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评三集电视系列片《商於古道》</p><p class="ql-block"> 杨建国</p><p class="ql-block">由中共商洛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牵头策划组织,由央视中影集团、商洛广播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三集电视系列片《商於古道》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它的成功拍摄,不仅是近年来反映商洛历史人文少有的一部力作,而且填补了商洛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空白,在全省、乃至全国来讲具有其唯一性。</p><p class="ql-block">《商於古道》摄制组历时两年,通过大量实地走访、考证,从地理、历史、军事、商帮、诗歌等维度入手,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商於古道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艺术地再现这条古道上发生的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本片参与者之一,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p><p class="ql-block">一是场面宏大,制作精良。该片由“烽火古道”、“国脉商道”、“文华诗路” 三集构成,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全景式、多角度再现了商於古道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商於古道起于古商邑(今丹凤县古城),止于河南省淅川古於(wu)邑(亦称於村、於中),全长600里,是连接我国西北至东南诸省的唯一便捷的咽喉要道,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秦汉时期被称为“武关道”、唐代为“商山道”和“商州驿路”,唐中期已成为仅次于长安、洛阳两都之间的大驿路,居当时全国驿路交通的第二位。 </p><p class="ql-block">“烽火古道”,何为古道?,首先向观众介绍了古道的由来:历史学家考证,商於古道的形成源于楚国的迁徙,楚人的祖先原本是中原祝融部落的后裔,南迁后才与江汉地区的土著楚蛮结合,逐步建立起楚国。在商朝末期,楚国首领鬻熊的一支氏族,曾到关中投奔周文王,文王封其曾孙熊绎以子男之田,之后他们参加了周武王灭商的战斗。据竹简《楚居》载:在商朝军队的追击下,楚人由河南的新郑出发,向豫西和陕西东南部迁徙,定居丹江沿岸的丹阳。其后南下,沿丹江通道到达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这说明,楚人对商於古道的开辟盖有功绩。</p><p class="ql-block">“烽火古道”,“烽火”何在?剧作主要表现了围绕商於古道的古代战事,突出其重要军事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秦楚边界战争不断,秦国于秦穆公二十五年(前635)和三十年(前622)两次出兵攻楚,取得了武关的控制权;春秋末期,吴王联合唐蔡两国于公元前506年攻楚,楚国大夫申包胥跑至秦国求救兵,秦派子蒲、子虎率兵车500辆,沿商於古道援楚;公元前359年,秦国商鞅变法,国势日强。公元前340年,商鞅受封商於之地十五邑,体现了秦国借商鞅之才开疆扩土的雄心;公元前313年,秦国为了拆散齐楚联盟,派相国张仪诱使楚国与齐国断交,许“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楚怀王受骗,怀王盛怒之下,于次年发兵攻秦,遭到惨败,国力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99年,秦昭王设计,楚怀王再次受骗并被囚禁武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和公元前210年两次出入武关。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长驱直入武关,先于项羽拿下关中;绍兴十一年(1141)正月,金兵入侵商州,南宋守将、商州刺史邵隆在洪门河设下埋伏,击退5000铁骑;明崇祯六年(1633),李自成兵分五路攻入商洛,并在此屯兵养马,休养生息,直捣京城等等。片中虽然没有将这些事件逐一呈现,而是重点选取了“张仪欺楚”、“楚怀王被囚”、“刘邦入关称王”和“李闯王八进八出商洛山”等历史事件,演绎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同时将诸多专家学者等人的采访贯穿其中,既增强了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更通过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解读评述,使得内容、画面相得益彰,进一步凸显了商於古道的军事地位作用,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二是主题凝练,引人入胜。整个电视片的开场,不同于以往电视片正统的说词,而是从一个个侧面作为切入点,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看似零散的碎片化镜头表现,从效果上看实则更加凝练集中,达到了强化了主题的作用。比如在第一集中,一开场即展现了当地画家所画的商於古道系列组画,再一步步引申到正题。在第二集则通过古戏楼开场,引申出另一大功能,即古道也是一条“商业贸易”之路。自唐代以来,国家长期繁荣稳定,古道的军事作用逐渐淡化,政治、文化和商贸作用日益凸显,其影响辐射了大半个中国。剧作表现了公元791年,商州刺史李西华组织10万筑路大军,对古道进行大规模全面整修的场景:此时古道上已设置驿站23处,在陕西有18处之多,商州驿站被北宋诗人王禹偁称之为“邮传之盛,甲于他州”。同时,主要以丹江通道的水道盛况表现了:从丹凤县博物馆的壁画上,镜头推出反映出当年龙驹寨码头百艇联檣、商贾如云、熙熙攘攘的繁荣场景。处在丹江航运中心的龙驹寨,在清光绪年间仅厘金一项就高达13万两,“居全省之冠”(《陕西通志》)。电视片正是通过商於古道这条水道、旱道经济大动脉的介绍,表现出其辐射到诸如像漫川关、竹林关、上津古城和凤凰古镇这样曾在历史上风光一时的水旱码头和商贸集镇。片中还重点介绍了龙驹古镇1911年由意大利传教士所建的百年酒厂——“丹凤葡萄酒厂”,以及盐帮、青瓷帮、马帮 、船帮等十大会馆和十八座庙宇,进一步彰显了这里是沟通南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随着片中表现的南方瓷器、丝绸、洋火、布匹和北方的药材、烟叶、桐油、潞盐、土特产进行交换流通场景,以及河南西峡博物馆里展出的西亚民间常用的生活用具,和商洛博物馆保存的两枚古罗马金币,有力印证了商於古道在历史上同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三是以点带面,情景交融。在第三集《文华诗路》里,重点介绍了商於古道更是一条诗歌之路。“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商於古道之所以被称之为“名利路”,其重要原因就是东南学子通过这条道路入长安科举,他们一部分通过此路迈入青云之途,一部分被阻之仕途门外。同时,它又是一条漫漫的“谪贬路”。怀才不遇的一批批官吏,他们奔波于商於古道之上,将名利所感和自然所见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诗歌。</p><p class="ql-block">电视片从秦末汉初“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盈的故事讲起,到西晋的陶渊明对四皓的向往,从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韩愈、杜牧到元稹建议将“阳城驿”改名,再到近代政治家谭嗣同对商山四皓的赞誉,这一大批文人墨客遨游于商山洛水之间,留下了500多首诗篇,为这条道路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白居易于公元815年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820年从忠州返还长安,822年由京赴杭州任刺史,七年三次往复于商於古道,留下了20多首诗篇。还有元稹“七度武关”、张九龄“四过商州”等等,都留下了诗作。韩愈是商於古道贬谪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位,片中突出表现了他所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在元和十四年(812)正月,韩愈因上书朝廷反对宪宗皇帝大规模佛事活动而遭谪贬潮州,他只身离开长安,行至蓝关时,时置风雪寒天,与赶到的侄孙相聚,悲怆慷慨地写下了“云横千里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首千古名作!在贬谪经历中,他不仅在商南层峰驿痛失小女,连跟随他的侄孙,年仅19岁的韩滂也身死他乡,韩愈为自己的反佛行为付出了沉重代价,让人怎能不悲悯和感动!</p><p class="ql-block">三集电视片正是通过三个不同的主题,揭示了商於古道是一条隐藏于历史烟云中雄奇古道,曾经往来于这条古道上的军旅行人中,有过挥斥方遒、创造历史并改变过历史走向的英雄豪杰,有过维系帝国命运,沟通西北东南的货运驼队,也有过光照后世文传千载的文人墨客。</p><p class="ql-block">总之,大型电视片《商於古道》的成功拍摄,不仅全方位、多角度挖掘了春秋时期至近代商洛的历史文化元素,而且向人们展示了商洛不被人知的另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节目的播出,一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提高商洛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为促进商洛全域旅游和“三个商洛”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作者系商洛市地方志办主任、陕西省地情专家库成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