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一个亘古流传的意象

沧海一声笑

新雨洗秋,又添层凉。又到中秋,又是一轮明月照九州,又是一个“举头望明月”的不能安眠的夜晚。清冷的月辉,浸着嫦娥满是泪痕的记忆,滑进眼眸,浸润了千年的感伤。 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月中的嫦娥,桂下的玉兔,砍桂的吴刚……。古人们给月亮送了许多美名:玉盘、玉轮、玉壶、玉兔、婵娟……。皎洁的明月,很容易使人体会到冰清玉洁的情谊;如钩的残月,又不免使人伤感。人们逐渐将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了起来。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还留下了一个举家赏月的中秋节,可以说,月亮牵动了千家万户的心,也就成为诗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 皎洁的圆月,冰清玉洁,寄托着诗人淡泊的情志、旷达的心胸、隐逸的仙心、幽默的机趣以及种种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的感情。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诗句中,皎洁的明月,就成了诗人内心情谊的寄托。这种倾向一直流传至今,流行歌曲中的“让明月寄深情,相思的人儿泪长流”,“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与上面的诗句都是一脉相承的。<br> 古人由月圆想到了人的团圆,一旦游子外出,亲人不在旁侧,望见明月,就自然生发出一股思乡、恋友之情;怀人不至,望见明月,人们就会想到月中的嫦娥,同情她的遭遇,甚至以嫦娥自况,从而怅然若失,孤独、寂寞。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作者寂寞的心灵独白。<br>  面对皎洁的明月,诗人体会到的是“(月亮)长向别时圆”。曹丕《燕歌行》中“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闺妇思夫之情,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深受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的影响。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的寓意就更加明显。晏殊在《蝶恋花》中则进一步挑明:“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苏轼《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都借明月表达了一种思念、孤独、凄凉、寂寞之情。 如钩的残月,凄清霜冷,不由使人叹世事之无常,哀人生之须臾,于是征人恋归、思妇怀远、旅途寂寞、望乡思亲之情,不断涌现于文人墨客的笔端。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又勾起了词人无数的离愁别恨,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br> 即使张若虚在他的名作《春江花月夜》中对月亮进行了大量的描饰,也掩不住其中的伤感之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相思相忆之苦,只能寄托于一轮明月。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月下独自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其间虽有与月亮交而为一、互相慰藉的喜悦之情,但最后也免不了人世凄清、寂寞难耐的悲叹。<br>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八月十五的月亮,早已演变成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至今吟唱。一种高贵典雅的意象,雅俗共赏;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一阙浅斟低唱的词曲,温柔地刺穿多情的胸膛。从月缺走向月圆,从思念走进思念。一声温馨的祝福点亮了心灯,一盏不眠的渔火温暖了心灵。这是生命中最圆满的向往,也是人生中最亮丽的风景。<br>  其实,月本无知,多愁善感的只是诗人罢了。正如柳永所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人们产生的这些感触,恐怕连月亮也是始料未及的吧!请看,一枚月饼,揉进了绵绵的思绪;一杯浊酒,沉淀着千古的柔情。万家灯火的团圆,独行千里的翘望,月上枝头的邀约,对影独酌的吟唱……千种思情万般愁绪,都赋予了这轮多情的明月;月缺月圆,演绎成人们永恒的守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