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六班自理能力的观察和思考

冰冰

<p class="ql-block">  小六班的孩子们来幼儿园已经近三周了,他们对幼儿园也越来越熟悉,适应得也越来越好。而我们每天都在观察、思考与记录。</p><p class="ql-block"> 从初入园观察日记到单独交流、从整体表现情况分享到视频照片,孩子们每天都在变化,在一日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孩子不会独立吃饭、挑食比较严重、饭菜扔满地、如厕时不会脱穿裤子、小便尿在裤子上、不能独立蹲坑、不会主动喝水、午睡需要时刻陪......针对上述种种情况,开始了小六班自理能力的调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小六班总共34名小朋友,女生17名,男生17名,通过调查统计,班级中一孩家庭占60%,二孩家庭占40%;父母带占40%,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占60%。由此可以看出半数以上的家庭属于一胎家庭,对于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缺乏经验;其次,班级中60%的孩子属于爷爷奶奶在带,这也存着一个常见的问题——包办代替过多,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幼儿自理能力差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再次通过自理能力观察记录表,详细记录孩子一日生活情况,能独立进餐的13人,独立上厕所的4人,自主午睡的13人,主动喝水的10人。就这样,入园初的生活活动指导成了我们一项比较大的任务,每天的如厕、洗手、喝水、吃饭这些环节都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日后,生活学习也将是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p> <p class="ql-block">  穿衣吃饭喝水,这些在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内容,却构成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而且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拥有良好生活习惯,对孩子来说会终身受益。因此,3到6岁,可以说是人的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以练习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幼儿时期就进行培养,需要幼儿、教师、家长密切配合,倾注温情,付出心血。</p> <p class="ql-block"> <b>小班孩子的家务劳动清单</b></p> <p class="ql-block"> <b>幼儿园的做法</b></p><p class="ql-block"> 在《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独立进餐、盥洗、排泄后的自理、喝水、穿脱衣服和鞋袜等。</p><p class="ql-block">1.为幼儿提供一个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环境,并以身作则。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身的行为成为标准和规范,这是一种有效的言传身教,为孩子起表率作用。</p><p class="ql-block">2.在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故事、儿歌、图片演示、情境等方式让他们知道生活自理养成的好处,让他从情感上倾向于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他人,再用鼓励、同伴之间示范的方法帮助他们坚持每天做。</p><p class="ql-block">3.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身体动作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手的动作能力上。在区域中设立专门的“生活角”,为幼儿提供一些录音、图书、图片,让幼儿学会分辩哪些行为对,哪些习惯不好;在区角内多放置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袜子,手套,梳子、围巾等,让幼儿学习生活物品的使用,比如让幼儿进行翻袜子、配对袜子、卷袜子;提供雪花片、小海绵球、筷子、勺子,让幼儿掌握拿勺子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提供娃娃、小衣服,玩替穿脱衣服、扣纽扣等游戏;又如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夹子,让幼儿练习夹各种物品等。这一系列活动既满足幼儿游戏活动心理,又能满足每个孩子不同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 <b>家庭的做法</b></p><p class="ql-block">1.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p><p class="ql-block">早上不赖床的关键是早睡,为了开学后能按时到园,到了该入睡的时间,家长就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昏暗的卧室环境,让孩子自然地产生困意;如果孩子和大人一起睡,家长也要早早入睡,不让孩子陪自己熬夜,逐步提早孩子的就寝和起床时间,让他(她)适应早起。</p><p class="ql-block">2.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p><p class="ql-block"> 有的孩子习惯被大人喂饭,或者吃饭速度太慢、挑食、爱吃零食等。但幼儿园每天都是根据营养均衡的原则定时提供“一餐两点”(早点、午餐、午点),不可能天天都做符合孩子口味的菜肴。</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家长在家也要让孩子在固定的时间进餐,并培养孩子独立进餐的能力。一开始,家长可以帮忙把饭菜盛在勺子上,先让孩子学习握住勺子,把饭菜送进嘴里,一段时间后再让孩子根据自己饭量盛饭盛菜。如果吃得太慢,可以逐步限定吃饭时间。</p><p class="ql-block">3.练习自己穿脱衣裤和鞋袜</p><p class="ql-block">在家里,孩子们换衣服、穿脱鞋都有人帮忙,但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午睡前后需要自己穿脱鞋袜、外套等。独立穿脱衣服对孩子来说有难度,大家可以提前让孩子在家练习,特别是天气炎热时最适宜进行穿脱衣裤练习,例如告诉孩子外套里的两个小洞洞是袖子,是手要伸进去的地方,左手伸进左边的袖子,右手伸进右边的袖子;也可以在鞋子上贴上便于区分左右脚的标记。</p><p class="ql-block">4.尝试独立午睡</p><p class="ql-block">幼儿园每天都会有固定的午睡时间,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配合,孩子的入睡习惯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孩子不听睡前故事就睡不着,有的则习惯于被成人拍拍哄睡。在幼儿园,老师不可能像家长在家中那样哄睡每个孩子。但是,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应该提前和老师沟通,逐步帮助孩子调整午睡习惯。</p><p class="ql-block">5.主动表达需求</p><p class="ql-block"> 有的孩子在家很活泼,到了陌生的环境就不愿开口,家长也以“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为由,很少让孩子当众表达自己。不愿开口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可能也不敢和老师提出想喝水、上厕所这样的需求。入园前,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开口,引导孩子用规范的语言主动表达自己的意图,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常用表达,比如“我想……”“我喜欢/不喜欢……”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重要的是要打消孩子的依赖心理,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要学着自己来”,并及时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如果家中有哥哥姐姐,可以起到示范。</span></p> <p class="ql-block"><b>自理能力及家务劳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可以注意以下几点:</b></p><p class="ql-block">1.可以设计自理能力好习惯表,包括独立吃饭、自已穿脱衣裤、主动喝水、自主上厕所等,如果做到了奖励一个小笑脸,达到五个笑脸可以达成自己一个小心愿。还可以每周安排孩子做特定的家务,让孩子自己安排完成的计划或程序,并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同时也可以列出父母应做的家务,让孩子了解全家都做家务。</p><p class="ql-block">2.陪孩子一起做。孩子在做家务时,父母最好和孩子同时进行。一方面父母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做家务时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感受劳动的乐趣。</p><p class="ql-block">3.让孩子独立完成。如果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参与家务劳动的经验,父母应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家务劳动。独立做家务能够让孩子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同时满足孩子主动做家务的愿望。</p><p class="ql-block">4.提示孩子做家务的小窍门。父母在孩子开始做一项家务前,可以提示孩子做家务有哪些要领、方法和注意点,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感悟领会,愿意学习更多劳动本领。</p><p class="ql-block">5.及时鼓励肯定。父母要观察孩子做家务的过程,及时感谢和称赞孩子完成的家务劳动,在孩子能听到的范围内告诉别人你对此多么自豪。</p><p class="ql-block"><b>划重点:</b>全家人要有一致的目标和行动,特别是老人的理解支持,好习惯的养成重在坚持。</p> <p class="ql-block">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的不好,终身受其累。”可见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生活即教育”,家长只要肯放手,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潜力和能力是无穷的。勤劳是一个人一生的美德,更是孩子长大成人后更好的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所以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家长肩负的一项教育责任,让我们就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吧,我们相信未来三年只要我们共同携手,方向明确,孩子们一定能在市幼遇见最棒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p>

孩子

幼儿

自理能力

家务

家长

午睡

独立

幼儿园

家务劳动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