士们带的一篮篮手榴弹很快就打光了,立即扑上去和敌人展开肉搏。连排干部全部投入拼杀,司号员也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第二十三团‘洛阳营’名不虚传,战斗力极强,迅速突破敌人一道又一道战壕,向核心阵地推进。”<br><br>“洛阳营”和“襄阳营”,经过二个小时的激战,干净利落地干掉了“威武团”。<br><br>1948年12月15日午夜,黄维兵团被全歼,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等。<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div>淮海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1月21日,春节前九天,蒋介石宣告“引退”,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br></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电影《大决战》双堆集截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九、听党指挥,团结战斗大团圆</b><br><br>显然,中野战友们肩并肩与华野战友们紧密配合,共同打掉了蒋军的多个王牌师团,何止“老虎团”“威武团”!这是两大野战军部队团结战斗大协同的系统性大胜利!<br><br>服从命令听党指挥,团结战斗,从来就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只有系统的研究好,完整的吃透两大野战军团结战斗的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活化历史原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传承赓续红色基因。<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敌双堆集野堡阵地老照片。</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歼灭黄维兵团老照片。</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无论是在战役南线坚守血战马小庄、攻防大王庄,还是拼杀主攻敌双堆集核心野堡阵地,都是两大野战军团结战斗的典型的具体模范战例。<br><br>这些战斗从头至尾连接着上上下下一系列两大野战军互不相识的战友们,敢于牺牲、团结协同的殊死战斗场面。这场阵前战斗动作所表现的有益的军队系统化规模性指挥作战的经验,都指导了他们以后在航天科学事业的大系统全方位的大协作,为航天科学事业带来了“两弹一星”精神文化的红色基因,以及系统科学的指挥保障实战基础,为培养中国的航天人才和提升中国的航天技术水平提供了优先条件。<br><br>身为两弹一星事业指挥员的他们,在坚持为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服务的思想引领下,以身作则,甘当“勤杂工”,隐姓埋名,团结所有人铸就了航天三军,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立了大功。<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陈 赓</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打响大淮海战役第一枪的陈赓大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时间,就站立在中国航天事业指挥员前列,亲自指挥、派遣、调动和督促众多解放军指战员、两弹一星元勋等人才,加入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第一线的行政指挥和研制生产任务。并于1960年10月17日,在他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的状况下,还亲莅中国航天事业发源发祥地南苑211厂地面试车现场,检查巡视了中国第一颗1059导弹的生产制造情况。他创建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暨第一个导弹专业(专科)、导弹工程系为“两弹一星”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六千多名高精尖国防技术专业的工程师、设计师,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人才库。<br><br>东风1号(1059)导弹于1960年11月5日首次试验成功,同年12月进行了两次发射试验,均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导弹达到了设计规定的战术技术指标。<br><br>后来,参加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主攻黄维团结战斗大战的张怀忠、巴华、宁保喜和张镰斧、谭笑林等一大批阵前指挥员,都先后走上了保卫祖国的高科技航天研制、发射和使用的战队!继续在同一条战壕里战斗。<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东风二号“两弹结合”试验成功。</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参加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一线指挥员,后又加入中国航天事业,</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起:刘瑄、王秉璋、张镰斧……</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肝胆人长久,千里共袍泽!</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font color="#ed2308"><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向死而生,德全不危,满血复活。</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义的战争是为了大家的大团圆!</b></div></b></fon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伟大战争是为了伟大的民族复兴!</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font color="#ed2308"><b style=""><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b></div></b><b style=""><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团结战斗的人呀,至死都不分离!</b></div></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王新华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font color="#b06fbb">正文结束,谢谢观看!</font></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双堆集歼灭战围歼黄维兵团作战经过要图。</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1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color="#167efb">附注:围歼黄维兵团部分权威战史、战例和老前辈回忆内容意义的思考</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附加本段大体规范化的客观文字说明,让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七十多年前在双堆集(马小庄、大王庄等)发生的那场前后呼应、惨烈卓绝,而又令人荡气回肠的经典战役,围绕两大野战军团结战斗要义,以达到感染、理解和学习老前辈们精神文化的目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解放战争时期》一书。</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57年至1961年,</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88年至1990年,<br></font><font color="#ff8a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修订人员。</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是一部1957年至1961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和1988年至1990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修订人员集体编撰,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解放战争时期》权威书籍(以下简称“二野战史”)。</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刘伯承、邓小平为首,陈赓、张际春、薄一波、李达、李雪峰、杨秀峰、杨勇、宋任穷、陈再道、刘志坚、陈锡连、苏振华、聂真、谢富治等老前辈们最早期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和修订人员的庞大阵容来看,这部历史文献书籍,应该占有相当权威的战斗史实位置。而且,本人作为一名有着许多年军史研究的爱好者认为:越早的文献自然会越权威。</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部权威战史书籍将双堆集歼灭战分为三个阶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第一阶段为双堆集歼灭战合围作战。(本作战经过略)</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双堆集歼灭战第一阶段</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合围作战经过示意图。</font></h5><div><br></div><div>第一阶段,有一个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后,11月23日陈赓率军将黄维吸引过浍河北岸原预设包围圈的过程。但黄维也不傻,又快速缩回浍河南岸,两天内就被围困于双堆集战场。(“二野战史”第248页)<br><br>所以,如正文所述,与黄维的决战是在浍河以南的双堆集等大片地域进行的,后经不断压缩成“东西不过1.5公里的狭长地域”。(“二野战史”第253页)<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双堆集歼灭战第二阶段包围、</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准备攻击战斗经过示意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二野战史”第二阶段双堆集歼灭战<br></font><font color="#ff8a00">包围、准备攻击战斗过程文字叙述。</font></h5><div><div><br></div></div><h3>“二野战史”指出围歼黄维兵团的包围、准备攻击战斗第二阶段时间段为1948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h3><h3><br>指出:黄维兵团各军各部的兵力部署具体位置,以及我军各部进攻方向和位置。</h3><h3><br>指出:黄维第十二兵团司令部设于小马庄。(“二野战史”第249页)</h3><h3><br>“二野战史”对本阶段简述:“11月25日至12月2日为完成包围、准备攻击阶段。……黄依令于27日,集中第十八军的第十一、第一一八师,第十军的第十八师,第八十五军的第一一0师等4个主力师,在坦克、炮火和空军的支援下,向双堆集东南,我第六纵队、陕南军区第十二旅阵地进行了轮番的持续攻击,企图突围,但均被击退。第一一0师师长廖运周在此次突围中率部起义。”(注:“第二阶段战斗经过示意图”中将马小庄标注为小马庄是不准确的,实为马小庄。图中小马庄位置为中野十七旅红色箭头进兵指向。)</h3><h3><br>11月28日当日及12月9日后,先后发生了与本文相关的两场激烈的马小庄战斗和大王庄战斗,但“二野战史”第二阶段对这两场战斗未有明显文字描述。</h3><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65年5月第十二军《战史》。</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h3>196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编撰的《战史》(以下简称“军战史”),第十二军前身即为中野六纵。<br><br>请注意:《军战史》“要图”中标注出了中野六纵、四十九团、五十团、四十六团和华野七纵、三纵二十三团在马小庄、大王庄、小王庄、小马庄等攻守阵地位置。以及最早包围圈中四十九团、五十团针对马小庄、大王庄、小王庄的南线包围圈黄线。(较“二野战史”稍晚期的《军战史》示意图中标明的是马小庄,而不是小马庄或马庄。而且这是一张围歼黄维兵团作战全过程的“要图”。)<br><br>《军战史》第97页还特别指出中野第十二旅、十七旅的具体实用战法:“重点配置兵力,<b>控制较多预备队及时实施增援和反击的原则,采取了正面阻击与适时向敌侧翼出击相结合的战法</b>,连续挫败了优势敌人的猖狂进击……”。<br><br>上述两点,都为宁保喜营10日夜适时出击增援大王庄战斗的一线位置,留下了可信的依据。<font color="#ff8a00"><br></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战史》<br></font><font color="#ff8a00">马小庄、大王庄战斗文字。</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br></div><h3>《军战史》清晰的介绍了中野与华野两步走打法,马小庄和大王庄两场战斗,以及9日、10日激烈攻守大王庄的时间和场景。</h3><h3><br>指出:11月28日,敌十一师对坚守马小庄的四十九团三营“以九倍于我的兵力进行连续攻击”;</h3><h3><br>指出:华野七纵攻打大王庄、小王庄,代表南线我军接收敌二十三师投降。</h3><h3><br>指出:华野“洛阳营”与“襄阳营”共同攻打敌野战集团工事(也称“核心阵地”,50年前部队老首长俗称其为“野堡阵地”)。</h3><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br></font><font color="#ff8a00">编撰的《战例选编》</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197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编撰的《战例选编》中,有第四十九团三营九连马庄(马小庄)阻击战斗战例。</h3><h3><br>马小庄堵口战胜利完成后,“二野战史”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于28日改令黄维兵团站稳脚跟,就地固防。从29日起,敌调整部署,迅速收缩集结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若干个村落内,修筑大量地堡群,构成环形阵地,依仗炮火、坦克转入阵地防御,等待南北增援。其部署是:第十八军守平谷堆、尖谷堆作众生防御;第八十五军守腰周围、李庄地区,向西防御;第十四军守张围子、杨四麻子地区,向东防御;第十军守马围子至杨庄、李庄间向北向南防御,其兵团部为小马庄;并在双堆集与金庄间构筑临时机场。……</h3><h3><br>“敌人在这几天内虽已构筑了坚固防御阵地,但在多次突击中,消耗极大,能做机动和突击力量的只有7、8个团了,这就为我转入总攻全歼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h3><h3><br>“在继续围困、削弱敌人的同时,部队积极进行总攻准备。我军为减少在敌火力下运动时的伤亡,充分发挥炸药抛掷桶的威力,以弥补我炮火不足,采取‘以地堡对地堡’、‘以战壕对战壕’的战法,进行工程浩大的近迫作业,逐步延伸工事,将战壕挖到距敌50至60米,甚至敌鹿砦之内,构成完整的进攻阵地,把部队隐蔽于地下。在敌空、炮轰击和地面部队破坏、反击下,我部队日以继夜地进行及艰苦的作业,每人以数步的距离,一面向前爬行,一面挖掩体,并逐渐挖深,最后挖成可供卧姿、跪姿、立姿作战使用的交通壕。”</h3><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二野战史”双堆集歼灭战第三阶段总攻、<br></font><font color="#ff8a00">全歼敌12兵团过程文字叙述。</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双堆集歼灭战第三阶段为总攻、全歼黄维12兵团全过程。</h3><h3><br>指出:6日晚华野七纵攻占小周庄,9日晚攻占大王庄。10日10时,中野四十六团增援大王庄。</h3><h3><br>“二野战史”:“从12月3日夜至15日夜为对敌总攻并全歼阶段。……以第六纵队、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陕南军区第十二旅为南集团,由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治委员杜义德统一指挥,歼灭双堆集以南之敌。攻击重点先置于东集团,求得先攻占沈庄、杨围子、杨庄等地,使敌防御体系瓦解,其兵团部所在地之核心阵地完全暴露。待东集团得手后,置重点于南面,由南向北实施主要突击,最后歼灭敌人。……6日16时30分,我军发起全线总攻。……至13日,……南集团攻克李士楼、小周庄、大小王庄等地,歼敌第十四军全部,第八十五、第十军大部,第十八军一部,把敌压缩在东西不过1.5公里的狭长地域,其兵团部核心阵地及临时飞机场完全暴露。”</h3><h3><br>“至12月4日,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合围于永城东北之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狭小地区内,并于6日歼灭了孙元良兵团,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化妆乘隙逃脱。敌人两大集团虽然同时被围,但拼死顽抗,仍图向南突围。我军全歼该敌尚需一定时日。而此时由蚌埠北犯的李延年兵团在刘汝明兵团的策应下,已推进到余家集、包家集以南地区,距离双堆集仅35公里,从华中白崇禧集团中抽调的第二十、第二十八两军已陆续到达浦口,估计12月15日前后可以到达蚌埠地区。另外,正在上海集中待命的数十艘船只,有可能突然北上接走北平、天津、塘沽、唐山地区的国民党各军,转用于徐蚌战场。针对这些情况,总前委认为必须迅速歼灭两股被围之敌中的一股,才能保持主动。为此,经中央军委同意,决心采取集中足够兵力,首先歼灭黄维兵团,而后再集中全力歼灭杜聿明集团的方针,并决定抽调战役预备队华东野战军第七、第十三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以增强总攻力量。”(“二野战史”第251---252页)</h3><div><br></div> <h5><p></p></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双堆集歼灭战第三阶段总攻、<br></font><font color="#ff8a00">全歼敌十二兵团经过示意图。</font></h5><div><br></div><h3>“二野战史”所指双堆集歼灭战第三阶段总攻是从12月3日夜开始的,至15日夜为全歼阶段。(注:“二野战史”双堆集歼灭战第三阶段经过示意图中将马小庄标注为小马庄。此时小马庄位置已由中野十七旅改为华七纵。)</h3><h3><br>淮海战役总前委和中原野战军,根据黄维兵团的防御态势,于第二阶段及时调整作战部署,将我围歼部队组成东、西、南三个野战进攻集团。其中,于第三阶段重组为以中野第六纵队,华野第七纵队、陕南军区第十二旅为南集团,由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治委员杜义德统一指挥。之后,临近最后决战时(13日前后),改为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总指挥。</h3><h3><br>于是,双堆集歼灭战南集团由第二阶段示意图的部署,不停顿地转换成第三阶段总攻、全歼敌十二兵团示意图新部署,并一波又一波的不断梯次发起进攻。</h3><h3><br>但是,仅靠正式的军史、战史、战例、示意图等规范材料,是完全无法弄清楚战役战斗的实质过程的。还必须依靠参战老前辈们的真实回忆记录才能完全搞清楚作战的全过程及其有限细节。老前辈们的回忆为我们展开了双堆集歼灭战波澜壮阔,丝丝入扣的两大野战军团结战斗、情深意切的战场画面。</h3><h3><br>老前辈们的回忆是不可缺少的宝。</h3><h3><br>将老前辈们的回忆多方研究对应、反复比对比较,使用严谨推理方法,采取排除法,结合符合正式军史、战史、战例的规范材料,只要是事实就应该得到承认,是可以得出一些符合事实的阶段性结论的。实际上许多有血有肉肉的战斗事实,都是从老前辈们的回忆中得到的。因为,有关正式军史、战史、战例的规范材料等并不详细记载这些细节。不记载不等于不存在。<br>只有讲出有血有肉的红色经典故事,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红色基因。</h3><h3><br>双堆集歼灭战南集团由第二阶段示意图到第三阶段总攻、全歼敌十二兵团当中的许多变化都是靠老前辈们的回忆,反复对应比对比较有关正式军史、战史、战例、示意图等规范材料才衔接起来的。可以说,没有老前辈们的回忆,就没有正式军史、战史、战例、示意图等规范历史文献的完整建立。</h3><div><br></div> <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军战史”“要图”</font></h5><div><br></div><h3>用历史的视角回望,围绕着大王庄这场激烈战斗的导火索,首先就是由中野五十团在马小庄点燃的。因为马小庄、大王庄、小王庄这一南线阵地,从包围黄维兵团开始,就是中野五十团的包围圈防区。这从1965年5月编撰的“军战史”“要图”中,所标出的针对马小庄、大王庄、小王庄的南线五十团包围黄色线条可以得到确认。这一防线的部队部署,应在华野部队完全进入,并且交接后,才会得以改变。<br><br>以下为中野和华野参战老前辈们的部分针对性回忆。<br><br>中野六纵杜义德政委等老前辈们都曾经回忆11月25日到28日,发生在马小庄这场战斗的前后经过,正文及正式军史、战史、战例、示意图等规范历史文献也都有叙述,在此不再赘述。<br><br>马小庄(也有称小马庄、马庄)阻击战,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为保证全歼黄维兵团,在战役之初的第一阶段,能够完成野司全面包围黄维兵团意图,十七旅作为第一梯队扎紧口袋阵的最后一次反突围的“堵口”阻击战。因而具有重大战役的全局意义。如果打输了,敌人就跑了。<br><br><b>张镰斧回忆:“马小庄防御交给华野后”</b>,张镰斧遂带着部队连夜向双堆集方向挖战壕,挖交通壕,近迫作业,直抵敌人50米左右。<br><br>这就涉及到最先期与中野四十九团交接换防的华野部队的时间表。<br><br>这支部队就是成钧司令员率领的华野第七纵队。<br><br>华野第七纵队成钧司令员在《从突破运河到攻占大王庄、尖谷堆——记华野七纵在淮海战役中的战斗经历》(经过查对的网络版)回忆中,给出了比较明确的攻歼防备阵地交接时间表。<br><br>成钧司令员回忆:攻占大王庄、尖谷堆,协同友邻歼黄维兵团。<br><br>“<b>十二月三日晚奉中野首长令,移至双堆集以南地区,接替中野二、六两纵各一部分攻击阵地,并受中野六纵首长指挥</b>。同日,华野十三纵接替中野一、二两纵各一部分攻击阵地,为我纵左邻(西);右邻为中野六纵(东)。<br><br>“这时,<b>敌黄维兵团已被我中野围攻九昼夜</b>,损失兵力已达三万人左右,尚有相当顽强的战斗力,尤其是十八军,以善于防守著称。<b>敌人在纵横约五公里的地区内</b>,以几十个据点为骨干,由密如蛛网的交通壕相互贯通,形成多层次的、完整而不易割裂的环形防御。每个据点,都由多层地堡群、掩蔽部、鹿砦和纵横交通壕构成环形防御。在战术上,除固守各据点、各堡群外,还注重在我军对其发起攻击前后,对我实施连续反击。<br><br>“<b>十二月五日,中野首长下达总攻击令,决定于六日十六时三十分发起对敌总攻</b>,并针对敌之防御部署,将参加攻击的八个纵队组成东、西、南三个集团,分别以连续攻击,逐次歼灭当面各据点守敌,尔后会攻双堆集,全歼敌人”。<br><br>“遵照中野首长命令,结合当面情况,……在执行第一步任务中,十九师由王园、孟庄逐次攻击小周庄、小王庄,<b>二十师由马小庄、周尹庄逐次攻击大王庄、尖谷堆,二十一师位于四门陆及其东西地区为第二梯队</b>。第一梯队从三日至五日晚进入攻击出发地,分途向各自攻击点进行近迫作业”。<br><br>“六日清晨至上午十时,小周庄之敌先后以一个连至一个营兵力,向我十九师反击,被击溃。同日清晨至九时,<b>敌以两个营和六辆坦克两次经大王庄向我二十师五十八团作业区反击</b>,一度占领周尹庄东侧小高地,破坏我已构成的攻击阵地。我五十八团主力和五十九团一部经一个多小时战斗,将敌击退,歼敌一个连,俘连长以下八十余人。<br><br>“六日十七时,十九师的师、团炮兵对小周庄之敌实施集中射击,直射火炮和炸药包发射筒则进到距敌前沿六十米实施抵近射击和爆破,将敌工事大部摧毁。十七时二十分,五十五团一、二两营和五十六团二营,分由小周庄南面、西南和西面距敌前沿六十至七十米处发起冲击,迅速突入庄南的土围子和庄内,经一个多小时战斗,全歼守敌六十九团团部和五个连,继在五十六团一营配合下,全歼小王庄出援之敌一个营,共俘敌副团长以下六百余人,取得了我纵参加攻歼黄维兵团的首战胜利。五十六团追击炮连由连长带头,用手抱炮管进行简便射击,摧毁了敌前沿大量地堡,战后被师授予“威震敌胆”奖旗一面。该团六连三排在战斗中积极主动,动作迅速,被师授予“英勇神速”奖旗一面。<br><br>“<b>在十九师攻歼小周庄守敌同时,右邻中野六纵十八旅和陕南十二旅各一部,将李土楼守敌全部歼灭</b>。<br><br>“<b>八日下午</b>,十九师打退小王庄之敌向我攻击阵地的反击,十八时三十分发起对小王庄的攻击。在局部突破敌前沿,歼敌一个连后,继续攻击受阻。九日零时发起第二次攻击,又未奏效。拂晓前暂停攻击,部队撤回原阵地。<br><br>“<b>九日下午</b>,十九师并指挥二十一师六十一团再次攻击小王庄。十六时五十分,进行炮火准备,十七时三十分开始突击,四路突击部队相继突入第一道防线,被事先未查明的一条又宽又深的壕沟所阻,连攻三次都未得手。十日拂晓攻击,部队稍向后撤,准备新的攻击,并对守敌开展政治攻势。至十日十八时,小王庄守敌三千余人向我投诚。<br><br>“<b>二十师以五十八、六十两团向大王庄攻击。九日十七时开始炮击</b>。十七时十五分,炮火尚未向敌纵深延伸,五十八团四连即发起冲击占领大王庄西侧第一个地堡群;接着同跟进的六连一道,迅速突破敌庄沿两侧主阵地,向纵深楔入。该团三营在向左迂回的四连一个班配合下,迅速攻占大王庄西侧第二个地堡群,接着突破敌庄沿西北角主阵地,同二营并肩向敌纵深攻击前进。六十团三营九连和二营五连相继攻占大王庄西南和正南两个地堡群,七连则从这两个堡群之间直接突破敌庄沿主阵地;接着,三营向北发展,二营向东发展,打通同五十八团的联系。到十九时十分,二十师攻占大王庄,俘敌副团长以下七百余人。十九时三十分,二十师以五十九团担任大王庄守备,改造工事,五十八,六十两团集结在大王庄东北角,进行攻击尖谷堆的准备。<br><br>“攻占大王庄,给黄维兵团核心阵地造成很大威胁。十日零时三十分,敌集中炮火向大王庄实施猛烈的火力反击,在五十四分钟内落弹数千发,我二十师部队伤亡较大。接着,敌以一个营向大王庄反击,我五十九团将其击退,俘敌五十余人。二时,二十师领导经纵队同意,决定暂缓攻击尖谷堆,<b>以五十九团坚守大王庄,五十八团主力和六十团全部调至温庄、王围子进行整理,五十八团一部在周尹庄北侧占领阵地,监视赵庄之敌,并策应五十九团坚守大王庄。中野六纵首长为对付敌人的反击,将四十六团调来增强我纵,我纵将该团拨归二十师师长、政委指挥,于十日拂晓前开到周尹庄东侧交通壕内集结待机</b>。<br><br>“十日七时三十分,敌两个团,在七辆坦克和纵深炮火支援下,分三路向大王庄反击,七时四十分从东、北两面突入庄内。我五十九团同敌反复争夺,于八时二十分将敌大部逐出庄外,歼灭了留在庄内之一个连敌人。<b>在此以前,二十师师长、政委调六十团一营和四十六团主力经马小庄以北交通壕向大王庄增援,四十六团另一个营留周尹庄东侧待机由西向东参战</b>。九时四十分,敌两个团再次向大王庄猛扑。我增援部队因交通壕阻塞尚未赶到,五十九团被逐出庄外,大王庄阵地一度全失。<b>二十师随即以四十六团团长、政委统一指挥该团主力、六十团一营和五十九团全部由南向北,四十六团另一个营由西向东,对敌反击</b>。十一时前后,由南向北部队攻入大王庄内·,由西向东部队攻到庄沿,经过同敌反复拚杀,攻占了大王庄西南部,同敌对峙。十五时,敌以坦克和火焰喷射器为前导,又一次向我猛扑。<b>我各部顽强奋战,因弹药将尽,相继退至庄外沿坚守;四十六团一个连被截留在庄内,六十团一营被压缩于庄沿几个地堡群内,各自独立坚守。黄昏,二十师重新组织六十团主力反击,敌仓皇撤走,大王庄重新被我夺回</b>。<br><br>“大王庄的重新夺回和确实控制,大长了我军的士气,大挫了敌人固守的信心。<b>在反复争夺大王庄战斗中,我中野六纵四十六团打得英勇顽强,为重新夺回大王庄作出了重要贡献。二十师各部在攻占和反复争夺大王庄战斗中也涌现了许多模范单位和英雄人物</b>。五十八团四连、五十九团二连、六十团七连被纵队授予“大王庄战斗模范连”光荣称号。<b>五十九团二连二排长孔金胜顽强扼守阵地,身负重伤仍同敌人肉搏,直至壮烈牺牲,他所在的排被命名为‘孔精神排’</b>。<br><br>“<b>十日夜,纵队以二十一师进入大、小王庄阵地</b>,并向尖谷堆进行近迫作业,二十师则由周尹庄北侧和大王庄西侧向赵庄进行近迫作业。<br><br>“此后,总前委局部调整部署,以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中野六纵和华野三、七、十三纵,从南面主攻敌核心阵地。”<br><br>成钧司令员给出的比较明确的攻歼守备阵地交接时间过程,大约在12月3日至12月10日之间不同的时间段。<br><br>在此期间,成司令员明确指出“并受中野六纵首长指挥”;亦明确指出:12月10日“<b>十五时,敌以坦克和火焰喷射器为前导,又一次向我猛扑。我各部顽强奋战,因弹药将尽,相继退至庄外沿坚守;四十六团一个连被截留在庄内,六十团一营被压缩于庄沿几个地堡群内,各自独立坚守。黄昏,二十师重新组织六十团主力反击,敌仓皇撤走,大王庄重新被我夺回。”<br><br>可想而知,当时的战场状况是有其突发紧急态势的。<br></b></h3><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宁保喜文录》摘录。</font></h5><div><br></div><div>面对随时会突发的此种战场实际态势,中野六纵首长或十七旅首长急令宁保喜营紧急间隙协同加强大王庄的防守是理所当然,在情理之中的,符合前述“正面阻击与适时向敌侧翼出击相结合的战法”。<br><br>作者在研究、采访和写作时,加深了一个关于战友情谊的理解:巴华营长与宁保喜营长分属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本不相识。巴华营长在大王庄负伤下来后即住院治疗,二人当时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两位老前辈是在大王庄这场战斗中第一次协同作战,才开始建立了贯穿一生的战斗友谊。<br><br>几十年后,两位后来又共同工作在总参和二炮基地岗位上的老前辈,不约而同的都在离休后,先后多次不照面地回忆起了这场曾经发生在12月11日天刚刚发亮时的协同战斗,有录音,有录像,有记录,有记者正式采访,有电视纪录片访谈,打的又都是“老虎团”。关键在于,虽然这是一场不大的而且是未曾记载于史册的小战斗,但它是体现两大野战军将士团结战斗、血肉情谊的典范。<br><br>作者许多年来的研究感触良多,老前辈们的回忆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共性,即在回忆中通常只讲述自己所属部队的战斗情景,而很少涉及其它非自己所在部队的具体动作,甚至都不谈自己打过的仗;何况他们又是那么不愿意回忆残酷战争场面的人,那样想念牺牲了的战友的人。很多的回忆是在不经意间一点一点跳跃式的分段讲出来的。这样一来,致使不同参战部队的相互间动作会有间断,难以衔接,难以全面体现。这个过程实有遗漏缺陷,实会出现补充完善;在这当中,会有他们的情感,也有他们的谦虚,更有他们的不牵强、不贪功、不抢功,充满了战友血肉情谊,不能不让我们讴歌!<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在 12月11日天亮后,中野和华野完成了临时阵地的最后一次交接和换防(我也看到了有关华野六十二团有关首长的回忆材料,大王庄阵地由华野七纵二十一师的六十二团在12月10日夜接防,与成钧司令员回忆一致。从我刚刚看到的回忆材料显示,发生在大王庄的战斗继续规模后延至少至12日,还不止打了三天)。再小的战斗也是一场战斗。</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接着,宁保喜营长又将其战斗位置转移到了协同“襄阳营”和“洛阳营”两个主攻营的战斗位置,继续近迫作业,将战壕、交通壕挖到了最前沿,直抵敌阵地5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div>对待这些遗漏和补充,作者还想说一点感想。<br><br> 很长时间以来,作者在研究中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br><br><b>第1个问题:</b><br><br>攻击战与阻击战的比较。<br><br>马小庄战斗和大王庄战斗,都属于攻击战与阻击战相结合的战斗。<br><br>我们在讲军史,战史和战例的时候,讲的比较多的,宣扬比较多的常常是夸赞攻击型的或者攻坚的战斗。一般来说讲到打阻击战的时候较少,分量较低。指挥员们一般也都要求打主攻。宣讲中难免带有降低阻击战和防御守备部队作用的意味。可是有没有人想过:中国人民的军队在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阻击战是哪一场?上甘岭战役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大的一场之一!甚至可以说,整个抗美援朝都是阻击战!整个抗日战争都是阻击战!(“抗”字本身就有抗御阻击的寓意。)实实在在,我们不能忘却阻击战。<br><br> <b>第二个问题:</b><br><br>认真讲我们军队的历史,部队的战史,最严谨的说法都来自于最权威的军史、战史和战例等。但是我们所依据的军史、战史、战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相信主线主干是根据电报、电讯、各种命令、当时的报纸、书籍杂志、日记或者影像记录等有切实历史记录的内容为基础来的,也有从老人家老同志们的回忆当中来的或者完善的,这样说对不对呢?!这就有个如何客观看待回忆的问题。其实,实际参过战的老同志、老人家、老前辈和普通参加者们的回忆,至少是能补充我们通常所说的权威的军史、战史、战例等许多许多的细节方面的,没有细节回忆就会只有骨架,而没有血,没有肉,缺少骨髓和细胞,讲出来的中国故事都会没有人听。所以,真实可靠,有比较、有证明,有证据对应比较的细节回忆,只要是事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缺少的。<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font color="#b06fbb">附注文字结束,谢谢各位。</font></b><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