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艺术的殿堂—上海浦东美术馆

李红年

<p class="ql-block">8月19日我带着爱画画的孙女天天走进了艺术的殿堂—上海浦东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就在东方明珠塔的对面,我们在艺术馆的门口拍了东方明珠的全身照。</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小陆家嘴滨江核心区域,紧临东方明珠,面朝黄浦江。在这里不仅能参观美轮美奂的美术展还能尽揽浦江胜景。</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 MAP )由陆家嘴集团投资、建设和运营,由法国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设计,于2017年9月26日启动建设,2021年7月正式向公众开放。美术馆位于小陆家嘴滨江核心区,是一座拥有6个层,30米高的现代建筑,向西延伸到黄浦江畔,向东经由花园广场连接东方明珠塔,形成了3万平方米的美术馆领地。</p><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建筑主体占地1.3万平方米,总建筑空间面积近4万平方米,设有13个展厅和5个层的开放式展厅,可展览面积达10609平方米。建筑立面与地面均选用山东白麻花岗岩,内部空间与装饰以马列维奇经典几何图线为灵感。</p> <p class="ql-block">现在,浦东美术馆展出了三个画展,1)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2)蔡国强:远行与归来 媒材的远行;3)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间是从2021年7月8日到2021年11月14日。</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按照美术馆的指示牌开始参观。</p><p class="ql-block">一楼 泰特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奥菲莉娅</p><p class="ql-block">二楼 蔡国强:远行与归来</p><p class="ql-block">三楼 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p><p class="ql-block"> 四楼 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星、<span style="font-size:18px;"> 蔡国强: 媒材的远行</span></p><p class="ql-block">进入美术馆,我们好像小鱼游进了浩瀚的艺术之海,尽情的遨游。</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到二楼,参观了蔡国强的《远行和归来》。这里展出了蔡国强的火药画。</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就是《梦游紫禁城》,我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作品,是在汉白玉雕刻的紫禁城全景上用火药爆炸形成的作品。看到这样的大型立体作品,我感到很震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墙上的《为“梦游紫禁城”所作火药草图》,我们还观看了有关蔡国强的VR影视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就漫步在如梦如幻的火药画中。</p> <p class="ql-block">天天认真的观展。</p> <p class="ql-block">《罂粟花系列》</p> <p class="ql-block">《雄狮》</p> <p class="ql-block">天天也很好奇,火药能炸出这么漂亮的画。</p> <p class="ql-block">天天在各种花卉的火药画前,认真观看,久久不肯离去。</p> <p class="ql-block">这是蔡国强的作品《“七头龙:为梵蒂冈博物馆作的项目”研究》2016年 火药、瓷</p> <p class="ql-block">看了火药画后我们又看了动态灯光装置艺术《与未知相遇》。这个作品以玛雅文明的自然宇宙观出发,将不同文明中“脱离重力、拥抱宇宙”的故事以动态灯光展现。灯光装置位于中央展厅,打通了4层楼的高度,色彩变化莫测,每层多个角度可观赏,一瞬间仿佛灯光变成了烟花火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p> <p class="ql-block">二楼还有个很开阔的镜厅,可以看到滨江的全景,另一边的玻璃墙像镜子一样照出对面的浦江的美景,真是美哉美哉!</p> <p class="ql-block">我和天天在这里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三楼也有个镜厅,天天在这里玩纸飞机。</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我们又看见一扇很高的落地窗,从窗口能够看见东方明珠的全景。我走到窗前拿起手机就照了一张东方明珠的靓影。</p> <p class="ql-block">又让天天在窗前照了像。</p> <p class="ql-block">二楼有一扇门可以通到外面,我们走出去一看,黄浦江就在美术馆的边上。我随手拍了几张风景照</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就上了三楼观看《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这里展出的是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泰特馆藏艺术品。这些作品紧扣着“光”的主题,从浪漫主义画家们对光影的掌握,到印象派画家们直接以光作为主题的绘画,再到20世纪早期的实验摄影和更当代的沉浸式装置以及精心安排过的美术馆氛围相得益彰。这里有许多高规格的名家名作。最著名的是镇馆之宝【奥菲莉娅】,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悲剧经典《哈姆雷特》。</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通过光与影,表达美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奥菲莉娅》是泰特美术馆的镇馆之宝,这幅画作是英国国宝级的画作,浦东美术馆为这幅画在一楼单独设立了一个展馆,还有视频播放画家米莱及其模特儿与这幅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奥菲莉娅》</p><p class="ql-block">来自泰特美术馆的珍藏</p><p class="ql-block">《奥菲莉娅》是英国艺术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在他艺术生涯早期的1851至1852</p><p class="ql-block">年间所创作的绘画。他对奥菲莉娅的细腻描绘在当时颇具争议,但他笔下的奥菲莉娅却成为西方艺术界最知名的形象之一,从萨尔瓦多.达利到埃德.拉斯查都受到这件作品的影响。本次展览将呈现米莱的这幅伟大画作,并讲述其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奥菲莉娅》描绘的是著名诗人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1609年)第四幕第七场,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丹麦皇室。奥菲莉娅是哈姆雷特王子的未婚妻,但王子解除了婚约,并意外杀害了她的父亲。痛苦中的奥菲莉娅在乡间游荡、唱歌、采花。她掉进小溪里继续唱歌,对自己所处的危险浑然不觉;裙子的重量把她往下拉,令她溺水而亡。剧中乔特鲁德王后的一段对白对这一场景进行了生动的描述:</p><p class="ql-block">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一根心怀恶意的树枝折断了,她就连人带花一起落下鸣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者的歌谣,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处境的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可怜的人儿歌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到了泥里。</p><p class="ql-block"> 一—《哈姆雷特》第四幕第七场</p><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用文字向我们展示奥菲莉娅的死亡,而米莱的画作则把我们带到河边,凭借青翠的自然景象中的每一个细节,将奥菲莉娅的悲剧人性化。</p> <p class="ql-block">这是约翰.埃弗里特.米莱(1829—1896)的作品《奥菲莉娅》1851—1852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副画表现的是:奥菲莉娅独自歌唱,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身处危险之中。在她滑到水下时,一直在采集的花朵从她手中漂走。与这一时期的风景画不同的是,米莱的画中没有天空。我们置身于一个亲密的空间,沉浸在鲜艳的绿色之中, 米莱作画时所身处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理查德.雷德格雷夫(1804—1888)《正在编织花环的奥菲莉娅》1842年</p><p class="ql-block">板油画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所有,1857年由约翰.希普尚克斯捐赠。</p><p class="ql-block">哈姆雷特王子取消了与奥菲莉娅的婚约,并意外地杀死了她的父亲。痛苦的奥菲莉娅在乡间徘徊采花,自言自语地唱着歌,不小心掉进小溪里溺亡。</p> <p class="ql-block">这是丹尼尔.麦克利斯(1806—1870)的作品《&lt;哈姆雷特&gt;中的戏剧场景》1842年展出 布面油画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在《哈姆雷特》诞生250年之后,丹尼尔.麦克利斯画了剧中的这一幕场景。 哈姆雷特王子要求演员在一部戏剧中模仿他已故父亲被杀害的情景,让观众中的凶手原形毕露。王后,即哈姆雷特的母亲,在一旁看着演出,但她的新任国王丈夫,也就是哈姆雷特的叔叔,却带着罪恶感转过头去。这是对莎翁戏剧的一种传统描绘。画面中的奥菲莉娅穿着一袭简约的白裙。白裙象征着她的纯洁,与身着华丽服装的王后形成反差。奥菲莉娅深情地看着躺在她脚边的哈姆雷特,而哈姆雷特却瞪着自己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这是约瑟夫.赖特(1734—1797) 的《月夜灯塔:托斯卡纳海岸》1789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约翰.布雷特(1831一1902) 的《从多塞特郡悬崖眺望英吉利海峡》1871年 布面油画 。这幅油画是以布雷特1870年夏天在英格兰西南海岸航行 中所做的细致笔记、速写和研究为基础而创作的。主题是光在开阔海峡中的效果;色彩浓郁的蓝色水面散发出来自看不见的太阳所发出的柔和光线。布雷特极为细致地对天空和大海进行 研究,从而尽可能忠实地重现光在水上所产生的相互作用。 </p> <p class="ql-block">这是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的《勒阿弗尔港飞行员码头灰蒙蒙的早晨》1903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威廉、霍尔曼、享特(1827—1910)</p><p class="ql-block">《良知觉醒》1853年 布面油</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对光的运用非常完美。</p> <p class="ql-block">这是威廉 .罗森斯坦的《母与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约翰·林内尔(1792-1882)的《磨坊风光》1844—1845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尔芒德.基约曼(1841—1927)的《卢万河畔莫雷小镇》1902年 1902</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尔费雷德.西斯莱(1839—1899)的《通往拜镇的古渡口》188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约翰.马丁(1789—1854)的《被摧毁的庞贝与赫库兰尼姆》182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p><p class="ql-block">这一作品描绘了意大利的两座古城——庞贝和赫库兰尼姆的毁灭。这两座城市均毁于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爆发。赫</p><p class="ql-block">库兰尼姆在画面左侧的远处,为熔岩所覆盖。庞贝则在更靠近前景处,具有更为详尽的局部。画面中的维苏威火山正处在爆发的初期,熔岩的光芒将整个风景染成了鲜活的红色,而天空似乎也因飞舞的灰云和闪电而震动。一位同时代的观看者评论 说,马丁对表现人物的恐惧并不感兴趣,而是“通过光的反射制造出强烈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这是约瑟夫.赖特(1734—1797)的《维苏威火山爆发:那不勒斯湾纵观群岛》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约翰.林内尔(1792—1882)的《肯辛顿砾石坑》1811一1812年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约翰.康斯太勃尔(1776—1837) 的《哈维奇灯塔》约1820年展出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约翰.康斯太勃尔(1776—1837)的《布兰奇山池、汉普斯特荒野与坐在岸边的男孩》 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约翰.康斯太勃尔(1776—1837)</p><p class="ql-block">《由草甸瞭望索尔兹伯里大教堂》1831年展出</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康斯太勃尔在1830年开始创作这一作品,当时他刚因妻子的突然离世而经历了一段悲伤的时期。画作展示了一座被汹 涌乌云笼罩下的大教堂,被重现的太阳所照亮。据说康斯太勃 尔后来又添加了基督教中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彩虹。在他的草图中并没有彩虹,而且在他所描绘的那些天气状况下,彩虹是不可能出现的。彩虹降临到其好友约翰.费舍尔教士的府邸,这 被解读为对费舍尔的敬意和对他的友谊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看完了《泰特美术馆珍藏展》,我们接着上四楼参观《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p> <p class="ql-block">胡安.米罗:女人 小鸟.星星</p><p class="ql-block">2021.07.08—2021.11.07</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星”涉及一系列跨越四十年的主题,这些主题在艺术家创作生涯的最后阶段里占据主导地位。毫无疑问,米罗的创作成熟期形成于他人生最为平静的阶段,原因来自多方面;克服了西班牙内战和紧随其后的二战所带来的经济困境、不确定性和痛苦境遇之后,米罗于1956年定居马略卡岛的帕尔马。在那里,他终于拥有了一间由他的建筑师朋友何塞普,路易.塞特设计的宽敞工作室。塞特后来又设计了位于巴塞罗那的米罗美术馆。新的工作室令米罗得以创作大尺幅的作品,他的实践更为多样,他把绘画与雕塑和版画结合起来,并开始用纺织材料进行创作。</p><p class="ql-block">然而多年后,他才确立了完全属于自己的风格;他系统性地缩小了所使用颜色的范围,只用基础的几个颜色,并建立起了由一系列术语组成的形式词汇表:人物、女人、鸟、月亮、太阳、星星、星座、逃离之梯——这些主题指涉出更为广泛的概念,诸如大地和天空,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一种理想和谐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了西班牙国宝级的艺术家跨越40年的作品,这个展给我的感触比较大,线条非常简单,各种色块,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充满了童真,或许他眼里的世界本就是最终不同的吧。</p> <p class="ql-block">自由化的符号</p><p class="ql-block">对米罗而言,将符号语言打磨成他的艺术观念框架具有一种解放效果 令他得以完全专注于技术上的实验。起初,在马略卡的帕尔马工作室里,他主要钻研蚀刻、石版画和陶艺 当他最终回归 绘画时,作品呈现出更高的自由度和姿态性,带有鲜明的表现力:飘忽不定的笔触、模糊的斑点、滴落在画布表面的颜料、手印、用手指涂抹的颜色、被泼溅的色彩……尽管这些效果看起来具有明显的自发性,但它们的实现是被艺术家高度掌控的。米罗用材料进行实验,并寻找能给他带来惊喜的效果。这不仅体现在绘画中,在他的版画、雕塑、陶瓷和织物创作中也反映出他对材料同样的关切。除了这些技术各自的属性之外,他找到了一种方式将个人风格转译至他掌握的每一种媒介中。年复一年,米罗的绘画变得更大胆、更具姿态性:他将画布铺在地上创作,探索随机</p><p class="ql-block">事件的可能性,并将不可预见的意外完全暴露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天天很喜欢这些画,她觉得这些画充满了童趣,让我给她和画合了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着色青铜作品,陈列在巴塞罗那 米罗美术馆。这次在浦东美术馆展出。1936年米罗致法裔美籍艺术品经销商皮埃尔.马蒂斯有一段话:“我感到某种磁力将我引向某一物体,随后我又被引向加于前者之上的另一个物体。两者的结合给我带来诗意的冲击—一更不用提它们各自以原始形式带来的影响一—这是诗歌真正动人之处,离开它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四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看完了第三个画展,就到美术馆顶层的餐厅用餐。这是一个西餐厅,餐厅面向黄浦江,在餐厅里就能看到浦江两岸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我和天天点了两份西餐,价格是贵了一点,可是味道美极了。吃着美食,看着美景,这个感觉真是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餐厅外观景更胜一筹,浦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我和天天尽情的在餐厅外的平台上观景,拍照,玩耍,开心极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在纪念品小商店里买了一只小茶杯作为此行的留念。</p> <p class="ql-block">参观浦东美术馆受益匪浅,四、五个小时的参观不虚此行。在这里,我们欣赏到了世界顶级的美术作品,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尤其是爱画画的天天,在成长的路上多了一份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