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三孔

乐弈

<p class="ql-block">  曲阜是山东省辖的县级市,由济宁市代管。</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灭商后,封周公姬旦为鲁公,定都曲阜,国号为鲁。因周公旦要留在镐京辅佐周天子,便让其长子伯禽代为受封。</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49年楚国灭鲁,始设鲁县,隋开皇十六年(598年)改县名为“曲阜”,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曲阜三孔为孔庙、孔府和孔林。曲阜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p> 孔庙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前后九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重建曲阜新城时,这是南门,当时叫“仰圣门”,由时任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清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将胡书凿去,换成自己的御笔“万仞宫墙”。↓</p> <p class="ql-block">  孔子是鲁国陬(zou一声)邑人,陬邑就是现在的曲阜。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也就是孔子死后的第二年,是祭祀孔子的祠庙,历代增修扩建,规模越来越大。↓</p> <p class="ql-block">  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曲阜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p> <p class="ql-block">  从“万仞宫墙”进来后是瓮城。↓</p> <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坊,是孔庙的第一道石坊,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山东巡抚胡缵宗手迹。“金声”原指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指古代乐器“磬”发岀的声音。金声和玉振代表了奏乐的全过程,孟子以此喻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尽善尽美之意。那个玉字的点在中间,目前有几种说法,只是不知道胡巡抚的本意是什么了。↓</p> <p class="ql-block">  泮水,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形状如半月。↓</p> <p class="ql-block">  泮水桥,建于清康熙年间。入泮是古代学生的入学仪式。礼记中有记载:“学童首先换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为孔庙的大门。建于清乾隆年间,铁梁石柱,雄浑庄重。“棂星门”是乾隆皇帝手书,采用阳刻。棂星是古代所谓“文星”,凡祭天先祭灵星,此坊以此命名,有尊孔如尊天之意。繁体的“棂”字本为“欞”,但乾隆把右下的“巫”丢了,意思是孔子的儒学是正大光明的,不相信鬼神巫术,有“巫”到了孔圣的门前也会被吓跑,这样写表示对孔子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  太和元气坊,是孔庙第三道石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此四字由山东巡抚曾铣手书。“太和”也就是“大和”,“元气”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和之气。“太和元气”比喻孔子之道能使人类思想达到至高无上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  至圣庙坊,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额为“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用“至圣”称谓孔子,是后人崇儒尊孔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  圣时门是孔庙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p> <p class="ql-block">  圣时门前丹陛石是明代二龙戏珠浮雕。↓</p> <p class="ql-block">  过了圣时门,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璧水桥,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三桥纵跨,因水“壅绕如璧”,故取名“璧水”。↓</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前有金水,这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与皇宫等同。↓</p> <p class="ql-block">  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为明初时孔庙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弘道门”为清雍正皇帝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命名并御书匾额。↓</p> <p class="ql-block">  穿过弘道门之后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  这是颗圆柏,红牌是一级保护,树龄都在500年以上。蓝牌和绿牌分别为二级和三级保护。此颗圆柏树龄为1800年,树瘤都被摸出包浆了。↓</p> <p class="ql-block">  大中门,始建于宋代,是北宋时孔庙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清乾隆皇帝御书匾额。↓</p> <p class="ql-block">  过大中门后,前方是同文门。↓</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始建于宋代,经历代重修,雍正七年(1729年)钦定为“同文门”,取《礼记》“书同文,行同伦”语意。↓</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西侧的弘治碑,立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碑文为正楷书写。此碑原有碑亭,后失修倒塌。↓</p> <p class="ql-block">  弘治碑侧面。↓</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西侧的永乐碑亭,立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  此碑保存较为完好。↓</p> <p class="ql-block">  碑上字迹非常清晰。↓</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东侧的明宪宗御制成化碑。此碑名气很大,一是全用正楷书写,书法漂亮,二是碑文内容极尽赞美孔子之词。↓</p> <p class="ql-block">  这是碑文。↓</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东侧的洪武碑亭,始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  此碑保存基本上完好,碑上有红漆写的“畄”,文革时免于破坏。↓</p> <p class="ql-block">  碑上的字绝大多数清晰。↓</p> <p class="ql-block">  这是碑文。↓</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之后是奎文阁。奎文阁始建于北宋,金代重建,明代扩建,为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  奎文阁原来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  在奎文阁见到一块碑,上面是关于先师手植桧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  奎文阁后面这颗二级保护的圆柏树身象条龙。↓</p> <p class="ql-block">  旁边这颗的造型象只凤。↓</p> <p class="ql-block">  奎文阁之后是十三碑亭,有金代碑亭两座,元代碑亭两座,清代碑亭九座。金代碑亭建于金明昌二年(1191年),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内存有唐、宋、金、元、清代碑刻50余块,多为历代皇帝为孔子追谥加封的昭告,拜庙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庙的记事碑。↓</p> <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之后是大成门,始建于宋代,原为孔庙仪门,清代因大成殿而改为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  台阶中刻陛石,浮雕云龙山水。↓</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始建于宋代,清雍正年间重建,门匾和对联为雍正题写。 “大成门”赞孔子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来看看真正的勾心斗角。大成门的东南角和西南角飞檐分别插入两座碑亭的重檐之中,这叫“勾心”。↓</p> <p class="ql-block">  两个建筑的檐角紧紧的对在一起,这就是“斗角”。这是古代建筑师为节省空间及建筑结构的美观而创造出的以巧补拙的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  两个檐角之间几无空隙。↓</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大成门内东侧的“先师手植桧”桧树,挺拔高耸,树盖如冠。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现存桧树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桧树就是圆柏。↓</p> <p class="ql-block">  “先师手植桧”五字是明万历年间进士、山东监察御史杨光训手书。“植”字多写一竖,表示此树是孔子所栽桧树的后代,是重生之树。↓</p> <p class="ql-block">  此树据资料记载已经历了六次荣枯,最后一次距今不足三百年。此树被视为孔子思想和孔子后裔兴衰的象征,倍受敬仰。↓</p> <p class="ql-block">  金代的香炉。↓</p> <p class="ql-block">  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授徒之处。原为孔子四十五代孙所修砖台,环植以杏。金代建亭,明代改建,清乾隆皇帝御题牌匾。↓</p> <p class="ql-block">  党怀英小篆碑刻“杏坛”。党怀英是金朝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文学家、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笔杏坛赞碑。↓</p> <p class="ql-block">  东庑,始建于北宋,与西庑对称相应,明清两次毁于雷火,均又重建。↓</p> <p class="ql-block">  内部供奉着历代先贤先儒。↓</p> <p class="ql-block">  杏坛旁这颗几人合抱的圆柏,是孔庙中树龄最长的一颗树,有2100年了。↓</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建在两层石砌高台之上。↓</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其规制相当于故宫的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  岔脊上的吞脊兽有九只,代表了古建筑中最高等级。↓</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四周有28根擎檐石柱,其中正面10根圆形的石柱上雕刻有两条巨龙,上下盘绕,二龙戏珠。↓</p> <p class="ql-block">  其余18根石柱是八面型的,其上也刻有很多花纹,都分布在大成殿后面和侧面。↓</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匾额为清雍正帝手书。↓</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万世师表”匾额为清康熙帝手书。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彩绘塑像,两侧为颜回、曾参、孟轲等十二哲人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这会儿不知哪里来的人正举行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后面是寝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是祭祀孔子夫人亓(qi二声)官氏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殿内设神龛及亓官氏牌位。↓</p> <p class="ql-block">  最后是圣迹殿,明万历二十年(1529年)修建。↓</p> <p class="ql-block">  殿内嵌在内壁上有120幅孔子“圣迹图”,相当于石刻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  石刻的看不清楚,看张纸的吧。↓</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始建于金代,明弘治火灾后重建。这是孔庙供奉土地神主之处。↓</p> <p class="ql-block">  家庙,原为孔氏后人私祭祖先之处,庙内现祀孔子夫妇、孔鲤夫妇、孔伋夫妇。↓</p> <p class="ql-block">  崇圣祠,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王爵,更名为“崇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p> <p class="ql-block">  孔子世家谱系图。孔子之后至第八代都是单传。孔氏宗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p> <p class="ql-block">  鲁壁,原为孔子故居的墙壁,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鲋曾藏书于墙内。汉武帝时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居,发现《论语》、《孝经》等古文竹简。明代为纪念其保存儒家经典而刻石立碑。↓</p> <p class="ql-block">  诗礼堂。↓</p> 孔府 <p class="ql-block">  孔府又名衍圣公府、圣府,是孔子嫡长孙的官署。孔子嫡长孙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始封孔子九代孙为奉祀君,历代加封。宋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世袭罔替的衍圣公,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p><p class="ql-block"> 孔府是中国仅次于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有“天下第一家”之称。</p> <p class="ql-block">  孔府的大门,孔府紧挨孔庙,位于其东侧。衍圣公府原附于孔庙,明洪武十年(1377年)始奉敕创建独立的衍圣公府,为孔子嫡长孙的署衙,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孔府占地12万平方米,有楼堂厅房560余间。↓</p> <p class="ql-block">  孔府大门蓝底金字“聖府”匾额,是由严嵩所写。严嵩是明朝当之无愧的奸臣才子,乾隆皇帝对其的评价是“人奸字不奸”。大门两侧的对联是纪晓岚写的,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两联各有一个错字,“富”字少一点,“章”字一竖穿过日字,寓意是富贵无头,文章通天。↓</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后有个小院,之后是二门。↓</p> <p class="ql-block">  二门上悬挂的“圣人之门”竖匾是明朝才子、曾任内阁首辅李东阳手书。↓</p> <p class="ql-block">  过二门后正前方是重光门,明代所建,为孔府的仪门。此门平时关闭,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会打开。↓</p> <p class="ql-block">  门上匾额“恩赐重光”是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赐。↓</p> <p class="ql-block">  重光门之后是大堂。↓</p> <p class="ql-block">  大堂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地方,是孔府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大堂和二堂之间的穿廊。这两条红漆靠背长凳,是明代制品。严嵩的孙女嫁给了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后严嵩被御史邹应龙弹劾,世宗下旨治其罪,严嵩到孔府想让衍圣公向皇帝说情,衍圣公不予接见。严嵩在此凳等待多时,只得悻悻离去。此凳被俗称“阁老凳”,也叫冷板凳。↓</p> <p class="ql-block">  出二堂后是块太湖石,正对三堂大门,有开门见山之意。↓</p> <p class="ql-block">  之后是三堂。↓</p> <p class="ql-block">  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公文和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这是道禁门。↓</p> <p class="ql-block">  进入内宅,首先是前上房。↓</p> <p class="ql-block">  前上房是孔府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举行婚丧嫁娶礼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从前上房东侧这个小门沿着小胡同绕到前堂楼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  前堂楼是衍圣公燕居之处,现陈列保持着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和夫人陶氏及侧室丰氏、王氏当年的生活情景。↓</p> <p class="ql-block">  “松筠永春”匾额为孔令贻手书。↓</p> <p class="ql-block">  再从前堂楼西侧的小门绕到后堂楼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  后堂楼原是衍圣公府内眷居住处。↓</p> <p class="ql-block">  现陈列为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成夫妇燕居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后堂楼之后的后五间,是最后一排房屋。↓</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侧的学屋。↓</p> <p class="ql-block">  孔府最西侧东西朝向的一排平房。↓</p> <p class="ql-block">  后五间之后就是后花园了。↓</p> <p class="ql-block">  五柏抱槐。栽植于明代,原名五君子柏。清代时从中间长出一颗槐树,非同种但同根,重取名五柏抱槐。↓</p> <p class="ql-block">  花盆中种的柚子。↓</p> 孔林 <p class="ql-block">  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p><p class="ql-block"> 孔林位于孔庙以北约3公里处,占地3800余亩,孔子后人葬在此地的已有十几万人。</p> <p class="ql-block">  其中孔子第四代至第四十一代的墓已不可考,图中没有这些墓的位置,但应该在这大片范围内。↓</p> <p class="ql-block">  孔林始于万古长春坊,明代所建。↓</p> <p class="ql-block">  万古长春坊西侧碑亭。↓</p> <p class="ql-block">  万古长春坊东侧碑亭。↓</p> <p class="ql-block">  神道两侧都是几百上千年的柏树。↓</p> <p class="ql-block">  孔林大门,始建于元代,明代增建,清代康熙年间重修。现在称至圣林门。↓</p> <p class="ql-block">  神道两侧的柏树一边72颗,象征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一边73颗,象征孔子享年73岁。↓</p> <p class="ql-block">  孔林二门,也叫二林门,清代雍正年间敕修,篆刻“至圣林”。通过二林门,才算正式进入孔林。↓</p> <p class="ql-block">  从北侧看二林门。二林门也是鲁国故城北门--龙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  洙水桥石坊,明代所建,“洙水桥”三字相传为明代权臣严嵩所书。↓</p> <p class="ql-block">  洙水河。↓</p> <p class="ql-block">  前方是墓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清代重建。此门凸显了孔子墓的神圣,对孔子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墓门过去还是神道。↓</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对华表。↓</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对文豹。文豹就是有斑纹的豹子。↓</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对甪(lu四声)端。甪端是传说中的神兽,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能日行一万八千里,且只陪伴明君。↓</p> <p class="ql-block">  最后是一对翁仲。↓</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享殿。殿内置供案,是祭祀孔子时摆放香坛、宣读祭文的地方,平时摆放祭祀礼器。↓</p> <p class="ql-block">  享殿之后有子贡手植階,传为孔子弟子子贡亲植。階树,即“黄莲树”。相传孔子去世时,子贡在外地未能及时赶回。“植”字缺一横,表示孔子出殡时子贡没能参加,弟子中缺一人。↓</p> <p class="ql-block">  此树于康熙年间被雷击焚毁,仅存树干。为保存这一遗迹,于康熙年间立碑建亭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孔伋墓。孔伋(前483-前402年),字子思,孔子嫡孙,战国初期著名哲学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亚圣”孟子深受其理论学说的影响,形成了思孟学派。孔子族人尊孔伋为“三世祖”。据传子思作《中庸》,但有争议。↓</p> <p class="ql-block">  孔鲤墓。孔鲤(前532-前482年),字伯鱼,孔子之子。孔鲤一生守家奉母,亲聆其父在庭诗礼之训,先孔子而亡。孔氏族人尊为“二世祖”。↓</p> <p class="ql-block">  孔子墓。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受到人们的尊崇,被誉为“圣人”,死后葬于此,孔氏族人尊为“始祖”。↓</p> <p class="ql-block">  孔子被封为文宣王,碑上“王”字下面一横为什么靠下呢?是为了让石台挡住王下面那一横。康熙皇帝祭祀孔子时,行三跪九叩大礼,皇帝比王大,对王跪拜显然不合适,挡住那一横,孔子就不是王而只是圣贤和老师,跪拜就无问题了。反映了康熙皇帝遵师重道又不失礼节。↓</p> <p class="ql-block">  孔子墓的西侧有块碑,上刻“子贡庐墓处”。相传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3年,子贡觉得自己未能及时赶回,对不起老师,又再守3年,共守了6年。↓</p> <p class="ql-block">  墓东侧的驻跸亭,皇帝祭孔时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孔鲤墓在孔子墓东侧,两墓并列,孔伋墓在两墓的南面,这种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