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朋友家有一个女孩,叫小丽(化名),现就读于本市某私立学校初二年级,在家长眼中,小丽一向是温顺,乖巧,懂事的,说话时脸上总带着甜美的笑容,放学回家后总是先认真完成作业,还会帮妈妈理一些家务。但从前不久开始,小丽妈妈发现她的笑容越来越不自然,言语也越来越少了,有时还会和她妈妈拌嘴,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开朗,温顺和甜美。</p><p class="ql-block"> 偶得闲暇,应邀去这位朋友家喝茶,小丽父母有意安排我和她谈谈,交谈后我了解到,小丽所在班级的数学吴老师,特别看重学生的成绩,怕末位淘汰,她给每个学生都定了"目标",对达不到她要求的学生,都要接受她独创的"惩罚" ,方法如下:让学生将试卷放在头上,在班里走一圈,并大声说出下次要考到的分数,让该同学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p><p class="ql-block"> 这个阶段的孩子恰逢"叛逆期"(美国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对这样的"示众",感觉非常尴尬,但又非常无奈。所以,每逢数学考试,小丽总是谨慎又谨慎,不敢稍有疏忽。她说,有一次数学考试,她压力太大,头天晚上没休息好,考砸了,她非常忐忑,好几天一直想着如何才能规避"当众受辱"的窘境 ,她苦苦思索,终于想到了一个好"idea":主动到办公室"负荆请罪",一心只想把这件事"私了",可她跑了好多次办公室,都未能找到老师,那份试卷依然"悬"在她的头上,"示众"的恐惧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说心里话,不管试卷以何种方式回到小丽手中,老师的"目的" 已经达到了。学生因为恐惧,一心要把她那门功课学好。不是"学好",而是"考好"。至于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则不在这位"严格老师" 的思考范围。</p><p class="ql-block"> 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中,这样的"驭"人好像很有效,也似乎司空见惯,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或初高中的所谓"听话学生"还是挺管用的,他们碍于颜面而不得不发奋"苦"学,随之而来的,是家长对这种所谓"名师"的赞誉声,并称之于"严师","负责任的老师"等等,很容易赢得"鲜花和掌声",从而给这种所谓的"驭人" 冠名为"育人",并奉之为"经验或法宝" 。</p><p class="ql-block"> 或许不应该苛责这个案例,因为这位吴老师的初衷还是蛮好的,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了搞好整个班的学习氛围。比个人经历更具感召力的是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如何看待2020年高考时,河南平顶山一考生当场撕毁考生答题卡的事情呢?事出有因,据事件后续追踪调查,这位考生平时常受到同学的语言"刺激",还有个别男生背后说她,开她玩笑,这些看起来无关痛痒的言语和举动,对"当事人"可能是"切肤之痛"。这种恐惧感层层传递,终会达到最敏感脆弱的孩子的心灵深处。戕害一旦形成,就无法挽回。</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我们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之后,学校的教育方向和目的受到了拷问,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成长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在昨天(9月14日中国教育网)发表观点,提出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快乐的和幸福的孩子,然后才是成长的,成才的,成就的孩子,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评价,培养"生存力"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大家应该晓得"陶行之老先生的"四颗糖教育法",不用犀利的言语,不用皮肉侍候,不说有损心理的言语…也能让学生真心悔改。请多元看待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多给孩子心灵空间,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让孩子们向至美,至善的方向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