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赛课之思考</p><p class="ql-block"> 钱梦龙先生曾说:我期待“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呼唤“人的回归”,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真实地放在心里,“老老实实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言、真真切切教学生、灵动灵活讲艺术”,不仅思考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更要时刻认清学生“现在”在哪里,要用哪种适合他们的方式让他们慢慢抵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更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课堂姓师还是生?课堂是老师的课堂,也是学生的课堂,但主要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课堂。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被大家接受,生本课堂、生长课堂、生态课堂、有效课堂概念丛生,但在教学实践现场,受学养、内功、方向、目标、名利等影响,多数老师还是预设大于生成,“告诉”多于习得,表演胜于本真,特别在一些赛课活动中,我们能充分看到老师的设计之新奇、语言之精美、才艺之广博、课堂之绚丽,却难以看到学生的慢与静、真与润、倾听与等待、曲折与成长。</p><p class="ql-block"> 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等待,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自由、学习的快乐、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干什么?导。激发需要、营造氛围、倾听发现、把握动态、引导思维、控制火候、提供服务,时刻关注学生的习得和由此带来的进步。用师“退”生“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课堂重道还是术?“课堂不是得于教师的精彩,而得于学生的进步。”课堂永远是学堂,如果说课堂上的教学处理是“术”的话,那么让学生进步就是“道”,听说读写就是“道”,深入文本语言的核心就是“道”,让学生多一点自我体验就是“道”。道是术之基,术从道中生,“心中如有千里目,何必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课堂讲深还是浅?“浅浅教语文”,绝非肤浅,粗浅,而是对某些太花、太深、太奇、太闹、太浮的课堂的善意提醒,是对本真语文的回归,是贴地而行的笃定,是把语文之根扎在文字里的清醒。因为深,才能深入浅出,才能深浅相宜,如此,“却深入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钱梦龙语)。</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语文的孩子”,语文课,就要用孩子的纯粹之心,构建共同愿景,然后,不着急,让学生慢慢抵达——抵达碧波深处,抵达有花彼岸,抵达风清月明,抵达心中最美的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