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咸淡人生

caina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厨房又一次叫我来尝咸淡,神情看上去黯然又落寞,像是跟我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不行咯,尝不出味道咯。”一瞬间,心里的酸涩就溢了上来。尝尽人间百味的母亲这是老了,味觉开始退化了。不禁有些伤感,当岁月的秋风袭来,没有谁能躲得过枝头的寒冷和飘零。</p><p class="ql-block"> 自24岁进了家门,新的红绸嫁衣都没来得及褪色,母亲就开始了她辛劳又忙碌的一生。父亲家的光景一直过的有些稀惶,人多劳力少,要吃饱饭都不是一件容易事。母亲说,自从进了家门,就一头顶上没敢松气,怕我们几个孩子饿死,不知道受了多大个罪。。。每次说到这里,母亲就说不下去了,声音会变软、会哽咽,我知道,这不仅是因为读书不多的母亲找不到合适的词去描述这种贫穷和苦难,还因为从情感上来说没勇气去回首过往。好日子易过,苦日子难熬。那种火煎火燎的日子太漫长了,像被磁铁吸住的指针,每一步都走的艰难。</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民办教师,每年镇教委的“开学布置会”是我们一家人的“晴雨表”,能回自己村教书是最大的幸运,有时,他会被安排到几十里外的村庄任教,所以家里的农活和一家老小的吃穿住行就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在我记忆里,母亲经常是白天出山劳动,晚上纳鞋缝衣,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所以,我们对母亲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是亲切的,又是畏惧的。母亲没时间给子女太多的疼爱,我们也没学会在母亲面前撒娇耍赖。就这样,母亲像一头绑在磨道里不停转圈的毛驴,被生活胁迫着不能停歇,我们也像一株随风翻滚的蓬蒿,摔摔打打就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姐弟几个都考了大学,有了工作,于是像一只飞鸟一样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母亲,这也是她所期盼的,土地给人以希望,也禁锢人的理想,母亲说,该受的罪都让她一个人受完,孩子们能往出走就好好往出走吧。我知道,日子里的酸甜苦辣是说不尽的,“熬日月”熬的是眼泪、是酸楚、是说不尽的悲哀。。。母亲的人生,就像我家河滩边的那块沙石地,不多的幸福和收获全是一块块捡掉沙石平整出来的,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那沙石在手上磨出的疼痛还在,她不想让我按她的人生再走一遍。</p><p class="ql-block"> 慢慢的,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准时准点的上班下班忙不过来,于是,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二话不说就跟着我们进城了,毫无怨言一口气带大了我和弟弟的几个孩子,她把爱不仅给了我们,也无所保留的给了我们的孩子。女儿最喜欢让母亲讲故事,不会讲故事的母亲就讲我小时候的事,也讲她过去的事,可能是“纪实文学”情感最饱满,也可能是“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女儿对这类“故事”很上瘾,在一遍遍的回忆中,我对母亲的人生似乎有了一个更为清楚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母亲,我总能想起一个场景:就是母亲弯腰干活,不知是因为太热还是低头太久,脸通红,汗珠密布,就在抬头看我的一瞬,挂在眼皮的一颗汗珠滑落。。。多少年过去了,那颗在我眼前滑落的汗珠总是被想起,于是,像一粒石子入水,心里就开始漾起了圈圈的涟漪,那一圈圈扩展的涟漪,也能把我的思绪带到很远。</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较为贫困的年代,吃饭穿衣,保障最基本的生存是人的第一要务,紧巴巴的年月里,没有谁再有心思关注一点精神上的需求。可母亲不一样,她希望苦日子里也有一点不一样的东西。记得我们家有一对红色花瓶,母亲总是会用柳条和皱纹纸扎一束花出来。她的手很巧,那些折皱纸在她各种翻卷中栩栩如生,往瓶里一插,空荡荡的屋子瞬间就有了点生气。我的衣服也大多是母亲用旧衣服改的,但是经过她一翻新,一剪裁,再给衣服兜或领上勾两朵小花,旧衣服也便多了几分女孩子的洋气和可爱。大概是受她影响吧,我也喜欢那些生活里细碎的美。崖畔上的野花,古怪的根枝,美丽的石头,我都喜欢。直到后来我读了研读了博,开始做与“美学”有关的事,我才知道母亲从小就教会了我“朴素美学观”,也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苦难美学”。</p><p class="ql-block"> 每次走在南京路,看外滩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霓虹闪烁,我就会想起我的小山村,和拼尽全力把我推出小山村的母亲。母亲的一生有些辛劳暗淡,但她用她的坚韧和付出点亮了我的生命世界。</p><p class="ql-block"> 是母亲的咸淡人生,铺就了我不咸不淡,多姿多彩的美丽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