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阿义

邓化义

<p class="ql-block">  阿义,多好听的名字啊!这是三亚朋友按当地习惯对我的称呼,好听吧!是不是有点像东北的小名,或者书面语言上的昵称,多亲切、多亲密、多亲热!尽管这样叫我的人不多,但还是觉得不太习惯,有些时候甚至还会闹出小笑话来!</p><p class="ql-block"> 2001年秋天,一天早上去市委宣传部。当时我家住在市委大院小区,我刚下楼去前面市委办公大楼时,就听后面有一女人声音在喊:阿义…阿义…阿义!我没有意识到是在喊我,还继续向前走去,马上就要左拐到市委大楼正面了,“邓台!我在喊你!” 后面的女人大声地说。我这才意识到这是在喊我,紧忙停下脚步回头看去,啊!“这不是陈科长吗!” 陈科长叫陈立新,是琼崖老干部的后代市委宣传部社会宣传科的科长,性格有点像男人,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阿新。陈科长走到我身旁说:“邓局,我在喊你那,你好像没听见似的!” 我忙说:“我以为你在喊别人呢!” 陈科长风趣地说:“你不叫阿义吗,我不喊你喊谁!” "有啥事呀",我问她,她说:“请局里给安排一辆皮卡车,星期五早上给部里扶贫点送一批鸡苗(即鸡雏,海南话叫鸡苗)”,我说:“没问题!你直接找阿彪就进行了"。阿彪,即我们三亚广播电视局办公室主任吕武彪,大家都叫他阿彪。</p><p class="ql-block"> 海南本地人如果把你的姓或名前面加一个阿字,就表示对你的亲近和好感。就像陈科长称呼我阿义一样。但他们也不是轻易地就给不熟悉的人加阿字的。</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称呼是刚到《三亚晨报》时。当时接大家上下班的司机叫阿章,我原以为他姓张呢,后来才知道他姓陈,叫陈开章,而且章字是立早的章,还不是弓长的张。</p><p class="ql-block"> 当时报社是创刊初期,所有人员也不到20人,采编专业人员多数是从内地引进的,行政后勤人员都是海南本地的。</p><p class="ql-block"> 报社人不多,大家相处得很融洽,本地人之间相互称呼都是加一个阿字,我们外来人后来也都跟着这样叫了。比如电脑房板面制作的叫阿孟,他的名字是孟尊,女打字员是两位黎族女孩,一位叫阿兰,名字是李兰,另一位叫阿香,名字是王馥香。还有两位财务人员一位会记叫阿浪,名字是薛涛浪,出纳叫阿斌,名字是胡海斌。有意思吧!</p><p class="ql-block"> 10多年前,由于我们广播电视台是大客户,中国移动三亚营业厅的一位本地人叫阿宝的,经常与我们联系并提供一些好的服务,至2017年我的苹果手机从4S到现在的8X都是他每次提前给预定的。现在公司里有人买手机也都是找他的,他都给予热情接待和很大优惠。可惜的是至今我还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只知道他叫阿宝,他叫我大哥,但并没有影响我们的交往,一直相处得很好!</p><p class="ql-block"> 像海南这样亲切的称谓,在东北除了对幼儿园老师叫“阿姨”外,在对其他人就没有这样的称呼了。</p><p class="ql-block"> 去年夏天,去海口看孙子邓中华,儿子邓辉的一位南航好友叫王伟的盛情地款待了我们。刚好我侄子邓涛在海口有线总公司培训也应邀到场。席间他们也都按海南的习惯来相互称呼,给邓辉叫阿辉,给邓涛叫阿涛,给王伟叫阿伟,特别是给大孙子邓中华叫阿华时,我插话说:“一听阿华好像是说香港歌星刘德华似的",引来大家一片开心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什么事都是个习惯问题,时间久了也就入乡随俗了。所以,对海南那些老朋友一见面也还是很自然的称呼他们为阿海、阿波、阿龙、阿卫、阿雄、阿红……</p><p class="ql-block"> 图为最帅阿华(孙子邓中华,2021年农历8月11日12周岁生日留影,身高1米78,小学六年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