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0日,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因正值中秋放假,故约上几位好友,驱车踏上徽杭高速,歙县口下,往回到南源口,沿昌歙线向深渡方向前行。经过妹滩电站,进入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过坑口(江对面)、漳潭(江对面)、綿潭到大脉坞,随后拐入沿江小道至轮渡码头。江对面就是我们这次行程第一站——九砂村。</p> <p class="ql-block"> 九砂村,位于皖浙1号风景线上的国家4A级风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中。这是一个依山傍水而建的小渔村,村庄错落有致,布局有方,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徽派古村落,既和谐静谧,又充满了神秘。</p><p class="ql-block"> 明朝末年因躲避战乱,姚氏族人由新安江下游迁移至此,便在此繁衍生息。村名九砂,来由有二:一是村后群山有九条溪流汇流至此,取“九九归一”之意而得村名;二是相传很久以前,村前深潭潜伏着一条老龙,老龙心善,怕自己洗澡时会搅起惊天骇浪掀翻过往船只,故在江边自备了九缸砂和九缸水,洗澡时就在九缸砂里打滚搓身,在九缸水里净身。为纪念老龙,先民将当年老龙洗澡的地方命名为“九砂”。</p><p class="ql-block"> 下渡船后,便见村民们把秋收回来的农作物晾晒在江边和房前屋后。红彤彤的辣椒、黄澄澄的柿子、金灿灿的玉米、深红的高粱、青绿的冬瓜、银黄的鱼干,还有南瓜、芝麻……等等。近年来县乡政府与景区管理部门还通过专业团队设计打造一些场景,将自然与人文进行了充分融合,惟妙惟肖,气势恢弘,叹为观止!五彩缤纷的丰收图与粉墙黛瓦的明清古建筑交相辉映,民居村舍隐现在青山间,倒映在江水里,江边游人如织,江上不时有游船、快艇在航行,有的也在此停泊。</p> <p class="ql-block"> 看完九砂村,我们乘渡船返回,继续沿昌歙线来到深渡镇,找了一家清爽干净的餐馆,点了新安江鱼头煲、深渡包袱饺、深渡毛豆腐和二个素菜,平息肚子呱呱直叫的抗议,随后我们向此行的第二站——鸿飞村进发。沿324省道,在北岸拐入徽杭老路,行驶约30分钟,我们就抵达鸿飞村。</p> <p class="ql-block"> 鸿飞村,现辖属歙县霞坑镇,古称“吴辉”。据载,公元865年,歙州刺史冯繁(字子华),山东人,来此定居,系鸿飞村冯氏始祖。明朝嘉靖十九年(1541年)有一徽州女子被册封为贵妃,后来皇家耗资在村中建造了一幢凤庭,并金砖铺道,还在水口南岸建造了一幢“八角亭”。该亭油雕光彩夺目,墙壁上画有千姿百态的奇禽怪兽图案,亭上有八只飞檐翘角,每只翘角上系有一只小铜铃,亭顶上系着一只铜制的张口大雁,俗称铜雁,凤吹来就会铃响雁鸣,不时引得大雁和百鸟飞来亭的上方盘旋,久久不忍离去。此景正好被回家省亲的方贵妃所见,便对身旁的乡亲们说:“鸿雁如此不愿离去,我看就将吴辉改称鸿飞吧”,有着鸿雁南飞之意,自此“鸿飞”"便一直沿袭至今。 </p><p class="ql-block"> 走进村子,依然可以看到宽大的石板路,只是留下了维修的痕迹,这些石板路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村中保留下来的徽派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村头的"蔚德堂"。大门顶上,是一幅镂空的展开状的圣旨,中间是民国天津著名书法大师石文会书写,并用徽州精湛的技艺雕刻而成的“积厚流光”,顶上则是一个“八卦”砖雕。墙脚的石条顶端,分别雕刻着蝙蝠、官员。进入古屋,是一个很大的厅堂。厅堂又分为上堂和下堂,上堂和下堂的中间上方有古屋砖雕。一个四四方方的口子,称之为天井。厅堂四个角都有房间,但很小,只有容纳一张床,再加一个衣柜、马桶、桌子,就放不下什么东西了。大堂上方的横梁上的木雕,活灵活现,价值极高。明堂里的渗水的地漏,是青石雕刻的一条正摇头摆尾的游鱼;内屋的门楼上,是幅百子砖雕,栩栩如生,意蕴生动。</p><p class="ql-block"> 冯氏宗祠原在村中央,可惜的是这个让大总统皇恩圣喻的新安冯氏宗祠——“叙伦堂“被破四旧破了,成了村里办公场地,那块民国代总统冯国璋亲自书写的“派别源同”匾额更不知所处。我们走进村委会大院,留守的村民正在忙绿着中秋夜的草龙制作,为舞龙做准备。</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来到村外的鸿飞水口。这里原先有水口庙、八角亭,水口庙,高大辉煌,供奉大菩萨,八角亭是村民休憩的地方,如今只留下一片古树林,古树林中有一棵据说是唐朝的香樟树,树龄已有600多年,树干好像似遭雷劈,只留下一半。 </p><p class="ql-block"> 听村民说,村后旁山的太子庙,仿京城的金銮殿造法,远观重檐叠脊,华拱画梁,金光夺目。现在只留下牌坊样式的前门,门上“承华宝阙”四个字依稀可见,太子庙遗址上是冯氏后裔沈(沈炳麟)冯月娥捐资修建的学校,现在却留有鸿飞书画学习班的匾额。</p><p class="ql-block"> 走在鸿飞村的小巷中,古韵悠悠,随便走进一家古宅,便见“魏晋遗风”、“乐善好施”、“情满乡梓”、“积善成德”等牌匾,高高的马头墙,精美的三雕工艺,残存的回廊......尽管当年的繁华不在,但遗风尚存,仿佛在述说先人们的慷慨和昔日的辉煌,令人目不暇接,百感交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