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中 看 亻厓 个 大 高 陂

江国碧

<p class="ql-block"><b>谁不说我的家乡好?</b></p> <p class="ql-block">每当说起我的家乡,我总想用我心中最纯真的情感、最朴实的语言、最简练的文字去赞美她。</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永定区高陂镇,一个永定区离龙岩市区最近的乡镇,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客家村落。</p> <p class="ql-block">从龙岩城区出发,沿着快速通道,不到二十分钟便到了高陂。</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处平在村的一排排现代化厂房。这是一片我非常熟悉的村庄,因为这里有我先祖迁徙到高陂之后开垦的第一块土地——九圩排。</p> <p class="ql-block">九圩排,最早源自这里是每逢初九为当地人赶集的日子。其实,九圩排既是高陂人来往于龙岩市区的必经之路,也是高陂人从外地归来的一个“驿站”。九圩排,现在已经没有人赶集了。但在我记忆中,曾经有一条古街,街上最有名的则是一家来自江西樟树的姓熊人家开的药铺。饶有兴趣的是,这姓熊人家有四个儿子,都是“文”字辈,他们的名字分别嵌入“荣华富贵”。后来留下老大,学医继承家业。其他三个儿子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真真切切地实现了“荣华富贵”。所以,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家人便成为父辈作为教育后人的一个典型。九墟排也因为有了这么一家人,不仅没有退出人们视线,反而成为当地人的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这些年,姓熊的人家怎样了,但在九圩排村头的那颗大榕树依旧在那里守候。</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看,这颗大榕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个绿色的点而已。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绿”点, 曾经陪伴熊家兄弟走过一个个美好的童年,留下了熊家兄弟在榕树下玩耍时的欢乐笑声,回荡着熊家兄弟每日清晨的朗朗书声,更是为熊家兄弟搭建起了一个追逐人生梦想的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看,这颗大榕树与对面河岸连片的现代化厂房相比,显得是那么弱小,甚至很“渺小”。就是这棵看似很“渺小”的大榕树,却为童年时代曾经在树下打闹玩耍的农民搭起了一个在家门口就业梦想的大舞台,也为曾经从大榕树出发在外谋生的人搭起了一个回乡创业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看,大榕树的确很小很小,它却伴随时光见证着一座现代化的卫星城在迅速崛起。</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看,大榕树的确很小很小,但丝毫没有影响大榕树在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因为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世事怎样变幻,唯一不变的是,大榕树还是那颗大榕树。记得我曾在一首歌词《别忘了回家的路》中写道:大榕树、大榕树,见到了你,我就找到了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沿着空中往前飞,睦邻村一览无遗呈现在眼前。看着熟悉的村庄已变成一片工业开发区,但我还是能够准确找出曾经陪伴我走过六年的睦邻小学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睦邻北环路厂区</span></p> <p class="ql-block">在高陂当年的10个行政村中,睦邻小学是一所建在广阔原野之中的小学,整体规模也比较小。但在我那个年代,学校的规模大小,似乎并不影响我们对知识的追求,更没有影响我们对未来的畅想。因为这一切应该归之于有一位十分令我尊敬的校长和一大批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校长叫沈德钦,他是本村人。在我心目中,老校长更像是一位非常可爱、非常慈祥的长者,更像朱自清散文《背影》里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已不记得睦邻小学到底有多少人考上北大、清华,但我还记得沈德钦校长站在讲台上挥舞着他那支用竹根做成的教鞭,把我们带进一个个未知的奇妙世界,一个好大好大的生命空间。这是一根家族流传下来的教鞭,不知小小的教鞭是否还留存,但小小教鞭挥舞出的一个大世界,永远定格在我的生命里。</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已记不得有多少人从睦邻小学毕业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沈校长每年在开学颁奖大会上说过的一句。沈校长说,你们别看不起学校奖给你们的只有一根铅笔或一本写字本,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这是奖给你们的荣誉,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一句话荣誉至上,却给我们每一个学生构建起人生的大格局。</p> <p class="ql-block"><b>斯人已去,风范长存。</b></p> <p class="ql-block">沈德钦校长留下的一个个精彩画面,一句句谆谆教诲,却伴随我的人生一路走来,并将一直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从睦邻飞过前头岭,便来到拥有国内仅存的一座木结构文塔——天后宫的西陂村。</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俯瞰,西陂天后宫耸立在永定河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建设从明代嘉靖二十年(1542年)到清康熙元年(1662)完成,历时120年。一座塔建立120年,整整七代人,似乎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但这也足以证明西陂村人对妈祖文化的崇拜与坚定信念。天后宫最早叫印星台也叫状元塔。据说是因为林氏的养子林大钦考中状元后,为感恩经皇上核准而建。,虽然我们已经无法去考证,但不论是作为状元塔还是作为天后宫,在塔内依然供奉着妈祖和孔子就是最好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从天后宫走进西陂村落,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西陂村的土楼人家,在每座土楼的正厅里,一般都设有观音神位、伯公神位和杨公仙师神位。三神合一,天地人神一体,这一特殊现象,让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一个与西陂人一起共度时艰的文化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西陂的这一独特现象并非西陂才有。从西陂沿着空中一路南下,一条如同玉带的永定河穿越在高陂的山水间,在这条玉带上镶嵌着一座座各种不同信仰的标志性建筑:上洋村的黄老庵、妈祖庙,北山村的关帝庙、乾寿寺、吴公庵,和高陂桥周边的三官堂、玄帝宫、黄老庵、妈祖庙、吴公(故)祠等。从西陂天后宫到高陂桥,短短二公里,如此密集与众多的信仰不知是否可以称之为永定之最或客家之最?其实这已无关重要,因为最重要的是各种文化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丰富,并由此为高陂人提供了一个最具包容的文化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高陂人的包容性,在高陂桥的建造中也展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看,高陂桥不过是一条短短的、细细的一条线。</p> <p class="ql-block">高陂桥,系单孔石拱廊桥,横跨于永定河之上。因其建造工艺独特,宛如长虹飞架,巨身凌空,气势宏伟,至今数百年,任凭风吹雨打、地震山裂、重车碾轧,依然屹立,堪称中国南方的“赵州桥”。</p> <p class="ql-block">高陂桥是一座文脉之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由进士王见川主持修建。王见川当年在建桥的同时,还在桥边的“太平文馆”设帐讲学,传播文化,这是高陂较早的学堂。虽然太平书院只剩下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但由王见川为高陂桥撰写的楹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被楹联界誉为举世无双。更有甚者,高陂桥捐款者的功德碑碑文,竟是出自一个落魄而清狂的读书人,叫苏挺秀。有字为证:“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陷,架桥以渡之。炼石者何人?女娲氏也!架桥者何人?芳名列左”。极其精简的序文,无不让人赞叹。据说苏挺秀写完搁下笔,向众人作个揖,掉头便扬长而去。众人回过神来,满座惊愕。有人点头赞叹:“好文采,好笔力!”也有人摇头叹息:“好傲慢,太轻狂!”</p> <p class="ql-block">王见川和苏挺秀,都不是高陂人,而他们却在文风兴盛、文人辈出的高陂一展风采,足见高陂人拥有一颗开放的大情怀。</p> <p class="ql-block">高陂的这种开放大情怀还体现在高陂人的热情好客和高陂独特的美食“八大盘”。</p> <p class="ql-block">高陂人的热情,如果用二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如同孩童的“率真”。只要你来到高陂就是朋友,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会拉起你的手,往家里走,最后是让你饱餐一顿,美味一顿。</p> <p class="ql-block">在高陂的八大盘中,有号称天下第一面的“鸡肠面”,有细如发丝的上洋线面,还有高陂独特的芋卵粄。鸡肠面是一根长达十米、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拉面,当地人曾经有个说法,吃鸡肠面要自带“梯子”,足见鸡肠面之长。在高陂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应该是芋卵粄。芋卵粄是用高陂特有的芋子与木薯粉糅合而成,它的制作和烹饪过程,最大的特点是二个字“讲究”。它的讲究一是在于糅合的配方,二是在于烹饪的佐料,三是在于烹饪的技巧。最能体现芋卵粄讲究二字的是它的佐料。芋卵粄的佐料需要用上好的牛肉和干发的香菇、鱿鱼和油炸过的一种叫做“丰鱼”的鱼干。芋卵粄准备食用时,还需撒上炸好的“丰鱼”、胡椒和葱花。其实,我推出芋卵粄作为高陂美食的代表,还在于芋卵粄的美食文化是对中原美食文化的回望和创新,体现客家与中原美食文化的共享。</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高陂桥和高陂八大盘是高陂的一张张文化名片,那么离高陂桥不远处的北山村却是上杭县治设立的历史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上杭场从湖雷下堡迁至秇梓堡(今高陂镇北山村)。“旧筑木栅为城,今城壕址犹存”。当时的古地名如“西门排”“壕沟上”“马道坑”“新仓下”“新店街”“军营排”等,仍保留至今不变。足见北山曾经是何等的繁华与辉煌。宋淳化五年(994年),上杭场升为上杭县,县治仍为秇梓堡。至道二年(996年),上杭县治才从秇梓堡迁白砂(今上杭县境)。如此,北山曾经作为县治场所,为高陂的历史书写浓墨重彩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b>时光流逝,岁月轮回。</b></p> <p class="ql-block">穿过历史的重重云雾,我们进入到了土地革命时期。1928年8月,在中共闽西临时特委的直接指挥下,太平地区(包括高陂、坎市、培风)发动了秋收暴动。后来高陂西陂是太平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三打龙岩城,曾折转高陂,由此拉开了高陂近代史上最为光辉和灿烂的一页。同年10月,太平区在今高陂镇黄田村茂龙楼(后迁至西陂村裕安堂)创建信用社,成为全国最早的红色信用合作社。</p> <p class="ql-block">从北山村曾经作为上杭县治所在地,到土地革命时期高陂是闽西苏区后勤保障中心,再到今日高陂作为龙岩市现代化工贸卫星城,高陂的发展是否形成一个历史大轮回?</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看我的大高陂,一条八车道的 高陂镇环镇大道,如同一个圆圆的铜钱,撒落在高陂大地。而这个铜钱的钱眼就在镇政府对面的那座山,北山人称之为“乾寿山”,上洋村称之为“后屏山”。其实,从空中看,这座山既像一顶光耀祖宗的状元帽,也像一方一言九鼎的大印鉴。</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看我的大高陂,由富庶之岭出发,进入一马平川的村寨,便与睦为邻。跃过前头岭,是水乡西陂和厚土黄田。沿着永定河一路南下,穿过上天之洋,跃过北部大山,迎来和合之兴。谁说前行路上不会遇上临时增设的坑?谁说平坦大道迎面没有曲的峰?谁说生命辉煌时刻没有留下几许佳话?正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样,高陂人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带领下,每天也是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高陂镇党委书记邱小梅说:高陂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高的质量,更新的高度,更高的目标,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进。</p> <p class="ql-block">一棵树、一个遗址、一座塔、一座桥、一条河、一座山,,,,,从空中看我的大高陂,留下的是梦想大舞台,人生大格局,精神大世界,开放大情怀,历史大轮回,未来大发展。</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看我的大高陂,我想飞得更高、更高、更高,,,,,,,,</p> <p class="ql-block">图片和视频主要来源:陈锦强</p><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来源:文旅龙岩、龙岩慢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