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风-----勤俭传家远</p><p class="ql-block"> 彭俊玲</p><p class="ql-block">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不仅仅是古训,更是我母亲传承给我们的优秀品质。</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村里人评价我母亲,说我母亲是鸡蛋里能算出骨头的人。 这足以说明母亲的节俭至极。</p><p class="ql-block">母亲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从小身体羸弱,但母亲受外祖母(富家千金)教育,家教很好。她温柔善良,勤劳节俭。</p><p class="ql-block"> 我家是半边户,我父亲长年在外工作,我母亲带着五个娃独自在家挣工分,由于孩子们个个都在读书,凭母亲一人的工分分的口粮根本不够吃,我家每年基本上靠野菜糊羹渡过青黄不接的那段时间。春天的地菜、虾米菜,夏天的野芹菜、灰灰菜、鸡打苞梗,秋天的马齿苋、地衣,冬天的藜蒿、芦根…… 每天我一放学,母亲便塞给我一把铲子一只提篓,说:三丫,快到湖边挖野菜去!在我家,挖野菜是我的专业,我也乐得其中,只要我到了湖边,就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好食物,有野藕、野迟菇、野芋头,也有小鱼小虾小螃蟹,有时我干沟,还能捉到很多的泥鳅甚至蟮鱼。弄回这些东西后,母亲又叫我处理,说该择的择,该洗的洗,该迟的迟,该腌制的腌制,幼小的我,一忙就忙到深夜,母亲则坐在灯下衲鞋底𧙕底,七口人的鞋子袜子全凭母亲熬夜一双一双的做。母亲一年到头从不闲着,她也让我们姐妹也不闲着。每天天还没亮就把我们喊起来做事,说:早起三光,迟起三慌。大姐扫地清场喂猪喂鸡,二姐挑水做饭,三丫我抹桌子椅子,擦灯罩床架踏板,然后我们再背着书包上学,放学路上记得要拾柴火带回来。</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勤劳影响着我们,母亲的节俭更是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每一粒米每一寸布都从不浪费,洗锅水是用来喂猪的,零头布攒着缝制枕巾围裙与衲鞋垫的。她要求我们姐妺几个必须学会节俭,说:一分钱要变成两分用,划算不来一世穷。记得有一次早上我蹲在门口用牙膏洗口,地上掉了很多白泡沬,母亲涮洗衣服回家看见了,非常生气,直接从后面猛踢我屁股,边打边骂:小女子,这么浪费!牙膏只怕被你挤了一半了,要那么多吗?这样得了?要是这样下去,以后谁娶你谁穷。下次再这样浪费,打断你的腿。</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大姐二姐趁母亲走姨娘家去了,她们两人煮糖水元宵解谗,却不慎把碗泼到猪槽里了,猪见了甜食,连木槽都啃缺了,母亲回家后,见猪槽坏了,了解原委后非常生气,把大姐二姐狠揍了一顿。</p><p class="ql-block">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姐妹都成了十分勤俭的人,大姐靠着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用柔弱的双肩独自养活两个孩子,并把他们培养成材,令人羡慕。二姐更是青出于蓝,多年来勤俭持家,舍不得吃与穿,却让自己的小家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家道兴隆。而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也秉持父母勤俭遗风,自行车一骑便是三十多年,直到腿疼不便骑车,才换了一辆电动自行车。不讲吃,也不过份追求名牌服装,"能省则省,浪费是一种犯罪″的观念已深入我们的骨髓。</p><p class="ql-block"> 我的弟弟妹妹也是很勤俭的人。我妺妹虽然早己在海外小康多年了,但她舍不得买汽车,至今还骑单车坐新干线车,一套衣服穿十几年。</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转眼间母亲仙逝已经七年了,</p><p class="ql-block"> 但母亲送给我们的治家法宝--勤俭,我们则受益终生。我们还要将这个优良作风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传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