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与讽刺同在

瀚茂先生

<p class="ql-block"> 听一则故事</p><p class="ql-block"> 懂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明一个道理</p> <p class="ql-block">  说起六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一说“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六叔”就是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翁。</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有个大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啬,由于他整天盘剥穷人,累的病倒了,差点昏死过去。</p><p class="ql-block"> 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见屋里挤满了送终的亲友,他伸出两个指头,想要表示什么?</p><p class="ql-block"> 他的大侄说:“六叔,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p><p class="ql-block"> 二侄说:“是不是两笔银子放在那里,不曾交待?”</p><p class="ql-block"> 还是他妻子明白,看见两根灯芯同时点燃,就挑掉一根,这时六叔才微微舒了口气。</p><p class="ql-block"> 突然快断气的六叔流着眼泪,凑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说话。</p><p class="ql-block"> 他说:“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两张便纸分给前来吊孝的亲戚;</p><p class="ql-block"> 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毛拨下来,卖给做刷子的人,一根也别丢了……;</p><p class="ql-block"> 我死后,别用棺材来盛我,挖个坑,把我埋了就成;</p><p class="ql-block"> 我死后,不要请和尚来念经,我在黄泉下自己会念的。”</p><p class="ql-block">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舎不得拨掉丢失,形容极端自私吝啬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看到了古代版的“六叔”,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版的“六叔”,其实只要我们细心留意,现代版的“六叔”处处皆之。</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凡是当权掌舵的人,被称之为“老大”的比比皆是。然而,“老大”称呼这一怪象,竞在党政机关也悄悄地蔓延起来了,“这事找我们老大……;还是我们老大……。”这开口一个老大,闭口一个老大,不外乎显摆一下他与领导关系的距离,可与领导称兄道弟;但此口语,确有大拍马屁之嫌,十足的社会陋习,更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悖。</p><p class="ql-block"> 其实,直呼某局长、某主任,既称呼正常得体,又凸显上下关系,何乐而不为之了!当然,试想这些人仅仅是赶赶语言时髦而已,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口头禅,人民公仆的形象不知不觉就偏离了党的宗旨,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p><p class="ql-block"> “老大”这个称呼不可取!</p><p class="ql-block"> “老大”用手势表达即:五指之首,拇指为老大,然而用手势表达数字时,拇指又表示为六,哎,这倒是巧合。当你尊称他是“老大”时,旁人误认为你在贬他是自私吝啬的“六叔”;当你贬他是“六叔”时,别人却又认为你是尊称他为“老大”。</p><p class="ql-block"> “老大”与“六叔”同在,幽默与讽刺也同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18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布日期: 2021年9月22日</p><p class="ql-block">笔者声明:本文描述纯属社会现象</p><p class="ql-block"> 请勿对号入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