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田中

<p class="ql-block">2021上海的旅游节推出了【建筑可阅读】活动,浏览到其中的"万竹街41号住宅"一篇介绍,万竹街41号曾经是我出生的地方,不由的我在惊讶之中回忆起往事······</p> <p class="ql-block">2012年的2月份,这二幢建筑突然之间被拆了,这是当时在媒体上的详细报道 “昨天,本报接到居住在本市黄浦区老城厢的居民反映,位于大境阁两栋具有民国时期老城厢典型代表风格的庭院式建筑一夜之间被拆迁队拆毁。</p><p class="ql-block">  两栋“豪宅”已成为废墟</p><p class="ql-block">  记者闻讯前往,只见在大境路、青莲路、露香园路和万竹路交汇的区域内已筑起建筑工地的围墙。进入围墙,只见废墟一片。在瓦砾堆中,还能找到粗大的罗马柱、精美的阳台护栏、考究的地坪和基石等残件,看得出被拆除的建筑具有明显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而且不是普通民宅,是“豪宅”。</p><p class="ql-block">  据调查,被拆的两栋相连的建筑都是民国时期“颜料大王”赵竹林所建:分别是万竹街41号的“赵公馆”和青莲街113弄2号赵竹林为儿子结婚所建住宅。青莲街的建筑始建于1920年左右。据文物专家分析,这两栋建筑是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庭院式民居,是构成老城厢风貌的重要因素。这种建筑目前在老城厢也所剩无几了。居民反映,过去《夜上海》以及某部琼瑶电影等都曾在该建筑中取景。”</p> 新民晚报当天较大篇幅报道了此事。 <p class="ql-block">2006年的夏天在旧宅(万竹街41号)前留个影,我记忆中,照片的身背后二楼(西侧)有阳台的房间是祖母和姐姐居住的!</p> <p class="ql-block">上边文中提到的赵竹林是我的曾祖父,赵竹林有三子,老大(我祖父)和老二住万竹街41号,老三住青莲街131弄2号后宅,这前后二宅有通道和楼梯连接。我家祖父系老大, 我也出生在哪里,我的童年生活也在哪里,直到1954年家道败落,万竹街41号卖给了上海电力公司后,老大老二搬家离开,而青莲街131弄2号是我三祖母全家一直居住到拆迁。2006年我得知这二栋建筑也在拆迁范围消息后,特去老宅前拍摄留念😢</p><p class="ql-block">凡事都有两面性,三祖母因家族是外国买办原因,红色年代每天戴上高帽子扫街,我家因搬离,我祖母万幸免遭此辱。</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左上方二楼有(东侧)阳台的房间是有我和父亲母亲居住的,我出生在这房间里,当时是有医院来这里接生的!</p> <p class="ql-block">二楼的阳台走廊联结着东西二侧的房间。走廊上母亲抱着我,我幼时匍匐在地的二张照片由于年代已久翻拍也已模糊不清,只能作罢了!</p> <p class="ql-block">既然老宅已拆为平地,何来【老建筑可阅读】中的万竹街41住宅的报道呢?前几天心存疑虑特地前去探个明白。</p> <p class="ql-block">万竹街西起人民路东至露香园路,是很短的一条弹嘎路(儿时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在万竹街/人民路路口看不见41号现在究竟如何面貌,保安说此整片建筑群里的住宅除了非卖品41号之外,都已售罄,如想看究竟,大概明年的此时可以进去,现在为了安全不能进去😇😇😇</p> <p class="ql-block">不甘心虚行,绕道方浜路到了露香园路/万竹街路口,终于远远的看到了新建的41号(有色彩的建筑)的概貌。这边的保安也不让进入,只能来年吧😌😌😌</p> <p class="ql-block">直到此时,方才知晓,这一片的建筑群现在已是“露香苑”😘😘😘</p> <p class="ql-block">万竹小学就在老宅的边上 ,顺便看了一下,因为我也毕业于这个小学(后改名邑庙区小学,南市区一中心小学,上海市实验小学),学校的正面还依旧没有变化。<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续序:</p><p class="ql-block">【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在2021发表后被“美篇”荣誉精品,浏览阅读量达到3千2百人次之多!获赞140之几。本想今年再次去万竹街给新41号拍照,想不到2022上海大疫情阻挡了我。心想或许【那是我出生的地方】能为赵家能留下些什么呢?因而产生了印刷成书一想,“美篇”编辑方要求达到一定的页数才能印刷,于是就再增补了一些赵家(此处仅表述赵竹林之长子赵应篪一脉及其后代)搬出万竹街41号后经历的相关文字和照片。</p><p class="ql-block">搬出万竹街后,先是租住在五原路花园洋房,几年后因房东整栋房出售,只能再次搬迁到建国东路马当路。上面这张照片(照片是扫描件),拍摄于康健公园。这张照片是我和祖母爸爸妈妈姐姐为数不多的合影(祖父赵应篪在我出生之前已离世)。</p> <p class="ql-block">49年出生属牛的我,这一生中似乎注定要经历多灾多难,大跃jing,三年的自然灾害,文化大geming,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返城务工,结婚生子,洋插队,和老美打交道经商... ... 照片是在日本东京银座街头的留影(照片是扫描件),那是在1986年去日本边学语言边务工,生活虽然也辛苦,毕竟也开了眼界,可惜的是在1989年遭遇了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终止了我的旅日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四年旅日生活回国后,在叔父的帮助下,开始和美国清洁设备的某知名品牌生产厂家合作,做他们的代理商(在大陆的批发业务)。这十多年的经历给自己增添了人生阅历和物质财富。照片是在2002年上海的展会上的工作照片(照片是扫描件)。</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儿子小学中学大学顺风顺水的经历了交大医学院毕业,已来到了成家立业的年代。婚后的2012年7月在孙女2岁半的时候,儿子媳妇双双辞去了国内的医生职位移民加拿大。临走前在家里拍摄了全家福的照片。(母亲已在2002年因久病离世)。</p> <p class="ql-block">儿子媳妇携带孙女移民加拿大的多伦多,不多久又增添了他们的儿子,我们夫妻俩也时常远渡重洋尽享天伦之乐。照片拍摄时间于2014年,拍摄地点在多伦多的NC塔。</p> 退休后也没有其他的爱好,跟着老同学学习摄影,成了唯一的爱好!这张照片抓拍于多伦多市中心街头,三人的言表都很自然! <p class="ql-block">用好手中的相机,抓拍第三代是我摄影喜欢题材中之重。孙女这张照片摄于上海梦清公园。</p> <p class="ql-block">孙子这张照片摄于浦东国际机场,是来上海游玩之后回多伦多前的拍摄</p> <p class="ql-block">时常回忆孙女的童年生活,也是我们老二口生活中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孙子对“乐高”玩具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2013年的10月份,正是加拿大红枫盛开的季节,和孙女孙子在“多村”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也是在2013年,在“多村",陪孙女孙子在住家附近沙坑上游玩,身背后有许多加拿大雁。</p> <p class="ql-block">2014年阖家出动去加拿大旅游景点“花瓶岛”旅游时,这张照片是我用相机拍摄天伦之乐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秋天,魁北克有专门赏枫列车,火车上边欣赏车窗二边的红枫美景,边享用法式大餐。</p> <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参加了【维京邮轮】的多瑙河之旅,游览了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多瑙河沿岸之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维京邮轮,白天时间基本上在岸上游览,其他时间用餐和住宿多在邮轮上,各种服务一流超星级。此照片自拍于维京邮轮的甲板上,二岸风景诗话般秀丽。</p> <p class="ql-block">2021年随旅游团去了江门,新会,下川岛,珠海等地。这个南粤之旅景观多,团餐好,是能在诸多国内旅游团中留下美好回忆的不多之一吧!此照片摄于下川岛。</p> 自己的照片少之又少,这张照片是2011年11月份在黄山屯溪老街的留影。 在本篇结束之前,选二幅有些意思的照片!这张照片是2021年10月摄于浦东美术馆的露台,天空雨漫漫,母女合伞目视浦西万国建筑群。 <p class="ql-block">这一幅也不算得意之作,而是没有云彩没有灯光的上海,拂晓前的上海照片也有魔幻之感(摄于2016年1月1日清晨)。 </p> <p class="ql-block">  旧家谱在那个轰轰烈烈的“wenge”年代,自觉的销毁了。新的家谱也记不清是赵家同族某支系的那个晚辈做的善事。从新编的族谱中看到的,按照中国人子子孙孙传统传记,赵竹林的后裔仅限到他老人家的第五代记载,也就是我的儿子了。现在儿子也有了一女一子,孙女出生在上海故有中国名字,孙子出生在国外,名副其实的香蕉人,取名Alan Xiao,这Xiao可能是赵姓在西方人的发音吧。</p><p class="ql-block">啰里啰嗦的写了一些“老宅”游记感叹,虽然还不知新41号还原的怎样,但还是感谢历史,还能有【建筑可阅读】,我的这些文字也算是对万竹街41号的简单的补述吧。</p><p class="ql-block">烟消云散,历史每天在翻篇。</p><p class="ql-block">再编后感,历经二次的整理,准备付诸印刷了,也算是对赵家的一份心仪吧。润振,Alan如有机会回到上海,去万竹街看看,去看看新41号, 这是你们的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2日完稿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