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葛沟位于汤头街道驻地西北12公里,沂河东岸,原为沂南县的葛沟镇所在地,葛沟是四个村的统称,按数字分为葛沟一村,二村,三村,四村。2006年一村二村合并为葛沟后村,三村,四村合并为葛沟前村。</p><p class="ql-block"> 葛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时期鲁国在此建城,乃至齐鲁分疆之所在,葛沟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建国后,葛沟始称葛沟区委,1951年5月改用序数命名为沂南县第十三区委,1985年9月撤销葛沟区委建立葛沟乡委,1994年4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乡设镇改称葛沟镇,2011年撤镇整体并入汤头街道。</p><p class="ql-block"> 葛沟村名很费解,一般情况下,村名来源各有其宗,但有几个基本规律各地地名命名都是遵循的,比如姓氏,地形,建筑物,自然物等,以姓氏命名的如王家堰,陈家堰,朱家堰,黄屯,贾官庄,刘小岭等。以地形命名的,长沟,大沟,西岭等。以山水命名的有辇沂庄,坊沂庄等,以方位命名的东北村,西北村,东南村,西南村,前林子后林子,前西沂,后西沂,前湖崖,后湖崖,上郑庄,下郑庄,前篆注,后篆注等。而葛沟村名却是根据传说而来,葛沟村中民谣曰,大沂河,三尺宽,一步垮到河那边,早年时两岸妇女在河边洗衣服,常将洗衣木槌扔来扔去,互相借用,还有说法叫古沂河狭如水沟,阁立沟畔,(此阁既齐鲁分疆阁,当地村民现在都称之为阁子)所以才叫阁沟,后演变成现在的葛沟。与沂河有关不叫隔沟,或隔河,与阁有关不叫阁沟,演变为现在的葛沟叫人很是费解,与姓氏有关吧,葛沟却无葛氏居住。那么这个葛沟的沟到底是哪个沟,真的就是沂河吗?</p><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个疑问,遍访了葛沟四个村的部分老人,查看当地地貌,原来葛沟西靠沂河,村北面有条沟当地百姓叫北沟,现已改为葛沟灌渠。东边的一条沟叫东沟,南边的一条沟叫南沟,沟里的水由沂河经北沟流经东沟和南沟又流入沂河,1963年修建葛沟总灌渠时,北沟南流入东沟里的水截流,断流距离有500米,葛沟后村开始断续还能看到当年的沟渠和桥梁,整个东沟南北长有2公里多,东沟沟宽最大有十几米。现在当地百姓称三条沟为壕沟,因当年日伪军占据葛沟时修建防御工事,在葛沟的北面,东面和南面分别设有北城门,东城门和南城门,沟渠上架有吊桥。据老人们回忆,在壕沟两侧生长着许多草本植物,茎长达二三丈,缠绕他物,可编篮作绳,纤维可织布,百姓称其为葛布,葛根可提制淀粉,又供药用,葛藤又可作鞋,人们又叫葛履,这种生长在壕沟沟两边的植物就是葛草。当地百姓现在叫葛沟,而在以前他们一直叫噶(ga)沟,村名由来是否和此有关?</p> <p class="ql-block">南沟,该桥为当年日伪军占据时在此设有吊桥,也是南门之所在位置。</p> <p class="ql-block">该处壕沟为东沟,当年的城东门设立于此,是三个门中最大的一个门,</p> <p class="ql-block">城北门位置</p> <p class="ql-block"> 葛沟普明寺,也叫普明禅院,又称普明寺,原址在葛沟三村南侧,既齐鲁分疆阁原址南侧50米左右,院内有块石碑,叫普明禅院碑,有的百姓也称其为龟驮碑。该碑有三部分组成,有碑帽,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该碑通高410厘米,碑身宽110厘米,厚度36厘米。石质为青石,碑身楷书阴刻,该碑2011年被列入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录。抗日战时争期,该寺为日伪军所占据,并用自齐鲁分疆阁所拆来的石料建成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当地村民称之为汉奸围子,后来该汉奸围子被抗日武装和当地百姓全部拆除,但保留两座石碑,在后来的文革时期,一座石碑被毁,,而今仅存石碑一座。碑文大部分仍清晰可辫。兹录如此,一告后人,碑文除记录禅院由来及增修佛殿缘由外,另有捐款人和工匠姓名。</p><p class="ql-block"> 普明禅院增修佛殿碑记,碑文曰,由旧也,旧有普明乎?曰有,有何在?在直北观音阁西北隅(yu),河水冲击坍塌无存矣。夫普明,大寺也,此则旧名小寺,大小异处,何以袭其名乎?盖西方如来一而已矣,则佛光普照不止而已矣,且两寺僧众同一法眷(juan)大寺没故,小寺亦普明也。然则此寺之规模固自昔已然乎?曰然也。方余总角时,曾嬉戏于此,见草殿三楹(ying)内无神像,无墙垣(yuan),一切山门禅堂之类俱蔑如也。幸赖余族兄太学生讳嶷者,鸠工庀(pi)材,修整一新,而寺僧向住观音阁,遂迁于是焉。名曰普明,而小寺居于禅院矣。此其前曰也。非现今增修之谓也。曷(he)言乎增修也?迩(er)年来,迩就是近的意思,时和年丰,人民乐恺(kai),思欲易草殿而恢扩之,故凡砖瓦木石之料,修具泥水,塑之工咸集矣。前则影壁,外则山门,一切更张而改观焉,由是巍然焕然,满眼金碧,堂矣皇矣,法相庄严,小寺亦何减于大寺乎?竣首事者,属余为文,余因总其始末而为之记。岁进士补儒学训导陈洞撰书,嘉庆十二年三月十六日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时我们自己也想不明白,明明是我们普罗大众供养了僧人,为什么还要去感谢僧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