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口,汉水之口。要说汉口,当然要先从汉水说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气势磅礴、浑厚稳重的长江比, 汉水是一条清澈而活泼的河。它从陕西的嶓冢山一路喧哗着奔来, 穿山绕峡, 蜿蜒跌宕, 一直跑到武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倘若没有长江横亘在前, 或许它还想自己奔往大海。它不甘于这样,努力地为自己寻求出路,它的出水口在无数次的变换。然而, 无论它从哪里冲出, 最终的结果总是跌落进长江。命里注定它只能被长江裹挟着一起东去入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水流至汉阳时并不存在稳定的入江口,汉水下游连年发大水多次溃口,大约在五百三十多年前,也就是明代成化年间,汉水终于向长江屈服,在汉阳县西排沙口,郭茨口一带决而东下,它作了最后一次很大的改道。把水口选择在龟山北麓一片开阔的地带。从此结束了它活泼好动、游移不定的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是, 有了年轻的汉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汉双城夹江,由来已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昌和汉阳, 是两个历史悠久的城镇,久远得要从千年以前说起。武昌在夏商时期就有较大的居民点, 及至汉末已成商镇。汉阳建城的历史比武昌更早, 只是它拥有“汉阳”这个名字要稍晚一点。到了唐宋时代, 它的市镇便已呈繁华之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芳芳在“故纸上浮出的汉口”里面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崔颢和一些诗人都曾在黄鹤楼上写诗, 他们远眺江北, 满眼所见到的只是历历杂树和萋萋芳草,而伯牙在汉阳鼓琴, 子期听出他高山流水之志。而此时, 汉口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 当武昌城里亭台楼阁, 灯闪歌呼的时候, 当汉阳镇上人喧市井, 月照楼台的时候, 汉口那厢连个人影都没有。那时汉口地盘上有的是汉阳属地内一片荒滩野地和接连天际的芦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是汉水把汉阳从中劈开,不是说它经常改道吗,这次的大动作将汉阳的大片土地隔成一块新的地域。双城夹江的格局因汉水突如其来的介入, 变成了三足鼎立。从此一个崭新的地域出现在汉水口的北岸。这便是汉口。在很长的时间里, 汉口一直都是汉阳的属地。倘要认祖归宗的话, 这汉口乃是汉阳所生。这是一个蛮多人都不敢相信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对于浩浩汤汤的长江, 汉水水流弯曲, 水质清澈, 水势平缓, 水深适度, 更适宜木船时代的小船走水, 岸边也更适宜人家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是居于岸边的老百姓, 沿着水边筑圩、修堤、填土、打基, 建起一座座木楼。楼的一半在岸上,一半搭在水上。沿河一溜搭下, 而楼下的水面上, 帆樯林立, 桨声喧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是就有了码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是就有了贸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是就有了市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是就有了汉口作为商业都市的雏形。写了第一部城市兴衰史《汉口丛谈》范锴说:“汉口之盛, 所以由于小河也。然小河之水, 实赖两岸夹住, 旋绕入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口这个镇子因水而起, 因商而兴,它是自然形成的。不像武昌和汉阳, 是依靠行政权力所建构的城镇。或省或府或县,进行正统的规划和布局, 筑城墙, 设衙署, 建街市, 盖城隍庙, 修钟鼓楼,一派官家风范。汉口起初没有独立建制, 更没有行政管理机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口是靠汉水边来来往往的船与人自然形成的。是靠买卖堆积起的人气, 靠人气形成的街市。它的房屋随人口的渐次增多而搭建。它的街道随买卖的渐次兴旺而延伸。随着买卖越来越兴旺, 于是街市和居家便向内陆一点点推进, 一点点扩展, 河街、正街、堤街, 在人们不经意间便冒了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明朝晚期, 才设了一个守在汉阳的汉口巡检司。到明朝更晚一些时候, 巡检司才搬来汉口。1861年, 城市扩大, 外交事务日增, 清政府设汉黄德道台于汉口。这相当于是省以下, 府以上行政长官。汉口的地位大大提高。但是, 这个汉黄德道只管汉阳府、而汉口仍然隶属汉阳, 直到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的十年后的1898年, 奏准划出汉口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盘, 成立夏口厅。汉口的行政建制才与汉阳平起平坐。而江城的三镇鼎立到此时才名副其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61年,汉口开埠。英、德、俄、法、日等国先后在长江沿岸开辟租界,汉口很快成为一个新的城市中心。外国人把西方的一些文化消闲娱乐形式带了进来。公园、跑马场,舞厅等公共娱乐设施相继在汉口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跑马场最初由喜欢赛马运动的英国人创立。1864年,英国人开设了汉口第一家跑马场。大约在蔡锷路、洞庭街、兰陵路、此跑马场于1898年关闭。原因是法租界要开发房地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泰兴里所在的地区,是1865年法国人从清政府手中拿到的英租界旁边的一块土地。而到了1896年,法国才决定和俄国共同建立汉口租界,因为法国人发现,自己一家吃不下这么大一片土地。想把这块地开发一下,只有和俄国协商,将其中三分之二给了俄国,用于建立俄租界。泰兴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建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泰兴里建成后一年,1908年,上海人叶澄衷将其整体打包购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叶澄衷跟早期汉口民族工业巨擘宋炜臣关系颇深。1896年,他委派同乡、上海燮昌火柴厂经理宋炜臣到汉口创办汉口燮昌火柴厂,其经营规模超过了上海本部。之后,宋炜臣在汉口创办了既济水电公司、扬子机器厂和华胜呢绒军装皮件商号等大型企业,在汉口商界声名赫赫。叶澄衷在汉口投资泰兴里,是出于对老友事业的看好和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泰兴里属于联排别墅。从外表来看,是非常地道的西式建筑。十七栋式样统一的两层楼房,沿着主巷道两侧整齐排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即使经历百年,泰兴里仍然掩盖不住曾经是高档住宅群的气质。这条不足百米的里弄,是武汉唯一每家每户拥有独立院落的里分,粉刷外墙,红瓦屋顶,地板下有低空层,半拱圆窗,环境幽静。小院内杂植藤萝林木,不仅遮荫挡雨,适应武汉炎热的天气,而且照应到各家各户的隐私,在寸土寸金的租界里。显得大气和优雅。</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曾住过许多显赫一时的人物,“前法国总理夫人的外婆曾经在泰兴里9号住过,后来那栋房子的主人是著名演员刘亦菲的外公。”。“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913年在泰兴里创设“中华工程师学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辗转多年,泰兴里的荣耀往事早已成为过往云烟。在经历了风雨沧桑后,洗净铅华,吸收接纳了现代的文化,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回忆,在城市飞速发展,高楼林立的年代,我们总想寻一处老街旧巷,抚慰下我们怀旧的心。如北京的老胡同,上海的石库门和老弄堂,而武汉则称为老里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于武汉来说,里份是武汉的历史沉淀,也是武汉人的情怀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城市应该是一本书,悲欢冷暖,喜怒哀乐不同的故事在书页里展现。而建筑则是立起来的最直观的书,故事就在那些窗口里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时候住的地方曾是日租界,对汉口的街道并不陌生,可是对这些百年里份的历史并不太了解。辛丑年秋闲探幽,才感觉到,大武汉并不是徒有虚名,他不仅面积大,地理位置特殊,而且有历史,有故事,有温度。和大上海一样,只有这两个城市敢冠以“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