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科尔沁草原

云儿·无双 3560132 北京

<p class="ql-block">五十三年前的今天;1968 年9 月20 日。北京火车站站台上人头攒动。随着火车汽笛声响起,伴随着车轮与铁轨之间咣当咣当的声响,列车启动了!我们纷纷挤在四四方方又窄又小的车窗口,向自己的亲人挥动着手臂,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北京!这列载着300 0 多名北京六七届初、高中应届毕业生的列车就要驶往内蒙古兴安盟插队落户。我怀着万千的思绪,没有笑意也没有泪水,深情的望着妈妈那矮小瘦弱的身躯和他那忧郁的眼神以及小弟弟的身影挥手道别!直到她们渐渐淹没在站台上送亲队伍的人海之中……。那年我刚满17岁。一个学校里驰诧风云、本应该走进军营的三好学生。不得不带着“黑帮子女” 的标签,懵懵懂懂的加入了上山下乡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插队第一年去的春节前夕。也是我到那里大约4 个月的时间。搭乘小队的马车(离县城12 里地)到县城照相馆拍了一张平安照寄给家里。这也是我插队期间留下的唯一的一张个人照。实为珍贵! (手握红宝书,多么有时代感!)每每看到这张穿着棉衣,脚蹬球鞋的自己,就想起当时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第一次去县城的日子。这里的冬天,气温经常在零下二三十度。北风呼啸,即使穿上这厚厚的棉服也不能抵挡刺骨的寒风。捂上口罩,包裹的只露着2 只眼睛,不一会儿,眉毛睫毛就有了冰霜。一顶棉帽就像没带一样,出门一会儿脑门就被刮得生痛。(车老板一般会穿有一个队上的羊皮袄)而那双发给自己的棉鞋。干农活的磨损,已经有了洞口。无法出镜。只好选了自己的一双球鞋。坐在慢悠悠的马车上冻得脚趾痛的受不了了,就下地跑一跑。(当时怎么觉得这马怎么走的这么慢呢?后来才知道,驾驭马车的马都是比较老的马。)回程自己步行回到青年点。那时的我们纯真无瑕、朝气蓬勃!尽管这不是我毕业后的梦想,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但自己的心中也有一个准则。希望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做到最好!这与我的父辈们的教育、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60 岁那年。喜欢摄影的我, 听说了离我插队的地方仅仅20 多里地的代沁塔拉的红枫很漂亮!因此萌发了去拍摄之余,重回青春年华曾经生活、拼搏过的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长安屯看望一下村里的变化和老友!因此到达 突泉县城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曾经挥洒过青春汗水的长安屯。好在青年点还没被拆毁。如今也是物是人非了。(现在分给了一农户,作为饲养马匹的马厩了)我手指的蒙着塑料袋的那间就是5 位男生当时的住处。唯一不同的是如今房顶前沿已经被改造成砖檐。过去是一水儿的山上黄土做成的土坯砖。说到男生我还要重点讲一讲他们不同于女生的话题。第一年大队为我们预备了一堆用于做饭和烧炕的柴草。第二年的冬天几个男生就要和社员一样到几十里地以外地方的山上去搂草。那是每家每户的青壮年劳动力必须去做的苦活计。每年初冬备下足够的柴草。才能度过严冬。男人冒着严寒,自己拉着一个大耙子。需要在草地上来来回回的走动。一个人搂得一大车草大概需要20 天左右。每天只能吃带去的炒玉米豆、生活条件条件好的社员备上一些粘豆包。这种为生存每年必做的事情,社员都叫苦不迭!男生们为了集体生活。也必须去吃这个苦。</p> <p class="ql-block">地上放着轮胎上面的窗户的这间屋子就是我们四个女生的住处。当年屋里一条土炕。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别无其它。我身后的小门位于男女生住处的中间屋左右各一个灶台。上面支着两口大 铁锅。和一些炊具。这三间屋子就是我们9 名知青的全部家当。如今原女生房间窗框尚存,漆色斑驳!实属难得。见后五味杂陈!(挂着红辣椒的那间房和门是现在用户后接出来的)说起来也很无奈。那时为了省点路费。(其实从我们那里坐火车回北京单程是22 元钱,往返相当于我们一年分红的钱!当时我们的生产队是全公社最穷的生产队,一年才分得40 多元)虽然冬天没有活儿干,即使想家,也不愿给家里添麻烦。两个冬天都是猫在这间屋子度过的。说起来冬天的日子最难熬。后半夜没有了炉火。只露着一张脸在被子外面。早晨哈气产生的水 气在眉毛和鼻孔处结成了薄冰碴儿。现在想起来,那么寒冷又枯燥无味的冬天,自己就白白的浪费掉了。哪怕买个简单的乐器。也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呀。那时只是坐在窗前,听着呼啸的北风,或写着家书、或练练钢笔字。偶尔也会去大队部看看是否有家信。顺便读读大队唯一的一份报纸。有时望着门外那片空无一人的操场和小树林发发呆。透过窗户往左边望去隔着南北方向的一条土路就是一座山 。山头阻挡了山那边的视线。估计每天太阳从山头露脸的时候,已经9、 10 点钟了。(那会儿穷的连手表都没有)山坡下前后排列着几户人家。有时会受生产队的小姐妹家人的邀请去做客。只有这时才能吃到社员自己养的鸡 的鸡蛋。(逢年过节和有贵客来时有条件的社员会用铝盆蒸的鸡蛋羹作为最好的一道菜款待来客。美美的吃上一大碗放了葱花儿和大油的鸡蛋羹真的像在家过年一样的感觉!)喜欢唱歌的我有时晚上会沿着村中坑坑洼洼的土路。去小队和几个喜欢唱2 人转的社员跟他们学唱二人转。队部里、昏暗的马灯下。拉胡琴的和演唱者配合默契,乐此不疲。也只有冬天没有活儿干的时候。(平时干活儿累的谁也没心思晚上再娱乐)几个爱好者能凑在这里 尽情的享受一下自己唱歌的爱好!忘记了一切烦恼。没出过校门的我,到了东北才知道这地方的表演特色是二人转。因此至今我还能哼上2 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3年过去了。那时的中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了爷爷奶奶。回想当年我代表我们9 位同学。也是在知青点儿前面这个操场上发言;雄心勃勃,誓言 有声:“我们 要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时引用的毛主席的这段语录被某些社员认为我们在这里安家、结婚、生子。事实是2 年之后,绝大部分知青陆陆续续都返回了自己的出发城市。这是后话)起初每天早餐之前还要先带领其他知青手握红宝书三呼;祝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餐后出工。跟社员们一起学习播种、施肥、除草、收割。体验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农村生活就这样瞬间转换了。我们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一切从零开始!城市里长大的学生确实没有同龄社员务农的硬体力。初来咋到的我们的确吃了很多苦。每日起来两个鼻孔被熏的一圈儿黑,还带着一股子煤油的味道。夏天洗脸可以用凉水。天气稍冷后就要在做饭的锅里烧水。就连刷牙水也带着 铁锅的味道。第一年大队派来一个做饭的社员。挑水呢,他就包了。第二年我们知青就开始轮流做饭了。冬天挑水绝对是一个经受考验的活儿!我们要去知青点后面的一个山坡上的几户人家共用的一个水井。东北的冬天。真是滴水成冰啊!诺大的水井口已经被冰层覆盖的只能容下一个水桶的小口。冰面从四周1米开外 逐渐呈几度的斜角。光滑坚硬。到井口的冰层足有一尺多高。往上走,稍有不慎。就会滑倒。所以要先小心翼翼的把摇满水的水桶拎到冰面较平坦的地方再挑回家。我每次打水上冰都很发怵。生怕滑倒。所以冬天每次也就打上了多半桶水。之后节约着用。我还记得有一次在收割玉米的时候。快收工了,体力也基本用到了极限。又想加快速度,镰刀出溜到了左手食指上。顿时鲜血淋漓。眼看着手背食指中断处掀起来一块皮肉。 仔细一看,再深一点儿就会伤到骨头的感觉。当晚只简单的消毒包扎了一下。第二天照常出工。但要翘着食指干活儿。就这样翘了10 来天干活。至今伤指感觉有点儿小变形。我真的很佩服自己年轻时身体咋那么棒!好大的伤口不仅没耽误出工。还一点儿药没吃,愣自愈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和我攀谈的晚辈。当时已经上小学。对于我们知青的到来她说她已经有了记忆!现在她仍在这里务农。她家就和我们原青年点一墙之隔。因为原来我们村的小学就跟我们青年点紧挨着。她们目前住处是村里小学的旧址。(当时只有三间教室)看到她的模样。似乎勾起了我对她的印象。我们来到这属于丘陵地带的山洼里。除去抬头看天就是山梁。偶尔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也能回想起自己童年在课堂上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本想到达村里先去找当年负责我们知青的团支部书记刘永贵。出乎意外。听说他早就携家带口到长春谋事去了。且人已经不在世了。听到后面这个消息真的很不是滋味。当年那个本县高中毕业的学生。回乡务农,年轻有为。身体健康的小伙子!对我们的到来和生活给予了很多的指点和帮助。如今已经阴阳两隔,无法再相见。真是世事无常啊!所以又选择当年就住在我们知青点儿后面的老边家。这位50 开外老乡当年我们称呼他;老边家二哥。在我们生产队当会记。他的妹妹跟我们很要好。平时经常到我们这里来串门儿。因为当年他家哥儿三正当年。都是棒劳力。(而且老二老三都是县城高中毕业。)老边家称得上是队上的富裕户呢!</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在他家院墙外面的留影。虽然老二他家现在依然还是住在原来的那排土坯房。看着他家院里堆起的收成,日子还是相当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偶遇当年生产队的社员,他们还清晰的记得当年张建国(男知青)的大力气,夸赞他不输当地的年轻人。这三位老者,当年他们也是生产队年轻的主力,现在虽然都添了白发。却身体健康、 精神饱满。分田到户以后,家家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有的盖起了水泥、砖房。 跟50 年前那个全公社最穷的生产队相比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许多家庭都有了拖拉机作为运输工具。第二代农民彻底摆脱了用马车运输的年代。我也坐上体验一下现代农民用拖拉机的神气感觉吧!五十年前的农村。运输工具就是马车!而且只是队上有数的几辆。当年我代表青年点儿 去参加公社的知青会议,每次都是徒步走到公社。(我们大队离公社最远,30 多里路)要翻过2 座山、穿过2 个村庄。山上荒草末膝高。走在2 山之间的山凹里,静的都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有时突然 扑愣的一声飞出一只秃鹰、或叫不出名的鸟。有时你会看到一只野兔飞快的逃窜了。还有野鸡。说来也怪,当年的自己独身一人走山路却竞不知道害怕!以致多少年以后还会梦到自己走在山中的那条似有似无的被人踩踏过的山道。那时没有任何概念,要是自己遇到狼、遇到蛇什么的可怎么办呢?!想起来都后怕。真是无知者无畏呀!偶尔我也会跟老乡借一辆自行车。顺着高高的山坡一冲而下!那飞一样的感觉来不得半点儿走思。但比起步行,知足的不得了!换成后来的自己绝对害怕,半路车子飞到较大的石子上可就不堪设想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曾坐在场院上用双手把一颗颗玉米搓成颗粒。食用之前到碾房。驴拉碾子。人跟在后面添扫、加水、收拢。碾成苞米碴子。(东北人把玉米叫苞米)当年收成的玉米吃起来散发着浓浓的玉米香味。收工回来最多的时候可以吃上三大碗!大概不是顿顿有蔬菜、又卖力气的的缘故吧。(多数时候就着小葱蘸生酱)现在想起来那三大碗苞米碴子着实吓人!</p> <p class="ql-block">我身后的这棵白桦树是青年点儿的男生参加栽的树苗之一! 如今已有10 多米高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感叹!这也是我们曾经在这里半个世纪之前的生活写照之一!那时的自己有过激情。有过高兴,有过忧伤。有过幻想。有过迷茫,但始终没有掉过眼泪。曾经经历过的所有。成为了自己后半生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人生中后来遇到的苦都算不得苦!</p> <p class="ql-block">当年能坐马车出行就是很奢侈的享受呢!现在个人家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车。留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村口,第二代农民正在给玉米扬长。青年人面带微笑,正在借风之势,将玉米和碎玉米秸分开。如同绘画一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你还别真小看这活计,这绝对是个技术活,天气风向不说。不经过体验和反复的操作,混在一起的秫秸、玉米粒怎么扬上去,就怎么落下来!碎秫秸你是分离不出去的呢!</p> <p class="ql-block">一眼忘不到头的庄稼地。记得一次收获玉米的日子。那天下午最后每人分得一条盘山的玉米陇。每个人要把所有割倒了的玉米秸上的玉米掰干净。间隔堆在一起。谁先干完了谁回家。我们在山这边拼劲全力的往前干,社员们已干到了山的那边!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至今我还记得自己抬头望天,心情真的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和沮丧。这玉米拢咋这么长啊!最终我们几个女知青相互帮助最后收工。腰酸的像快折的感觉,手被玉米秸滑破大大小小的口子。天擦黑迈着疲惫的脚步回到青年点。那天的地块太特殊了。绕山的长垄,至今都记忆深刻。插队的第一年,我被选为优秀的知识青年代表出席了县里的下乡知识青年表彰大会。</p> <p class="ql-block">即将离开时在村口遇到当年在学校代课的老师。当年村里的文化人儿。那会儿我倍儿羡慕的长年拿着大队工分儿还有几元钱补贴的脱产的孩子王。聊起来得知,后来他没有机会转正。如今还在务农。这风尘仆仆、毫不修饰的样子。如果不知情,真不能跟老师联想到一起。我想,他的学生们一定会记得他曾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曾经讲授过文化知识。</p> <p class="ql-block">下午,放羊女赶着一大群自家的绵羊准备去放牧了。这阵势,羊只个个圆润肥壮。这到年底时的收入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啊!</p> <p class="ql-block">据说认识我。乍一看我跟这放羊女长得还真有点儿像呢!来张合影吧。我这挂着相机,手拿羊鞭。有点儿文不对题呀!突发奇想手拿羊鞭。大概全都是曾经的那点儿情节吧!</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个落脚点。入乡随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没有时间没有概念寻找周边的美景。那个年代,其实身边的社员何尝不是这样?朝起朝落。干活吃饭。祖祖辈辈终身务农。农民只专注于自己生产队今年的收成好不好。自家的猪到年底能不能宰杀之后过个好年再能卖出去些,换点儿零花钱。不知道美景就在自己身边。因此插队的我们周边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更一无所知了。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通过传媒不仅知道了家乡美。更是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年轻一代。闲暇之时也会出去走走看看。</p> <p class="ql-block">此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路上当地开出租的司机还给我们讲了关于此地五角红枫的传说;“不知道哪位格格出嫁到内蒙带过来的。”但是亲临其境后感觉大汉平原为何没见过如此的红枫呢!毕竟是传说!而且比较奇怪的是;同一品种。有的几棵并排而长的枫树的颜色却不同。有红色的、有绿色的 还有暗红色的。即使是同一棵树。向阳与不向阳的颜色也不一样。应该是接受光照不同的结果吧。</p> <p class="ql-block">我一边拍照一边想,世纪轮回。怎么也没有想到,半个世纪之后的我。居然有机会用镜头记录下自己曾经生活又擦肩而过的即熟悉又陌生的如此美丽的地方。我一定借此机会用镜头把这里的美景分享给我认识的每一位朋友!尤其是喜欢摄影的朋友。希望摄影人有机会到此观赏这独特的五角红枫。(很遗憾我没有走上山头。来张全景)</p> <p class="ql-block">此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五角红枫没有那么高大,造型独特,大多如伞状。</p> <p class="ql-block">太阳西斜,欲说再见! 五十三年前小女在此。正值芳华!头顶蓝天脚踩地。挥洒汗水献青春!花甲之年重返心中的科尔沁草原,方得见五角红枫遍山坡。风吹草低现牛羊。此行一别不知到何年?!那心底的深处却是芳华永驻的一抹挥之不去的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