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何典》是部书名。我知道《何典》这个书名,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次教改研讨会期间,分组讨论休息时,大家东拉西扯地随意闲聊,历史系的杨教授忽然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们有谁知道或是记得发生在十八年前的‘9•13’事件吗?当时的文件上提到,事件发生后,周总理曾向毛主席请示是否要拦截飞机,毛主席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主席讲的这句话是有出处的,有谁能说出这句话出自何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话题当即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却莫衷一是。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有什么出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还是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北师大历史系的高才生杨教授自揭了谜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们都没读过《何典》这本书吧?各位记住,出处就在这本书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就是在这时知道并记住了《何典》这个书名的,之前没读过也不知道有这样的一本书。</p> <p class="ql-block">这是本什么样的书?书里讲的是个怎样的故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又是怎么回事?好奇心吸引了我,于是找个空档到学校图书馆去借,却扑了个空:学校图书馆没有这本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又托熟人到省图书馆去借,也没能如愿。《何典》是本什么样的书,竟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在学校图书馆借来一部1965年出版的《辞海•未定稿》,意外地从中看到了《何典》的条目,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典:又名《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长篇小说,清张南庄作,原题‘过路人编定’ ,十回。借鬼人鬼语鬼事,描写官吏豪绅贪婪巧夺,虚伪丑恶的精神面貌,也反映出社会人情世态,‘在死的鬼画符和鬼打墙中,展示了活的人间相’(鲁迅语),借用苏州方言口语有讽刺意味……”</p> <p class="ql-block">从这些简短的文字中,我得知《何典》一书是“借鬼人鬼语鬼事”来描写“活的人间相”的,而且是用苏州方言写成。我想,这样的书一定很独特很别致,愈添了几分一睹为快的欲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几年过去,依旧无处觅得。直到1995年初,我才得饱眼福。记得那是春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在广场新华书店意外地看到了新版的《何典》,不由眼前一亮,惊喜地买回一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这一读,的确让我大开了眼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向来不喜欢魔幻鬼神之类的书,而《何典》虽然也是写谈鬼物,读之却让人有会于心,因为它所展示的是真切实在的“活的人间相”,是人世现实的反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北大教授刘半农在《重印〈何典〉序》中所说:“(书中)无一句不是荒荒唐唐乱说鬼,却又无一句不是痛痛切切说人情世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封建社会里,人们是没有言论自由的。作者张南庄生活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对当时社会的某些丑恶现象以至官场腐败等深恶痛绝,但又不能直接给予揭露和批判,于是便别出心裁地运用了借“鬼”讽今法,极尽嘲讽之能事。</p> <p class="ql-block">作者“将活的人间相,都看作了死的鬼画符和鬼打墙”,题材构思可谓匠心独运。而从表现形式看,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吴语区各地原生态的方言俚语,即使土得掉渣的村言俗语,作者也不避忌。信手拈来,巧妙地组织在故事的叙述中,读来别有风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正是《何典》的别致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典》的问世至少不晚于光绪五年(1879年)。刘半农先生于1926年初在书摊上买到一本旧版《何典》后,决定校点重印。校样出来后,他请鲁迅先生撰写序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读了校样后表示“甚觉喜欢”,竟破天荒地在5月25日的一天内连写了两篇文字,对《何典》作了精确评价和热情推介,并对当时一些士大夫对刘半农重印《何典》的无端责难给予了有力的还击,足见鲁迅对《何典》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是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而阅读了《何典》的,后来曾在多个场合化用和直接引用过《何典》中的言词,可见也是反复玩味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话出自《何典》,其中却隐含了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古时有个叫朱耀宗的书生,中了状元后皇帝将他招了驸马。朱耀宗新贵还乡,临行前奏明皇上,说他的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如何从小将他培养成人,请求皇上为多年守寡一直不改嫁的母亲树立贞节牌坊。皇上闻言甚喜,准允所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立贞节牌的事后,朱母却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于是说出了想要嫁给朱耀宗的恩师张文举的想法,朱耀宗顿时傻眼了,跪在娘面前说:这千万使不得。不仅儿无颜面,欺君之罪也是要杀头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母不由长叹一声:“听天由命吧。”她随手脱下身上一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净,一天一夜晒干。如果裙子晒干,我答应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不用再阻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天,晴空朗日,谁知当夜阴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至晚没停。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朱母对儿子说:“儿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耀宗只得将实情禀告皇上,请皇上治罪。不料皇上听了,非但不降罪,还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p> <p class="ql-block">我购得的这本《何典》,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选入“中国小说史料丛书”而于1981年5月首次在北京出版的。它以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9月第五版为底本,在刘半农标点注释的基础上作了更为详细的补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对非吴语区的广大读者阅读这本书大有帮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