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翠华山

三水掾佐~

<p class="ql-block">  3号线,倒1号线,再倒2号线,到韦曲南站,等待20多分钟,终于坐上了唯一一趟开往翠华山方向的直通公交——729路,心累且喜!说直达,可能让人觉得本趟车通达且快,实不然,33站的路,不算短了,加上节假堵车(周末且明日便是中秋),路况又差,车子左颠右晃,车上乘客时不时作颠起摇摆状,根据自身的体验,这种状态下人的身体放松,随着车子的颠晃做起伏晃动样,是最为“舒适”的一种方式。数年前我曾去过一次翠华山,忘记怎么去的了,莫非也是这般颠过去的?729终于到终点了,终点并不是翠华山,而是太乙镇的正街,街名也叫太乙正街,对面是翻译学院,两侧是各类餐饮店铺,在一家星食茶的铺子买了两杯茶饮,听说之前直达翠华山脚下的905公交车停了,上山要么腿着去,要么搭当地居民10元一人的私家车,到山脚还得5公里,为积蓄力量起见,搭车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车载着我们,从太乙正街一路呼啸到了山下的票务中心,中心大楼是新修建的,比之前的气派了好多,内部有些地方还在装修,来时在美团上已提前订好了票,无需购票换票,一会刷码进就可以。路旁的海报上有翠华山的介绍,翠华山原名太乙山,传说太乙真人曾在此修炼,故后面有了太乙宫,太乙村以及今天的太乙宫镇,翠华山头衔甚多,最为重要的一项便是“世界地质公园”,因地质变化,各类地质现象多样,其中三大崩石,玄关崩石、含金石、穹石;六大奇洞,吻之峡、夏之春、悠悠谷、怡情谷、冰洞、风洞;九大奇石,空中花园、巨舰启航、玉兔醉卧、通灵玉玺、剑石、母子情深、夫妻对拜、巨蚌含珠、鱼拜太乙等最为奇绝。</p> <p class="ql-block">&nbsp; 从票务中心继续向前走,山谷正中为一红瓦琉璃顶仿古式牌楼,这是翠华山的正门,门楣正中悬挂“翠华山”三字匾额,两侧楹联为&nbsp;:“终南毓秀太乙钟灵,始悟翠华招汉武;冰洞垂凌龙湫池玉,应知胜景在长安。”,山门内侧同样也有题额和楹联,题额也是“翠华山”三字,为作家贾平凹题写。</p> <p class="ql-block">  进了山门,已是下午1点,为了不误行程,节省体力,我们打算先坐摆渡车至天池,再从天池开启后半段的旅程,这也是翠华山最出彩的一段。&nbsp;路上车沿山路盘旋而上,视野也渐渐开阔。时令虽已仲秋,入山却难觅秋的踪迹,反而因昨日下过雨的缘故,山间的树啊草啊油亮翠绿,点点的绿聚合在一块,便是大片大片晕染出来绿的湖、绿的海,这种绿犹如玉石里的碧玉,苍翠欲滴,山间偶尔裸露的岩石,因渗水反光的缘故,像极了水里飘动的白帆,也像极了发着银光纵腾翻越的鱼。翠华山植被浓密,这种密让人想到了当今山水画派的密体一派,更想到了北宋的范宽,想到了他的那副著名的《溪山行旅图》,范宽是北宋山水画大家,他的山水画造诣极高,画史评价他的山水画作“百代标程”、“宋画第一”,可谓不吝赞美,据载范宽常年卜居终南一带,尤为留恋翠华秀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翠华的影子写在了他的画作里,他成就翠华的同时,翠华的秀美也成就了他。</p> <p class="ql-block">  不多时我们便到了天池,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起来,群山叠翠,环抱天池,山衬着水,水映着山,天池古称太乙池,为古时山崩形成的堰塞湖,可能因昨日下雨的缘故,池中的水并不很清澈,天池边有人工码头以及租船服务,掏个三五十块,你也可以畅游池中,作“神仙游”。天池北侧长堤也是一大平台,最显眼处有一大油松,看它的标牌,树龄已600多年,名唤“迎宾松”,迎宾也即迎客,之所以不叫“迎客松”,我想是黄山那位名头着实太响,也不好蹭热度,好多人都在这里拍照留念,其中以老者居多,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寿比南山不老松”,翠华山位于长安以南,属南山一脉,南山中,青松下,寓意极好。</p> <p class="ql-block">  青松西北方向有一大块岩石,脚下紧贴山岩有一不大的木制门楼,门楣横批“八仙洞”,大门紧锁,右上方有两块题刻:一块为“大明景泰六年岁次乙亥九月吉日本山道童马德云等开打会仙洞久奉香火永远为记——静庵题”,从题刻中可以看出,岩下洞本为“会仙洞”,应为群仙聚会之所,群山下,天池旁,平台上,这个位置好啊,可不知如今怎么变成了“八仙洞”,成了八仙“吃独食”的地盘。旁边另一块题刻为“汉武帝建九天太乙元君庙于池北——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年号)记”,如果题记为真,那么无论是池还是翠华山作为道教府地的地位,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可惜庙宇今天尽皆不存。</p> <p class="ql-block">  翠华的“三大崩石”、“六大奇洞”、“九大奇石”中,因山石崩裂或叠压巧积而造型独特者外,让人最感兴趣的还是风洞和冰洞。两洞皆由巨型山石崩塌巧磊而成,鬼斧在前,神功在后,方成这一地质奇观,远可观其威仪,近可睹其巧思。风洞为两块巨石崩塌相抵而成,成“人”字形,侧身行于其中,凉风好似从石缝间生发出来一般,凉快舒适。出了风洞,便是冰洞,它是一处深入地下20多米的洞穴,为众多坍塌巨石叠压相依而成,洞口上方“千载寒冷三九地,四季冰封六月天”的题刻,让人未入洞中,寒意已生,进入洞中,地面湿滑,光线阴暗,巷道狭窄,低矮不一,窄处需侧身而行,矮处则要猫身而过,寒气逼人,阴冷刺骨。</p> <p class="ql-block">  翠华山西峰最高处的一处遗迹叫“接圣台”,这是一块硕大的平顶山石,相传当年汉武帝拜见太乙真君就是在这个地方。接圣台左侧有一老松,名曰:迎圣松,树龄300多年,依它的年纪,汉武帝拜见太乙真人的场面大概是看不到的,但也许它的高祖、曾祖曾奉命迎接太乙,并亲睹圣颜,从此迎圣便成为它们的家族使命,一直到它这一代,也未可知。接圣台有前些年复建的殿宇,不过不叫“接圣台”,而叫做“接善台”,我觉得这个名字改的好,毕竟你我皆凡人,成贤成圣者少,而为善者多,这一改显得更加贴近大众,望着那一眼看不到头,曲曲折折的台阶,也许正是“接善”一词传达出的信念支撑着你最后攀上了峰顶。这一名称改动,传达出的道理如此,正如登山,瞅着山顶,还得一步步脚踏实地,逐级攀登,方能致顶,我们设定目标时何尝不是如此,过于宏大高远的目标反不如较小但却务实的目标来的实际,高远宏大往往成了虚空浩渺,我想这便是 “接善”相比“接圣”、“迎圣”为何更让人受用的缘故吧!(2021.9.21作于长安)</p>